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写什么、只会模仿范文写作、每次写作文都瞎编……你的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陷入类似的困境吗?
今天,三川想告诉大家四个关于写作的秘密,帮助孩子写到“上瘾”。
童书妈妈写作课批改学生文章有个奇特的符号,那就是会在孩子的文章末尾画一颗红心“♥️”。
红心不是表示我爱你,也不是表示老师很心潮澎湃,而是表示老师看见孩子写出了真实。我发自内心地认为真实第一重要,也是写作的第一个秘密。也许你经常听见有人口口声声说要观察生活,要写真情实感,但实际上他们在对待孩子文章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这样的话。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写作活动,就是让孩子们拿着一个玻璃瓶子,上街去收集气味。玻璃瓶子只是吸引孩子们参与的有趣道具,我们真正想让孩子关注的是:真实世界的气味其实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而且比想象的丰富得多有趣得多深刻得多,甚至美得多。一个把辞藻优美、意境高远看得比真实更重要的人,他们会选择不出门,因为他们坐在房子里就可以说出上海的空气里有悲伤的味道、白云的味道,有潮湿的南方的味道,有桂花的味道,有时尚的味道。这些看上去很有文化,很高雅,但太自负了。七八岁的孩子真的上街了,会告诉你什么味道呢?他们会说吉祥馄饨店桌子上的混着猪油、酱油、葱花的油腻味儿;他们会说房地产中介办公室里面的烟味,这是你写出上海这个城市被房价折磨的焦虑的时候,可以写的味道。你写上海的生活,你要写出繁华文明高雅背后的那些艰辛、焦虑、烟火气,你一定要相信真实生活。出去一趟跟在家里歇着绝对不一样,真实生活永远能够回报给你你想不到的东西。我曾经在北京的时候带一批大孩子做东直门人物观察,让他们收集十个事实回来,他们在五十分钟之后回来告诉我他们看见的事实:- 老爷爷买了一个冰激凌,从超市里冲出来喂给他的孙子吃。
- 紫衣波浪长发的女子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边喊:“你每天都不按时上班,你被炒掉了。”
- 从麦当劳出来的转角的楼梯,一个中年男人对着一个中年女人说:“我们都要面对现实。”
- 路上有一个人的头不见了,全部埋进了天花板,那是一个小哥在修空调。
- 一个超市里面,两个冷柜中间有一个头和一只手和一个手机的电源,那是店员趁老板不注意在那里刷手机,这也是另外一个消失的头。
- 一个链家的小哥,靠着树,穿着西装和衬衣,大夏天的,用手指在抠树皮。
最后,他们写了一首《北京印象》的诗歌,称北京是时尚的、焦虑的、温馨的、狂野的,永不停歇的。家长说这首诗歌像孟京辉的先锋戏剧里面的台词一样。这些都是真实生活本身给孩子们的。
▲孩子们在童书妈妈写作课上
他们不用为了写作扶老奶奶过马路,谎称自己的奶奶得了重病,也不必编造自己的爸爸为了家庭加班到深夜……他们只需要相信生活,到生活当中去,就能够得到写作需要的所有东西。所以我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里面一定会请真实的人到课堂来,让孩子们体验真实的世界。每一次真实的课堂之后,孩子们的写作都让人感动。相信真实的力量,在真实面前收起自负,这是写作的第一个秘密。
勇气是什么?就是你敢写一些好像不那么正确的东西——说不定你妈就会说你,这不太对。我读初二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叫《我的奶奶》,写得很好,老师给的分很高,但是我妈气到把那篇文章撕得粉碎,是因为她们婆媳关系不好。作为一个学生,如果考虑的因素太多,下笔的时候还要考虑婆媳关系或者其他因素,你会发现他很多东西都没法儿写。 我经常观察来到课堂上的孩子,他迟迟不动笔的理由是什么?被卡在那里的理由是什么?最后我发现,他们通常有几大类顾虑:第一大类顾虑在于形式上——怕写错别字,怕写的字不够漂亮,怕写拼音(因为大小孩写拼音觉得自己很丢人),于是孩子们在课堂上都在用涂改带涂字,用橡皮擦擦字,不停地问老师“这个字怎么写”……科学家说一个人的注意力被打断,需要25分钟才能恢复。写个作文,被打断这么多次,文气全断了,怎么可能写得好?更可怕的顾虑是孩子们心目中有个标准——大人们认为对的标准。我翻阅过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试卷,发现这些题目在训练孩子们记住大人的标准。有些标准孩子们能够猜出来,有些标准孩子们猜得略有偏差就会被判错误。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养成了猜标准的习惯。但最让人沮丧的是,他们往往会猜错。你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在写作立意的时候,要按大人的意图去立意,该有多么痛苦!要猜大人的意图去立意,该有三倍的痛苦!这些顾虑会让孩子完全无法按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生活写作,也无法为抒发真情实感而写作,孩子的写作就变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样怎能写得好呢?关于勇气,我会在孩子的文章里画一个肌肉符号💪,表示你很有勇气,你敢写一些其他孩子或者其他家长或者其他老师有顾虑的东西。因为孩子如果不敢写不太正确的东西,就只能写假话,编瞎话。今年6月份的博鳌写作国际教育论坛,我们邀请了哈佛的写作课名师斯蒂夫来给我们讲课。他讲了一堂示范课,主题叫做“迷恋”。每个人写一个你心中的“迷恋”。什么叫做迷恋?迷恋就是很沉迷,很沉迷一件事情。