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史上的十大酷刑,排名第三的曾得过诺奖,位列榜首的毁灭了一个国家

2016-12-13 白滔滔&三川玲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这是童书妈妈第525篇原创分享

童书妈妈出版三川玲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缘起


本文的灵感,来源于童书妈妈读书会上,王晓琳的一次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分享。


她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讲述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和“罗马尼亚孤儿事件”的悲剧故事。


这让我大为震惊,联想起了在读教育史上关于杀婴、体罚、早期分离等等的悲惨历史,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写完之后,我发给晓琳看,她又找来一位在中科院心理所的朋友,号称活搜索引擎的专业编辑,一起对文章进行了审阅和建议,给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当然,此文中有任何的错漏之处,责任都在于我。


我唯一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这些教育史上的伤疤,而是能为今天的父母有所借鉴和启发。


酷刑第十名

太多作业与考试

 

几千年的教育史已经证明,高中之前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说有,也是坏的居多。


酷刑内容:几乎所有的学校,每一位老师,在每一天,每一个假期,都会给孩子布置作业,安排考试。作业,是每一天小小的惩戒,考试,是每一个阶段对孩子的恐吓。

 

为了不让孩子回家后过得轻松愉快,浪费时间去玩耍阅读发呆,学校在明知道“没有证据证明任何家庭作业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释1)的情况下,仍然布置大量的作业,把孩子折磨得死去活来。

 

考试是设立一个标准,用同样的试卷,去评判身体、心智都不一的各种各样的孩子。对所有达不到标准的孩子给予精准和持续的打击。一次不合格是发挥不好,几次不合格就是学习不好的差生,智商有问题,态度不端正,甚至脑子有毛病。

 

心理素质好的,厚着脸皮抗过去,性格勇敢的会反抗,聪明的会自我发展。而天生敏感、脆弱的孩子,要么被羞辱的面红耳赤,要么就此放弃学习,而引起身体心理危害,甚至自残自杀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作业和考试,并非是不可以有,但必须合理地有。


比如美国教育部就给出了留作业的具体建议:2年级以前,每天10-20分钟,之后随每个年级递增10分钟。也就是说,3年级30分钟,4年级40分钟……高中12年级最高120分钟。这就到了一个极限,即使是高中学生,超过120分钟就会产生负面作用,使学习效果递减。


最大危害:给孩子挫败感,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造成厌学厌校的情绪,还会破坏家庭关系。

 

起始时间:很多小朋友都觉得,作业考试这种东西,肯定是有狗那年就存在了。其实啊,真没有那么久,人类和狗成为朋友大致有一万五千年左右,而人类和作业成为仇人,最多也就追溯到古罗马时代,才有2500来年。

 

抵抗运动:近代以来,各个国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即便到了高中,也最好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注释2

 

残酷指数*****五星。每天都在折磨孩子和家长的这种酷刑,指数才为5星,排名第十。那后面的都是什么鬼啊,教育史上到底有多少血泪啊!

 

 

酷刑第九名

过度早教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欧洲的画像中,儿童都是以小大人儿的形象出现。也就是长着婴儿的身体,却是成年人的面孔。


酷刑内容:早教这种东西,变成现在这种幺蛾子之前,本来的面目还是挺好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早教的含义是“早期教育”,不是“上早教班”。(注释3


早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家长如果迷信早教而自己又不参与早教,把孩子的早教直接扔给早教班才是早教的最大问题!


这段话说起来像绕口令一样,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就是这样地被早教给弄晕的了。


过度早教的这帮家伙,就是滥用发展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知识进行随意的修改和解读,来为商业服务。甚至故意歪曲脑科学,把几十年前的科研成果来吓唬家长,骗取钱财。(注释4

 

结果呢,骗着很多家长花费高昂的学费,把还不会爬的孩子送到装修奢华的早教中心,学握手,学抓,学拿,学对人笑,学对人眨眼。后来,觉得这些不够让家长信服,就干脆开始教3岁小朋友学识字、学闪卡、学钢琴、学数学,营造钱没有白花的假象。


