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的死结,其实就是层窗户纸,你敢捅破它吗?

2016-09-18 白滔滔 童书妈妈三川玲

这是童书妈妈第486篇原创分享

童书妈妈出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因为种种原因,这两个月,我辗转在河南、四川、广州、北京,贯穿了中国的西部、中部、南部、北部。

 

这些地方,曾经是我出生、成长、学习、工作,以及实实在在地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亲人、同学、同事、朋友,我们深深地理解他们讲的每一个故事,说的每一句话。

 

在这些地方,我跟十几年、二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一起聊天。

 

自然,话题的核心就是教育。

 

中国的教育,真的有一个死结存在吗?

 

见了很多人,聊了很多天。我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年来,河南的教育、四川的教育,乃至广州的教育、北京的教育,其实和二十年前,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这二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的观念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对教育的理解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教育上,这些变化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作用!

 

人口的大省,也还是高考的大省,仍然存在着名额少、学校少的致命死结。20多年过去了,大家还在讨论着北大清华的名额给这些省份实在是太少了,这些省份的孩子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省内的名牌大学实在是太少了。

 

而广州和北京,相对来讲是高考比较容易的地区,似乎学校和家长可以没那么紧张了吧。

 

但是,我听到一位把孩子送进最好中学的家长,引用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话感慨:所谓的重点学校,就是作业比普通学校更多的学校!

 

20多天,四个省市,几十位家长,有政府职员、企业主、国企员工、医生律师,还有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密集地谈论着小学、中学、大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就业……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摇头。

 

大家对现存的教育都不满意,大家对现存的教育都无可奈何,大家都现存的教育都只能屈从,大家都现存的教育都只能接受。

 


中国教育的死结,其实是全世界死结的一个部分,并不新鲜!

 

坐在飞机上,我打开了一本杂志,上面刊登着德国主流杂志《明镜》本期的封面专题,还有这样一段话:

 

分数不是一切,请还孩子自由。

 

过去十年间,德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持续改善,但孩子的上学热情却在减弱……德国家长的教育期望和教育方式之间存在巨大分歧。

 

家长的教育初衷,是让孩子成为个性强、自信、坚定的人,具备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但在当下的教育体系和唯分数论的压力下,很难营造与这一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环境。

 

对高分的追求让孩子和家长都精疲力竭,教育学家也质疑这么做的意义。分数不代表一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加强自我认知,提升学习动力,好奇心和抗压能力。

 

看完了这一段话,我的心情更加地悲凉,当很多家长都寄希望于西方的教育体系来拯救中国的孩子的时候。其实,西方国家,无论是美国、加拿大,还是澳洲新西兰,还是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大家都在面临着同样的教育难题,都在抱怨着现在的教育现状。

 

所谓“环球同此凉热”,“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以上的这段话,完全可以把德国替换为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全世界教育的死结,其实几千年前就存在了!

 

我再说一个让家长们心口“哇凉哇凉”的事实:

 

这个令21世纪各国家长为之苦恼的教育死结,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早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而且,这几千年来,发生的变化并不是很大。

 

这些年来,我开始喜欢研究历史。为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今天的好的东西,是怎么得来的;今天不好的东西,又是怎么得来的。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

 

可怜的是,这还真应了那两句老话:一句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另一句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又大量而系统地去研究世界教育史,也悲伤地发现,教育史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部分,都是一丘之貉,没什么两样。

 

也就是说,人类的教育,并不是持续地进步的,而真的是“螺旋式”上升的。说白了,人类在教育上的进步,实在是太慢、太慢了,就在这么慢的进化过程中,还有往复的、倒退的现象存在。

 

而且,更令人激愤的是,有很多的历史时期(如中世纪),一倒退就是1000年,50代人,这TMD是什么情况啊!

 

教育这门学问,和医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学科不太一样,是一门很新的,很难量化的,很少实验数据的,没有定律公式的,受天赋、环境等因素制约过多的综合学科。

 

说到这里,我挺理解历史上的很多伟大的教育学家,都把信仰作为教育最高的追求的理念——的确,实在是太难把握了。

 

很多人在一生之中,其实距离教育很远。如果我们不去追寻教育的真谛,只是把教育当做生存的工具,那么,我们其实根本距离教育很远,更不用说是对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了。

 

这么说吧,很多人在秦朝的时候做农民,在宋朝的时候做农民,在民国的时候做农民,在现在的时候做农民……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进步,连使用的工具也还都是几千年前的。

 

教育,其实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对教育的最基本的理解,很多人是白活了一世——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未免有些残酷,有些不尽人情,但事实的确是如此。

 

不要以为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互联网了,全球一体化了……绝大多数的地方(我所说的,不仅仅是指的中国,也指的是欧洲、北美),其实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和在任何朝代都用锄头耕地的农民是一样的。

 

我再来说一个事实,你就明白了。

 

就算在教育最黑暗的时期,其实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就算在教育最好的时期,也同样有绝大多数的人没有通过教育找到自我的价值。

 

也就是说,教育更关乎的是每一个人,而不是群体行为。

 

你和达芬奇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达芬奇是达芬奇,你是你。你和牛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牛顿是牛顿,你是你。你和爱因斯坦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爱因斯坦是爱因斯坦,你还是你。

 

上天造出了芸芸众生,却没有给每个人一把打开教育大门的钥匙。

 


最令人吐血的,是这个死结其实真的就是层窗户纸!

