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暴雨中的“解忧杂货店”
编者按:作为郑州暴雨的亲历者,我们见证了生命的脆弱和善良的强大。我们相信,时间的尽头,并不是记忆的终点。我们记录下普通人身上的闪光,希望让更多人相信难关可以渡过,未来充满美好。
7月20日暴雨时,宗欣的便利店还开着。没有网络,她让顾客赊账,直接把东西拎走,说这只是“举手之劳”。暴雨过后,宗欣家里人开的饭馆给救援队、警察和路人免费送饭。创业、疫情和暴雨让这家人亏损,但他们依然在艰难的时候向他人伸出援手,真心相信人性本就良善。
“尽己所能的小小温暖”
7月20日下午4点多,宗欣该从便利店下班了。按照往常,她要走上10分钟路到地铁口,坐5号线回家。但外头倾盆大雨,她没回家,打算留在店里整整货物。
(宗欣在便利店门口)
5点多,雨哗哗地下,水已经没过路人的腰。宗欣想,便利店离地面有2米高,水也不会大到漫进来。
便利店离高铁站只有702米,旁边还有好几栋写字楼。暴雨困住了不熟悉郑州的外地旅客,也困住了写字楼里公司的职员。
但暴雨没让这家店停业。这天晚上,这家店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
顾客小波回忆,便利店门开了个小缝,店里面很小,很热,挤了几十个人。进门左手边放了几个筐,装着西瓜,苹果。但人们拿起袋子,只想找能充饥的食物和水。刚来的人不知道想买的东西在哪,身旁的人会喊着告诉他们东西“在那儿,那儿”。
人很多,付款得排一小时的队,但“秩序很好”。店里只有宗欣一个人,忙不过来。一个楼上的小伙子买完东西后,留在店里帮忙收银。
当时停电,也没有网络,没法用手机支付,但“10个人9个都没现金”。
宗欣让没有现金的顾客赊账。她的手机没电了,让顾客开着手电筒。透着手电筒的光亮,宗欣拿了个本子,在上面快速地登记顾客的姓氏、手机和公司。公司不在附近的,宗欣说:“算了算了,走吧”。
(视频来源:小波)
本子上的字记得仓促、潦草,一页大概记了20个,13张纸,“有两百多人”。少的买了几块钱,多的买了四五百。
顾客小波感慨,这是家“救命店”,让当时和他一起避难的十几个人,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我们这儿还好是个便利店,啥东西都有,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便利”,宗欣说。
半夜1点多,原本人头攒动的店里安静了下来。看到没有顾客前来,宗欣上楼,随便找了个沙发眯一会。早上将近6点,宗欣起来,看见水位已经退到了台阶下面。她看了看店里,雨已经漫上来了,淹过了货架一点,底层的标签被水泡得有些褪色。
洪水开始退去,网络渐渐通畅,困在周边人们能离开了。
往后这些天,顾客涌向宗欣的微信。“善良有爱心的老板您好”,“老板娘人美心善”……宗欣和顾客的聊天通常以这样的语言开头。
宗欣和顾客的聊天也有以“hello”开始的。那位顾客来自蒙古国,中文不好,那天晚上在店里买了100块东西。她看不懂顾客发来的英文,去找朋友给她翻译。顾客看宗欣没有回复,把语言转换成了中文:你好,你收到100元了?
(宗欣和顾客的聊天记录)
宗欣收到转账,就把本子上的名字划掉,现在一页划掉了好几个。当时混乱的情况下,还有漏记的。顾客主动来联系宗欣,要付钱。宗欣往本上找,翻来翻去也没发现他们的信息,“他们说我当时太忙,来不及记”。
(宗欣的记账小本子)
有顾客拍了那天晚上店里的视频,传给了宗欣。宗欣认为自己只是尽己所能,传递了小小的温暖。她把视频转发给了妈妈,禁不住地想:妈妈看到以后一定会很欣慰。
“我们只想雪中送炭”
站在宗欣开的便利店门口,对面是一家写字楼,连着一座天桥。顺着天桥往右看过去,视线的尽头是一家黄色招牌的菜馆。这家杭州菜馆是宗欣的家里人开的。
菜馆门口支了一口大铁锅,一个煤气灶,一张大木桌。木桌上放了四十多份大烩菜,有十来人在忙活:盛饭、打包、送饭。
(店里没通电,店员在饭馆门口打包午饭)
宗欣的爸爸宗宪洪在一旁盯着盛饭,看到量不够的,就指着碗,说:“有点少”。盛饭的人把碗端回来,又往里加了一勺。
(视频来源:陈晓彤)
大烩菜是免费给来支援郑州的救援队送去的,也分给警察和路过的旅客。从22日开始,这家饭馆就开始免费送午饭和晚饭了。刚开始,宗宪洪和妻子朱春梅听说救援队的人忙完了,就坐在路边吃火腿肠,没能吃上热饭,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于是,夫妻俩商量着给救援队做饭,让他们“能吃口热乎的”。
(宗宪洪和朱春梅在店门口搭起帐篷,给救援队做饭)
宗宪洪看见有人拖着行李从店门口走过,就把人喊住:“你们吃饭没?我们这有饭。”“卖多少钱?”“我们不卖,送给你吃。”
有的人不相信,很诧异,怎么“这么好,还不收费”。有人吃完后,觉得不好意思,想按15块钱一份结账,走进店里晃一圈,又跑出来,问:“你们店怎么连个付钱的二维码都没有?”
