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名气,而是更多的可能性【童书妈妈报告】}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254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童书妈妈三川玲也联系得到我
导语: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将会决定你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也决定了你对孩子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希望总是美好的,如何把理想化的愿望,在现实中实现,是每个家庭的挑战;家长的希望,不是对孩子的要求,最终决定孩子的工作、生活、人生的,只能是他自己。
关键词:期望,现实,同性恋,幸福,变革。
【写在调查前面】
有一天,在一个都是家长的场合,我听到背后两位妈妈的交谈。
一位说,“我大姨家的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一个在广州,一个在英国。结果呢,有什么用?一个都不在身边。”
另一个附和道,“我就说嘛,孩子呀,不能培养得太好了!”
说实话,我平时接触到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孩子培养成最好的人才。至于这两位家长“不能把孩子培养得太好了”的想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但是,我又想,是不是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某种期望,而采用某种与之相配合的教育方式呢?那么,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呢?当我们对孩子提出某种期望的时候,是不是在具体生活中也能贯彻呢?
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调查问卷,供大家互相交流,彼此分享。
调查问卷刊出以后,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不仅认真填写了问卷,还分享了很多的经历、故事、观点、思考。下面,我就把这些宝贵的信息,整理之后,比较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第一部分:说明
问卷设计:童书妈妈
个案采访:三川玲、惠丽、马青
调查时间:4月13日——4月16日
问卷发布:138,478份
有效问卷:3569份
第二部分:调查数据展示及分析
壹 未来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
在调查之前,我预想了一下,感觉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①必须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95%)
②职业稳定,对家里有用。(85%)
③有房有车有旅行,最好能成为富豪。(90%)
④孩子就算出国,也最好回来,住在同一城市。(88%)
⑤不接受同性恋、同居不结婚、单身、丁克。孩子工作后应该马上结婚,结婚后最好马上要孩子。(90%)
结果呢,和我预想的情况,真的是大不一样。按照提交的答案,我们制作了一个图形,来描绘未来的孩子是什么样:
①上不上大学都可以,不是名牌大学也可以。(87.38%)
②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自己开心就行。(94.42%)
③财务自由,不工作也有安全感。(73.10%)
④居住在全世界哪里都可以,开心就好。(65.51%)
⑤家庭生活中,同性恋的接受度低(36.51%),单身、同居、丁克、跨种族都可以(都超过50%)
说实话,这个答案的确挺“超前”的。我没有想法以上的几个选项得到的认可如此之高。那么,这个结果是不是客观呢,有没有反映出家长真实的想法呢,是不是太过理想化了呢?我们一一分析。
贰 这是真的吗?
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越理想
孩子年龄越大,家长越现实
看到这个结果,我一方面很开心,一方面又有一些疑虑。同时,也有很多朋友提出了相同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调查的家庭,孩子都集中在学龄前,还没有吃过什么苦头?”,所以,他们的乐观有些盲目,选择有些理想化?
很多读者提出,孩子是上了小学、中学之后,家长的想法会完全改变。
于是,我们又按照孩子年龄,又梳理了一遍结果。我承认我几乎是站在我助手的电脑前等待数据的呈现的结果。
我忐忑不安,又惊喜地发现,家长的想法变化,跟孩子的年龄,并不相关。
我们的调查,以12岁以下为主。其中,三个年龄段基本平均,0-3岁(1266份,34%),3-6岁(1338份,36%;6-12岁(1034, 27.8%);12岁以上(76份,0.02%)。
大家可以从对比图表中看出,至少到小学阶段,变化不大。
学业问题
叁
这是真的吗?
城市越大、经济条件越好就越敢想
城市越小,经济条件越差越不敢尝试
北上广深、区域核心城市、其他城市,以及海外,是不是因为地域的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从而对孩子的期望不同呢?
我们的调查,一线城市占据一半,细分下去的比例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43.13%;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31.77%;其他城市,23.08%;海外 2.02%。
我们可以看到,大致也是一致的,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包括海外)。这一点很出乎意料,但也很有趣。
学业问题
职业问题
肆
美好的理想,能在生活中实现吗?