你上课也想着它,放学也想着它,吃饭的时候也想着它。“迷恋”的精髓之处,除了你无时无刻在想着这事儿之外,还有每当你想起它的时候,有一种内疚感。北京海淀有一位写作课老师,是台湾人。她在台湾是一个风云人物,经常上电视。她说她有一段时间太爱电视台主持人工作了,有一次她跟嘉宾聊得太嗨,以至于忘记了去接放学的孩子。等她去接的时候,孩子在操场里面跑步,当时还下着大雨。她想起这个场景就觉得深深的内疚,泪如雨下。我跟她说,这就是你对这份工作的迷恋。不伴随内疚的迷恋不是真迷恋,不伴随内疚的、挫折的、负面的事业不是真的伟大。卢梭的《忏悔录》为什么变成传世之作?你翻开的都是不好意思写出来的事情——不好意思发朋友圈,甚至都不敢写进日记里的东西,每一页都是。但是正因为内疚成就了卢梭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大名,伟大的作品就写伟大的内疚、伟大的忏悔。就这么简单。释迦牟尼在什么时候立地成佛步步生莲呢?作为印度王子,他的父母不让他看见世界的一切不幸,都看见美好的事情。释迦牟尼真正决定离开他的家,去修行成为一个觉悟者的那一刻,是他看见了世界的真相,他看见了宫殿外面的真实世界。那一刻他成佛了。当然作为父母或者作为老师,你很心软,你希望孩子一直待在宫殿里面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过高雅的生活。但是生活的真相不是这样子的。如果我们不让孩子有勇气写出生活的真相,写出它真实的心路历程,就写不出来伟大的作品。
▲一节以“快乐”为主题的童书妈妈观点写作课上,一个孩子写下的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
不过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常常会有一个很大的误会,认为凌驾在勇气之上的是正确。有老师接受写作课教师培训,听说“勇气”这个标准之后,很焦虑地说:“三川老师,我真的是生活当中充满正能量的那种人,我活得这么正确,我是不是做不好写作课老师了?”我想说,我们的标准,不是把“不正确”作为标准,而是我们正确的标准是什么? 它是哲学层面上的,是我们什么东西都可以讨论,讨论完之后达成共识的东西。这是我们评价一件事情的标准。正确不正确,不是标准;思考过还是没有思考过,是标准。我们相信真理越辩越明。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跟写作一样,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们想在写作当中培养孩子们的——只要有勇气把自己真实的生活写出来,把令自己痛苦的、让自己卡住的那一点,或者能撬动别人内心的点写出来,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准:勇气。
如果真实和勇气在态度层面,吸引力则更多在技术层面。针对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读者意识,即你写的文章天然设定是有读者的,写作的时候,你要考虑写成什么样子,读者愿意看、能看完、喜欢看,而且看起来过瘾和享受。大多数孩子的文章是没有读者意识的,也是不具吸引力的。比如,写流水账,看得人哈欠连天,毫无重点;又比如,写得干巴巴,不生动不具体,作者交差了事,读者不明所以。如何把文章写得有吸引力其实是有方法的,而且也有不少经典作品展示了模型,告诉孩子要有读者意识之后,孩子只要能够接受,他们就会知道运用写作模型的目的是什么,写作模型也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我曾经邀请过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学院的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莎士比亚的文学课。他在给我们复课的时候突然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其实只有一个结构。我听完眼前一亮:“那是什么结构?”他回答,我感觉得到,一时说不出来,我想想告诉你。他回去真的想了,第二天画了一个无比复杂的图给我,上面有几十个点,他一个点一个点给我解释,最后告诉我这就是莎士比亚结构。我跟他说:“你必须缩减到五个点之内,如果一个结构超过五个点,那就太复杂了,就是不打算让人真正使用。”他琢磨了半小时之后,告诉我,他找到了五个点:一个是打破平常生活的打破点,一个是高潮点,在打破点和高潮点之间,会有三次推进,有三个推进点,所以一共是五个点,最后是故事的结局。这五个点画下来很像一座山,童书妈妈的老师把这个结构命名为“故事山”。
故事山结构特别神奇。我班里有这样一些孩子,长得非常赏心悦目,看着干干净净,很清新,笑得也很甜,上课时如果觉得老师尴尬,比如没人举手,她一定会举手来救你。那些小朋友字写得很漂亮,书法显然是练过的,几乎没有错别字,也不写拼音,永远都是很乖的小孩。但是我发现这些小孩有一个特点,无论如何,写作文都写不长、写不动人。这就是乖小孩的另一面。
当乖小孩接到“故事山”结构之后,他们一定会乖乖去安排五个点:打破、推进、推进、推进、高潮、结局,按照这个规律,他们最后发现作文长得都打不住,而且那个故事引人入胜。这些乖小孩几乎对故事山奔走相告,他们回去告诉妈妈,这是他最爱的一次课。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成就感。
我曾经问过家长和孩子:“如果所有的小孩、所有的大人,都用这个方法去写作,会不会写得千人一面?我们让孩子按照这样的结构去写作,会不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在给老师的培训课上和家长沟通会上,我也问过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告诉我:不会。
