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然地和星光在一起

2017-04-24 有机会网

文章来源:社区伙伴

《比邻泥土香》第9期

作者:清水

关于作者

作者本名刘文清,生于香港东海岸的山林海滨间。童年在日光、月光、星光滋养下成长。二十岁时获得蓝色天空的感召,体证直接从自然中获得力量与智慧,从此立愿把生命交给自然交给教育,为人与自然重新连结的灵性成长而工作。热爱体验生活式的游历,尤其对古老的民族文化感兴趣。曾在青藏高原长期工作生活,接受藏族游牧文化、神山圣湖的精神洗礼,影响至深。

插画:全海燕


童心无染的世界

你曾经在夜里看过满天繁星的美丽吗?

试试幻想,此刻你躺在星空下,安静地待着,不为了辨认星座,也不是等流星雨,只是安静地待着,不思未来,不想过去,感受全然地和星光在一起。
全然地。

你可曾有感受过深深地进入星光的美丽中,不是欣赏,不是观看,而是成为星光,和星光融为一体,在星空中,忘记了小小的自我。

而你,就是美丽的一部分。

在我还是个三岁小女孩的时候,我和父母兄弟及动物们开始住在山中一条人口稀少的小村落。而这之前,我出生在海边一条人口较集中的村庄中。

当时山里的电力供应不稳定,电视机还未来到山中,随时断电的情况常有发生,家里蜡烛随时候命,没有光害的年代。

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夏季的晚上,屋子外抬头的那片星空,便是当时的我,最爱的电影院。

当屋子外陆地上的一切,沉隐在黑夜之中,虽然,夜里虫声蛙声轰隆般响地包围着我们,但是,吸引着我目光的,常是繁星灿烂的夜空。有时候,当台风将来,夜空中的流云翻涌,如大海浪涛,一波接一波地翻涌而过,有时候,也迎来安静的星光弯月,或流星闪烁,划过漆黑的夜空。

每夜安静地躺在夜空下渐渐入睡,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经历。

在我童稚心灵中,生命成长的初年,注入了不能言说的力量和滋养。

在自然广阔的胸怀中,我获得大量不被打扰的、独自观察、探索、感受的空间。

培养了初年的我,在感受力,觉知力层面上的基础。

图来自清水的博客

感恩,我是一个被大自然祝福及启迪成长的小孩。

在小学四年级时,买了本小小的日记本,开始每天临睡前记下生活的事情。

那时候,有一篇中文作文题目“我的志愿”,让我印象深刻。

当时我思来想去,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因为当时所知道的职业非常有限,成人所鼓励的,不外乎是商人、医生、护士、警察,消防员之类的。

而当时对我所知道的、能想到的所有职业,都并不向往。

后来写了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因为这个作文题目,还真的去认真思考了一番。得来的结论,不是我将来该做什么,而是认定了一定不做的三种职业。

是警察、护士、老师。

原因是什么?前面两个暂不说,只说第三个,因为竟然在今天,我也从事着接近于老师的工作,世事真奇妙。

小学生时代的我,虽然每天都乖乖上学,但总觉得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教室里的生活,真是浪费了窗外的蓝天白云啊,而且看到老师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教着教科书里同样的内容,会不会太苦闷了哩?

小小年纪,无知又爱思考的自己,内心暗下心愿,长大了,以不从事这三种工作为上。

后来长大,辗转干过不同职业。虽然在大学,修读了被喻为助人的专业——社工,却在未毕业之前,已经决定,体制内的社工岗位,不是自己的人生志业,也曾当代课小学老师,也有一段时间,不断去不同国家旅行等等。

偶尔,脑海中会再浮过小时候,思想未来志愿的历程。

到了今天,更加感知到,世事一切的发展,不只是头脑控制的,而更多是心灵运作的引力使然。

回到小学的我,在写完那篇作文后,有一天,自己在内心确认了一个简单坚定的,我的志愿。

把快乐带给别人。

在不断成长的历程中,我遇到过很多老师,有些是人类,有些是动植物或其他。

也在一直探索快乐是什么?