是的,“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家长会倾向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任何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的面前,是会有一定的距离的。那么,对孩子的期望,和面对孩子的现实,也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也做了个案的采访,以进一步了解每个家长在现实的真实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想法和做法。
于是,针对每个问题,我们在实际的调查采访中,又追加了一个情景式的问题。大家也可以重新根据这个问题,再多问自己一遍。
原问题一:
你希望孩子的学业
最多选项:不上大学,有能力也可接受。
追加问题:如果孩子回家,拿回一张58分的考卷,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会生气吗,会着急吗,会责骂吗,会帮孩子找原因吗,会报补习班吗……
原问题二:
你希望孩子的职业
最多选项:不管做什么,只要孩子开心就好。
追加问题:如果你的孩子,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并在国外一流企业工作,却突然辞职回国,要做一个流浪歌手。请问你会有什么样的反映,会干涉吗,会支持吗,会提出建议吗,会强加阻止吗,会不敢在亲友面前提及吗,会因为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而骄傲吗……
原问题三:
你希望孩子以后的收入
最多选项:财务自由,不工作也有安全感
追加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在职场上发展得很好,收入也丰厚,却不买房买车,全世界旅行用去大多数钱,你会为此不安吗,你会干涉孩子的消费吗,你会为给孩子多留一些财富而心疼花钱吗……
原问题四:
你希望孩子成年后,和你的距离
最多选项:全世界生活,开心就好。
追加问题:如果你的孩子,生活在风俗和饮食都和中国不同的国家,你会为孩子感到担心和悲伤吗;如果你的孩子,生活在非洲或南美,多年很难回家来看望你,你会感到难受吗……
原问题五:
对于孩子将来的家庭生活,你不能接受的
最多选项:同性恋
追加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向你宣布“出柜”,你会马上训斥他吗,你会感到自己家成为异类吗,你会带孩子强制治疗吗,你会立刻断绝亲属关系吗……而如果,孩子告诉你的不是“同性恋”,而是“先天性心脏病”,你又会如何反应呢?
以上的这些问题,并非有标准答案。追加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反问。而是引导每一位家长,在面对每一个孩子的时候,都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把TA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终要给TA的是什么。
伍
“不上大学”和“财务自由”是矛盾的吗?
很多家长会觉得,不能想象得过于完美,什么好事都占着。
既可以不上大学,减轻学业的压力,同时又可以财务自由,过着不用辛苦工作的生活——这可能吗?
其实,我能够说,财务自由这个选项,其实是我们精心安排的一个陷阱吗?
有几位心理学背景的朋友告诉我,看似简单的调查选项,越做越满头冒汗,实际上不停地反问自己,自己的愿望是否太理想化,是否会无法坚持?
我们也刻意安排在后面的个案采访中,让受访者谈谈其美好愿望和财务自由之间的关系。非常让我们意外的是,每个人对财务自由的理解都不一样,受访者当中有一年赚别人一辈子那么多的钱的家长,但觉得自己并不财务自由,也有觉得能够每年旅行的就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的定义,竟然跟幸福一样,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觉和认知。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这也是家长对我的启发。
在这里,我很想通过这个调查,打破很多家长固有的“学习好,才能找到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能有好收入;有了好的收入,才能有好的生活”这样的思维模式。
具体的情况,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有研究机构,把改革开放后的历届共3000多名高考状元,做了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泯然众人。而现在的经济领军人物,几乎没有一个是学习成绩好的尖子生。
学习好,上大学,其实满足的更多的是“生存层面”,也就是找一个工作养活自己。而要达到“财务自由”,所需要的条件(创新能力,冒险精神,抗挫折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坚持不懈的能力等等),和上不上大学,学习成绩好不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甚至,往往是反向关系的。
也就是说,看似完美的链条,其实中间是断裂的;而看似断裂的,其实反而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第三部分 我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面对3500多份的问卷,我听到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也发现了这个时代,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于价值观,关于未来预期等等的想法。
第一,家长逐渐把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孩子是否幸福、快乐、满足为出发点。
无论今天的家长,在这次的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什么样的选项,我看到的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心。
这在二十几年前,是很难相像的到的。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以“一心工作,不顾家庭”为风尚。就算针对孩子,也是从家长和家庭的角度出发,“给我好好学习啊,不要丢老子的脸”,“你要是不考上大学,怎么为家里争光”等等。
第二,家长不再过多干涉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上大学,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外在的、物质的并非是一个人幸福的最核心因素。当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社会对幸福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和修正,这也影响到了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发生根本的转变。
