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三)


13


课程名称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所属学科

能源动力类

适用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项目负责人

洪学鹍



思政育人目标

1、反思过去的学习态度2、建立起一张半导体物理与器件课程知识体系的大框架3、了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重要性4、通过中外半导体芯片的差距,唤起学生为国家富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通过几组轻松的照片唤起大家反思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目的,抛出一些话题供大家思考,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5 分钟)例如:大学生是大“学生”,还是“大学”生?两者有什么区别?

图 1 大一到大四精神状态及学习状态


2、从中兴、华为事件说起(10 分钟)

图 2 中兴、华为事件


采用时间轴导入“热点事件”的方式(图 2),回顾“中兴”及“华为”事件。引发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美国要对中兴和华为进行限制?”背后的原因: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事件引发的后果:为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


图 3 华为的核心供应商列表


通过华为核心供应商的数据可以看出(图 3),很多高科技产品的“脉门”把握在别人的手中。这个“脉门”主要是半导体“芯片”。 


通过短视频“倪光南院士谈‘中兴’事件”进一步感受“芯片”的重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小讨论:观后感

图 4 倪光南:中兴事件视频截图


教学成效

1、将核心价值观、世界观和学习观落到“实处”、“微处”及“恰处”:半导体知识和技术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四大发明带来的文化自信;中外芯片的现实差距及中兴、华为事件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呼吁为国家崛起而读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中英文视频、图文材料,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不至于“审美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3、通过比较法,强化课程内容的吸收,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芯片对比,中外芯片差距对比,大学物理与半导体物理的对比等


4、采用类比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点石成金”术、“针尖上的舞蹈”;


5、激发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观后感等 


6、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宏观层面的认识,梳理了课程的逻辑体系


持续改进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及谈心等方式,获取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前后,学生学习心态、行为及效果的数据,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4


课程名称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所属学科

机械类

适用专业

机械类专业

项目负责人

姜巍



思政育人目标

(1)学习工程材料及材料成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材料性能的改进方法,能够针对典型和常用零部件性能要求进行设计,培养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


(2)掌握一般热处理工艺的设计原理、选用方法等的一般规律,具有制定热处理工艺的能力,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方案设计、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及总结归纳等基本技能,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材料与成型工艺过程中的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典型零件的选材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精神


(5)了解新型功能材料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教学实施过程

1.情景分析

以下介绍针对第五章第三节中的“合金结构钢”的典型实施案例。在完成了有关于“合金结构钢”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设定了一个生产情景:某汽车零部件生产商计划以 40Cr 制造某内燃机的曲轴,并附其加工工艺路线。假定学生就是此项目的热处理工艺设计工程师,要求通过小组讨论,完成热处理设计。学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给出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以上实施案例相似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还有很多,基本需要学生结合两到三章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化分析和讨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设计结果。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总结,实现了对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提升,并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能力。


2. 先导案例 

以下介绍针对第四章第一节“钢的热处理基础”的典型实施案例(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热处理——中国先进热处理技术助力工程机械腾飞.mp4”)。第四章第一节主要讲解的是针对钢的热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在课程引入的过程中,融入了一个实际案例,新一代“泵车之王”——86 米超高臂架泵车所用的 1800 兆帕高强钢板的热处理实例。在讲解了基础的热处理概念后,通过视频资源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通过热处理使得普通钢板转变成超高强钢板的过程。


图 1 三一重工 86 米高强超长臂架泵车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能够轻松的了解到在实际企业生产中的热处理的工作流程、生产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通过观看视频中工程师们在探索试验中的艰苦卓绝、严谨务实,学生们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职业道德感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而当介绍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生产 86 米高强超长臂架泵车的国家”时,大多数学生表现的尤为激动,可见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标达到了。 