早教机构使用了很多过时的教育方式。杜曼闪卡为其中的代表,它的理论基础已经被自然科学所抛弃。耶鲁大学的研究者称:“以一种破产的、完全被抛弃的理论为基础,同时也在受控条件下测试失败……这个过程浪费家长们的时间、精力、感情和金钱。”到了21世纪,中国商人将其发扬光大,变成一门利润极其丰厚的生意。


同样,哈佛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也证明,没有任何可靠数据支持某种特定视频或音乐对2-3岁的儿童大脑发育具有可测量的影响。那些声称昂贵的“教育”玩具和多媒体产品对婴幼儿大脑发育具有巨大促进的宣传,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那么,什么才是早教中最有效的方式呢,什么才是对儿童呢早期脑部发育影响最重大的因素呢?其实,最简单不过,就是让孩子和父母(或关爱他的成人)之间的亲子互动!


请一定注意,以上这段话的重点,不是“互动”,而是“亲子”!


有早教机构的宣传册上说:小学三年级学奥数?太晚了!一年级?也太晚了!5岁?也太晚了!2岁,能学奥数吗?是的,我们中心开发出了最前沿的早教课程,婴儿奥数!

 

商业化的早教机构,是过度早教的罪魁祸首。是的,早教很重要,但家长完完全全,百分之一百,千分之一千,都可以自己去做!而且,父母的早教,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用的。

 

孩子那么小,花钱教给个陌生人,抱来抱去,摸来摸去,让孩子去跟一个假模假样的人建立亲密感情,而家长在外面玩儿手机,何苦呢?!

 

最大危害: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随着早教的盛行,孩子厌学的年龄,从小学、幼儿园直接给降到了婴幼儿时期,这真是太可怕了。孩子的情绪发展,注意力,认知能力,都会受到损害,甚至健康也会出现问题。

 

起始时间: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在上个世纪六、七时年代流行过早教,后来逐渐被淘汰出主流的教育领域,转变为托管职能的机构。到了九十年代之后,陆续在中国找到了发展的土壤,然后大行其道起来。

 

抵抗运动:中国过度早教、商业早教的现象,已经被很多家长所警惕。2013年央视《焦点访谈》揭露早教黑幕为节点,很多早教机构没那么猖狂了,也开始转战二三线城市。

 

残酷指数*****五星半。为什么过度早教要排在作业考试前面,很简单,这些人对这么小的孩子都下得去手,在孩子那么娇嫩的时候就造成影响一生的危害,堪称心狠手辣。

 

酷刑第八名

死记硬背


 

中世纪修士在阅读和整理经典著作。那个时候,教育的权利都归于教会。


酷刑内容:死记硬背,也算是酷刑?没搞错吧!

 

是的,没搞错。就像是江湖上流传的兵器谱一样,有明枪也就有暗箭。这个死记硬背啊,就是这类暗器中的代表,坐实第八名那是一点儿也不虚的。

 

它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闻强记”这样美艳的装扮,杀人于无形之中。你不知不觉的,就着了它的道了。这种方式,既有传统国学派,也有西方莎士比亚派,既有圆周率记忆派,也有英文字典派。

 

问题是,当孩子发现自己已经中毒,头脑迟钝,四肢无力,向家长呼救的时候,家长还看不出来。“这是打基础的阶段,别问那么多,记住就好了”。

 

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糟糕的不是孩子不懂,而是他以为他已经懂了;糟糕的不是孩子不优秀,而是他以为自己很优秀!

 

最终,可能病入膏肓,误入歧途之后,再也难以回头了。

 

最大危害:这种危害轻则毁掉学生的一门课程,重则会吃掉孩子的一生。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危害无声无息却色艳味香、极具诱惑。在这条路上你付出得越多,孩子的将来就越悲惨!

 

起始时间:西方是自中世纪开始盛行,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改变。东方则在几千年前就如此,一直延续到现代。

 

抵抗运动:反对死记硬背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在任何时期都呼吁要停止的,可惜就因为其隐蔽性太强,至今还存在在很多地方。(注释5

 

残酷指数******六星。这是一种神秘的酷刑,看似有着忠厚的面孔,其实害人实在不浅。

 

酷刑第七名

冷漠

 

18世纪的孩子。在英国,到1820年左右,就很少有包扎婴儿的习惯了。而在法国,甚至到了20世纪初,在乡村地区仍有这样行为。


酷刑内容:就是父母不理孩子,不给孩子好脸儿看。

 

很多人觉得,这不正是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态度吗?所谓父母有父母的样子,在孩子面前要维持自己的威严,要不,那孩子还不要翻天啊!

