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伍伟个人项目“Fur meets Paper”正在柏林展出


在柏林施泰格利茨区中⼼的城堡⼤厦(Das Schloss),伍伟的介⼊式个⼈展览“Fur meets Paper”正在展出。该展览是2024年柏林“纸张未来实验室”艺术节的要组成部分,这个全柏林范围的节⽇从艺术、科学和经济⻆度探讨纸张的创新潜⼒。
展览“⽪⽑遇⻅纸”由斯蒂芬·克勒(Stephan Klee)策划,展出的多媒体作品被安置在⼀个⾼⼤的展览空间内,使观众可以⼀窥艺术家最新的⼏组作品。展览将从6⽉11⽇持续至7⽉1⽇。


在展厅左侧,观众们⾯对⼀⾯由⻩⾊纸张拼接⽽成的巨⼤的空纸墙,⻩⾊在古代中国象征着⾄⾼⽆上的皇权:皇帝代表着存在和创造的中⼼,只有皇帝才能使⽤这种颜⾊。这些纸张为各种物品提供了背景,如纸⽪⽑条和⾦属制品。这些物品在⼴阔的纸⾯上的布局就像是在战略地图上的军队⾏进⼀般。墙上还挂有⼀个⾯具和⼀个屏幕,屏幕上播放的是艺术家在其⼯作室建筑前进⾏个⼈表演的视频,他在表演时头戴这个⻩⾊⾯具并身穿飘逸的⻩⾊⽪草。


这个为柏林身定制的装置作品名为:“野人的抵抗,2024”(⻩⾊纸张,⾦属,⾯具,纸⽪⽑,视频影像)。伍伟通过将这种⻩⾊的潜⼒与全新的⼈⼯制品的结合体与其⼯作室所在地联系起来,并以匿名但活跃的形象出场,全身覆盖着⻩⾊⽪⽑,艺术家质疑着我们当今时代对创造的理解:在当今时代,创造发⽣在哪⾥?- 谁是当今的创造者?- 他们的创造在我们的世界中扮演着什么⻆⾊?



展览空间的地⾯覆盖着⼀幅⼤型印刷品,上⾯印着伍伟家乡地区的古⽼地形图,与两张⻁⽪的图案交织在⼀起。这些密布着鲜艳橙⾊、棕⾊和⿊⾊条纹的⾊块象征着⾃然性的原始⼒,在展厅的⼊⼝处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右⼿边,观众会看到另⼀⾯巨⼤的⻩⾊墙⾯装置。28个⻩⾊正⽅形(《28 x ⾦⾊⽪⽑》,2024年,纸,40x40x3厘⽶)共同组成⼀个⼤矩阵。这次,这些⽅块不是平滑的,⽽是完全由纸⽪⽑组成,相较于展厅对⾯光滑平整的墙⾯,增加了混沌能的表现。这⽚⾼能的起伏地形被右侧的两个⾊彩鲜明、体积庞⼤的墙上物体衬托,这些物体同样由彩⾊纸⽪⽑制成,呈现出受伤⽼⻁的颜⾊:惨淡的橙⾊、⿊⾊和鲜红的⾎⾊。



⼀件由两部分组成的雕塑作品配以两个放置在底座上的纸质物体,分布在展厅各处,共同构成了整个展厅空间的三⻆形布局。雕塑陈列在两个铝制货架上,⼀个货架上是⼀个⽑茸茸的头⻣,⽽另⼀个则摆放着各种艺术家书籍和折叠的地图,象征性地指向死亡的赋⽣潜⼒和知识的寿命。纸质物体则表现为由⽆数纸张紧密堆叠⽽成的两个纸摞,较⼤的⼀摞是⽩⾊,另⼀摞较⼩的是浅棕⾊。艺术家从最上层开始,在每张纸上剪出⼀个不同⼝径的圆形孔洞,并⽤极其细密的剪纸技法将圆孔的边缘剪成细⽑。最上层的纸张有最⼤的孔,逐层递减,直到最底层的纸只有⼀个⾮常⼩的穿孔。最终效果是⼀种穿透纸层的⽑边钻孔,通向纸摞深处的最后⼀点。 在⽩⾊纸摞中,伍伟还放置了⼀幅迷你图画,在潜在信息的被压缩了的载体中央,⼀个令⼈不安的发现。观察者低头观看,却发现了⼀个肚脐。意外地,他们被卷⼊⼀个轻微的窥视⾏为,⽽这⼀⾏为似乎脱离了时间的束缚。




活跃的纹理——关于伍伟作品的⼀些思考

斯蒂芬·克利(Stephan Klee)

《列⼦·⻩帝篇》中写道:“⽆为者⽆不为,⽆形者⽆不形。”——哲学家列⼦(⼤约公元前450年)


想象⼀下,你将⼏本藏传佛教经典书籍剪碎。那些珍贵的信息会永远消失吗?成为⽆意义的、混乱的纸纤维?还是说,这些被剪碎的⿊⽩纸屑中仍蕴含着某种意义,某种经过转化的、替代性的信息?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些被消灭的物质现在还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呢?

