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从一个人的心里来,走到另一个人的心里去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435篇分享
童书妈妈出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爱的本义?
爱是什么?
爱是付出
爱是力量
爱是改变,是温暖和柔软
爱是用心、尊重和回应
爱与真善美一体
爱是责任与担当
爱是打开那扇门
爱不是什么?
爱不是不辨是非、一味偏袒
爱不是强求孩子戴着脚铐奔跑
教育的意义
自我教育
适应未来
帮助孩子找到生命的自我价值
欣赏自然和社会之美
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记2016.4.24童书妈妈《爱的教育》读书会
四月下旬是北京最好的时候。
捱过了漫长而灰霾的寒冬,下过了三月底的毛毛虫雨,忍过了四月初漫天的杨絮,而五月的人潮和热浪还没有袭来。
童书妈妈读书会在这样美丽季节里,在偏安北京海淀一隅的碧桐书院幼儿园里举行。
这一期要讨论的书,是成于1886年,经一百多年始终畅销不衰,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爱的教育》。至今,此书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
夏丏尊先生于1924年对照日、英译本将这本书译为中文,并由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作插图和封面,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夏丏尊先生自陈“曾三天三夜流泪不止”,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间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情境中,讨论爱的教育,似乎是一个可笑而充满理想化色彩、脱离时代的话题。大家会如何看待这题目,又如何评论与探讨这本书?带着这样的好奇,读书会拉开了帷幕。
“爱的本义”
爱,由金文演变而来,从字源上解释,是金文的“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爱这一字的造字本义,是“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
在说文解字当中,繁体的“爱”是由“爪”(爫)、“秃宝盖”(冖)、“心”、“夊”(zhǐ)四部分组成,。上面的爪代表用手呵护;宝盖儿代表安置也是护持之意;心放在中间代表用心;夂,是常见的脚部件,意指行走和付出,在这里代表持久、持续的力量。
今文中,“爱”通常指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喜爱、爱慕)、喜好(爱好)、重视而加以保护(爱惜)。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指人际间的爱。
所以,从字义上说,爱的本义,是用心的沟通和呵护、和持续的付出。
在读书会分享中,Cindy说到,教育是从一个人的心里来,走到另一个人的心里去。
这其实就是爱原本的样子。
“ 爱 是什么”
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慢慢长大,就有了社会角色。
从小到大,我们会经历幼子、兄弟姐妹、学生、亲朋好友、恋人、同事/上司下属、女婿/儿媳、父母、祖辈等各种角色。而在这些之外,我们通常还扮演着两种自己容易忽略的角色——一国之民,和陌生人。
让我们耐心一点,将这些角色按社会关系的属性分类:
家庭关系:幼子、女婿/儿媳、父母、祖辈;
亲密关系:兄弟姐妹、学生、亲朋好友、恋人;
工作关系:同事/上司下属;
非亲密关系:国民、陌生人。
通常,我们在自身角色里拥有和给予的爱,会随着上述关系的亲密度的降低而减少。也就是说,上述关系中的爱意,是呈降序排列的,符合人的本性。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深切地爱和眷恋着自己的父母;当我们成家,我们爱屋及乌地孝顺伴侣的父母;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全身心地爱着那个小生命,毫无保留地为他/她(们)付出。
可是,爱究竟是什么?
