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奋战抗疫一线 书写媒体担当
3月8日凌晨3点45分,我随仙桃分队队员进入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区,亲身体验凌晨4点至8点的“魔鬼班”。为了准备这个班,很多队员整晚都不敢睡觉。凌晨6点,仙桃分队队员周芳在病房为患者扎完针,出病房后,在病房外靠着墙睡着了。她说,她有些累,只是想靠墙休息一下。谢谢你,周护士,疲惫的你是如此让人暖心!
仙桃分队队员杨立明,在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感染区,冒着高感染风险,为患者做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只因不忍心年轻的生命逝去。谢谢你,杨医生,你勇敢的身影是如此伟岸!
潜江分队队员苏卉,在潜江市妇幼保健院新区,俯身用奶瓶为新生儿点点喂奶粉的模样,暖人心田。主动当起临时妈妈,只因她也是母亲,懂得患者母亲对孩子的牵挂。谢谢你,苏医生,柔弱的你是如此善良!
十里相送,载有仙桃分队队员的车队离开时,痊愈的患者拼命奔跑,追车送别救治自己的医生。这一幕同样让我潸然泪下。
在湖北这段时光,注定是我新闻生涯永生难忘的经历。我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他们用勇气和担当践行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勇气和责任的重要,也让我感受到温暖和坚持的宝贵。能够见证他们的勇敢逆行,是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无上荣耀。
穿上防护服,全副武装的你接到了孩子的视频电话:“你觉得妈妈现在像什么?”“像太阳!妈妈,我以你为荣。”你没有流泪,只留给我一个走进红区的背影。我看到了你的温柔无畏。
3月23日,你圆满完成任务,离开对口支援的仙桃、天门、潜江,三市人民三十里长街送你回家。被你治愈的小女孩举着“幸得有你,山河无恙”的牌子为你送行,退伍老兵颤颤巍巍地从轮椅上站起向你行军礼,当地市委书记含着泪说:“今年第一锅虾子,要送给英雄的山西医生。”我看到了你的依依不舍。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我知道,这些依依惜别和翘首以盼之间,是1516个你、66个日夜的以命相搏。
在那个神秘的隔离病区,你用一道道严密的消杀流程保护着我。和你并肩战斗,我以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步履不停的你,记录下无数个你不顾生死、同舟共济铸就的时代记忆。
我和你说,山雨欲来时,我要去做世界的眼睛,去做瞭望台的警铃。
你和我说,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战场硝烟未散,你还要披上战袍继续战斗。
冬已去,春已至,每一颗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你和我约定,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值得我们步履不停,值得我们冲锋向前。
我跟随的医疗队在27日凌晨1点到达仙桃驻地,当天下午便跟当地医院对接工作,了解防控流程,为后面的救治工作积极准备。在这难忘的50多天里,我用摄像机记录了很多感人的瞬间。他们无惧无畏,用血肉之躯阻挡病毒的肆虐,用生命来守护生命,从不放弃一个患者。他们会为患者加油打气、会送上从山西带来的各种食品;因为语言沟通不畅,他们会用纸笔一字一句地写清楚让患者读懂;夜晚也会一直守护在患者身边安慰他们入睡。
他们是铮铮铁骨的英雄,但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些英雄的身影,对治疗方案慎之又慎的七尺男儿原大江医生会为逝去的患者而痛哭流涕;爱开玩笑的黄敏护士会在抢救病人吸痰时严厉地把所有人都赶出去,只留自己完成工作;年近花甲的老专家王俊平每日辗转于医院、乡镇卫生院和隔离点,慈祥的笑容和高明的医术让所有患者提振信心……他们是3700万三晋儿女的骄傲!
追随这些最美逆行者的脚步是我的骄傲和自豪,能与英雄为伍是我最大的荣幸!
抵达武汉第二天,我们得知我们跟随的这支医疗队工作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个专门接收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
第一次离病人最近的采访,是2月18日下午。那天,我们这个队整建制接管的C8东病区里,第一位重症康复的患者要出院了!我们原本一直在出口附近等着。忽然,我听到出口处有响动了,就赶紧冲了过去。岂料,几位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却大声喝止我们:“别过来,我们是送死亡患者的!”我们赶紧后撤。事后,医疗组的弓主任告诉我说,那个时候离死亡病患近点还是有一定风险的。虽然心有余悸,但很快我们要接的那位康复患者出来了。顾不得多想,我们立即进入采访状态,顺利完成了采访。这是咱们医疗队救治的第一位重症康复出院的患者,她的出院让所有人都很受鼓舞。
最后一次进红区,是3月25日,我们跟随医疗队去“打扫战场”,让C8东病区顺利清零。当天,我们不仅记录下了顺利收官前的一幕幕感人场景,还跟随医护人员一起去转送3位要到缓冲区的病人。那天武汉下了点小雨,地面有些湿滑,我们和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行动都很不方便。在上楼梯、搬东西时,我还给医护人员搭了把手,让自己很有成就感!那天完成采访,脱下防护服,我才发现我里面套的衣服都湿透了,裤脚和衣袖都能拧出水来。
3月28日,我们和131名医护人员一个不少地顺利凯旋!