与以上案例相类似的教学内容在本课程中有很多,例如在第一章第三节材料的其他性能中以利用世界之最的 8 万吨级模锻压机制造 C919 大型客机的起落架的生产过程为实际案例介绍塑性成型的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塑性成形——中国先进模锻技术打造 C919 客机.mp4”);以中国自主生产的焊接机器人生产汽车白车身为实际案例介绍焊接的基础知识(相关课程微课资源见附件“认识焊接——中国先进焊接技术助力汽车产业升级.mp4”)。


图 2 中国二重 8 万吨级模锻压机


通过实际生产案例,学生能够在掌握课程知识点、熟悉工业生产环节、了解产业先进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3. 问题讨论 

以下介绍针对第一章第三节“材料的硬度”的典型实施案例。在完成了有关于“材料的硬度”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后,通过设定问题:不同情况下选取何种方式进行硬度测试,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不同的讨论小组给出不同的零件或材料条件,根据刚刚学习完的基本知识进行讨论研究,获取最终结论。 


与以上实施案例相似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还有很多,基本需要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合理化分析和讨论,才能够得到答案。通过分析讨论和教师评判,实现了对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的提升。而且许多讨论的问题与实际生产相关度较高,通过扩展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问题可能在实际生产中产生何种危害,能够使学生重视设计安全性,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感。


教学成效

通过对本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更高,参与度更高,理解效果更好。 


1.知识点掌握效果提升通过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点的融合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明显提升,对于课程相关的科研领域、企业生产情况、前沿技术等有了更丰富具体的了解。从课堂测试和期末考试两个环节中的同类型题上,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进行思政元素设计后的班级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往年未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班级。


2.学生团队意识增强通过课程设置的设计讨论类教学环节,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升,并且激发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甚至有部分同学在讨论中找到了可以申请专利的设计创新点。


3.时代精神有效培养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在分析讨论、网络调研、视频学习、资源共享等过程中,有效的提升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职业道德感等。


持续改进措施

1. 设计更巧妙的思政元素融入手段。目前应用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仍然较少,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将设计融入更多形式的思政元素引入方法。在知识讲授、课堂互动、实验环节等方面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合,做到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切忌形式化和模式化。 


2. 思政元素的融入应注重立体全面。由于目前的课程主要以中班、大班教学为主,授课过程中的部分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有一定难度。在未来教学中,争取以小班教学为主,教学中提供实践演练、上台分享、小组合作、个人创作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体验、反思的机会。在促进其知识内化的通过时,更好的提升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工匠精神。 


3. 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强化协同育人。目前的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团队中,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对于思政元素的理解相对还是较为薄弱,而且还需要在课程中运用思政理念,难度更大。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针对课程团队建设,应更多的增加思政教师以及学生管理人员的数量,共同讨论交流,打破专业壁垒,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15


课程名称

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所属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适用专业

安全工程

项目负责人

姚嘉杰




思政育人目标

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分两个层次进行课程目标的确立:


第一个层次:《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是研究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发展和制订以及安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过程,安全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现状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层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内容后,能够对于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规的基本知识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个层次:《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在新形势下,课程的知识体系能够很好地跟“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借助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理解安全工程师在社会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的内涵。更深层次让学生理解到课堂上学习的专业课知识对人生发展有何种影响及意义。


教育实施过程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考虑如何将课程思政要素点和专业知识点结合。而法律法规的课程是由许多可结合的地方,而且也不会显得特别的突兀。本门课程有一个优势就是安全生产工作是国家、社会及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么对于课程思政地介绍不会太过于生硬。但是授课地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本身的枯燥性存在,所以也难免在授课过程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够的情况。


另外就是学生对于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不够,所以在老师理论授课地过程中,知识点传递的效果略差。但是到了案例分析的部分,学生的接受度就会提高。对于案例的讨论也会热烈一些。因此课程思政要素点也更多地借助讨论完成。


教学成效

以课程来讲,课程思政的达成目标可以借助学生的教学成绩等来进行分析,为课程目标达成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按照课程教学大纲以及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两个学期批次的《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


