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二)


7


课程名称

“外国文学(2)”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项目负责人

唐扣兰



思政育人目标

使学生全面了解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掌握重要作家的创作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所需的各种素养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对于《论马克思》,在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要点后,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来解读每一章第一节“概述”里的教学内容。在解读每一章第一节里提到的文学思潮和各国的文学发展概况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指导学生联系每一阶段的社会现实分析这些文学思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各国文学现象的具体表现。


对于《论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关于“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论述要点后,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解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例如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对于《论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引导学生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关于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方面的论述要点后,指导学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解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例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文学作品具有教诲的功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进一步从这些作品的教诲功能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教学成效

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看,他们很好地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理解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上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流派、重要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同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等方法鉴赏与撰写外国文学评论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所需的各种素养能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达到了预期的课程学习成果。


持续改进措施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真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于2019年12月成为苏州市《新时代在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助推提升计划》立项项目,其中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百年孤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苏州市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外国文学(2)”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十九大报告》等重要资料,以便进一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外国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8


课程名称

柔性制造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程

所属学科

机械工程

适用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

项目负责人

王林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深感开展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中国制造2025深入契合的本科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掌握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可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机电系统设计、开发及运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本课程内容属于现代制造技术中着眼于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以柔性制造为核心,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方向来培养专业化实用型人才,能够为长三角制造业的“机器换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基础,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国家着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部署想契合。


思政育人目标



案例分享

01

终生学习


案例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持续不断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启示我们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加强自我学习,进行终生学习,热爱专业,热爱生活。


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现代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及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一章节实施。


首先,讲解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由20世纪60年代的机械模式转变为20世纪70年代的生物模式,再从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模式转变为2020年后的科学-社会模式。制造模式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的改变而逐渐改变的。


在制造生产方式的改变过程中,我们受到了不少启示。应该看到,要紧跟时代前沿,不断学习,了解世界上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紧跟市场需求,适时作出改变,进行技术的不断革新;要注重创新,不断地在产业层面上改变思想观念,推动自主创新。对于学生而言,要树立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热爱学习,热爱专业。


教学成效

使学生全面了解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以来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其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点,掌握重要作家的创作活动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师所需的各种素养能力。



02

团队协作


案例主题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有不太擅长的方面。团队合作能够通过团队成员的互补性,有效的发挥团队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预期目标。在团队合作中,各成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团队的任务。


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这一章节实施。


首先介绍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由加工/处理工作站、物料传输与存储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FMS切削过程监控系统四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共立,各自完成对应的任务。同时,各系统之间进行物料、信息的交流和传输。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制造系统。


通过阐述和强调各组成部分的分工合作,引出个人与团队的概念,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成效

在课堂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适时引入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衔接,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启迪学生思考。同时,通过采用分小组的研究报告考核形式,强化团队的重要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03

工匠精神


案例主题

在柔性制造系统中,需要编制柔性加工工艺规程。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遵循一定的规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一丝不苟、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在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结合授课内容第三章“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第二小节实施。


首先介绍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的基本步骤,包括零件组工艺性分析、定位基准的选择、工序简图尺寸标注的要求、拟定工作站加工工艺方案、工件装夹方案的确定、工序设计、工作站CNC机床分配、工作站CNC机床编程。


在进行定位基准选择的讲解时,通过典型零件的定位基准(图2)的选择准则,强调基准选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要遵守法规法纪;在进行工序简图尺寸标注的要求时,引导学生要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做到精益求精,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教导学生实践出真知。


图2 典型零件的定位基准选择


通过阐述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培养专注、求精的工匠精神。


教学成效

通过在柔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在保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点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考,体会工匠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对职业素养产生思考。



持续改进措施

柔性制造技术是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均以工程中应用为主,对相关理论内容进行弱化,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极为契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之间存在着一切差别。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在课堂中适当引入相关领域应用广泛以及先进的技术,扩展知识面。同时,在思政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相关性,保证思政内容与授课内容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讲授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较为枯燥。因此,结合常熟理工学院柔性制造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和企业中的工程应用,引入了较多的工程应用案例,让学生能够体会知识应用的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利用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典型柔性制造系统有直观的认识。


柔性制造技术这门课程参考资料较少,教学资源不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具体主要包括授课课件的重新编写、工程案例的引入、多媒体案例的引入、教学实验室的开发等。同时,本课程中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思政的内容不限于本案例中的具体案例。

由于培养方案的修改,本课程开展的次数较少。自2019年以后,本人积极参与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的改造和开发,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主要以实践课的形式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过程中相关知识的讲解,引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为国家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9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技术

课程类型

通识基础课

所属学科

计算机科学

适用专业

全校非计算机专业

项目负责人

肖乐



思政育人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开展《大学计算机技术》通识核心课“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计算机课程,强化思政内涵,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价值选择能力,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课程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寻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点,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身心发展,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积极有利的思想信念,担负起历史的使命,社会的责任,激励大学生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创新的信念。