在⼈类可以感知的世界中,存在⼀种持续存在的、基础性的动⼒,即从混沌到秩序再从秩序回到混沌的转化。⽆论是潜在与实在、暗物质与物质、流体与固体、蛮与⽂明,还是⽩噪声与有效信息,这些⼆元对⽴的例⼦都可以⽤来说明这种看似具有⾃我调控的相互作⽤,⽽这样的例⼦⽐⽐皆是,不胜枚举。世界各地、各个时代的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在探讨这种存在的基本关系。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神话、哲学、⽂字和艺术中,⼈们对这种关系有着⾼度的意识、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认识,即有⽆相⽣,意义与神秘并存。



“本来⽆⼀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六祖慧能(638-713年)


也许正是基于这些⽂化根源,以及他对全球⽂化历史的深刻兴趣,1981年出⽣的中国艺术家伍伟发展出了⼀种卓越的⽅法,从概念和形式上探讨这些存在性问题。他主要使⽤纸张作为信息、⽂化和⽂明的传统媒介的隐喻,通过切割书籍和纸张,将它们转化为细微的纤维,从⽽质疑这些价值的持久性。通过这种⽅式产⽣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体积和密度,伍伟还运⽤⻄藏唐卡绘画的刺绣技巧,给这些织物染⾊。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彩斑斓的波状“⽑⽪”结构,仿佛从表⾯⽣⻓出来。这些⽑⽪结构似乎在真正意义上是“活”的:它们仿佛在对周围环境中的活动进⾏反应,并凭借其⾃身的源发动⼒在对象的表⾯上继续⽣⻓、蔓延以⾄覆盖它们。简⽽⾔之,这种特殊的织物似乎是活的,看起来像⼀种活跃的、不断⾃我分裂的纹理,⽣⽣不息地传播着其作者的艺术理念。⼀种可以被灵活应⽤的个⼈媒介由此诞⽣,它是那么引⼈⼊胜、易于识别并且充满意义。


展览做了以“当代艺术中的纸”为主题的对谈,由策展人Stephan Klee主持,画廊主Kristian Jarmuschek、策展人Jan-Philipp Frühsorge、伍伟参与了对谈。

伍伟利⽤这种独特的特性,解构形式、形象、图像和对象的本体论状态。⽆论是书籍、纸摞、壁盘、古代⼤师的具象雕塑和绘画、新闻照⽚,还是⽇常物品如汽⻋零件和⻋身,⽑⽪覆盖并穿透了这些物品,溶解了它们的形式,并作为⼀种清洁的基质,消除为⼈熟知的⽂化标准。形式和信息不再明确,纹理和表达也以⼀种⽣成的⽅式打开它们曾经定义的语义关系:对已知质料的拒斥,以及为新事物的诞⽣⽽预备的肥沃⼟壤。从这个⻆度看,伍伟不仅是对当代固有秩序持怀疑态度的批判者,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存在中“⽆规区域”及其⽣⼒的坚定信使——有的⼈称之为混乱,有的⼈则称之为创造⼒。

*本文图片来自于艺术家



关于艺术家





伍伟,1981年生于河南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的作品中充斥着触感欲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

伍伟于2015年获第六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2012年获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参与国际艺术驻留。他最近的个展包括“皮毛 & 原始的金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3);“毛将焉附”(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首尔,韩国,2023),“野兽之书”(SP画廊,首尔,韩国,2021),“大千图说”(修道院公寓,上海,中国,2021),“无阻”(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异质:伍伟&李尔鹏”,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0),“龙伯”(户尔空间,柏林,德国,2019),“反应”(户尔空间,北京,中国,2017),“白泽图”(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2016),“伍伟个展”(NUOART画廊,北京,中国,2014)等。

伍伟的作品也在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首尔、曼谷)、伊普斯威奇美术馆(英国)、市原湖畔美术馆(日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久事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蓝顶美术馆(成都)、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白盒子艺术馆(北京)、列奥纳多·皮尔斯坦美术馆(美国费城)、UBC大学亚洲中心(加拿大温哥华)、户尔空间(德国柏林)、候鸟空间(德国柏林)、GlogauAir 艺术中心(德国柏林)、FLUC当代艺术空间(奥地利维也纳)等机构展出,作品被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白盒子艺术馆、今日美术馆、Bing3艺术基金、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关于策展人



斯蒂芬·克勒(Stephan Klee),1977年出生于德国波茨坦,是一位在柏林活跃的艺术策展人和经理。他在柏林洪堡大学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后,又在柏林艺术大学(UdK)获得美术硕士学位,并继续深造获得“Meisterschüler”学位。克勒自2009年以来,担任了多个艺术协会和画廊的策展人和管理者,包括frontviewsgallery、Michael Fuchs Galerie Berlin以及威利·勃兰特故居画廊等。他还是BBK Berlin e.V.、Artitude e.V.和frontviews e.V.的成员,并在2012年成为frontviews e.V.的主席和管理者。克勒策划了许多重要的展览,如《Dear Darkness》、《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Drawing》和《A Letter from Mr. Faustus》等。他以其丰富的策展经验和艺术管理能力,在柏林艺术界享有盛誉,积极推动和参与了众多艺术项目和展览,展示了其在艺术策展领域的深厚造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