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好一点,还是凶一点?西方教育3000年纠结史(第一回)
这是坚持原创的童书妈妈第351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童书妈妈三川玲也找得到我
楔 子
话说有一天,我们埋首于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教育典籍之中,忽然发现一个古怪的现象:就是这么多年来,教育的核心话题,就那么几个;教育的思想,说来说去都差不多;教育的方法,有时兴有时衰;教育的观念,此起彼伏……教育的历史,虽然也不短,但真正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太多。
于是乎,我就想在翻看这些书籍的时候,顺便把我的想法记录下来,有时候,我们夫妻俩会为此讨论得如火如荼。而且,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线索,就是纠结人类教育史3000年的永恒之问:
对孩子好一点儿呢,还是凶一点儿呢?
我们打算沿着这个纠结之问,把我们的读书记录和讨论都写下来。今天分享的是第一回,谈及的是古希腊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特别声明:这些个文字,不学术,不严谨,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倾向和个人局限性,纯属一家之言,请大家随便看看,添个谈资罢了。
第一回
苏氏教坏别人小朋友,以身殉教
斯国实施教育理想国,国破家亡
其实,我也不确定应该从哪个时期说起。
就大概由此上溯到3000年前,从古希腊的荷马时代以来,为了人类的儿童教育,争取儿童的独立自由幸福,在历次历史时期做出贡献的老师和故事讲起吧。
我们可以统称那个遥远的时代叫做,古时候。选个节点,就选苏格拉底老师吧。
那个时候,最被大家追捧的教育专家就是苏格拉底,还有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一个培训老师,没钱租固定的教室,就在大街上上课,逮住谁就讲上一大通。
那个时候,当老师的,当律师的,都不准收费,只能是讲完课、打完官司之后,接受馈赠——类似现在的先服务,后付款。而且,给多给少要人家乐不乐意——跟天桥练把式卖艺的差不多。
不过,苏格拉底不教实用性的东西,也没有教材,光说不写,东拉西扯,收入很少,过得很贫穷。还好,他也不在意,整天忙着用自己的智慧到处打击别人。追着别人一直问:为什么?
苏格拉底以他是“高贵,健壮的助产婆芬妮兰托的儿子”为自豪,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助产士”。不过呢,他可不助产女人,只助产男人,不助产肉体,只助产灵魂。
助产的方式呢,也很特别。苏格拉底开创的“助产教学法”,通俗地讲,就是“不把你逼死不罢休追问教学法”。
名字很长,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追问,让你觉得自己像垃圾一样活着,痛恨怀疑自己的人生,直到把你问得哑口无言吐血身亡方才罢休。
而且,最令人痛苦的,苏格拉底不给你答案,要你自己找答案!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做出过多么伟大的事业,获得过多大的荣耀,苏格拉底经常冷不丁地“嗖”的地一下子穿着肮脏的长袍,光着脚丫站在你的面前,以“什么”为主题开始跟你聊天。
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美”等等……
无论多么大智慧、大勇猛、大美丽的人物,根本在苏格拉底面前走不了三个回合。
以至于,每天早上,吃过了早点,苏格拉底一出门,走到哪儿哪儿迅速闪开一条大路,比国王出巡封路还灵,谁都不想遇到堪称“古往今来不动手拿你命”的第一杀手。
苏格拉底的大理石雕像,约作于公元前2世纪,或为古罗马时期复制品,大英博物馆藏。又:有人说这个其实是他的徒孙亚里士多德,有谁知道的,请告知我。
举个例子,有一天,苏格拉底又在街上寻找追问的猎物,他已经好多天没跟人说话了,着急得要命。这个时候,突然看到对面过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根本不避开他,真是大喜过望,就赶紧迎了过去。走进一看,原来是希腊名将拉克斯。
苏:拉将军好,你这么得瑟的大摇大摆,不怕我跟你聊天吗?
拉(嘴角撇着):呵呵,我刚打了胜仗,信心十足,就是找你来较量较量的。
苏:哦,既然如此,那么,请问将军,什么是勇敢?
拉:哈哈,就知道你会问这个问题!我都已经在家里背好了的,所谓勇敢,就是一个能坚守岗位,与敌拼搏而不逃跑的人,你就可以说他是勇敢的。
苏(心里暗爽,面带无辜状):那么,按照将军所说,工程兵就不勇敢了,通讯兵就不勇敢了,旗手就不勇敢了,您,作为指挥官也不勇敢了?