除此之外,从2019-2020-1起,采用选取几位同学提交课程心得及典型案例心得学习体会的形式,来掌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要素点的掌握程度,预计将在2020-2021-1学期全面展开,考核的形式也会更巧妙,避免直接写心得这样过于机械的方式。


持续改进措施

(1)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点的结合

对于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元素点的挖掘是很重要的,现在的要素库实际上挖掘是不太够的,而且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课程,本身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要素,对于元素点的确定应当根据社会热点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课程思政要素点进行更新与打磨,形成独特的适用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要素库。


(2)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的思路

法律法规的知识点介绍,往往会有点枯燥。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是很高的。课程思政类也有类似的特点,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上,还需要继续苦下功夫,深入浅出并且生动丰富地将专业课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要素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3)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考量

对于专业课来讲,如何在实现专业知识点的传递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建议通过课堂讨论与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要素在学生思想中的浸润。可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案例、热点问题来检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要素的掌握程度。



16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

课程类型

必修

所属学科

机械工程

适用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

项目负责人

张斌



思政育人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会使用几何、微积分、矢量代数等数学工具来建立力学模型并求解的方法,了解力学对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2. 在采用力学方法研究实际工程问题中,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模型化方法,并熟悉机械工程中常见的机构和结构形式及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和信息获取的能力。


3. 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形式的应力及变形分布规律,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实验手段;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 运用材料力学四种基本变形的应力、变形基本公式对结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计算,培养学生具有力学思维,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


5. 掌握强度理论的思想方法并应用于组合变形等复杂应力状态的计算中;掌握压杆稳定临界应力的计算及压杆承载力计算;掌握杆件疲劳强度的基本计算公式;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6. 了解工程力学发展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素质。



案例分享

01

领略中国智慧:激发学生前行的动力


教育实施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或机械工程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模型的能力,对这些力学模型应用力学原理进行力学分析的能力,以保障工程对象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并以此方法指导现代建筑工程和机械工程的设计。


在《工程力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前,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力学方面的智慧。比如中国著名的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的冲刷和洪水地震的考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就蕴含了很多现代力学原理的知识。还有,中国很多的古房屋建筑,无论是在构造还是选材、布局等无不运用到力学知识。同时这些古建筑也与中国文化、宗教信仰、礼制文明、儒道之学等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讲解一些力学概念和公式之外,还要让学生们领略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因何而生、为何而建,以及这些建筑对于人的生活和文化形成的影响,如何建造更符合人性的建筑空间,使人保持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现代化的设计从内空间、中空间、外空间都融入物境、情境、意境,即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性、社会性、知识性”三性和谐地表达出来。


要培养新工科人才,首先要引领广大学生对中国智慧真听、真懂、真信,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深刻理解,才能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前进的不竭动力。


前段时间因为韩国部署萨德导弹时间引发空前的爱国热潮,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引入这一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激发学生对机械专业的热爱。萨德导弹就是军工机械,从机械大概念来说就是机械,在我教学的工程力学课程中,在教学内容引入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起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好机械专业的决心和信心。



02

厚植工程伦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教育实施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懂理论会应用的工程师,肩负着一个国家建设发展的巨大责任,同时工程师的决策对社会环境,文化,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意识与责任教育”,推动“负责任的创新”。


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其沉船的原因除了当时船速太快以外,据科学家调查分析这艘船的铆钉质量太差也是是导致这场海难的主要原因。当时冰山不是直接撞在船体上的,而是与船壳钢板相擦。当船体受到挤压时,船体钢板间的铆钉受到了极大的剪切应力,发生了断裂进而造成了船体裂缝,从而使6个船舱浸满海水而沉入了大西洋底。这就是工程师在选择船体的零部件时缺乏责任意识所造成的。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工程伦理学、工程哲学的一些经典知识。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塑造未来工程师“关爱生命、关爱自然、尊重公平正义”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有利于协调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共享、和谐发展。