快乐如何实践出来?

一般人获得快乐的障碍在哪里?

快乐的层次、快乐的影响力、快乐的智慧……

然后,观察又体验到,人的快乐、幸福感,其实,不在物质的拥有,也非外在的成就,是源于各种关系的平衡中。

人与人的、人与自然的、人与自我的、人与时空的。

这些关系又是互为影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常被忽略,而大自然又是最宽阔包容,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其他关系的,一条通向快乐、智慧的道路。

生活在地球上、大地上,深深感受到大地的恩惠。

也深深地感知到,唯有谦卑地向天地运转不息的自然规律学习,人类方有基本可栖身的幸福家园。

图来自清水的博客

游历于时空之间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几个游历的片段——

很多年前,我曾经在一次漫无目的的徒步旅行途中,认识了云南深山中摩梭族的一家人。路过的那次,萍水相逢,我只停留了几天便继续上路了,对于几天以来,他们真情的招待,纯朴自然的生活态度,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六年后,我再度千里迢迢重临旧地去寻访那户人家。这次停留了一个月。我住在他们家,白天参与劳动,赶集访友,黄昏时一起在木构建筑的四合院内,听着栏栅中的马牛猪咀嚼食物的声音,看着男主人在挥斧劈木准备燃料,和小孩子们追逐玩耍,和老人妇女晒太阳缝补聊天,晚上,唯一跟六年前不同的,是和他们一起看刚进入村庄的电视,而不是六年前在家屋火塘边围聚烤火聊天唱歌的情景。

当时,家屋的女主人特别关爱我,虽然言语稍有不通,她常常都能够以摩梭族女性特有的幽默豪迈,用身体语言,加几句有限的汉语来给我说笑话故事,逗我开心。

有一夜,家中几个小孩说可以带我去探望住在村中另一角落的亲戚。

村里没有街灯,也没有水泥路,每间屋之间相隔也有些距离,每间屋的灯光几乎在外面是看不见的。

已是入夜时分了。村中泥泞路凹凸不平,孩子们细心为我引路。或许是住惯少光害的地区,他们总可在暗黑的路上健步如飞,比我快很多便提醒我前面有水洼。

天上繁星闪闪令我赞叹不已,叫他们看时,回答平淡而认真:

“是呀,这里的星光很亮,但这里的人是没感觉的。”

令我讶异是,如此一句话,出自一位沉默害羞的少年。是那样平淡而绝望的叙述。

把我原本惊叹兴奋的心情扑灭。

倾谈中知道,他要上中学了,但因为家贫而将要辍学。每次谈及这事,他的神情会立即告诉我,什么是绝望。

“如果不读书,我们家也不会有希望。”把头放得低低的少年,告诉我,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又属其中更弱势的少数家庭的辛酸。

漆黑路上,我沉默良久。

其实,对于上学读书是否就等于能创造更好的未来,我心里嘀咕。

眼看如今世界上越文明越高教育水平的国家,不见得人民就一定生活健康快乐或社会和谐,越多的灌输知识,如果没有同时重视品德的教育,没有正向价值观的培养的话,越多的知识就越危险!

如今世界上的贫穷、剥削、环境污染、甚至战争等问题,便是由最聪明受最高等教育的人引起的。

当人们越认为自己拥有知识、拥有金钱、拥有某种地位时,便越容易产生骄慢横蛮的思想与行为。

生于偏远少数民族农村的孩子,如果进入建制教育系统中受教,主流统一的教科书及城市价值的思维模式,往往容易令孩子跟自己本土的文化脱节,甚至越来越轻视那些祖先累积多世代而得来的,属于每个独特地区,独特民族的生活智慧……

