查看原文
其他

“回归自然”不等于逃离城市:“生命亲和城市”运动,让改变从身边发生

2017-02-28 Jing 有机会网

有机会原创文章

作者:Jing

全世界超过5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环境通常是极端人工化的,缺乏绿色、噪音、空气污染等等问题就不用说了,人们最常待的地方——家、办公和购物场所等往往都缺乏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照。连风和阳光、土地这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都无法经常感受到,是很多城市人的生活现状。人们希望逃离,却又不得不留下。

但是城市必须是这个样子的吗?“回归自然”,真的跟城市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有人认为改变是可能的。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Timothy Beatly和他的团队,发起了“生命亲和城市”项目(Biophilic Cities Project),希望让全球更多的城市有本质的改变,让城市重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个项目关注的远不止于节能、污染防治等领域,更是着眼于多样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以及城市人内心对自然的态度转变。

态度是关键,这从项目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Biophilic这个词是biophilia的形容词。biophilia(可翻译为“生命亲和”或“亲生命”)是由著名生态学家E.O.威尔逊提出的。“生命亲和”假说认为,人类天生就渴望跟其他生命形成紧密的连接,这是我们的天性。

“生命亲和城市”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全球范围的合作、研究、交流和教育,支持关于生命亲和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一些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的城市,包括旧金山、华盛顿、新加坡、奥斯陆、威灵顿、伯明翰等十多个城市都已经加入,还有数十个其他城市也在考虑加入了。这个项目的会员是开放、免费的,加入的城市都能够互相学习,互换经验,促进彼此的生态转型。

当心“自然缺失症”

我们通常把城市中的自然和减轻污染、有益身体健康联系起来,这是人们公认的益处。而关于自然对情绪和心理的积极影响,也已经有了数不清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明,与自然重建连接能够帮助人减轻压力,提升创造力,增强认知能力和提升学习表现,并且在应对多动症、自闭症和其他儿童病症的过程中都有显著的作用。还有研究表明,跟自然更多的相处不仅对个体而言有好处,还能够让人更加慷慨、更乐于助人,从而有利于社区。反之亦然,缺乏与自然的接触,的确会导致孤独、压力、焦虑、暴力等等问题。(注:理查德•洛夫《自然法则》一书中介绍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很多报道鼓励人们要常去郊外散散心,去景区旅行,甚至放弃城市搬去乡下生活,但是现实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城市将仍然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在未来的几十年,城市人口的比例还将继续增长,到2050年,可能超过2/3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

△ 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趋势

目前改善城市中自然环境的行动,绝大多数都局限在小范围内,比如社区花园、家庭中的阳台绿化等等。虽然这些行动都很有价值,但如果要让更多人受益,范围更大、整体性的生态城市规划就是必须的。

不仅是关于公园

公众一直都认可,好的城市一定是有很多公园绿地的。这没错。但是Beatly教授认为,“‘生命亲和城市’的规划范围,必须扩大到公园以外,甚至扩大到绿色建筑的范畴以外。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城市的本质。 ”“我们是和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共同进化的,因此跟自然建立连接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

想要把自然引入城市,新方法数不胜数,“我们可以把屋顶和墙壁变成花园,可以考虑改造建筑之间的空地,考虑怎样让建筑对鸟类更友好,把停车场改造成蝴蝶的栖息地……城市中的每个小小的空间都有更多的可能性。”Beatly教授认为,我们不是要在城市中“镶嵌”一些自然的装点,而是要把城市变成真正的生态系统。


让城市更有机

“生命亲和城市”具体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Beatly教授认为,以下的这些是关键的特征:

  • 在生命亲和城市,大多数居民都能容易地接触到丰富的自然空间。城市里有高度的生物多样性,并且会积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亲和城市是绿色的、有活力的、有机的。

  • 城市居民能够和当地独特的植物、动物、气候、地貌之间形成深层的连接,人们会认得自己身边的动植物伙伴,因而也会真正地关爱ta们。

  • 在生命亲和城市,人们有充分的条件可以走路、骑车、登山等,可以充分在户外享受自然。

  • 在生命亲和城市,人们能够通过丰富的感官来体验自然,不仅从自然中获得视觉上的享受,更能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感官来和自然连接。

  • 生命亲和城市强调跟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教育。通过加入自然俱乐部、在城市公园露营、生态修复志愿工作等等方式,人们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学习自然、保护自然。

