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学说的三个害人原则
这是童书妈妈的第396篇分享
童书妈妈出版三川玲为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首先,我要在这里声明,我并不是反对达尔文的学说。相反,我对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的演化很感兴趣,我的乐趣之一就是观察不同的植物,收集各种的石头。甚至,我买了不同版本的《物种起源》。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不要被达尔文害了呢”?其实,就如同我从来没有啃完《物种起源》一样,很多人对达尔文,对物种起源,更多的是简单的了解,和口号式的记忆。
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其实不是原本意义上的达尔文和他的学说,而是被中国化符号化的达尔文——我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这些符号化的“达尔文”,在中国教育领域内的影响,以及出现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标题中的达尔文是加了引号的,请读者务必了解这一点。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达尔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大的认同和普及。他的学说也被简单地理解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王败寇;唯物主义,人定胜天”。这也是很多家长深信不疑的信条。
我所要探讨的,恰恰是以上的三个原则,在教育中被错误地理解,错误地运用,错误地引导的现象。
第一个害人原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夸大了生存环境的险恶——成长不是训练营
物竞天择,普遍的理解,就是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能适应环境者被选择存留下来。
这种自然界的“长期、漫长,基因遗传和变化的过程”,在家长的心目中,突然变成迫在眉睫的事情了。你会发现,现在的家长,特别地焦虑。焦虑的源头之一,就是在心中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残酷的生存环境”。
在家长想象的这个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一个孩子只要不够强壮,不够努力,不够勤奋,不够强势,不够霸道,不够聪明,不够卓越……就会被淘汰。而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像是游戏里的关卡一样,每一步都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怪”。每一个关卡(入园,入校,择班,大学,工作)都有一个“大怪”。如果孩子没有打这些怪的本领,就会被大怪所吞噬,被社会所抛弃——“不好好学习,到时候去扫大街!”这是很多孩子从小听到大的教训。
家长们信奉教育中的“丛林法则”:
法则一、弱肉强食,天经地义。
法则二、赢者通吃,强者崇拜。
法则三、资源有限,先占先得。
法则四、要让自己的孩子尽量占据食物链的顶端。
法则五、对弱者没必要同情。
于是,从备孕开始(当然,更应该从家族传承和配偶基因挑起,我相信这个日子不远了),就要补营养,炼身体;然后就是胎教,平时不看书的也拿起了诗经,平时不听音乐的也放起了莫扎特;孩子一出生就更是不得了,该有的,不该有的全都要有;幼儿园、小学,肯定要上最好的,兴趣班、补习班,都要上最贵的……
为什么如此呢?家长们会回答:如果不这样的话,孩子怎么才能上好学校,不上好学校,怎么才能有工作,没有好工作,怎么才能买房买车,没房没车怎么找对象……
这个社会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我不知道很多家长类似的“难民心态”,害怕孩子长大后没饭吃的“危机心态”,是不是从怕被淘汰引发的。
但是,我真的看到,家长为孩子所操的心,往往是最低层次的,比如不能让孩子没饭吃,不能让孩子找不到工作,不能让孩子找不着对象,不能让孩子没有房子,不能让孩子没有养老保险……然后,就拿这个所谓的担心,逼着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个最低的目标而奋斗。
可惜的是,这些孩子,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艺术家,发明家,作家,导演,或者就是凭着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的人。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发展的这些兴趣,培养这些方面能力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掉、扼杀掉了。
而结果呢,正如这些家长所料到的,“拼命上补习班,学特长考级,进入重点名校”,然后,因为孩子学知识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出乎于自己的兴趣,真的是“毕了业很难找工作,一心工作找不到对象,拼命工作为了买房买车,为了养老保险不敢辞职,有了自己的孩子逼他好好学习”。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其实,生存的残酷从来都有,但请相信,未来的社会决不是在生存的层面上。只有生存技能的人,反而是最容易被淘汰的——无论你从哪所名校毕业,获得了多少学位。
这么说吧,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最有可能做的最为出色,才最有可能保持竞争优势,也才最有可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说白了,能创造工作机会的人,完全可以雇佣能完成工作的人。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具有生存的能力,学记忆、学速算、学语言……可是忽略了在孩子兴趣之上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而那些看似有用的技能,在未来恰恰是最容易被机器和同样有技能的人所代替的。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不把成长作为训练,把快乐还给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孩子长大后,反而会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所以,放松心态,给孩子更多的信心吧。
第二个害人原则
优胜劣汰,成王败寇:过度强调了与别人的竞争——赢了自己才是真本事
每天,在放学的学校门口,在培训班和兴趣班的外面,在微信的妈妈圈里,你都会听到看到有家长非常热切地在问:“你们家孩子考多少分?你们家孩子现在是几级?你们家孩子排第几?你们家孩子上了哪个班?你们家孩子请了哪个老师?你们家孩子做了哪套题?”