 

其实啊,早期的时候,限于医学的发展,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父母如果过于疼爱孩子,投入了感情,就会在孩子夭折的时候非常悲痛,情感上难以接受。于是,就形成了冷漠对待孩子的潮流,父母甚至不给孩子取名字,让幼儿出于一个“无名氏”的生存状态。

 

随着牛痘的诞生,避孕方法的推广,才降低了儿童的夭折率。等过了这个时期,父母们又开始追求所谓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约翰·华生籍此又提出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冷漠养育法,发扬了“童年时期过分的情感依恋将导致过度依赖成人”的观点。

 

冷漠对待孩子,尤其是婴儿的交流,号称这样能够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时,对孩子加以训练,像训练宠物一样机械、模式化的用技巧来养育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没有任何情感的。实际上,短期内的确很有成效,妈妈马上就感到轻松了,孩子也乖巧了。

 

于是,这种风潮迅速在美国风行,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儿童。而后,也流传到世界各地,包括当下的中国。但是,这批孩子成年后,很多都有失眠障碍、人格障碍等问题,这种方法也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而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其实啊,中国文化里,也一直都有严父的传统。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父亲不肯在孩子面前露个笑脸。我们应该以华生为戒。(注释6

 

让婴儿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到了儿童期,有些孩子的脾气会变得非常大,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可能对父母拳打脚踢,疯子一样不可理喻;有些孩子则可能出现社交障碍。

 

最大危害:使孩子丧失安全感,产生恐惧和愤怒的情绪。到了儿童期脾气会很大,遇到挫折反而更脆弱,对抗性强。长大了很容易性格孤僻,还会出现社交障碍——想想啊,连他妈都不理他,他长大会体贴别人吗?


很多家长认为“必须教会孩子独立”,但是,却完全忽视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现在的科学已经确认,强迫婴幼儿“独立”反而会导致更高的依赖性。相反,回应婴幼儿的需要,则可以使其在后面的人生中更加独立!


事实上,习惯于在婴幼儿变得烦躁前就给与回应的父母,更有可能培养出更具独立性的孩子。


这真是太神奇了!我只能说,这就是——爱——的力量!


起始时间:父系社会以来,父亲大多是冷漠严酷的那个。近代西方提倡父母尊重孩子,形成了比较平等的家庭关系。

 

抵抗运动:约翰·华生都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了,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

 

残酷指数******六星。冷暴力,更害人。

 

酷刑第六名

束缚衣与学步车

 

18世纪给孩子穿的紧身衣。

15世纪的学步车,主要功能就是不耽误大人干活儿。


酷刑内容:1718世纪的时候,一度流行把婴儿裹成一个粽子的襁褓的养育方式,甚至,还会用头巾把头也包裹起来。

 

这样一来,孩子的手脚都给束缚了起来,不能活动。当然了孩子会哭闹、挣扎,但是耗尽了体力之后,自然就老实了。

 

这种给婴儿上酷刑的荒谬习俗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和当时母亲中流行拒绝给孩子哺乳的时尚有关。母亲们把孩子交给保姆,保姆为了尽可能减少麻烦,就把他们给包裹起来,随便放在一个角落里,任他们哭就好了——反正不会发生其他的危害。同时呢,他们也影响了其他的父母,以致很多父母也在家里效仿这种残酷的做法呢。

 

这种限制孩子动作的思想,还延续到了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了很多硬邦邦穿着不便的儿童服饰,一时成为流行。甚至,连欧洲王室的孩子们,也要穿上绑裹的紧绷绷的服装。

 

最大危害:束缚孩子的做法导致了血液的流通,妨害了正常的成长,反而损害了体质。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凡是用襁褓包皮裹孩子的地方,到处都可看到驼背的,瘸腿的,膝盖内弯的,患佝偻病的,患脊骨炎的,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如果你使他们躺着,他们可能会在这种状态中死去,象乌龟一样,永远也不能翻过身来。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出现在17世纪中期的奇葩物件:学步车。英文称为“baby walker”。