拉(汗马上就下来了):苏老师,看您说的,大家分工不同,坚守自己的岗位,都很勇敢,都很勇敢。
苏:哦!原来坚守岗位是勇敢,那么,根据战略撤退就是不勇敢了?
拉(这老头对军事还挺懂的):哪里,哪里,战略需要……只要是在战争完成自己任务,都是勇敢。
苏(好开心,好过瘾):哦!原来如此,多谢拉将军。参加战争的人都勇敢,那么面对火灾的消防员,面对疾病的医生,面对工程的工人,面对孩子的老师……这些人都不勇敢了?
拉(千万不要让我得罪那么多人):都勇敢,都勇敢!我不是说过了吗,不同行业的人,关键是看灵魂是不是坚定——对啦,勇敢就是灵魂的坚定!
苏(孺子可教):拉将军所言极是!不过,如果这种坚韧是不道德,或者愚蠢有害的呢?
拉(我在家里喝酒多好,非要出来找抽干嘛):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勇敢,你放过我吧!
苏:拉将军,咱们好好聊聊,勇敢是不是灵魂的理智的坚韧呢?
拉:对,对,对,您说的很对!理智的坚韧!
苏:不过,拉将军,我们还要探讨一下,什么是理智呢,怎么才能判断呢?
拉(已经崩溃了,骑马逃走):求求您了,苏老师,我早饭都没吃就出来了,现在已经下午了,您饶过我吧!
苏(拉着马尾巴,做天真状):我还没过瘾呢!拉将军,我请你吃烤土豆吧!
拉(奋力逃走,留下一个声音久久回荡在上空):滚~~~~~~
苏格拉底老师每天聊天,不写文章。他的弟子,柏拉图很聪明,拿个小本本屁颠屁颠跟在后面,写了很多“苏格拉底老师如是说”。
当然,我们还是要敬佩苏格拉底老师,后来他也是以“教坏别人家的小朋友”原文:腐蚀雅典青年思想,而被赐死的。
他虽然生得很丑,但死得很美,以身殉教,可谓是牺牲在教育战线上的第一人,也被奉为西方哲学的老祖。
苏格拉底之死,雅克·路易·大卫所绘(1787年)。今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最受推崇的同题材画作。
虽然苏格拉底老人家为开启民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他老人家被宣判死刑之后,不是没有机会脱罪和逃跑的。
有朋友劝他:你还有三个儿子,一个大的,两个小的,就算不管大的,也要想想两个幼子。你要是脖子这么一梗,自己倒是解脱了,到时候还不知道是谁占你的家产,娶你的娇妻,打你的娃儿呢。原文:你这么做会让你的儿子感到失望。你有能力把他们抚养成人并亲自教育他们,而不是选择离开他们,抛弃他们。
但是,苏格拉底看了看一贫如洗的衣兜,想一想家徒四壁的房子,还有河东狮吼的悍妇,就算可怜自己的孩子,也还是一仰脖喝下了毒堇汁。只留下了一句传颂至今的名言:我还欠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这个家伙一只公鸡,千万别忘了替我偿还!
有人说,这句遗言其实蕴藏了人类教育的秘密,阿斯克勒庇俄斯其实是拯救人类的神灵,赠送公鸡其实是因为人类得到了有效的拯救,而死亡则是生命哲学的最高命题。
说实话,我没看出来。
拉斐尔以柏拉图的“雅典学院”为灵感,在哲学、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音乐领域里,创造出壁画《雅典学院》,讴歌登峰造极的古希腊精神,赞美人文主义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把老师的思想和自己的理解,写在了一本名叫《理想国》的书里。这可以说是第一本完整讲述教育的书籍了。
经过多年的宣传,开新书发布会,签名售书,开论坛做演讲……理想国式,或者说集体化军事化教养,就成为了当时很受追捧的教育观念。
培养儿童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所以呢,柏拉图的建议,是把所有年龄超过10岁的孩子都带离家庭,让他们“不受亲生父母的影响”。然后,统一交给“护国者”接管,按照国家的需求去培养这些小居民,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正如柏拉图的弟子亚里斯多德所说,孩子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原文:显而易见,城邦(国家)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
人的一生被分为两个时期,儿童期(五岁到七岁)和成人期(七岁之后),五岁之前,连人都不能算——柏拉图曾经激愤地写道:孩子就是动物,尤其是男孩儿,不教训哪里能行!原文: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
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是苏格拉底一门的思想,当时很多人也是这么想的。就比如那个时期的犬儒派的哲学家迪欧塞斯也说过,虽然说我们可以像狗晒太阳一样慵懒,还可以斥责国王别挡住了我的阳光——但是,小朋友的教育可不能这样哦!原文:一国的根基在于教育它的青年。
亚里士多德把学习按照每七年一个阶段,分为了三段,0到7,7到14,24到21——其实,我们现在的学制基本上保持了2000多年前的希腊学制。这是说明亚里士多德够有先见之明呢,还是说明我们现在的人太守旧呢?