读书会上,各位书友分享了自己的对《爱的教育》一书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得以窥见爱的真义。
有一种爱,是发自内心、无保留、不求回报的付出。
这是爱的最高境界,通常见于父母对子女。这一层次的爱,也最符合“爱”这一字的源起本义。
在这最高层次的爱之外,我们所给予别人的爱,往往是隐含着一种期待——对方的回应,甚至,回报。
身为凡人,终免不了俗,做不到圣人的“大爱”与“博爱”。在给予时怀有所盼,也是正常的事。毕竟,长久而不对等的付出,终究是要失衡的。
但只有心甘情愿、或甘之如饴的付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
爱给了我们生存的基本勇气。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被任何人所爱,心中也并未爱着任何人或事物的人,将要以什么面目和心态行走在这世间。
那些选择自我了结生命、或残忍了结他人生命的罪行,往往是因为已经感受不到生命之光——而这光中,爱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心中有爱、且被人爱着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才有勇气去面对人生路上种种艰难困苦。
爱赐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因为我们对自身对生活的爱、因了那些爱着我们的人们的期盼、也因为我们想要给所爱的人们更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重压和迷茫中保有前行的动力,正是这力量,让我们得以翻越人生一座座或高或低的山峰,趟过人生一条条或急或缓的河流,最终得以站到更高处,看到更美的风景,收获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
读书会上,最感人和催泪的环节,是曹弘的小组总结发言。她由张昱分享的一则小视频,想到了自己的留守经历,坦然地告诉大家,自己是从希望工程走出来的孩子,也曾是视频里那个挺身维护占道经营的家人的小小孩。小时候的经历,是缺爱的,让她从小要求自己坚强担当,大学期间,她半工半读养活自己,未曾动过希望工程一分捐助。
曹弘给人的感觉就是坚强果敢、迅速有力,很男性化的特质,不熟悉时外表有如包着一层坚硬的外壳,使人不能接近不敢触碰。但这次读书会上,她给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如同裴晓爽对“仁”的阐释——坚果里最柔软的那部分。
她说,缺爱让她逼得自己坚强,并痛恨自己作为女性的脆弱,甚至曾以裹胸来反抗自己作为女性的特质。她尽力向男性靠拢,穿衣打扮说话行动偏中性,直到遇到她爱人。现在的她,会留长发、穿裙子,与母亲和家人僵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是爱,让她改变。
读书会上,学前教育专业的90后郭子辰,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为我们讲解了“爱的教育”对教师和父母等施教者及爱的给予方提出的要求。
她认为,爱以及相关的教育对教师、父母的第一要求是回应与关心,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及时回应与关爱与孩子的自理和自律能力有正相关性;第二要求则是责任,唯有将“爱”一字作为自身的责任常记于心头,教师和父母才能做到称职;第三要求是敏感/体察/关照,对孩子的状态和需求敏于观察,才能及时地给予关照和回应。
而这三点,都需要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用心”,才能做好。这实际上对现代的教师和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自身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马青谈到,大二在甘肃支教时,孩子们因为降雨稀少而常常只能一两个月洗一次澡,所见都是泥孩子。
有一天,老师们公认最脏最皮的男孩子为他们捧来一兜樱桃,并蹲在这些支教老师面前用衣服将樱桃上的泥土一颗一颗仔细拭净,再递给他们。对于这个他们曾最头疼的孩子捧过来的真心,马青他们都沉默了——她说,这是她这辈子受过的最隆重的礼遇。
自此以后,她告诫自己,即便不能做到“拒绝之前先了解”,但一定时刻记得“Don't Judge”!
作为父母,我们赞赏自己的孩子乖、爱干净、学习好、懂礼貌,为孩子的优异表现自豪,在孩子调皮捣蛋闹情绪时发脾气责骂他们;作为教师,我们总是很容易地偏爱那些更聪明、更漂亮、更干净体面的孩子。
可是,不管孩子是乖还是闹,不管孩子是干净的还是不那么整洁的,他们的灵魂,都是一样纯净的。爱与尊重,是用同一颗心,同样地对待,同样干净的心地,而不论它们的外在,是什么样的形式。
学设计出身的裴晓爽,从真善美出发谈到了爱。她说,爱,就是发现孩子的真和天性中的善,并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的美。自从孕育了自己的小生命,尤其是经历过孕期检查曾被判定为唐筛高危而坚持生下来美丽活泼的小美好之后,她的心境经历了重要转变。
现在的她,真切地觉得,爱与真善美一样,都从生活看似平淡的点滴之处来。就如同丰子恺先生在《爱的教育》里配的插图一样,初看平平常常,一点不稀奇,细品却总有独到的回味之处。
那么,当我们谈论爱,还要不要讲爱的界限,爱的条件,甚至讲恶?
有一副好嗓音的张昱,在分享中播放了一段视频。她问——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多少爱的教育?如果我们将孩子教得太过理想化,以后他吃亏了怎么办?面对老人倒地,如果教育孩子将自保放在首位,他们会否丢掉思考和爱的能力?
