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图画书】我人生中的四场戏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245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童书妈妈三川玲也联系得到我
春天市集3月30日—4月6日
2011年,我们从广州搬家到北京。刚来不久,就全家一起去看了一场梅葆玖先生的《霸王别姬》。
那是一场集锦式的片段欣赏,梅葆玖先生的《霸王别姬》是其中一段。剧场的人不多,也不太少。我看到有外国人拿着小词典,一边对照着台词,一边摇头晃脑地欣赏。
剧院里的中国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我仔细看了看,年轻人就我们一家。或许,是因为在现代化的环境里,大家都很安静,很少有人大声“叫好”喝彩,大多是礼貌的鼓掌。总之,我有些失落,也有些不知所措,和我记忆中热火朝天的看戏经历大不相同。
小时候,似乎家的周围就有“戏楼”。说是戏楼,其实就是某个有院子的茶馆。大人们在里面喝茶、聊天、玩笑、吵闹,我们小孩子呢,就钻在桌子底下,和大人们的腿之间,一边跑来跑去地做游戏,一边从桌子上拿点心和瓜果吃。
至于戏呢,好像成为了背景音乐。只是这背景音乐相当吵,如果看客要聊天的时候,不得不扯着嗓子喊。我觉得,大量使用锣鼓的川剧,和泼辣的四川女人,以及麻辣的饮食习惯,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孩子,看戏就是看热闹,热闹了就开心。最开心的就是看变脸,台上的人卖力地变魔术,台下的人使劲地喝彩,小孩子们就兴奋地跳来跳去。
所以,对于我而言,没有记住戏剧的名字,也不知道著名的演员,甚至也记不起情节和人物的形象。
但是,深深地刻印在我脑海里的,是油浸浸的脸庞,是震耳欲聋的喧嚣,是热烘烘的空气,是四处飞溅的瓜子壳,是一碗麻辣的小面,是脑袋碰到桌子的触痛,是看什么都无比高大的视角……
那天的演出,由于梅葆玖先生年纪已经很大了,唱到中间,停歇了一下。小丸子忽然惊喜地对我说,“妈妈,妈妈,我看到虞姬喝水了!”我这才注意到,梅先生背对着舞台,喝了一口水。
在回家的路上,丸子爸爸忽然说,他上一次在剧场看戏,是比小丸子稍大一些的年龄,被爸爸带着去看的。那是一场申凤梅的《诸葛亮吊孝》,本来应该是大人看的,却不知什么原因,和爸爸两个人去了。而且,很神奇的是,他当时也看到“诸葛亮”在台上,从周瑜的灵牌后面,拿出杯子喝了一口水。
丸子爸爸说,他那天拉着爸爸的手,在大人的缝隙中挤进了剧场。在座位上环顾四周,只有他一个小孩子,周围都是青蓝色的衣服。那天的戏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真的不够好玩。但是,被迫安安静静地看完整部戏,他却听出了其中的韵味。而且,那也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单独和爸爸去看演出的经历。
我不知道,我们全家这次去看《霸王别姬》,会给小丸子带来什么样的记忆。或许,盯着台上的人喝不喝水,会成为看戏的目的,也有可能吧。
有相当一段时间,我很迷惘,觉得任何的事情,都背离了生命和生活的本意。比如,为了工作,早出晚归无法陪伴家人和孩子,那么,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呢;比如,为了高考,浪费最美好的年华去复习一整年,那么,我们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比如,为了结婚,设置了很多房子车子的条件,那么,我们的感情又为了什么呢……
热爱生命,享受生活,不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做的吗?我想,什么都没有这个更伟大,任何伟大的目标,都应该归于这个基础之上。
现在,有很多针对孩子的教育项目,有的号称是培养孩子领袖能力的,有的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的是开发右脑能力的……其实,我也说不上来,但总觉得不太对。不是说这些课程不对,而是说对于孩子不太对——难道,在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是“游戏、好玩、好奇,胡闹、闯祸”这些词汇吗——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要给他们一些我们也弄不明白的意义呢?