顺便说一下,古希腊时代的女性基本上是没有受教育以及公民权利的。她们在还是女孩儿时,就必须完全服从父亲。就算婚后,也只是负责编织、做饭等家务,甚至不允许和家里之外的人吃饭。
于是乎,那个时期的童年,可谓是炼狱一般的残酷啊。不仅要接受严格的挑选和训练,连故事书和漫画书都不准看——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建议首先要审查给儿童的书籍,还要求护理儿童日常生活的工作人员要保证,让儿童听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为了他们将来能够成为有教养的公民而准备的。
低级油画、喜剧片、打油诗……统统不准儿童接触;游戏厅、哈利波特、小鬼当家……更是门儿都没有。每个儿童场所都贴着亚里士多德的头像海报:我们必须保证不良品行远离儿童,尤其要抵制包含邪恶和敌意的事物!
违反了怎么办?很简单,羞辱和苔刑。我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执行的,想来应该是在衣服上写上“教唆犯”,然后,再用鞭子打屁股吧。而这个制度到了后来,甚至发展到了磨盘惩戒和罚为奴隶。
埃德加·德加的《斯巴达年轻人的训练》,藏于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
说是说,真正这么干的,而且干得那么彻底的,似乎就只有固执的斯巴达人。
他们认为,男人为了国家作战,女人为了国家育儿;国王犹如兵团司令,教师就像军训教官;学校等于兵营,家庭就是士兵生产所。于是,他们就制定了一种教育制度来培养武士人才。
他们真的在男孩儿7岁的时候,就带离家庭,交给官员(男孩牧人)负责管理和教育。婴儿刚出生时,便要被检验体质,如果不合要求,便会被抛弃至荒山野岭;作为母亲的,会用烈酒为其婴儿洗澡,若有无法承受的,则任由他死去。
然后经过类似我们的小学(8到11岁)、中学(12到15岁)和大学(16岁到20岁),三个阶段之后,如果不合格,就不能获得斯巴达的城市户口——公民权。
要拿到合格的公民权可是不容易,每年均会被烧得滚烫的皮鞭鞭打,并不许求饶或叫喊。当男孩过了12岁,便会被编入少年队,只能光身赤脚,不论天气冷暖均只许穿一件外套,并只可在军营里作少量进食,锻炼他们的身手。若被人发现,则会被处罚,因为这证明他身手不灵活。
尽管他们培养出一大批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斗士,但在整个希腊众多的哲学家、演说家、文学家、艺术家中,没有一个斯巴达人,这不能不说是斯巴达教育致命的缺陷。
甚至,这样理想化的教育方式,看似效率挺高,结果呢,合格产品数量太少。导致了斯巴达一个巨大的危机,缺男人!
在公元前3世纪,斯巴达男性公民一共那个就只有几百人!而斯巴达人最终的命运,也宣布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消亡。
但是,苏格拉底一派的教育思想,却直接影响了人类2500年之久。现在西方国家中的公共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很多都是沿袭于此的。
《斯巴达300勇士》剧照,扎克·施奈德导演作品,讲述了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和他的300精兵,对抗几十万波斯军队的悲壮故事。
这可真是:老苏生来无所求,做牛虻,无惧死;小柏写下理想国,教育梦,从此始。要知苏门三杰的教育实践,是否得以光大,请听下回分解。
下回预告:
亚里士多德在希腊的教育奇遇是什么?在古罗马,贵族上公立还是私立?为什么要选希腊人来当家庭教师?凯撒的童年时怎样度过的?凯撒上的是重点学校吗?他学习的科目是什么,成绩如何?
分享全球教育新知推动中国儿童阅读原创童书出版|童书妈妈市集|活趣之家活动|乡村幼儿园发展计划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ts-mam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