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让我们失望、痛心的事情太多了。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爱不是给孩子一座象牙塔,因为我们无法保证,自己为孩子建造的水晶堡什么时候就会崩塌。
爱是让孩子明白,周围有不是那么美好的东西,需要他们发展出自己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爱是在他们年幼时,教给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爱是引导他们,形成面对类似问题的思考、及应对的智慧和能力。
爱更是让孩子们懂得,世间有黑夜,就有白天。在恶之外,还有更多的真、善、美,等着他们去发现、去经历、去享受。莫要因眼见的小恶而使自己心灵蒙上灰尘,忽略了大爱。我们的黑色眼睛,是因要寻找光明而存在。
张娟在分享中,特别提到了小时候哥哥的背影。
那是她上小学哥哥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在外,14岁的哥哥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照顾妹妹的角色。
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她发起了高烧,哥哥给她穿上雨衣撑起伞,将她抱起放在了自行车后座,在疾风骤雨中艰难地蹬着车送她到了医院,浑身淋了个通透。到了医院,又跑上跑下地为她挂号拿药。
坐在自行车后座,她的眼泪和雨一块儿顺着脸庞向下淌——这个瘦弱年幼的背影,她会用一辈子去铭记。
张娟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有一天,爸妈出远门做生意去了,留下了也是14岁的哥哥、10岁的我和9岁的妹妹。早上醒来,我和妹妹很惊讶地发现,每天一早跟小伙伴不知去哪探险不见了人影的哥哥居然在家,而且居然做好了早饭!
“你在家要好好照顾妹妹呀!”,是不是爸妈临走前去的这一句,让哥哥收回了玩乐的心,认真地肩负起了大人的职责?
在近二十年后碧桐书院孩子们小小的图书馆里,被唤醒的这段记忆,比任何故事更能让我明白“爱”这一字中蕴含的责任和担当的意义。
分享中,白滔滔特别提到了自己的三个朋友。
一位,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对别人有求必应,甚至在自己创业最艰难的时候,连个欠条都不要,就将自己宝贵的十几万资金借出,只因感动于借钱的“友骗”满口慈善愿景;
另一位,是一位老者。他开车行在路上,见人有难或需要帮助,必定下车帮忙。无论在哪里遇到需要求助的人,哪怕是看起来不那么真的乞丐,他都会或多或少地给与帮助,“万一是真的呢”;
还有一位,是一位女性。她生活在山区,她的妈妈常年在家门口摆上简单的农家吃食,地瓜、花生什么的,让路途遥远路过的学生可以垫一垫肚子。而她长大后,对待朋友,更是一贯地大方和真诚。
你或许想问,这三位朋友,都是些什么人?过得怎么样?
第一位,不到35岁,便成功引领了自己创办的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
第二位,是著名杂志的社长,发起“关爱抗战老兵”慈善项目;
第三位,成为了一位艺术家,不仅是事业有成,而且朋友遍天下。
这三位朋友的故事,由白老师说给我们听,让我们对“吃亏是福”有了一种新的定义方式。
我们总是生怕孩子吃亏和上当受骗,但其实,在他们小时候,在教给他们自保意识之外,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日后的人生道路。
即使从现实功利的角度看,对于心中有爱有善的人们来说,“吃亏”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失去的往往并不是什么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但在日后的人生中,收获的却可能远大于当初的失去。
爱是从一个人的心里来,到另一个人的心里去。
但如果我们因为害怕,选择把心门关上,爱就失去了流动的机会,我们也就拒绝了美好的可能性。
爱是相互在乎的人对彼此打开心门。
而对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作为陌生人的我们所释放的温暖和善意,也是爱的一种。正如三川老师在最后总结时所说——我们都可以选择,尽力去做一个温暖的陌生人。
“爱不是什么”
爱有程度,也有成熟度。
在爱的路上我们可能会迷路,陷入一些爱的误区.
比如,我们会执着地爱着某些人事,最后却幡然发现只是自己的心结或心魔作祟,自己真正的爱被挤落在角落处;又比如,我们常常会误以为给所爱之人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就是爱他/她最好的方式,但其实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上,而是在妥善地爱自己的前提下,以对方希望的方式对待他。关于爱的误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需要我们厘清:
时见新闻报道,孝子为了“孝顺”父母,明知父母的要求过分、违背常理甚至法律,仍不惜牺牲自己甚至家庭迎合之,最终落得家破人散;“爱情是盲目的”,陷入爱情中的人容易被爱蒙蔽双眼,看不多对方身上的缺点和短处,所以“情人眼里出西施”;而看不到自己子女身上的不足和坏毛病的父母,更是比比皆是。
以爱之名,有多少不当的言行被忽略、被纵容?