其实,问这些问题的家长,根本不是关心被问的孩子的成长,而是关心自己的孩子究竟“干不干得掉对方的孩子”——请原谅我的措辞——但是,我真的想不明白,别人家的孩子落后了你就暗自开心,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了你就心生嫉妒,真的是为你自己的孩子好吗?
现在很多学校,取消了考试排名,在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作业,不设置奥数培训,不鼓励课外辅导……这本来是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减轻孩子们的负担,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的举措。之前,不知有多少家长和孩子痛恨每天过多的作业,和无休无止的测验考试。
但是,吊诡的是。当这些举措出台以后,又有一些家长反对,不让培训如果别人偷偷补怎么办,取消奥数我的孩子就没法凭特长进重点了,取消排名怎么知道孩子和别人的差距……总之,你会发现,很多家长就算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但更看重的是:我的孩子怎么才能突出出来!
他们不在乎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水平高低,只要自己的孩子打败了别的孩子就可以了!在他们的观念里,不是根据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而是拉低别人的水平来突显自己。有些家长甚至会帮助孩子买题作弊,贿赂考官,就是这么来的。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他们也有一个“胜利法则”:
法则一、胜利比方法更重要。
法则二、胜利比过程更重要。
法则三、跑不过熊没关系,跑得过同伴就行。
法则四、胜利之后,无需进步。
你会发现,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孩子们的学习,不是满足自己的兴趣,不是让自己更充实,不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考过全班同学,赢得领先;考过全校同学,升入重点;考过全国同龄学生,升入名牌大学;考过同专业学生,拿到硕士博士;考过应聘的同伴,得到好的工作机会;赢过自己的同事,争取加薪升职。
粗看下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过多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就会忽略自己内心的需求——这么说吧,你会看到很多孩子高考完就撕掉课本和考卷;考上了大学就睡觉打游戏,混日子等毕业;大学毕业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工作,考研是为了再耗几年,考律师会计师是为了给竞争增添砝码,考公务员进国企是为了有安稳的福利,去外企是为了高收入和体面……自己呢,究竟想学什么知识,想做什么工作,想过什么生活,完全不知道!
在很多孩子眼里,同学、同事、同乡,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以,你会发现,除了很“独”,缺乏团队精神之外,我们的孩子心眼儿特别多,戒备心很强,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总提防着别人会伤害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很难有信任感,不想帮助他人,也不敢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就是过分强调个体之间竞争的后果。
我们的社会,其实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打败别人就可以成就自己”的发展模式了。你会发现,就算一路好学校,硕士博士毕业后,也会面临着找到自己价值体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便你打败了所有的对手,但如果你不能够创造价值,也没什么用,也就没有人会花钱请你。
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本领,恰恰是别人无法替代的那个部分。而这,也是不需要和别人竞争,反而是自身不断提高的结果。
其实,我鼓励竞争,信奉竞争,甚至崇拜竞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人类发展到今天的成果了。但是,我所认可的竞争,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时所强调的竞争,是和自己的竞争,而不是和他人的竞争。
有过商业经历的人都知道,最不好的竞争,就是同行之间的竞争。最好的竞争,就是企业去发明自己的产品,获取自己的用户。而整个的商业环境,其实就是保护和鼓励自己竞争的,也正因为如此,也才有了知识产权、专利等等的法规,来保护更多的发明创造和创新,而不是抄袭、价格战。
那么,从个人的生存上看,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家长,我们大可不必去盯着别人家的小孩儿,不要用别人孩子的优点来激励自己孩子的弱点,也不要用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拼别人孩子的缺点,累不累啊。
在做记者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很多领域内做的很出色的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业,拥有无比坚韧的毅力,不在意外界的喧嚣——“哪里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就是自己努力做着做着,很多年过去了,一抬头才发现已经没有对手了”。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我做事做人的指导,也写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第三个害人原则
唯物主义,人定胜天:过度强调人的物质性——太现实,太功利,太眼前
我们小时候,都是受唯物主义教育长大的。其实,唯物主义统领中国,并不能说是因为达尔文的缘故,但由于他的观点太“唯物”了,所以,把唯物算在他的头上,也并不为过。
那个时候,总是觉得任何和信仰有关的东西,都是腐朽的陈旧的;任何和精神有关的东西,就是虚幻的虚假的。也正因为如此,就会觉得“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有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有用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长在教育中是这样实践唯物主义的“有用法则”的:
法则一、只相信眼睛能看到的东西。
法则二、只相信马上能得到的东西。
法则三、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
法则四、没用的知识不值得学习。
我们就先从人来说起,学校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家庭以孩子成功为荣。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孩子们的精神和信仰的需求。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按照有用的模式去发展,有自己的奇怪的想法,或者对毫无用处的东西感兴趣,那么,就是偏离了教育的目标。老师和家长有责任纠正孩子的这些另类的行为,带孩子回到所谓的正确的轨道上来。
也不知道这些年来,有多少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大作家、发明家、企业家……被扼杀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了——看看几十年来我们在科学、艺术等领域内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就知道了。
钱学森有一个著名的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过于追求功利、实效、眼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么,怎么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用呢?过去,是看他对社会付出了多少贡献,最好是消耗的东西越少,贡献的东西越多越好。那个时期的英雄,就是生活简朴而无私奉献的人。我知道,现在还有很多人会觉得那是一个好的方式,因为有这些人的付出,才有了物质的进步。
但是,如果这些进步是靠扼杀每个人自由的选择而取得的,我觉得其实并不值得。就像是金字塔很宏伟,但却是千万奴隶用生命建起来的——对我来说,如果当初可以废除奴隶制,那才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金字塔”。
当然了,现在的观念变化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变成了“成功”;而成功又如何衡量呢,简单地说,就是有钱。很多人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就是,人也是物质的一部分,衡量物质的标准就是价格,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成功,就看他当多大的官,管多少人,有哪些特权,住大的房子,开多贵的车,有多少的收入,抽什么牌子的烟……否则的话,怎么能够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干,有多少能力呢?
