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的“一晚一度电”首席工程师反击:不像某企业,我们不炒作 | 大城工匠②

2016-03-10 志凌 欣宁 佛山微观察



  这两天,格力、美的两家关于“一晚一度电”的争议又有新进展。

 

  3月8日,在上海美的经销商大会上,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对质疑声终于进行回应,称:“美的持开放态度,欢迎国内任何机构、全世界任何机构来进行论证‘一晚一度电’。”


  同一天,在北京召开的格力电器新闻发布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美的‘一晚一度电’,类似这样的技术,还可以去领国家科技进步奖,用这样的头衔来欺骗我们消费者,我认为是悲哀的事情。” 


  就在争议的后一天(3月9日),南方日报记者独家采访到美的家用空调首席工程师、“一晚低至一度电”的幕后功臣游斌,说起方洪波的发声,他很是兴奋,更表示:“不像某企业,我们绝对不炒作概念,不欺骗消费者。以前,我们也很敬佩那家企业的老板,那是实实在在的工匠,专注研发,从不炒作。




  事实上,与常上头条的产品(“一晚低至一度电”空调)相比,游斌低调务实,他乐意被称为匠人,也经常谈及工匠精神。正因如此,他也成为“大城工匠”第二期的主角。那么,游斌如何磨出“一晚一度电”?如何做到市场上每三台空调就有一台出自他的团队?

 

“一晚一度电”磨了十年,“被质疑”有话说


  据游斌介绍,目前“一晚低至一度电”ECO节能系列产品已经卖出了1200万套。“一晚8小时,温度设定至26度,室外温度小于32度,耗电量是0.998度-1.02度。”不假思索,游斌就能说出小数点后三位。而之所以把室外温度设至32度,游斌很肯定:“全国95%以上地区晚上99%的时间的气温都小于32度。”


  谈起被质疑,游斌多少有点激动,“我们不会炒作概念,实验的结果是经过十几个机构反复检测。”变频空调的出现,看似很简单,但其实涉及多方面的改良,“就像空调里的风扇叶轮,都要考虑怎么降低噪音,才能带来更好的舒服感。”游斌说。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室内气流均匀,站在房间内每个角落都能感觉到适合的温度,“只有气温舒适,每个地方体感一样,才不会去反复调节温度,保证一晚低至一度电。”


  对游斌来说,这个经历过上万次试验的产品是“十年磨一剑”。在研发之初,仅为了前期的理论积累,他已经翻遍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内外相关书籍。


  而后,在接近十年间,他和团队成员各种大大小小的研究课题都在为这个产品打下基础。甚至包括2008年将航空技术运用在空调上以提高质量的大动作,都会被游斌轻描淡写为“一个积累的过程”。更不要说每一台推出市面的美的家用空调都是由他参与研制。以美的家用空调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30%来计算,也就是说,市面每3台空调即有一台凝聚了游斌的心血。


  正是这种厚积薄发的匠人精神,让游斌敢拍胸膛说对消费者负责,“或许可以一个时候骗过所有人,也可以所有时候骗过一个人,但总不能所有时候骗过所有人。”游斌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这几句话。


每3000小时“解剖”1500台空调


  当然,游斌的底气还来自于背后庞大的实验室群。现代化的美的总部大楼内,专门设有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环境温度实验室。近十个大小约20平方米—30平方米的小房间内,24小时进行着暴雨、沙尘等不同情境下的模拟试验。上千个传感器收集着模拟环境中空调的风量、频率、温度等各种性能数据。




  为了测试空调在低温状态下的运行情况,实验房中的制雪机会不停工作,足足一米厚的大雪能直接没过实验人员的大腿。要得到第一手真实资料,游斌经常穿梭于各种实验室。刚刚才从零下30度的暴雪房出来,一脱棉袄,又钻进60度的高温房间中观察数据、调节空调零部件。“经常在不同环境中切换,很多科研人员都得了鼻炎。”游斌说。


  有时为了检测空调抗腐蚀、耐湿热的性能,游斌和他的团队甚至会把实验室搬到海南。在湛蓝汪洋上,渔船成了最简易的“实验室”,微咸的海风和海水则成为天然检测剂。


  空调能在极端气候环境中正常运行,儿童空调能真正做到静音,“这些都不仅是宣传口号,是要用技术落实得分毫不差,并通过严苛检验。”游斌说,高温、严寒、干旱或潮湿地区使用的空调在扛住极端环境前,已经在美的实验室里经受了一万小时以上的暴雪和暴雨的考验。