 

有一句话来形容学步车造成伤害的原因很贴切,“学步车所增加的可移动性远远超出小婴儿此时拥有的自然能力。”由于学步车造成的孩子的伤亡时有发生,概率甚至超过了车祸。

 

19901994, 美国平均每年发生23000 例学步车相关的伤害。从1990-2001年,美国总共有约19720015月以下孩子因为学步车相关伤害到急诊室就诊。

 

最大危害:婴儿过早过多使用学步车,不仅不能加快学步,反而会因为用脚尖触地而造成足关节变形,脚后跟外翻,以及出现“x”或“o”型腿。同时,容易罹患感觉统合失调症,表现为好动、任性、脾气暴躁、不易与人沟通等,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跳行等危害。

 

起始时间:发源于15到17世纪左右,束缚衣已经绝迹,而学步车到现在还在产生着新的危害。

 

抵抗运动:美国儿科学会建议“直接把学步车扔出去”。加拿大政府则在2004年开始禁止使用和销售学步车,其它国家的医学界人士也呼吁政府向加拿大学习。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曾刊文呼吁加大对学步车危害的宣传。

 

残酷指数*******七星。以保护的名义,却给孩子造成伤害,直到现在。

 

酷刑第五名

幼儿寄宿

 


罗马尼亚孤儿院事件,成为教育史上的一个伤疤。而像罗马尼亚孤儿事件这种让孩子长期处于孤独和绝望中的,并不是少数。


酷刑内容:在中世纪早期,欧洲就有把男孩子送到修道院里学习的传统。到了12世纪,开始出现专门为孤儿创办的寄宿学校。后来,大英帝国由于大量人士前往海外工作,也就应运而生了更多的寄宿制学校。

 

所以啊,寄宿学校本来就是给被迫造成和父母分离的孩子而设立的。但是,到了近代,寄宿学校的孩子年龄,从历史上的14岁左右变得越来越低,甚至低到了小学、幼儿园,甚至婴儿时期。这就实在是太荒谬了。

 

举个极端的例子,就是教育史上臭名昭著的罗马尼亚孤儿院事件。二战以后,人口锐减,政府鼓励生育,很多家庭都有4个以上的孩子。政府出于好意出资兴建了国家教养院,来集体抚养照顾不过来的孩子。然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

 

结果呢,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后来有一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结果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回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


而在寄宿学校的大本营的英国,心理学家Joy Schaverien博士,收集了25年的证据,出版了《寄宿学校综合症》一书。


提出了“寄宿学校综合症”,表现包括:易怒、抑郁、焦虑、无法持续恋爱关系、害怕被抛弃、物质滥用等等。还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悲惨的经历而选择性地失忆。

 

后来,很多国家都以此为戒,禁止孩子过早(14岁以下)的和家庭分离。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机构为了商业利益,不顾最基本的事实,鼓吹小学生寄宿,幼儿园全托,甚至婴儿全托,造成了很多人间惨剧。(注释7

 

尤其在中国,我们一方面在大力解决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巨大心理、生理、以及附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又有很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在鼓吹寄宿制的好处,人为地制造孩子和父母的分离,这不是有病吗?

 

心理学界早就有了定论,早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修复的心理创伤。经过对婴儿的观察研究,一个孩子只要和父母分离9天之后,就会产生弃儿的自我意象。他们还没有能力表达,但是其悲伤的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

 

最大危害: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起始时间:发源于黑暗的中世纪,仍肆虐在很多地方。

 

抵抗运动:绝大多数的国家,都禁止幼儿的全托,以及低于14岁年龄的寄宿学校。

 

残酷指数********:八星。哀大莫过于心死,幼小时造成的心理创伤,会危害一生。

 

酷刑第四名

体罚

 


古罗马小学生在上课和教师体罚学生的情景,体罚是老师的基本工作之一。体罚,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世界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教育方法之一。一般人甚至把教育比作驯兽,把教鞭当作教育的同义语。