读书会中场休息的交流中,白滔滔提到,他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因为家人的过度宠溺和纵容,变得越来越无法无天,后来初中就开始打架作恶,最终以进了监狱收场。
当今社会,有不少生怕孩子吃亏或落后于人,因而要求孩子处处争先,纵容甚至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小霸王”的例子。
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或许在人前,会呵斥责骂孩子不适当的举动;而在别人看不到的人后,却对孩子说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话语。很多时候,这些目光短浅的父母表面的呵斥背后,隐藏着一丝洋洋自得——看我家的孩子,多能耐!受到这样“阴阳教导”的孩子,早早就学会了“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逻辑,并在一步步向前探索父母和社会容忍边界的过程中,越来越放肆而难以管教。
怎样才是爱另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的最好方式?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和终极答案的问题,或许我们要用一生去修炼、思考、回答它。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维护与包容,要有底线。“爱”并不是不辨是非、一味偏袒。任何以爱之名枉顾是非和对错的行为,最终必将尝到苦果。
“揠苗助长”的故事,我们从小就都学过。遗憾地是,这样至简至真的道理,却经常在生活中被人们抛至脑后,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直至撞了南墙。
付春怡以她小时候的经历和对《爱的教育》的观感提醒了我们这一点。她的家里,有一本跨越了近三十年的《爱的教育》,上面有她母亲当年阅读时画出的标记。她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欢阅读,将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划出来,希望年幼的春怡能够懂得欣赏并学习。
可是,在姥姥身边长到6岁才回父母身边的春怡,却偏偏讨厌读书。她最爱做的事,是捉蜻蜓和讲故事,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小时候可以站一个小时不动,等着蜻蜓飞到自己身上再轻轻捉住的经历。
她小时候按母亲的要求来读《爱的教育》,只读出了反感和排斥——同样作为一个小学生,怎么你就有那么多故事和感想?怎么就有这么多道理要讲?
后来,她成为了一位母亲,加入了读书会,重新捧起了这本书。这一次,她读到了跟小时候很不一样的东西。她说,现在终于明白了那些父母,恨不能将自己人生经历的所有道理,都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以防他/她走弯路的心情。
不过两番阅读此书的不同感悟,也给了她和我们看待自己和孩子关系另一个视角——刻板地讲道理只会让孩子从心里排斥,尤其现在孩子越来越聪明,他们的接触面和自我的成长速度与我们年幼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出现了“不听话”的苗头,或许,我们更多地应该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自己所认为给了孩子的全心全意的付出和爱,是否就是他们想要的?自己道理满满的“话”,有多少是孩子爱“听”,能走到他们内心的?
爱,不是不经思考地以“爸妈……是为你好”为由,强求孩子戴上自己曾戴过的脚铐,让他奔跑在他不适合的路上。
爱是蹲下身来,透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他们的心灵,明白他们内心真正的喜好和渴望,并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和自由。
如果你的孩子爱捉蜻蜓,那就给他时间去捉蜻蜓吧。
你又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将来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为孩子打开那副脚铐吧,你的局限,不应该成为你孩子的局限。
“教育的意义”
《爱的教育》,除了谈到“爱”,当然还要聊聊“教育”。
Cindy在读书会分享中发问——谁参加了我们的教育?
答案是——自我、社会、父母、爱人、同学朋友、老师等。其中,唯有自我和社会,会相伴我们一生。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很多家长送孩子去才艺班,自己却在一旁打牌唠嗑刷手机,孩子在这样的熏陶下学来的才艺,多数也只是聊以傍身的技能,而非真正美的教育。
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在注重孩子教育、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同时,一定也会成为自己的导师,引领自己成长。读书会上会下那些散着光的思想和火花的碰撞,印证了这一点。
相信关注童书妈妈读书会,并且将这篇文章读到这里的你,也是这样一位通达开明的父母。
这是从生存层面来谈教育的意义。
现在的家长,很容易就陷入焦虑。焦虑的原因,大抵有两个:一个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想给他们最好的东西,但又往往给不起;另一个是,当孩子长大,我们想教给他们顺利应对未来的东西,但问题在于,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技艺和能力才能保证孩子在未来过上好生活,我们并不确知。
第一个焦虑,跟家长的比较心有关。第二个焦虑,与家长自己看不到未来有关。
痛苦来自比较。没有孩子时,我们的外貌、工作、收入、地位、对象、房车……都会或多或少地被用来和别人比较,这些关于比较的风言风语,来自我们的父母、爱人、朋友和我们不轻易示人的内心深处。
有了孩子后,孩子吃的奶粉用纸尿裤是不是进口的、衣物是否质地精良、玩具是否高级、亲子班英语班有多知名……又被增添到“比较清单”里。在比较中,“落后”的家长自然开始着急焦虑,害怕因为自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与旁人的比较中,很多家长迷失了部分自己,而当他们将目光投放于雾茫茫的未来,更丢失了自己作为家长的全部理性。
如果身为家长的我们尚不清楚自己未来将走向何方,如果我们自身亦未曾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我们就面临着不能不焦虑的困境,将压力都放在下一代身上。
我相信,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和未来的人生之路十分确定而自信,又用了正确的方式去爱、尊重和引导自己孩子,那么由这个家庭走出来的孩子的未来必然是用不着太过担忧的。
事实上,解决这两个焦虑的根本手段是一样的——在家长自我成长的同时,尽力给孩子自己给得起的最好的东西。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好像没有任何意义,但它有三个重要内核,家长一旦认可并付诸行动,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
(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和成长。自身不断进取的家长,才能拥有不断进步的孩子。
(二)给孩子自己目前能力范围内的东西,不攀比自己暂时给不起的。对孩子的满足,不应该以牺牲自己和家人为理所当然的前提。聪明的家长,不会说“这个我们买不起/给不起”,也不会说“我们砸锅卖铁也要买给你”,而是说“爸妈现在还给不起,但我们在努力,多久后一定可以给到你,或者,我们现在一起来想想办法,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尽快实现你的愿望?”