又比如压杆失稳工程结构和机械结构中有很多受压杆件,比如桥梁的立柱、起重机或装载机中的液压挺赶、螺旋千斤顶的螺杆等,当压力超过某一限度时,其直线平衡形式将不能保持,从而使杆件丧失正常工作能力。这种区别与强度失效和刚度失效的又一种失效形式,称为稳定失效。压杆失效与强度和刚度失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失效时的载荷远远低于后者,而且往往是突发的,因而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


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实施,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科学谨慎、认真专注的工匠精神。



03

倡导人文融通: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实施过程

《工程力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大部分的内容是力学定理、公理和公式,理工“味”很浓,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穿插一些说文解字、国学经典、哲学理论等人文素材,顺其自然而不牵强附会,便能更好地做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比如:好多例题的求解过程都分为几个步骤,各个步骤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这其中就蕴含着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还比如对立统一的规律贯穿于材料力学研究的始终:构件设计的安全与经济问题,这是一对矛盾,考虑安全就需要多用材料,用高强度材料;考虑经济,则要求少用材料,用较差的材料,这一对立的两个方面如何协调呢?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条件公式给出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经济与安全这一对矛盾统一了起来。还比如材料力学的研究始终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了某一杆件的力学现象,科学家应用理论推导出力学公式,最后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认识规律。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人文教育真正“融”入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增强文化积淀、培育创新人格提供丰厚滋养。



04

培养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教育实施过程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而且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建设刻不容缓。


《工程力学》虽然是一门理工专业课程,但课程中存在的一些思政元素可以给他们很好的启发。比如“装配应力”这个知识点,装配就像班级同学之间的配合关系一样,如果同学之间配合得好,整个班级就会积极蓬勃地发展,如果配合得不好,班级内部“应力”太大,自身会很容易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共同发展;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应用一些小事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提醒学生下课时要关灯,关风扇,节约用电;不带食物进教室避免影响他人听课;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手带走,不留在课桌上;教师教学中应注意板书工整,节约粉笔等。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大学生只有具有以上良好品质,才能担任祖国建设生力军的重任。


在讲到梁的变形—连续协调,变形反映的是结构的整体性能,具有整体上的协调性。如果失去整体的变形协调,就会有两种结果。(1)材料局部破坏

(2)整体结构分裂。

课程思政的引入:一个社会、一个团体,整体协调性特别重要,只有志同道合,齐心协力,才能发挥基体的力量,才会战无不胜。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




教学成效

1、更新考核评价理念,加重过程考核评价。

N+1考核方式兼顾期末考试的标杆考试与日常学习的过程考核,让期末考试与过程学习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N+1考核模式的分数权重分布为30%(期末考试)+70%(N项考核总分)。N的内容形式多样,在本门课中为单元测验、作业、课堂表现、课外创新活动。课程最终成绩为两个考核部分的加权成绩,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不低于45分。


“工程力学”课的评价更侧重于学习过程,建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本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学习动机和态度发生变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赋予学生更多动手参与的机会、更多提升能力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出勤率保持在95%以上(未到学生基本上都请假)。“人到心也到”,课堂上干其他事情的人数大为减少,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通过调查,90%的学生认为教师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参与专业课的积极性有帮助或非常有帮助。


学生通过工程力学学习有多方面的收获。“N+1”全程考核方式,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使思政元素和专业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结合,比如,在考核过程中,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突出车辆设计,机械工程专业突出机械产品设计等,学生能力得到及时展现和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


2、改变单一的考评方式、倡导多元的实践活动考评方式

根据“工程力学”课的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国内著名的工程案例,以课堂实践活动为载体,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开展PPT展示、小组讨论、创新活动等综合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逐渐形成力学思维,创新意识。学生课余生活得到充实和丰富。“N+1”全程考核方式会使学生在课前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和总结工作。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参与多样化考核和教学活动,在自身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课余生活,因为学生原本的课余时间就很充足。形式多样的教学,还让学生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使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实际、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欲。