 

看到这里,有人说了,不就是聊聊“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好”、“上不上兴趣班和补习班”、“将来考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这类实际的问题,你怎么还扯到了全世界,还扯到了教育史,这不是扯淡吗?

 

这还真不是扯淡,而是实事求是。

 

如果我们作为家长,肯花10分钟来看看这篇文章,肯花10天来思考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肯用10年来实践真正的教育,那么,真的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相比较一个人生命的几十年,花费这十几分钟、十几天、十几年,其实是绝对值得的。

 

当然了,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家长,都吝啬于花费这些时间和精力,人们往往走到了真正的教育的大门,不敢推门而进;来到了教育的窗口,却不敢捅破那薄薄的一层窗户纸。

 

结果呢?真的是很可惜。

 

要知道,教育并不神秘,也不艰深。教育就是一层窗户纸而已。

 

如果你想知道教育的秘密是什么,你想知道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随便找任何历史时期的关于教育的书籍,里面关于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只是,在每个历史时期,表述的方式会有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一些差异,但核心的思想,真的是从来都没有大的变化。

 

孔子在两千年多年前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就用毕生在实践“独立思考”;古罗马的昆体良,早就提出了“体罚对教育无效”;奥古斯丁发现了“教育以孩子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现代教育的开创者夸美纽斯,更是用一生去对抗“填鸭和惩戒的教育方式”,“要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

 

我实在是写不下去了,写着写着都是泪水啊!

 

这些朴素的教育真理,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期,就被不同有识之士所发现了。但是,这么多年来,大家还是不敢相信,还在教育的泥沼里苦苦地挣扎着。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人,希望捅破这层窗户纸,都有一些懂得教育真谛的人,在企图唤醒沉睡的人。

 

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概莫能外。

 

好的一个趋势,虽然每个时期,看得懂教育的人不多,但总的来看,唤醒的人越来越多。

 

以人类对“体罚”的认识为例。在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第一个明确提出“体罚无效且有害”之后,16世纪、17世纪——一直到21世纪,每个时期都有教育家反复地阐释。

 

结果呢,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体罚。但是,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也都知道体罚其实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其他的教育思想,也和“体罚”是大致一样的历史待遇。大家都觉得不错,但到了实际的教育环境中,都找借口不去实践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好的教育,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却不敢去拿取。

 

面对教育,我们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

 

我感到特别遗憾的,是人类的科技、乃至艺术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多革命性的进程。但是,和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教育,却反反复复,兜兜转转,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有人说了,我们人类都可以坐飞船上月球了,教育难道比上月球还难吗?不好意思,的确如此。

 

当我们痛心疾首地咒骂中国教育的时候,远在地球另一端,美国的教育家也在痛心疾首地咒骂美国的教育。现实就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我们其实不用抱怨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不佳——在任何的时候,教育从来都不是最佳,也远远没有达到过最佳。

 

至此,教育的问题,反而越来越明朗了。就是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之下,教育的真谛,从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绝大多数的人,都仍然在教育的大门之外。

 

就算在教育最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明白人,可以突破当时的教育环境;就算在21世纪,也仍然有很多的人,还没有明白教育到底是什么。

 

这么说吧,现在的很多学校,用上了电脑、实验室,但是,真正沿用的教育思想,其实和3000年前的古希腊,1000多年前的中世纪,没有什么两样。

 

很悲哀是不是?真相就是如此。可惜的是,我们却不敢正视,不敢承认。

 

这个教育的死结,从有人类之后,就一直存在着。很多人试图去解开它,很多人都没有成功。

 

而且,神奇的是,在过去的时期,解开它的难度,和现在去解开它的难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我们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

 


与其抱怨现实的环境,不如站起身来打破。

 

我们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就此彻底绝望了呢?“再怎么培养孩子也是白搭了”,“这一切都是注定,教育本身就靠个人造化了”。

 

还真不是!