酷刑内容: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建立了最早的学校。在那个还用泥板做书的时代,体罚就已经十分盛行了,老师用木棒责打学生是经常的事情。

 

而在古埃及,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由于当时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导致儿童厌学的心理很普遍,体罚也成为常用的手段。

 

到了中世纪,修道院学校的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棍棒和鞭条是管教学生的常用工具,学生在学校中过着“棍棒下的生活”。按照他们的观点,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

 

又到了17世纪,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世界各地,西方也好,东方也罢,大多主张施行权威教育,要儿童绝对遵守和服从。对不服从和不守纪律的儿童,采取严厉的惩罚,因此而导致死亡的也不奇怪。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31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禁止体罚,但其余19个州仍然执行体罚。根据美国教育部人权机构每两年收集的信息,体罚在公立学校发生的比例较大,受体罚的大部分是男生。最常用的体罚是用短木桨打臀部,也有拧耳朵、罚站并双手伸出举着书本、罚跪或以其他不舒服的姿势持续较长时间。


所以,令人绝望的是,直到今天,在很多国家,仍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体罚问题。更令人悲愤的是,很多父母自己讲起幼时被体罚所受到的伤害时,会非常痛恨以及觉悟。


但是,当他们自己教育起孩子来,却又很自然地举起了板子!

 

最大危害:2016年“终止体罚儿童全球行动”用250篇研究说明:没有一篇显示体罚有任何益处,其危害不胜枚举。如,每年有上千儿童因体罚致死;造成欺凌、说谎、出走、逃学及青少年犯罪;导致成年后的施暴行为、反社会行为;造成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危害,心脏病、癌症的几率增大……真的是罄竹难书。

 

抵抗运动:古罗马时代的昆体良,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体罚的第一位教育家。其后,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反对过。


瑞典是世界首先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而根据“终止体罚儿童全球行动”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经有51个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全面禁止任何场合下(包括在家庭里)针对儿童的体罚。


美国发起了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目前已有上百个国家的民间组织参与。但仍然有很多国家默许甚至允许体罚的存在。

 

起始时间:几乎伴随着所有的历史时期,有所缓解,但从未间断。

 

残酷指数*********:九星。愚蠢至极,百害而无一利。

 

酷刑第三名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由于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他被授予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酷刑内容: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盛行一种用便捷的手术来解决问题儿童的潮流。

 

这靠谱吗?当然靠谱!这可是大科学家、医学家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发明的,而且,他还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莫尼斯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1935年参加神经学大会上,听到了耶鲁大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损毁了两只黑猩猩的前脑叶与其它脑区的神经连接,结果发现这两只黑猩猩变得温顺了许多。

 

于是,莫尼斯就想,可不可以把这个实验用在人的身上呢?经过研究,他开创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先将前脑叶白质切除器具刺入颅腔,然后捣毁一块脑区。只要这么一个小小的手术,那些狂暴的患者就会变得像小宠物一样任人摆布。

 

同时,诺贝尔奖无异最强大的背书,也是效果最佳的广告。世界为之疯狂了,媒体更是神话了这种疗法。在日本,许多小孩子被他们的家长送去做前脑叶切除术,而原因仅仅是家长觉得他们“不乖”;在丹麦,政府甚至专门为此建立了大量的医院,治疗从智力缺陷、多动症、不爱吃饭等所有的症状;在美国,很多医生是来者不拒,都不问有病没病只要给钱就敢做,成千上万的人没有经过仔细检查就被拉去做了这种手术。

 

这种手术极其不规范,既没有精确的定位,也没有标准的操作流程,医生往往是凭感觉对着病人大脑乱捣一气。有些病人直接死于手术或是因为手术后遗症而自杀;有些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残疾;也有一些出现了极端的狂躁或是抑郁症状;而最多的情况是,病人精神病症状有所减轻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病人变得像行尸走肉一般,孤僻,迟钝,麻木,神情呆滞,任人摆布,从此一生就生活在无尽的虚无之中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亲姐姐就因为被认为有智力障碍而做过这个手术,手术的结果堪称相当糟糕,她的智力不增反降,成了一个整天只会发呆的“木头人”,终身生活不能自理。

 

据统计,单单在19391951年间,美国就有超过18000人接受了这样的“手术”,而全世界范围内有此遭遇者更是数以万计,不知道毁了多少个家庭的幸福!

