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曾国藩的为政启示

2016-11-05 蕲春网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是晚清王朝的一代重臣,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位理学家。他成立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实现了晚清王朝最后的“同治中兴”,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其影响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延至今日,也给我们从政者一些启示。

 勤政务实,政声卓著 
曾国藩继承了儒家“勤政务实”的从政原则,他认为,一勤天下无难事,“为政者亦未有不由铢积寸累而克底于成者也”。纵观曾国藩一生,勤于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为官的高尚境界。
1869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当时他已经59岁,身体和精力极差,但仍以老病之躯,亲自处理大量积案老案,并常教育手下“虽然案件繁多复杂,但都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甚至关乎人命之事,必须认真办理、慎重断案”。
曾国藩上任仅用1年时间,就已经结清了1868年以前的旧案12074件,1869年以来的新案28121件,只剩旧案95件,新案2940件。他还十分关注民众疾苦,多次减免赋税、赈灾放粮,与百姓共渡难关,并严令官兵禁止骚扰百姓、侵夺百姓财产,获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腐败堕落、内忧外患严重的乱世,但他却官声最好、政声卓著,实属不易。对比曾国藩所处的年代,当今的领导干部赶上了我国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政治清明、社会清正,正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之时。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勤政务实作为为官之要、立身之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得一个地方的“发展指数”、换取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知人善任,群贤毕至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其实也是有争议的,褒扬者有之、谩骂者也有之,但有一方面却没有任何争论,那就是曾国藩很会识才用才、知人善任。
他始终坚持“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八个字的用人之道,为晚清王朝招募了大量人才。广收,就是不拘出身,不论尊卑,唯才是举;慎用,就是既要用其所长,尽其所能,又要量才器使,慎重荐举;勤教,就是反复训诲,耐心督课,营造笃实勤学的氛围,努力培养实干人才和“读书种子”;严绳,就是明立章程,时刻督责,戒骄奢懒惰之气,杜徇私枉法之风。
据不完全统计,曾国藩在二十多年间召集的人才多达500余人,而后官至三品者47人,位至督抚者33人。左宗棠、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沈葆桢、刘蓉、李元度、罗泽南等晚清的栋梁之材,无不受他举荐,时有“国之重臣,悉出曾门”之说。
不论在什么时候,人才都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转型日益紧迫、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好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
谦虚谨慎,善始善终
曾国藩身居高位,官场曲折颇多,但最后总能远祸避害、善始善终,这主要得益于他的谦虚谨慎、低调做人。
他曾经详细总结历代为官成败的关键,认为为官有“四败”,即昏庸懒惰,任下而为者必败;刚愎自用,骄傲凶狠,胆大妄为者必败;贪得无厌、没有顾忌者必败;反复无常、好用权术者必败。
生活中,曾国藩主要坚守这样几点,一是谨慎以自省,他每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能力。二是谦虚不居功,每次打了胜仗,他都把功劳归于手下将士,而每遇到战事失利,他总是自行承担责任,极大地树立了自己的威望。三是低调不张扬,曾国藩在仕途顶峰时,并没有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而是通过自请削权、请朝廷增派人员协办政务等方式,竭力淡化自己的影响。  
“满招损,谦受益”,封建时代的官员尚有这样的清醒认识,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具有这种胸怀、修养和境界。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习总书记也多次要求全体党员,“在工作中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在做人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各级党员干部,无论到了多高的位置,无论掌握多大的权力,都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秀品质,端正心态、摆正位置,把自己看低一点,将自己置于组织管理、纪律约束和群众监督之下,坚决防止在妄自尊大中放纵个人意志。
要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持谦虚谨慎、低调克己的优良作风。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动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修身齐家,泽被后世
曾国藩一生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即使在繁忙的翰苑和戎马生涯中,仍不忘亲人、敦睦亲情,先后写了1500封家书,内容涉及修身、戒子、持家、交友诸多方面。
从《曾国藩家书》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对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读书学习,他认为,读书是做人的正途,要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道德。即使不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二是注重孝悌,要求子女敬重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家和万事兴。他在《家书》中反复强调,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发达。三是勤俭持家。曾国藩认为勤俭是君子所为,是持家之道。他曾在信中教育儿子说,“不能贪恋奢华的生活,更不能懒惰。大至国家小至家庭都以勤俭之风兴盛,骄傲奢侈绝不会长久”。正是由于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才保证了曾家世代绵延、人才济济。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首先要修身正己,其次要清正家风,最后方能治理国家平抚天下。
作为党员干部,“修身”就是要严于律己,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塑造高尚人格,彻底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带头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按制度和程序办事,绝不搞以权谋私、不搞特殊化,绝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谋取利益。
“齐家”就是要管好家人,明确自身在家庭教育上所肩负的责任,当好第一责任人,时时注意配偶及子女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善听逆耳忠言、善察异常之举,对配偶和子女身上反映出的错误言行,及时提醒,坚决纠正,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同时,要将抓家风建设的触角向家庭成员以外的其他亲戚、朋友延伸,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使良好家风成为优良党风、清廉政风、淳朴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申明:本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更多推荐




综合来源:蕲春网

监制/ 森林    编辑/邓霁桓

荐稿、投稿邮箱/cnqichun@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