但愿这样的少年,完成学业后能反馈故乡,并且不会丧失自己的根源。

另一次游历,在青藏高原措池草原的一顶牧民帐蓬里。

一位藏族老奶奶在诉说:我的孙子都送去学校上课了,因为路途遥远,很久才能回来一次。现在所有孩子都规定要上学的,我也希望他能够学习到对他有帮助的知识,虽然家里放牧的人手是不够的,但如果对他来说读书是有助益的事,我也很愿意。只是,孩子自从去读书后,不单回来不愿意帮忙干活,更开始嫌弃我们从前的生活,什么都说脏,什么都说迷信,并且都不喜欢回来了,对老人也没从前尊敬,总说要离开这里。我心里矛盾啊,他懂的东西多了,却把我们原来的东西丢掉了。

走进偏远乡村和当地人交流,听到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及设想,便有种感觉,自己似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人。

他们当下的生活状态,有一些,是我似曾相识的经历。

其实,当我们内在的生命没有足够的成熟,外在的知识及方法的学习,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有时候还会演变成概念之间的争斗,严重的还会演变成族群之间的竞争甚至战争。

插画:全海燕

无为而为

对于各种知识概念和技能方法,我都持着尊重却审慎的态度。不论是自己学习或介绍给别人。

这些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前行,检视反思,体证中修正,我把积累的观察及经验的总结,暂且都归纳在“情意自然教育”1 这名称下。

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是知识的力量,发展学习完满,就成为智慧。

二是感情的力量,累积融通足够时,便成慈悲或称大爱。这两种力量有充分的交融与平衡后,便产生强而有力的利他行动意志。

“情意自然教育”的“情”是情感,“意”是意志。较侧重先启发人本有的感情与对万事万物关爱之心,也培养人的行动意志。背后更注重发展慈悲与智慧的平衡。

不以知识、技能主导,而在方法、内容上,着重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时空之关系。

修复对天地万物感通的心灵,是现代文明社会最急切需要的。

多年来,我都说:其实真正的老师不是清水,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

图来自清水的博客

一般人平常口里说的自然,可能是山川百岳,流云日影,阳光雨露,走兽飞禽,树木花草,这无疑是可见可触的外在自然,但还要加上另一不可见不可触之内在自然,才算得上是较完整的自然。此一部分之自然,或可说是中国儒家统称之所谓天,道家之所谓道,一种不能触不能见,却可化为内在精神之意志。

此一精神意志,透过可见之自然物象来与我们交流、沟通。

即是说,花鸟虫鱼,日影流云,其实就是这位老师的语言文字,而她们的生活动态,则显现着老师的道理。人亦是自然之子女,既来自于自然,亦终将回归自然。我们向自然学习,自己亦是自然老师的其中一种语言。

在自然物象世界的内外,藏着各种各样的道理。

道:可比喻为智慧,理:则是知识。

道与理不同,智慧与知识也很不同。有知识的人掌握物象之理,有智慧的人可穿透物象之理。

如果反本溯源,人类知识从何而来?从书本?前人?经验?观察?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知识与信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数据丰富的人,不等于有知识,知识丰富,又不代表有智慧。如一个拥有大量书籍的人,不代表他读懂书中知识,掌握了书中知识,也不代表能把书中知识贯通生活。

如果细心揣想,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智能都源于自然。如果你相信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则人本身以及人所衍生的一切也都只是自然中一个小系统而已。而人类在自然中的观察、探索、生活、体悟后的经验累积,便成为前面所说的各体系中的知识。

换句话说,那些都是别人整理的二手知识。而,一手知识,就存在于你自身与自然之间。

书本上记载的别人的知识,如果没有一再经过学习者的反思、体验、印证、感悟,只能说:那仍是属于别人的,书本的数据,并不能成为真正属于你的一部分。

所以说道,如果要认真学习,为何不直接向师祖——大自然学呢!