 

最大危害:打着诺奖的大旗,用科学的方式推行愚昧,把人当做了实验品,摧残身心!

 

抵抗运动:1947年,瑞典精神病理学家就撰文质疑这个手术。1950年,苏联首先发布了禁令。到了1970年,绝大多数国家,以及美国许多州都已立法禁止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起始时间:盛行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止于70年代。

 

残酷指数*********九星。虽然这项手术并非是专门针对儿童的,但是,值得现在所有的家长警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酷刑第二名

洗脑教育

 

希特勒青年团(德语:Hitler-Jugend,缩写 HJ)是1922年至1945年间由德国纳粹党设立的唯一的青年组织,成员人数达8,700,000人,占当时德国青年的98%。


酷刑内容:用两个历史上的洗脑教育来展示这个酷刑。

 

第一个,就是中世纪——是的,又是中世纪(5世纪末到14世纪上半叶),我算是知道为什么中世纪总是被称为黑暗世纪,人类文明最黑暗的时期了。

 

那个时候啊,宗教垄断了文化和教育,几乎所有的主流的学校都是教会开办的。教会操纵着教育领导权,教育内容浸透着宗教神学的精神。他们对学生进行殉道教育,进行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迫害。那个时候啊,三好学生的标准是“服从、贞洁、贫穷”。

 

学校中实行禁欲主义,祈祷、悔罪和斋戒是经常进行的学习项目。内学的学生在深夜熟睡时还要被叫起来,进行夜间祈祷。更有甚者,还对学生实行监禁、绝食等惩罚。

 

第二个,就是纳粹德国时期了。

 

希特勒独裁之后,就把德国学校宣誓遵守宪法的传统给改了,誓词变成了:“我遵守和服从领袖阿道夫·希特勒的领导!”

 

1934年,纳粹建立了帝国教育部,把教育政策和机构置于纳粹的领导之下,学校成了培养纳粹人的重要基地。教学的内容必须以希特勒的思想为准绳,宣传德国的扩张;让学生们为德国版图在不断扩大而感到自豪;灌输德国民族作为优等种族的意义和命运。

 

纳粹德国在中学设立了“德意志学科”,通过德意志语文、德意志历史和地理,以及德意志化学、德意志物理和德意志数学等课程,向学生灌输法西斯主义思想。

 

在战争期间,每个班都要记战争日记,学生必须能背出德国军队的最新消息。学生能不能顺利毕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政治倾向,是不是纳粹政团体的一分子等等。大量的孩子在这样教育中,走上了罪恶的战场,把双手沾满了他人的鲜血,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一个纳粹时代长大的德国人后来在一部反省纳粹历史的纪录片中感叹道:“我们从头到尾都在学习为了国家而死,从来没有学习过为了国家而活!”(注释8

 

最大危害:每个人都可以被利用、被动员,成为折磨杀害他人的人;另一方面,每个人又都处于被轻视、被侮辱、成为被他人折磨杀害的对象。

 

抵抗运动:人类文明的所有的发展,就是在竭力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悲剧。

 

起始时间:每次有政治狂人出现,极端的思想出现,就会在历史上营造这样的悲剧。

 

残酷指数**********九星半。洪水猛兽,一旦出现,危害面广且强,还会遗毒很多代人。

 

酷刑第一名

杀婴

 
埃德加·德加的《斯巴达年轻人的训练》,藏于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酷刑内容:这排名第一的,就是直接夺去孩子的生命。如果说前面的这些酷刑,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杀婴则是赤裸裸的杀人了。

 

杀害婴儿的习俗,在各个文明的早期都有,比如古希腊、埃及、罗马、印度、中国等等。他们用儿童进行祭祀,也会杀害女婴,或者任何残疾瘦弱的婴儿。

 

但是,人类历史上把杀婴作为国家制度的,只有斯巴达一例。

 

斯巴达人属于特别执拗的一种民族,他们坚定地认为,人就是国家的工具,而儿童就是国家财富、劳动者、士兵的来源。既然如此,那么,不合格的工具当然不用再浪费资源去培养,扔掉、杀掉就是理所应当的了。(注释9