“N+1”考核模式是一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模式,将“教”和“考”紧密结合起来,以考试促进教学,以考试推动学习,有效地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记忆式学习为思考式学习,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这就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了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中,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工程力学”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持续改进措施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要是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环境,以达到思政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教学案例的新颖性,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内容,从而使理论更切合实际,培养学生具有力学思维,勇于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考核方式的合理化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考核方式应该更合理化,考核方式更应注重过程化,可以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同时增加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17


课程名称

服装概论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所属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适用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

项目负责人

张技术



思政育人目标

“服装概论”是服装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是服装类专业新生入学的首门专业课程,对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及未来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服装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清晰地建立服装学的基础概念和研究体系,对服装与服装设计,服装生产与加工、服装市场营销及服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概括性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信心,强化学生的时代意识和伦理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强化爱国情怀,为后续开设的各门服装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十九大明确指出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需求在升级,服装也在发展。服装设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没的需求才能有市场。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也落在了年轻一代人的肩上。从第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市场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佳的思政教育时机。


教育实施过程

2.1 服装秀开篇。

抓住大一新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好奇心,开课之前播放国内知名设计师(郭培,也可以是别的走进国际的国内知名设计师)在国际舞台的服装秀场视、国际知名品牌的年度发布会等开始服装概论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时尚潮流的境界。接着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服装是什么?服装设计师是做什么的,进而开始绪论的学习。


2.2 设计师成长历程激励学生。

通过展示国际国内知名设计师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树立成长标杆,使学生明白设计师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也非遥不可及。如“郭培和她的玫瑰坊”、“夏奈尔与他的小黑衫”等,通过分享成名设计师的辛酸历程,感受他们执着的奋斗激情、丰富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从内心迸发出持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2.3 课堂专题讨论,启发学生。

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作为设计师应该如何行动?通过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到国内服装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服装设计地位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的热性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2.4 深入剖析华服设计大赛,从专业角度增强文化自信。

 服装产品设计程序讲完之后,以“华服设计大赛”为例,对大赛设置的背景和设计要求进行深入剖析和讲解,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崛起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升华,中国元素应用的增强。中华民族上下5000多年的文明在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下该如何传承、创新,使学生在专业作业中践行十九大提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


2.5 平时润物无声,期末测试巩固教育成果。

课程思政教育不同于思政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教育应力求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力求润物细无声。按照思政教育教学方案设计的内容完成思政教育目标,注重平时知识点的融入教育,通过观看视频、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通过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课程思政教育的平时考核效果。为了巩固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成果,在期末测试题中融入思政要素的考核,我们认为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论述题。通过开放设问,开放回答,比较容易让学生张开心扉,吐露心声。通过阅览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间接考量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从而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


教学成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本届学生在平时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专业学习热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往届有提高,对思政要素的理解比较深入,期末的论述题测试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成为设计师的想法和愿望。但仍有部分学生(约占全部学生的5%)未能反映出对专业的热情,对自己的未来也很迷茫,这说明本课程的思政教育还存在死角,需要认真分析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经过深入分析原因,发现这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有问题,专业自信不够,需要特别关注和加以引导。


持续改进措施

1.分类引导,因材施教。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对每个学生平时学习状态的追踪分析,建立分析模型,精准分析学生的状态,对症下药,确保每位学生不掉队。


2.专家领衔,知识模块化。

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自信,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实施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每个专题设计相应的任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项目,同时聘请各模块领域的专家进行集中授课,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课题,使学生切身感受服装设计大师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学习之道,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



18


课程名称

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

课程类型

专业核心课

所属学科

软件工程

适用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

项目负责人

周剑



思政育人目标

本次借助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立项的机会,我以软件工程专业《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为研究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本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它把项目管理的工程实践应用于软件项目的开发管理当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学习成果1:能够自行开发或选择恰当的软件工程工具和技术,利用适当的资源,对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进行需求分析、前景预测、功能或界面模拟。