朱春梅扬起嘴角,偷偷告诉笔者:“我们的二维码在里面,他找不到。”
上一年级的小安和姨妈从郑州转车回东莞,拖着行李箱,路过店门口。宗宪洪看到她们,马上问店里:“还有粥没有?”店里还剩几份打包好的绿豆粥,还有些温热。宗宪洪马上招呼着她们来店里喝粥。
喝完粥,小安扬起稚嫩可爱的脸,问朱春梅:“阿姨,我和你一起做好事儿,行不行?”她想要将存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去,参与免费送饭行动。朱春梅很感动,看着她说:“你有这份心就可以了。”
要送到什么时候?“只要还需要,我们就做。如果险情排完了,恢复正常了,不需要我们了,就不做了。”朱春梅坚定地相信:人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需要锦上添花。
暴雨过后的郑州,气温回升得很快,24号当天,最高温到了31摄氏度。没有电,店里的人从早上9点多忙到中午1点,身上里里外外被汗水浸湿,又被风吹干,又继续被汗水浸湿。吃完午饭,朱春梅坐了一会儿,又打算给救援队的人煮点绿豆汤,“天气太热了,给他们下下火”。
“我选择相信所有人”
2014年,宗欣从一家汽车4S店辞职,和爸爸一起创业。这位50多岁的父亲一直有一个梦想:开一家自己的店。那年,她24岁,希望把爸爸的梦想植入现实。
她和爸爸都是门外汉,不懂商业。他们开过咖啡店,火锅店,信阳菜馆,杭州菜馆,但一直在亏损。他们慢慢摸索,开始转型,始终相信勤能致富。艰难的日子慢慢过去,2019年,店里的生意走向正轨,终于开始盈利。
但是,疫情来了。店里的生意像踩了一脚急刹车,“那亏损都没法算”。店铺入不敷出,宗宪洪把房子抵押,家里“一下子回到解放前”。
今年暑假,宗欣一家人计划去新疆旅游,看看高耸壮阔的雪山,再来几大盘热腾腾牛肉。
但是,洪灾来了。在20日的那一天,宗欣依旧坚持内心的纯真和善意,让路过的人们能在便利店买上点什么,让他们在那个艰难的夜晚留存些许慰藉和希望。曾有朋友问她:当时那么混乱,你就不担心有人会报假的手机号?
宗欣一点也不担心,“我选择相信所有人,这点钱谁也不会不给”。名单上有些顾客还没付钱,但她也没去联系。她猜测,顾客们或许是网络不好,或许是忙忘了,等过段时间,一切恢复,就会主动来找她了。她坚持相信所有人在困难面前的承诺以及人们的质朴之心。
今年8月末,宗欣上大学的弟弟要交学费了,这是笔不小的开支。当初,宗宪洪想着,实在不行,就把车抵押了。然而,这场暴雨,水早已没过车顶。他们的车连续在车库泡了4天,一家人也没有去看一眼。
创业、疫情和暴雨让这家人亏损,但他们依然在艰难的时候向他人伸出援手,真心相信人性本就良善,难关可以渡过。宗欣不断强调自己所做的只是“举手之劳”。在困难的时刻,“这很正常,咱大家都是有爱的”。
水漫上了便利店,留下了一些淤泥。趁着这几天没什么客人,宗欣好好地把店打扫了一番。便利店里也遭受了损失:地上的线路被泡坏了,还坏了一台监控设备、一些烟和两个冰柜的雪糕。但是,宗欣笃信,损失只是暂时的,“只要店还在,就有希望”。
采访 | 张雅妮、陈晓彤 撰文 | 陈晓彤 图源 | 陈晓彤、受访者编辑 | 张雅妮
(点击文章下方“阅读原文”共同救助河南受灾尘肺病农民)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