 

孩子一出生就不属于父母的了,要送到部落长老那里去检验,健壮合格的留下,孱弱畸形的,甚至仅仅因为是女婴,都会被丢弃到“弃婴场”去。而母亲也会用烈酒给婴儿洗澡,来检查孩子的体质,据说如果孩子瘦弱不健壮就会抽搐,那样就任其死去。

 

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

 

7岁后的男孩儿,就被归入国家资源集体去培养。他们要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有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学习跑步、掷铁饼、拳击、斗殴;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挞一次。他们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点般落下,但不许求饶,不许喊叫,甚至不许出声。

 

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身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套,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处罚,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

 

这样理想化的教育方式,看似效率挺高,结果呢,合格产品数量太少。导致了斯巴达一个巨大的危机,缺男人!到公元前3世纪,斯巴达男性公民一共那个就只有几百人!而斯巴达人最终的命运,也宣布了这种教育体制的灭亡。

 

最后,这个以杀害婴儿为荣耀的国家,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

 

最大危害:死亡。

 

抵抗运动:杀婴制度,随着斯巴达而消亡。但杀婴的惨剧,并没有绝迹。

 

起始时间:从古至今。

 

残酷指数***********十星。只要有杀婴行为出现,就说明我们的文明还没有彻底脱离蛮荒时代。

 



注释1、杜克大学家庭作业调研专家哈里斯·库柏声明:“没有证据证明任何家庭作业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库柏汇编了1989年的120项研究和2006年的60项研究。针对多项研究的广泛分析发现,小学阶段的家庭作业没有任何学业上的帮助,却在小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上有消极的影响。甚至在初中阶段,家庭作业和学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小。

 

注释2、英国政府文件规定,禁止为12岁以下的儿童布置家庭作业,12——14岁儿童的家庭作业每天不能超过1小时,14——16岁儿童的家庭作业每天不能超过1个半小时。德国老师从来不给学生留过多、过繁的家庭作业,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假期和周末不留家庭作业,星期一不得安排考试。法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没有家庭作业,到中学阶段,作业量最多时,一天也就半小时。高中生,每天作业最多也不会超过30分钟。

 

注释3、早教最早起源于德国,是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可中国的“早教”早就与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径庭。

 

注释4、现在脑科学已经达成了共识,左右脑虽有分工不同,但其实是一起工作的。单纯提开发左脑、开发右脑,都是不符合脑科学的。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导、《最强大脑》科学评审魏坤琳在接受童书妈妈采访时指出,所有打着“右脑开发”旗号的儿童教育都是骗钱的。

 

注释5、维多里诺(1378~1446)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1423年,他创办了一所名为“快乐之家”的学校。维多里诺改变了中世纪学校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方法进行教学。他用活动字母教读写;通过游戏传授算术初步知识;教几何时,让学生作图和测量。

 

注释6、约翰·布罗德斯·华生美国心理学家,他出版了《婴幼儿的心理照顾》一书,提出了“不抱”的观点。后来他后悔在此领域的写作,表示他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充分。

 

注释7、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明确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他认为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弥补寄宿制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他说,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设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智慧的途径。

 

注释8、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西德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年轻人强烈地要求父辈们公开讨论纳粹历史。此后,纳粹德国史成了德国中学的必修课程。


注释9斯巴达教育制度的目标,是培养出身体和德性都非常强壮的男子,使他们可以为斯巴达军队效力。它鼓励一致性,强调斯巴达城邦的价值胜过个人的兴趣,并且产生斯巴达未来的精英。任何未能成功通过斯巴达教育的男性都不能获得斯巴达的公民权。

 

-END-




白滔滔  前媒体人,曾经供职于《新周刊》、《南方都市报》,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新媒体“童书出版妈妈”联合创始人。他是九岁女孩小丸子的爸爸。



三川玲 童书出版人,出版作品获有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销量百万。主要出品有《孩子:挑战》《爱说话的小女儿》《孩子,你是这样出生的》。每月过眼童书两百余种,教育图书20余种,阅读的心得体会都在我的原创文章中。创办有自媒体“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


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