教育实施过程

教师对思政课的教材、教辅资料、教学案例、教学参考书目等内容进行筛选。比如,在组织“计算机逐梦史”这个专题的教学时,老师对教学案例进行了精心筛选,设计出教学环节,选出典型计算机发展作为导入,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我国计算机发展,讨论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如何与中国梦统一起来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最终达到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找到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的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一定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例如:学生不配合,或有的知识点或实践点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他们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和答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提前设计好解决办法和解决方案。


在课程思政开展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新教案、新课件。将各项计划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实施,实现授课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教学成效

经过多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整体教学评价优秀,深受学生的欢迎。根据云班课中进行的《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融入思政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对融入思政学习的新课堂表示满意,对于老师课堂组织的案例教学都能积极参与。学生对专业知识关注度高的同时,对融入专业的思政内容设置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90%的同学认为课程思政的引入对学生的世界观形成有很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很新颖,让学生感觉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的,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的总结,关注专业发展的同时自觉地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思想教育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以下是部分学生反馈和评价调查情况截图:





持续改进措施

1.主动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善教学形式,使教学风格能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


2. 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需要和个性的发挥,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自身课堂管理能力,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3. 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计算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科交叉备课,能高效地在计算机课堂上融入更多思政元素。



10


课程名称

药物分子设计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程

所属学科

药学

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项目负责人

薛依婷



思政育人目标

1.掌握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前药设计、软药和硬药、代谢拮抗原理、受体理论、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等),了解先导化合物优化(基于筛选途径、基于靶点、基于性质、基于结构)的基本流程,并发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培育渗透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恪守职业道德、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加强文化自信和使命感,为进一步从事药物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2.了解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这些特殊类型药物的设计思路与流程,能够对简单的药物开发进行设计(基于结构、基于性质),具备一定的使命感和创新思想。


教学实施过程

本章通过一个百年老药——阿司匹林的发现及解热镇痛靶点的研究,引出靶向治疗的重要性,而靶点又分为基因型靶点(实例:药物HERG毒性靶点研究)和机制性靶点(实例:胃溃疡药物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本章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对两类靶点的药物设计思路进行解读,选取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抗肿瘤药物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其实施过程如下:


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问题为:现在癌症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治愈率不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同学们知道的抗肿瘤药物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简单介绍癌症的成因、现状及全球的需求量,具体讲述抗肿瘤药物发展及设计思路:无特定靶点的传统抗癌药物、能够改善肿瘤组织选择性的抗癌药物、精准医疗——靶向药物治疗(肿瘤血管新生、PD-1)。针对抗肿瘤靶向治疗,介绍近20年全球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获批情况、市场规模及增速,展示生物药物在其中的占比及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引出中国抗肿瘤药物的获批情况、龙头企业,分析国内外抗肿瘤药物研发优势与差距,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中国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潜力,增强对本专业甚至本行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部分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完成以下ppt作业(要求:针对所选主题,重点展示对我国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展望,以及由此对个人的触动和未来的规划):①简述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以某种国产抗肿瘤药物为例,介绍其生产企业、机制、研发过程等,以ppt形式展示,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创新精神。②以抗肿瘤药物伊马替尼为例,请联系电影《我不是药神》,以ppt形式展现科学发展观,实现病有所医。


教学成效

各小组根据老师布置的题目完成ppt,并进行课堂试讲,以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升华情况,并根据小组演讲的情况请班级成员及老师进行打分,以支撑课程目标。


持续改进措施

不断凝练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梳理,使教学内容主题化、板块化、系统化,并与课程思政教育无缝连接深层次融合,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爱国情感获得与全方位育人的有机统一。


多采用现代化移动工具,通过分组式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实现学生能力考查的全面化,将评价指标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既能评价学生,也能评价教师,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以学评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个体差异度分析,客观、准确地反映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精准帮扶,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



11


课程名称

药理学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药学

适用专业

生物制药、生物工程

项目负责人

杨志刚



思政育人目标

1.以生理、生化为基础,掌握药物(毒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类系统与组织代表药物的作用、体内过程的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2.了解药理学新进展,便于今后进一步掌握新知识,掌握不同类型药理毒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药物作用过程的本质, 并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科学家精神对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促进作用。明确加强政府监管,推动药企建立可追溯的诚信系统并积极严格履行社会责任,是我国医药产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的保障。


教学实施过程

1、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的顶层设计

《药理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如何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日益突出。课题组在进行教学大纲设计时,对照专业培养计划的相关毕业要求,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挖掘梳理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有重点地精选一些教学内容,通过典型案例素材分析,合理整合课程理论和相关教育主题,从而实现生物药剂学课程思政成效最大化。