他们说,因为我们一起按这个结构写了故事,每个人写出来的故事是不一样的,所以不会千人一面。
我和写作课的老师发现了五十多个这样的结构,我们把这些结构叫做童书妈妈写作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从好作品里面归纳出来的,比如“我爱你的全部”;第二、这个写作法能够打开写作表达的闸门,搭起写作表达的脚手架;第三、这个写作法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让人怦然心动,直击人的内心;第五、这是一个万有结构,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写作主题。
一个万有写作法需要孩子们多加练习,最后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成为自己写作能力的一部分。
影响力是什么?显然也是针对读者的,但跟吸引力不同。吸引力负责把读者吸引过来,笑话、相声、甚至黄段子都有吸引力,但影响力不一样,有影响力的文章可以改变别人的想法,甚至改变世界。
感染力也是共情读者的能力,是跟读者的共鸣点。童书妈妈有好几堂写作课,只要上,一定有人会流泪。有些课,我都上了五十遍了,我知道所有的套路,但每次上课,我还是会哭。这样的作品一定有一个共鸣点。
我也从很多让人感动的作品里面去归纳感染力的共性,发现了不少秘密。如果要我概括的话,大部分跟平凡、艰辛、辛酸、不堪、不公平……这些负面的经历相关。发现这些“秘密”,也让我更有底气指导孩子有勇气的写作。
感染力的培养有几个方面,主要是对生活的洞察能力,这可以通过观察得知。我很着迷观察术,从法布尔的《昆虫记》看大自然观察,到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儿童观察,甚至FBI的心理侧写观察法,我都有阅读和分析。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石。
观察还是信服力的基石。我经常跟孩子们说,你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依据,有出处,你一直这样说话,人们就更愿意相信你,久而久之,你就具有了信服力。
我曾经给孩子听音乐,问他们喜不喜欢这个音乐,孩子们会诚实说喜欢还是不喜欢,我就会问,为什么?孩子们,包括大人会经常答不出来,会说:“反正我就是不喜欢,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在我的课堂里,不存在说不出来的感觉,你一定有办法说得出来的。在我的坚持下,一个七岁的小孩说:“我喜欢这个音乐,因为这是小提琴的声音,而且拉的是偏高音的弦,我喜欢小提琴声音的清脆,因为我是一个轻快的人。但我不喜欢吹箫的部分,闷闷的,太慢了,让我觉得像个老人在说话。”
在一个孩子的带领下,其他孩子会通过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快慢、声音的单调和复杂,乐器之间的和谐与否来谈对一首音乐的喜好之感。读者佩服的作者,就是能说出人人心中所有、但个个笔下所无的东西。
你也许已经发现孩子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也在提炼规律,能发现规律的人,就是能够发现本质的人,这也是数学和哲学之所以如此迷人的原因。
观察来的这些东西,你怎么去整理它,怎么去提炼它,怎么去梳理它,怎么去思考,这就要逻辑思维能力了。
无论你写想象力的文章,还是写议论文,或者写演说性的雄辩性的文章,都需要观察和逻辑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就构成了文章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是我们的文章最终想达到的目标。
▲童书妈妈写作课上,孩子们在埋头创作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这四个秘密:真实和勇气是写作的输入,选择事实的标准决定了我们放什么内容到文章中去;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内容输出的方式,写作者要考虑你的读者。
你知道如何跟你的读者共振,你跟读者隔着手机都能互相抛秋波,就像李白和我们隔了几千年还决定着我们的心跳和豪情——那种感觉是写作者的巨大快乐。你头脑里的思想可以传递那么久,可以共鸣那么久,吸引力,还有影响力,是你输出的部分文章的意义。
三川玲,在懂童书的人里面她最懂教育,在懂教育的人里面她最懂童书。她是童书出版人,她出版作品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销量百万,她撰写的童书评论深得读者认同,能掀起购买风潮;她是儿童教育作家,撰写的教育文章常常10万+,还经常被教育部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引用;她还是中国营地教育联盟理事,TEdxKids智库专家。同时,她还是11岁女孩小丸子眼中那个有肥肥双下巴、爱做饭,从来不打不骂孩子的妈妈。与白滔滔合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
童书妈妈圣诞营和
寒假儿童阅读写作营
正式对外招募
了解更多详情请点击图片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写作营报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