说实在的,我们小时候,把戏剧也就是当作一种游戏。后来,在青少年时期,要表示自己很文艺,很潮流,很时尚,就要展示自己喜欢《Yesterday Once More》,哪怕更喜欢听《梁祝》;就要说自己喜欢看好莱坞奥斯卡的电影,哪怕更喜欢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要说自己很喜欢《红与黑》,哪怕自己其实更喜欢《纳兰词笺注》……
但是,后来当我不需要标榜自己的时候,我也就释然了。我可以同时喜欢任何文化、任何形式的东西,不用考虑是否流行,是否潮流,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和愉悦就好了。
比如,我就是不喜欢百老汇的那些著名的歌剧,无论《猫》也好,《剧院魅影》也罢。我承认这是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但对于我来说,还没有昆曲《牡丹亭》来的感触更直接、更深邃。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童书妈妈去年出版了《孩子,你是如何出生的》绘本。但是,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绘本的绘者刘雨涵,是一位在美国的90后女生。在她创作的期间,有一次在北京我们面对面交流,我惊异地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婉约的穿着中式服装的少女。
她说她天生就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到了美国之后,她的导师更是鼓励她坚持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创作。并且对她说,“你的文化基因是东方的,如果你从事西方的艺术形式,很难触及到内在的精髓,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呢?”,这给了刘雨涵很大的启发,坚定了她继续以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创作风格。
我和她一边在聊天,一边想到,其实我们作为东方人,无论是去国外留学,还是移民到国外,都无法回避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这个根基,就像我们的胃,是无法欺骗任何人的。我们平时可以很西化的喝咖啡、吃意大利面,但是,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可能最想吃的就是小米粥和担担面。
很多人觉得,所谓的全球化是一体化,但我的理解,全球化其实就是各异化。也就是说,每个民族,每个人,都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和生活。这才是自由与宽容的大同世界。
我最近的一场戏剧,不是我去剧院观看的,而是在我家里欣赏的。表演者是我的好朋友的儿子,一个名叫小馒头的5岁男孩儿。他在幼儿园学了京剧的兴趣班,于是几乎每次来我们家玩儿,就会咿咿呀呀地唱上几嗓子——说实在的,我根本听不出来究竟唱的是《野猪林》、《窦尔顿》还是《林海雪原》。但是,我很喜欢一个嫩嫩的小男生,一板一眼地唱着延续几百年的戏剧。
后来,我听小馒头的妈妈说,当她带着小馒头回老家的时候。小馒头的姥爷会拉着二胡,给自己的外孙伴奏,爷孙俩自得其乐地边拉边唱。虽然听的人可能心里直喊“饶了我吧”,但我相信,这个场景,将是所有人最为美好的记忆之一,深深地驻在每个人的心里。
延伸阅读:超萌的《国粹戏剧童话书》
我小的时候,也不喜欢戏剧,嫌节奏太慢,扮相太旧,故事太老,唱腔太长。而且,最不可容忍的是,一部戏竟然每年演,每月听,每天唱。
后来,离家上学,工作上班,偶尔听到用乡音表演的戏剧,竟然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那些仍然听不懂的台词,那些仍然看不太懂的剧情,竟然能够让我有所触动。再后来,出国度假,每次做饭和收拾房间的时候,丸子爸爸都会用手机播放一些相声、曲艺。似乎是想周遭都是外国语言的环境里,找一找家的感觉。
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国外的那些演出了多年的经典歌剧,一样的听不懂,一样的拉长腔,一样的古旧老。其实,和我们中国的戏剧是一类的,譬如《赵氏孤儿》,就被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为戏剧,风靡多时。
我很喜欢把古老的文化,赋予时尚的气息的举动。可以说,如果不是白先勇数十年的力推,昆曲就不会是一种潮流,而仅仅是地方戏剧而已。
幸运的是,当我们真正地尊重传统的文化,文化就会重新生根发芽——就如千年前的古莲子,一旦温度湿度适宜,就会重新成长。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许国萍,是我很敬重的老师。当她告诉我做了这样一套丛书的时候,一下子触动了我的思绪;当许老师娓娓道来他们这5年来的创作之路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戏剧也好,出版也好,其实都是时间的艺术”,无论是每句咿咿呀呀的唱腔,还是每幅图画的视觉和文字,都是需要时间去打磨的。
打开这套丛书,我很快乐。因为这不是一套“专业教育传统文化”的图画书,而是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好玩儿的绘本。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些超萌的人物造型,和充满了东方审美的画面的时候,我真的是边看边乐出声了的。
备注:本文的封面和插图,来源于《国粹戏剧图画书》之“盗御马”、“桃花扇”、“空城计”、“西厢记”、“三岔口”、“窦娥冤”等书。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进入童书妈妈春天市集,了解详细的情况。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分享全球教育新知
原创童书出版|童书妈妈市集|活趣之家活动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
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取得授权
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
ts-mama@qq.com
微店
经童书妈妈读者检验安全可靠
支持支付宝、银行卡和信用卡
淘宝店
(给不熟悉微店,习惯淘宝的朋友)
地址:http://shop103411467.taobao.com/
店名:童书妈妈市集
淘宝旺旺:李白李白
书店批发请联系
ts-mama@qq.com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以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