 

不必抱怨教育环境是泥沼,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都是泥沼,而且,可以预见,未来的很多年里,全世界的教育也都是泥沼。

 

但是,你可以选择在泥沼里苟且存活,也可以选择在泥沼里开出洁白的莲花。

 

这,才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去思考的,应该去做的。

 

我感到最为可惜的,是虽然大家都看到了真正的教育。但是,大家都把这层障碍看成了是一睹巨石垒成的墙。

 

其实,我可以告诉你,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你只要用坚定的信念,还有一点点勇气,是可以打破的。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家长,不敢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呢?无论是美国加州的家长,还是中国河南的家长,在这堵墙的面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样的胆怯,都是一样的手软。

 

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他们对教育思维的逻辑,根本都停留在一条道路上,这条道路,我把它叫做“死路”。

 

既然走在了教育的死路上,那可不是步步维艰吗?

 

怎样打开教育的死结,有具体的方法吗?

 

很遗憾,我不能够给每一位家长打开这个死结的方法。

 

这是教育本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存在的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也从来都是不同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教育方法是适用于任何人的,千万别相信他)。

 

这个死结,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并不能去手把手地帮助孩子解开,而是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开的方法和时机。

 

好学生找到自我的故事。

 

我的一位老朋友,这次见到我之后,很感慨,说很想写一篇文章,叫做“不要让孩子做好学生”。

 

她的儿子一直都是“中国好学生”的典范,一路的重点学校,照片到现在还在很多学校的橱窗里。不仅学习好,性格、品格、运动、情商……样样都好。到了美国,更是一直读到名校的博士。

 

死结,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他忽然觉得,虽然这几十年来获得了这么多的好评和赞赏,但是,自己最想要的,是这些吗?于是,他主动退学了。

 

他把自己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当搬运工、收银员、餐厅服务员……最终,经过很长时间的体验、思考,他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方向。他重新考到了一个并非鼎鼎大名的学校但实力很强的一个专业——这是自己喜欢的领域。

 

这一次,他解开了教育的死结。这一次,他是为自己而学,为自己而活。

 

从会计到牙医的故事。

 

我还遇到了另一位老同事。曾经,她是我们单位的一名会计,聪颖、美丽,但似乎也仅此而已。会计的工作不是那么繁重,我们会经常看到她坐在那里修指甲,也不爱看书,说实话,我们还觉得甚为可惜。

 

这次聚会的时候,她的微信上的前缀是“牙医”,我当然以为是加错了。可是,到了地方,我才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年,她学了大家都认为稳定而利于谋生的会计,但是,她其实并不喜欢。后来,一次去国外伴读的经历,她突然发现自己狂热地喜欢做一个医生。

 

本来,这只能是一个人生遗憾而已。但是,她竟然去尝试了,用很短的时间考上了医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了一所大医院。又用了很短的时间,现在已经是主治医师了。

 

她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很平静,也就用了短短的几句话。但是,我想这背后其实是一次巨大的人生淬变,她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死结,并以很大的勇气去解开了它。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样是医疗行业的朋友听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极其不可思议。

 

我也问她,究竟是什么东西,让她可以做到这样的转变,她简单地说,“就是真的喜欢啊!”。而我,也真的为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到骄傲。

 

看吧,教育就是这么简单。捅破教育的这层窗户纸,也是这么简单。找到教育环节中的死结,解开它也是这么简单。

 

当然了,把教育理解为“找到一个好工作,有好收入,过安稳日子”的工具的人,请绕道而行。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教育,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也都是不打包票的。

 

一个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人,用自己的最朴素的思考,做出了自我教育的行为,这本来应该是最普通不过的人生经历。但是,居然很多人听说之后,认为是个“传奇”。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很多听到这个故事的人,根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自己应该怎样面对教育。

 

所以,当你把一个遵循了教育规律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惊呼:这简直太神奇了,这简直是奇迹,这个人绝对是天才,他的运气实在在太好了。

 

但事实上呢,只要作为人类的每一人,都应该去捅破教育的这层窗户纸,都可以通过真正的、正常的教育,去实现这个奇迹。

 

或许,当这样的奇迹,越来越多,稀松平常之后,教育的进步,也就迈开了一大步吧。

 

我是多么渴望这样的时刻早一点到来。

 

因为,那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在他们生活的这一生,解开了教育的死结,走入了教育的大门,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END-


备注:本文封面及插图,来自于我特别喜欢的现代教育的开创者夸美纽斯所亲手绘制的图书。封面的这幅图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图腾。孩子问老师:“什么是智慧?”老师回答:“理解。”




白滔滔  前媒体人,曾经供职于《新周刊》、《南方都市报》,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新媒体“童书出版妈妈”联合创始人。他是九岁女孩小丸子的爸爸。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


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参加团购《翻对对》,这是一个让小朋友如痴如醉的桌面游戏,也是让他们高高兴兴认识一堆堆汉字的神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