学习成果2:能够针对不同的软件需求,了解其应用领域背景知识,说明其需求的合理性。


学习成果3:了解软件开发项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和软件行业的基本规范,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软件工程项目对环境、安全、文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学习成果4: 理解并掌握复杂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一定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要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就要坚持“四个自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逐步推进、试点先行的方案来解决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矛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校院领导是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者和引领者,各专业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案例以及政治标准等关键环节进行审查,确保把“立德树人”的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并为不同的课程群分配不同的“政治任务”,明确不同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责任。


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思政教师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思政课与专业课保持协同作用,使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相互促进,实现课程思政的多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教学成效和持续改进措施

“课程思政”在《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以往期末考试的形式,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了,而采用项目实践的形式,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课程中加入了思政元素,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课程案例的探讨,让学生觉得原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都“活”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大家都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并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项目组近两年在《软件过程与项目管理》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合思政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IT行业各种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本课程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持续的宣传和推广,真正落实全方位育人,对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考核方法进行不断的总结并改进。



19


课程名称

生物药剂学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所属学科

生命科学

适用专业

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项目负责人

张晶



思政育人目标

 1、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定义及原理,掌握药物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理解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生理性因素、药物因素和制剂因素,了解药动学参数与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关系,能够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药学当中,最大程度增加其对人民群众疾病治疗的生活福祉。


2、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了解生物药剂学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精华,掌握药物剂型制备的基本流程,熟悉药代动力学测定方法和注意事项,能够熟练掌握实验专用设备、器械的正确使用及调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与严格规范的职业素养。


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开始,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问题为:“哪位同学在2018年下半年观看了电影《我不是药神》,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癌症治疗药物格列宁一瓶上万元,为什么那么贵?在这种情形,如何我们国家在生物医药开发的竞争力,开拓创新改善这种状况呢?我国国家医保改革如何能满足普通百姓在基本医疗方面的需求?如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


在课程正式开始,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的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药剂学的绪论部分。在第四部分“四、药剂学的发展”,结合课程内容有机溶入思政教育,向学生介绍几千年历史—“黄帝内经”有将中草药加工成汤、酒、丸、膏、丹、散,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洗剂、栓剂、软膏剂、糖浆剂等,以及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药物剂型近61种。同时,介绍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制剂有了飞速发展。以情境式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的医药企业,特别是龙头制药企业的现状与前景,并介绍国外的大型制药企业及其核心医药产品,找出我国与国外医药企业的优势与差距。


在“现代药物制剂的发展”部分,结合第一代:传统的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第二代: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第三代: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第四代: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的教学内容,这里以案例式教学的方式,以典型中草药青蒿素的剂型设计为例,来不同剂型的开发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不同剂型的效果。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中草药青蒿素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和其他两位科学家一共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来介绍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左右,基于蓝墨云平台发布相关教学资源以及讨论话题,布置“课程思政”内容的课后作业,考核“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具体主题为“新药开发过程中涉及很多实际问题,比如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结合近年来,为满足国人在疾病治疗的迫切需求,国家在医保政策改革上做出的调整,来谈谈“科学发展观”思想如何长效促进我国药剂学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求:500字以内,A4纸,手写拍照上传到蓝墨云作业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文献资料查阅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来认同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国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教学成效

注重思政内容与课堂知识点的自然有机融合,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拓展与升华知识的外延,自然而然地对本学科的发展有兴趣、有信心,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采用产出导向模式改革考核方式,通过课后作业与课堂小组讨论分享呈现的形式,让学生有获得感,考核结果(平时成绩课后作业部分)体现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在内的课程目标达成;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提出明确的持续改进措施,将更加注重思政内容的主题化、板块化、系统化。


持续改进措施

将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不断凝练课程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政主线,注重主题化、板块化、系统化,将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无缝连接深层次融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爱国情感获得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的统一。


叮!请查收你秋天第一份常理工专属明信片!


军训投票 | 快来,这才是你该打的榜!


编辑 / 周雨蝶

审核 / 徐娇娇 吴涛

欢迎投稿,邮箱cslgxwz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