反正,我回老家,很多人最关心的其实只有一个问题,“你能挣多少钱”。至于你具体的工作是什么,怎样挣到的这些钱,对他们都无所谓。而你有什么样的梦想,对人生有哪些思考,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爱好,喜欢看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去哪里旅行,在他们看来,都是扯淡。
在唯物和有用的教导下,我们的孩子缺乏信仰——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仅仅指的是宗教,而是对文化、自然、科学、道德、规则的尊重。
你会发现,我们不仅不相信上帝鬼神,连对自然的敬畏也没有,对文化的尊重也没有,对科学的探索也没有,对道德的规范也没有,对规则的遵守也没有。
那我们有的是什么呢?有的是“人定胜天”的信念,任何的东西,都可以为我所用,有用的时候,可以供上高堂,无用的时候,就弃如破履。
于是,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带上一幅功利的眼镜去评判。拜鬼神是为了升官发财、健康平安,否则,烧香磕头有什么用呢,所以,你听到最多的,对鬼神的评价是“灵不灵”;同样的,对于文化、自然、科学、道德、规则,我们都采用的是这套“灵不灵”的评判标准,能为我所用的,就是好的,能够迅速达到目的的,就是高明的。
后果呢,就是我们的孩子缺失了内心的充实,变成了一个个的“技术人”。他们每天去学各种知识,却不知为什么而学;他们追求成功,却不探究成功的定义;他们辛苦打拼,却无暇生活;他们不在乎手段,却在承受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再来看教育,我们小时候,很容易就把知识分为了有用的科目和无用的科目:语数英是有用的,史地美是没什么用的,体美则更是负作用的。
在这种思路下,理科受到社会普遍的尊敬和追捧;文科则被边缘化或者次一等的选择——只有学不了理科的人,才会去选择文科;艺术和体育,那根本就不是学习,而是走投无路的孩子才选的领域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围绕着这个进行的:孩子以学习有用的知识为核心。除了课本,不要浪费时间看闲书;只要是考试范围之外的知识,都不用去掌握;如果不能考试和择校加分,兴趣爱好,统统不准去碰。
其实,这种现象,到了现在也没有本质的改变。如果有一些原本被冷落的科目受到了追捧,也是因为这些领域在就业和收入上变成了热门而已!比如艺术和表演等等,其实在本质上没有发生改变。
一个人的成长,是有三个方面的。一是身体和心智的成熟;二是生命价值的寻找;三是知识技能的提高。可惜的是,很多家长为了第三个方面,不仅阻碍了孩子身体和心智的发展(我就不举例子了,高分低能、心智不全的孩子几乎遍布在中国的学校里),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生命的价值,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觉得中国的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没有人关注他们在想什么,没有人认真听他们的问题,也没有人鼓励他们的爱好。他们可能异想天开的创意,都会被老师和家长给扼杀:想那么多干嘛,看看眼前的成绩才最重要!
家庭、学校、社会,就这样逼着孩子们按着这条窄窄的通道行走。期待着孩子早一点能够成功,家长就觉得是完成了任务,老师也获得了荣耀,社会也觉得没有浪费粮食。但是,有没有人问过这个孩子:你究竟想做什么样的人?
我想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学习对生存有用的知识而来的;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来的。或许,这个生命价值的实现,并不符合所谓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却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其他的贡献。
说白了,一个人幸福的生活,并不是只用物质来衡量的,当我们过于追求物质标准的时候,其实是放弃了美好生活的权利。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每每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想起,一个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能够不破坏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可以自由地去寻求自己生命的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还能够为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做出一些什么,就更好了。
我想,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生命的幸福,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快乐。
备注:本文封面和插图,为我特别喜爱的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和桑达克的作品。他们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是帮助家长去教孩子如何做,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告诉家长,孩子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喜欢本文,你还会喜欢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
新生代家庭教育资源真诚分享
孩子最宝贵的是时间
所以真诚的选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