2、提炼和有机融入药理学课程思政元素

课题组在查阅文献、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挖掘、整理思想政治教育点,确定融入药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旨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1)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中结合药物的发展历程将相应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导入到课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如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共收载1892种药物,方剂11000余条,在国际上有七种文字译本流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物文献之一;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当代药学家屠呦呦创造性地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又陆续成功研制双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多个新药,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激励学生明白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着力提升科研原创能力,未来在科技创新上不断突破。


(2)社会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是保障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基本条件。以“辛伐他汀与伊曲酮康唑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致人死亡“、”抗生素滥用滋生超级细菌“等案例,激励学生增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不断学习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和学科前沿,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药物对患者的伤害,帮助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


(3)法制观念

通过中枢阿片类镇痛药易产生药物依赖性或成瘾性的知识点,结合“鸦片战争”史料和关于毒品的宣传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明白吗啡等特殊药品具有双重性,正确合理使用能解除患者的疼痛,但如果管理或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毒品。结合现代药品、毒品发展态势,呼吁广大学生提高对毒品的警惕性,洁身自爱,远离毒品。


(4)科学素养

以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革命性药物青霉素的例子教育学生任何重大发现都是必然的偶然,“天上不会掉馅饼”,这种偶然只留给那些有心人,唯有努力付出,才会有回报;英国药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发现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创新,且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探索的精神。


(5)团队合作

以抗幽门螺杆菌药三联法或四联法使用杀灭幽门螺杆菌、头孢羟氨苄与藿香正气水合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瑞格列奈与克拉霉素联用导致低血糖等例子,引导学生提升大局意识,培育协同作用、团队合作精神,尽量做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统一。


(6)关爱生命

药理学课程教学中,实验动物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应当对其有着敬畏的态度和感恩之心,善待动物,不虐待动物。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领悟敬畏生命,学会感恩。



3、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

(1)课前

推送资料和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通过查阅文献和网络,积累丰富的思政素材。利用云班课平台创建课程,并将自主任务和相关学习资源上传至平台,同时发布讨论话题,安排学习计划。


云班课平台课程思政资源发布、讨论、小组汇报


(2)课中

多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思政教育。在新课的导入环节,可以结合药物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的科学家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为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的同时,也要介绍课程的德育目标。讲课过程中根据内容熏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相关主题案例,比如在中枢镇痛药章节中,学生可以对“明星吸毒”等现象展开辩论,从药物的成瘾性等不良作用以及明星的社会影响效应等多方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动物实验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导学生尊重每一个为科学试验做出贡献的实验动物的生命。课后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汇报展示主题内容,提高学生互助友善、团结协作的精神。


学生小组课程思政专题汇报


(3)课后

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入基层体察民情。鼓励学生到社区为百姓宣传药物知识,使他们把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社会,提高百姓预防疾病的大健康意识,从而让字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培养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成效

2018-2019学年两个学期的《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教学质量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均达到了工程认证要求的0.7。2019-2020学年的第二学期教学中,在日常教学涉及的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开放的专题讨论环学生发言参与度高于95%,学生小组课程思政专题汇报平均评价成绩高于70分,期中考核中涉及课程思政题正确率高于80%。


课题组对2018级本科生进行《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网络问卷调查,82%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90%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思政线上资源比较好,76%的生物制药专业学生、84%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认为药理学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家事迹、药物案例事件等短视频、阅读材料形式的思政内容对提高学习兴趣较为有利。


将课程思政引入药理学课程,达到了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丰富了药理学的教学内容,明显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良好学习风貌,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推动了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延伸学习,基本实现了对大学生在知识传播中进行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


学生课程思政题目考核情况


持续改进措施

1、提升课程组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题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过渡之间显得生硬晦涩。课题组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及形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强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和意识;发挥自身创造性,积极争取教改项目来支撑课程思政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水平,使药理学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药理学》既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及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因此,在专业课程融思政的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尝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促使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探究在教学环节中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融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问题引领、自主参与、多维互动、科学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构建课程合理评价体系

从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中容易出现单纯为考试而学习的状况,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被动模式,就必须构建适应课程教学模式的合理评价体系,调整成绩评定比重,凸显过程考核的比重,强调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活应用,提高平时参与活动中的表现分数比重,尤其是需要量化平常随堂练习、问题式教学环节表现情况、实践实训报告等环节成绩,最大限度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

课题组需进一步斟酌课程考核标准中的“德育”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适当的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互为补充。课程尽量采取量化考核,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反馈分析,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善。


酷!CIT车队又双叒上新啦!


速来!宝藏创意、精巧斗拱......设计展简直大饱眼福!


编辑 / 周雨蝶

审核 / 徐娇娇 吴涛

欢迎投稿,邮箱cslgxw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