  而在这一万小时内,除了日常的数据收集,每3000小时游斌和他的团队还会对空调进行“解剖”,查看压缩机、电控等部件状态,每次“解剖”都要用上1500台空调。“温度每改变一度,我们都会去验证空调的性能能否实现。这是作为工程师对产品品质的刚性要求。”游斌说。


新工匠要“出得实验室入得大卖场”


  这种对品质的匠心追求,有时会让人忘记了游斌的博士身份。但在游斌看来,博士身份和匠人身份之间并无冲突,“两者的本质都是希望对社会有贡献。”游斌说。抱着这种想法,游斌放弃了回校执教的机会,“我想要一个跟产业结合更紧密、实用性更强的研究平台。”游斌说,在他眼中,美的正是这样一个平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的就率先采用“个人实验室制”,并于1999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游斌表示,一旦在研究院平台上证明了新想法的价值,就能有足够的空间实现技术产业化。“美的使用新技术的效率很快,去年研发出的技术,今年就可应用到生产的几千万台空调上。”这种速度让游斌非常满意。


  同时,对于游斌来说,进入美的使他从博士后蜕变成一名新工匠。“企业的工程师,价值不完全在实验室,而是科学性和市场性的结合。这也是新型工匠的重要一部分。”实验室早已不是游斌工作的唯一场景。他的工作阵地有家用空调研究院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也包括位居一线的生产车间和热闹的消费大卖场。


  “如今的产品研发需要不断与市场部门对接,依据消费者痛点进行,也要面向一线工人,使产品符合生产实际。”游斌说。


  不知何时,“微服私访”成了游斌的一种习惯。他的暗访足迹遍布日本的家电卖场、大中小城市的百货商场、空调专卖店。在一批批顾客围着美的导购员咨询、建议的喧嚣中,没人知道旁边这名围观者正是市场上三分之一空调的研发参与者。


  “走进卖场,再把市场灵感带进实验室,这就是当代的企业工匠。”游斌坦言。


记者手记


在《阿甘正传》中找到精神共鸣


  谈起博士后,第一印象是穿着白色实验服,在一堆器皿里晃着试管做实验的形象;而彼时,大众眼里的工匠,都是穿着蓝色工服,在简陋的车间中挥汗如雨。一个站在知识体系塔尖,一个冲在生产一线,两者似乎毫不相关。然而,如果你能和他们坐下来聊一聊,你就会发现,工匠精神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不分学历高低、年龄大小、工种差别。


  对游斌的采访是在一家汽车4S店进行。没有工厂的环境,但只要说起他熟悉的空调,游斌就成为美的的代言人,每一款空调的技术参数、研发过程,他都清楚记得。每隔一段时间,游斌都要重看一次《阿甘正传》,然后写一份观后感交给公司,“所谓工匠精神,就是阿甘精神,耐得住寂寞,不去计较地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坚持到底。”游斌是这样理解 。




  游斌说,早在几年前美的就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也由此开始从追求量转向追求质。日本成为游斌最常举例的对象,“一个很有名的寿司店,面积很小,店主做了几十年的寿司,而儿子在一旁帮打了四十多年的鸡蛋,这就是匠人。”这种“小而美”的工匠文化在游斌看来,是未来成功的模型。


  此前,游斌曾光顾日本一家最有名的神户牛肉店。出乎他意料的是,店面仅十几平方米大小,狭长的空间内只能摆下几张简单的桌子,但就是这样一家小店,想要一尝厨师的手艺还需要提前一个月进行预约且有大公司出面担保。因此,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才会拥有越发广阔的前景。


征集令


一起寻访“大城工匠”


  在你身边,在你的企业之中,那些研制出明星产品的明星工程师、设计师、一线研发人员以及技术攻关者,正是我们准备寻访的对象;那些专注制造、专注品质、专注创新、专注新供给的佛山“新工匠”,正是我们系列报道的主角。欢迎广大读者推荐给我们,推荐方式有三种


邮箱推荐:请将“工匠信息(姓名、公司/单位、职务、手机)+推荐人信息(姓名、联系电话)”发送至邮箱:nfrbfsbsc@163.com


微信推荐:长按或者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佛山微观察”,在后台留言,发送“工匠信息(姓名、公司/单位、职务、手机)+推荐人信息(姓名、联系电话)”。


电话推荐:13727399479(蓝记者)

更多内容请点标题:

不认识这群人,你就不懂佛山|“大城工匠”征集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