  • 生命亲和城市会投资建设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比如自然历史博物馆、野生动物保护地、公园、学校的自然项目等等。

  • 生命亲和城市是富责任的城市,认识到城市生活对更广范围的环境的影响,并对此采取积极的行动。

当然,这些特征还不是全部。而具体怎么去达成,就是一个更加开放的话题了。“生命亲和城市”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创办了期刊、发表多本专业书籍,并且组织会议和讨论等,建立了分支组织…… 这都在鼓励世界各地的人们加入到这个全新的领域中,一步步去发现和完善。

△ Timothy Beatley教授今年刚出版的新书《生命亲和城市规划设计手册》

多样化的行动

全球各地已经加入“生命亲和城市”项目的城市中,各种多样化的行动已经在路上……

△ 新加坡的一处屋顶花园

新加坡城过去的官方宣传语曾经是“花园城市”(garden city,意即花园是城市的一部分),现在却被改成了“花园中的城市”(the city in a garden,意即城市是花园的一部分)。其实这里一直有一项政策,如果要盖新建筑,那么因为这个建筑项目而损失的绿地必须要被补回来。而事实上,通过屋顶花园、立体花园的设计,因盖新建筑而损失的绿地通常是被数倍地补回来。甚至在新加坡的建筑设计界形成了一股潮流,设计师们会互相“较量”,看谁能在建筑上有创造性地加入更多的自然绿意。另外,新加坡已经建了总长300公里的“公园连接地”,把不同的公园和社区连接起来。

△ 墨尔本的街道

在墨尔本,政府将实施“城市森林计划”,希望在2040年前把城市的树木覆盖率翻倍。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树而已,更是要增加生物多样性,所以准则是:在城市森林中,“同种的树不可占比超过5%,同属的树不可占比超过10%,同科的树不可占比超过20%。” 这规则在绝大多数其他城市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城市中看到大面积同种的树。而墨尔本希望以多样化城市森林,来对抗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并且为多种生物营造生存空间。

还有些生命亲和城市在尝试让人们以多样的方式和野生动物交朋友。比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小懒猴”项目(Slender Loris project)组织居民在夜间观察自然,与夜行动物相遇。在美国德州奥斯汀的国会桥下,一到温暖季节,数百万的蝙蝠会在傍晚成群飞舞觅食,城市居民已经形成了自发组织观看蝙蝠的习俗。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带头发起了致力于保护本土蝴蝶物种的项目“帝王蝶的乳草”(Milkweeds for Monarchs),通过民间参与,已经建成了超过250个蝴蝶花园。

△ 帝王蝶

在旧金山,政府即将实施“鸟类友好建筑”的规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普通的玻璃墙面对于部分种类的鸟是严重的生命威胁。北美地区,每年有大约1-5%的鸟因为撞上窗户而丧命。其实通过合理的设计,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当然,在城市中保护鸟类,还有许多其他工作可以做,比如在新西兰威灵顿,政府就在很多地区设置防捕食(主要是防止猫捕鸟)的栅栏,希望让鸟鸣声回归城市。

华盛顿特区希望在2032年前将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生命亲和华盛顿”团队将会对一些新的建筑项目进行监督,以确保他们能够把维护生态的计划落实好。另外,这座城市也计划进行更广泛的公民自然教育。尽管是座大城市,但有270种鸟类、70种鱼、数百种无脊椎动物、甚至32种哺乳动物生活在这里,要让更多居民真正认识这些动物伙伴,还有大量的教育工作需要做。

△ 华盛顿的共享单车

这样的教育工作的带领者当然不仅仅限于老师。比如一个感动人心的例子是,华盛顿“上卡多佐健康中心”的医生Robert Zarr,已经将户外自然活动作为一些慢性病人的药方的一部分——不是随口的建议,而是认真地帮助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把自然活动作为疗愈方法,正是医学界的新趋势之一。

回归与创造

说了这么多,或许我们还是会觉得,生命亲和城市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不过重要的是首先认识到这个事实——自然不仅是名山大川,也是身边的一草一木,而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生命网络的一部分。如果谈到“回归自然”时,不再只是刻意回避城市,而是相信城市的多种可能性,相信每个人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我们就离改变的发生近了一大步了。

参考信息来源:Biophilic Cities Project

图片来源:Pixabay, Biophilic Cities Project, Wikimedia等

延伸阅读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