最为核心的一个转变,就是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也没有必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现在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让孩子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而不是以往的那些“万能父母”,帮孩子进名校,进国企或当公务员,联姻有权势的家族,帮孩子晋升发财……就算你的孩子得以享受荣华富贵,也不过是一个木偶傀儡而已。
大家不要看到写出来显得很荒谬,我就亲眼见过,倡导自由人生的学者,在饭桌上向老同学求助,想把自己刚毕业的孩子弄进待遇好的国企去。
所以,我很惊异有那么多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学业和职业,以及对财富的态度。我想,就算在现实中,很多人也会妥协,但至少他们有了这样的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本身就已经在孩子身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真的替这些家庭里的孩子感到幸运。
第三,社会的宽容度,在大幅度提升,各种观念交错之下,会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共识。
虽然在第五个问题的多项选择中,针对“同性恋”的选项充满了争论,有64%的家长选择了不可接受。但是,我也看到了有23%的家长选择了“以上都能接受”(海外的家长选择都能接受的比例超过了45%!)。
这是我很吃惊的。而且,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我开始根本就没有设置“以上都能接受”这一项。当问卷发布之后,马上就有家长在后台留言,说为什么没有“全部接受”呢,我们也立即增加了这项。
要知道,整个社会还在“逼婚”的氛围之中,很多家长竟然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单身”、“同居而不结婚”、“丁克”、“跨种族婚姻”的这些传统道德观念中比较另类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看到很多家长的留言,也就明白了这种反差。因为,每个孩子在每个家庭中,是有一步步的“退一步机制”。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期望,会高开低走。
如果孩子将来早早地就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生育几个孩子,当然是很好的;
退一步讲,晚点结婚也没什么,有一个孩子也挺好的;
如果他们不想要孩子,只要他们过的开心就好;
不结婚,住在一起,只要他们感情好,结婚不就是一张纸嘛,还有那么多人离婚呢;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伴侣,不找也罢,省得整天吵架,身体健康就好;
当然了,只要TA自己喜欢,同性恋也不错,总是有个伴儿不是……
其实,我想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慢慢走到这个“退一步机制”里的。
第四,家长的美好愿望,会成为现有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动力。
很多家长看了这些理想的答案,又会摇摇头说,一旦遇到中国的教育体系,还不是一个个投降妥协?!
其实,我们要反过来看待这个问题,正是家长们的意识在不断地进步,才会有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变化。
我就以我身边的学校为例子,北京已经禁止小学生奥数培训,北京的很多的学校,是在小学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之前,不许留家庭作业的;有的公立学校采用自编教材,用选课方式学分制度教学;有的学校公开提倡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当学生在课堂上反问老师的时候,会得到公开表扬;有的学校在每个班级里,不设置班长,每项公共事务都由孩子投票决定;有很多学校都不公开考试成绩,更不会排名排座次……
大家不要以为这些举措都只能在私立学校里实现,恰恰相反,我举例的这些学校,都是公立的。
那么,这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跟很多北京的校长交流过,最大的动力,反而不是政府,而是家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幼儿园的孩子要不要学拼音、数学、认字,其实,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毫无必要——因为小学都要从头学习。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因为种种原因让孩子提早学习。
小学的老师告诉我,“现在的情况很极端,要么是一点都不学的‘零基础’,要么是什么都学的很超前的”。我问老师,比例是怎样的。老师说,“接近一半对一半,但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零基础’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来讲,当然更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从头统一学起”。
写到这里,我真的想再一次感谢所有坚持表达自己意见的家长。不要小看你们的每一次参与,每一句留言,每一次讨论,正是这样的每个人的力量,汇聚成为了巨大的洪流,才让现在的孩子可以逐渐地享受到“正确的教育”!
我要感谢每一位在这之前呼吁“减少作业”、“不排名次”等等的家长,是你们的努力,让我们今天的孩子可以免受折磨;我也要感谢今天发表意见的家长,你们的努力,将帮助这种趋势更好的坚持和进步,受惠的将是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孩子!
最后,如果你对这次调查有任何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以后的调查有任何的建议,都热切地欢迎你们发给我。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
备注:1、回复 调查1 可看《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调查结果及个案采访;2、本文所有图片图表,由马青完成,特此感谢。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分享触动内心的教育新知
原创童书出版|童书妈妈市集|活趣之家活动
本平台文章皆为原创
任何媒体(含报刊网络电视微信公号)转载需取得授权
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
ts-mam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