(三)最好的东西,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思维模式和精神层面的财富。读书会上,工程师甜果妈妈以独特的工科生思维,为一干文科生书友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对“思维模式”的解读,让我们看到思维模式的传递对孩子的影响。
三川老师在《爱的教育》序言中写到:
一个孩子,平伸双手,我们给他的左手放上技能、利益、高效、迅速、强势、竞争、成功,这是生存的教育;我们给他的右手放上兴趣、热爱、平稳、缓慢、深入、个性、幸福,这是生命的教育。
于前者,我们教育孩子成为有能力的人;于后者,我们教育孩子成为有价值的人……如果我们均衡地发展生命的教育和生存的教育,孩子就会长高长大,最终收获成功和幸福。”
在分享的最后,马青,这位文静而有着良好修养、爱思考的90后女孩说到——“如果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完整的)人,那么,爱,可以让人变得更好,它是教育的前提”。
我们培养和教育孩子,最终,是想让他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享受生活。
如果可以,我们也许还含着期望,希望孩子可以在追寻到自己的富余生活和生命价值之余,成为一个有余力关爱和帮助他人、有价值的人。毕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是中国古有的文化训导。
适应社会、享受生活和关爱他人,这些目标的实现,内在都需要我们的孩子与其他生命产生连接。这里所指的其他生命,包括自然、他人和社会。
当今社会,有诸多乱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部分人失去了对自然、道德的敬畏之心。若对自然和他人心中无爱,旁若无人,失去了与其他生命的连接,自然也就失掉了对社会基本准则的尊重和羞恶之心。
这个社会会好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后代,会变得更好吗?
而答案,或许要从这期读书会上Cindy和郭子辰不约而同地引用的一段话开始——
教育的意义,更在于学会去聆听鸟鸣、仰望天空、欣赏树的美和山的轮廓,去感受它们,真正直接地和自然产生联结。
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功成名就,而是要告诉我们,怎样成为完整的人。
“ 爱的教育 是好好过日子”
爱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能量的东西,但它的迷人之处,又在于它总是从细微处体现。
爱的教育,并不是多么理想化和不现实的东西,它蕴含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归结如何进行爱的教育,那可以用女王穆宏在交流中认真说起的——好好过日子。
那放学回家肚饿时进屋闻见的米饭香,夏日里晾晒在阳光下的白衬衣上母亲绣着的小花,都透着爱的味道,成为她脑海中永远的记忆,使她不能不认真建立和经营自己家庭和生活。
这样的画面,也成为了我们读书会成员脑海中美丽的风景,使我们得以反观自己的生活,调整对身边人、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以及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未来建构自己家庭和他们身处的社会的方式。
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唯有爱,能让我们的灵魂完整。
备注:本文由第四次读书会新闻官玉芳根据八位报告人的报告整理而成。本文图片来自童书妈妈读书会,因涉及肖像权利,请勿在未授权情况下单独使用。
玉芳 年轻的二宝妈妈,因关注儿童教育而与童书妈妈读书会结缘,走在探索爱和教育路上的求知者。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还会喜欢这些
爱是全宇宙最伟大的能量《爱的教育》
童书妈妈读书会第一辑书目《孩子:挑战》《教养的迷思》《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爱的教育》
童书妈妈读书会第二辑书目《夏山学校》《全脑教养法》《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团购价购买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