卢梭2 说:教育就是人、自然与经验的组成。

也许,每个人资质根器、学习模式、因缘际遇相异,并非人人会直接听懂师祖的语言,所以,才辅以学长们的学习笔记,只是别忘:勿陷入教条主义,勿失真忘本。

情意自然教育理念的拓宽,拓深,也在这些年不断游走在中国各地的农村山野、大中小学、城市乡镇,不同地区文化的实践中丰富发展。把原来在香港的自然体验活动带领为主的方式,发展为更生活化、更生命整全成长的体验。

是透过在自然里体验中学习,把快乐的种籽,带给别人的方式。

从外在自然的体验,更趋向内在自然生命、灵性觉知上的提升。

正如海灵格科学的创始人海灵格(Bert Hellinger)3本人所说:问题的解决方法,存在另一个维度上。
而我深感共鸣。

此话,不但可用在自然教育领域,还在各种现代问题,各种关系的不平衡引起的冲突中得到验证。

它既是教育,又不只是教育。

它既有技术,又超越了技术。

它既有理念,又不限于理念。

情意自然教育,就是在另一个维度中工作的自然教育方式。

唯有在这个维度中作出改变,让人类个体灵性层次上有所转换,真正持久的,慈爱智慧的力量才能生根发芽,继而推动更深的社会转化。

道在自然里。

我们只能顺应自然之道去工作。

在现时,充满各种概念理论的世界中,我们并不缺乏见解,最缺乏的,往往是另一个维度的理解及谅解。最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各种概念间,各个宗教各个族群间在更高的层次中,有彼此看见的能力。

上周听到一位刚从不丹交流学习回来的朋友分享,一位不丹大学的教授曾和大家讨论,教育是什么?

各地各人有不同见解,而不丹教授理解的教育是:“enable transformation”。国内同胞对翻译此词亦各有见解。我且把它翻译为“促进转化”。

而这种转化,我相信,最根深的力量,并不在外头,而是来自内心。

在过去一段岁月,很荣幸常受香港社区伙伴的邀请,有机会到访很多不同地域,尤其是不同的偏远山区,接触多样化的古老民族文化,让我有机会偶尔抽离自身角色,去看见更多样世界的困难与希望。

也给自己生命,超越言语概念的收获。

一切,以自然之爱与光,藉此文,致以真诚的感谢。

图来自清水的博客(右一为清水)

注释

1.  情意自然教育(Affective Nature Education,简称ANE)源于1993年,清水由香港开始,和当时伙伴一起创办自然协会后,透过在地实践及不断探索,发展出来的自然教育方法,以应用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柯内尔(Joseph Cornell)的流水学习法为基础,不以知识、技能主导,而在方法、内容上,着重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关系,培养对天地万物感通的心灵。2004年始,清水把原来的三层关系扩展至第四层:人与时空之关系,并再简释了情意自然教育的核心精神理念为:“用情用意、修复觉知的能力、回归自性的自然教育。”2006年,清水开始以个人身份把这概念运用在中国各地区的人才培训、乡村发展上。

2. 详见《社会经济:另类生活中的空间抗争》一文。

3. 伯特•海灵格(1924 - ),德国人,“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曾作为天主教神父和传教士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近二十年。之后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疗法、原始疗法及交流分析等训练。在三十多年的心理治疗中,他发现众多个案皆跨越数代并涉及家庭其他成员,进而研究发展出集生命哲学、系统论、心理动力学、应用心理学、信息感受灵性催眠为一体的“系统排列”理论(Systemic Constellations),透过角色代表及互动呈现,探索问题的根源,并指出朝向解决的方向,帮助人们面对生命中许多困扰,回归“爱的序位”,使组织与系统回归“自然和谐、有效运作”。

清水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treamgrass422

推荐阅读

文章来自社区伙伴出版的第九期《比邻泥土香》,本期全本PDF及往期下载请见:

http://www.pcd.org.hk/zh-hans/content/刊物

如需转载请联系社区伙伴。


相关文章



有机是一种生活,独立是一种态度,有机会分享你我的品味和追求。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合作)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多转发,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