山西日报记者王宇
2月6日,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首批4名队员,即将进入江汉方舱医院隔离病区,山西白求恩医院医生郭灵祥反复对我说:“不要拍我,家里人还不知道我来武汉。”就这样,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郭灵祥出现在镜头中都是背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我哭了。郭灵祥把患有腿疾、步履蹒跚的背影留给了镜头,却把医者的爱留给了患者。又有多少像他一样的白衣战士,不畏生死,不计报酬,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患者会记得他们,英雄的城市武汉会记得他们,人们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春,用生命守护生命,不负誓言的他们。
由于采访需要,我也和医务人员一样,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两层口罩让我呼吸困难,护目镜的雾气让我看不清相机目镜,三层手套让我失去往日对相机按键的手感,采访一个小时,已是大汗淋漓,行走困难。而山西医疗队的队员要穿着这样的防护设备,每天工作6个小时到8个小时,他们工作的难度和辛苦不言而喻。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用医者仁心、血肉之躯,守护武汉,保卫仙桃、天门和潜江三市,向省委、省政府,向三晋父老和荆楚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航班抵达武汉是2月2日下午4点,队员们简单休整后便开始集中培训、连夜排班,直到次日凌晨一点,所有人都还在熟悉防护服的穿脱,为进入隔离病区做准备。他们没有丝毫疲惫,眼神充满坚定。这是我记录下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后的第一篇报道,虽然内容朴实无华,但医护人员全力抗击疫情的信念和他们义无反顾的付出让我铭记至今。当我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区,看到医生为救治危重症患者拼尽全力,护士为让病人安心耐心疏导,镜头后的我数次泪目。一天查房时,一位老年患者拉住医护人员的手泣不成声,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老人因基础病较重需要特殊护理,连喝水都很困难,细心的护士王斌特意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为她买了一个带吸管的水杯,就是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让老人多了一个“山西女儿”!这不仅仅是医生对患者的无私关爱,更是晋鄂情深、共抗疫情的真实写照。
在武汉一线工作的56个日日夜夜,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我用镜头拍下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山西医护工作者“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而他们全力抗击疫情的精神同样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采写出更多来自现场、感动人心、鼓舞斗志的精品力作。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新闻工作者与医疗队同心同行、坚定信心,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山西日报记者晋帅妮
在之后的采访中,记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这场在与病毒殊死较量中集体力量的强大。入舱时,队友们互相检查防护用品是否穿戴严密,不让病毒有任何可乘之机。出舱后,大家分享经验体会以便让接下来的工作更趋于完美。一声令下,不分职务专业,全体队员上手拆建帐篷转移物资。面对其他医疗队的求援,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把先期取得的方舱医院救治和院感防控经验倾囊相授,并对在方舱医院执勤的保安、保洁等人员进行防护培训和考核。
在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李萍进行采访时,她提到最多的是:“这是团队的力量。”3月1日,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我省第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以及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并肩奋战的武汉硚口武体方舱医院圆满休舱。队员刘冰新说:“在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整个国家空前的凝聚力,政府机构和全体医务人员不懈努力,才有了这样的战果。”每一个队员的竭尽全力,才有了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优异战绩。
集体的力量使我更强大,因为山西日报社同仁的紧密合作,各个环节的高效衔接,才有了战“疫”一线一篇篇鲜活、生动的稿件和融媒体产品奉献给读者。因为有你们,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所以,去时无畏,归亦无恙。
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频道吕茂隆
2月4日,接到去武汉的采访任务后,我把5岁的孩子送到了父母家中,第二天就随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50名队员出发了。到达武汉后,我们每天与一线队员一起,执行了一次又一次紧急任务,也亲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胜利。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第一次穿上隔离衣真正进入到红区——隔离病房。采访近3个小时,鞋底太薄而脚疼,口罩压得鼻子、脸上都是印子,口罩的带子勒得耳朵生疼,护目镜上布满雾气视线模糊,层层防护呼吸也不顺畅……采访结束后,脱下层层防护的那一瞬间,让我再一次对日夜守护在病患身边的白衣天使们肃然起敬!想想他们值一个班至少6个小时,还要紧张工作,没有切身体会根本难以理解他们工作时身体上、心理上所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
医疗队队员用血肉之躯守护万家灯火,我们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这段珍贵的记忆。在湖北日日夜夜53天的时间,《黄河新闻》播发了近60条新闻,黄河plus客户端推送新闻60余条,展现了山西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的良好形象、展现了山西形象,兑现了医疗救援队队员们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承诺。
最美逆行者,最美归来者。从天寒地冻到春暖花开,只有心知道自己曾经经历了什么。无畏冰雪,有爱开江河!
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频道左晓敏
2月5日,我和同事吕茂隆随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50名队员到达湖北武汉。这里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此后的任务有多么艰巨,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我们都坚定地互相打气,只是做好防护换个地方工作而已。队员们日夜守护在方舱医院,我们用镜头和话筒记录着他们的点点滴滴。队员蔚晓芳问我:“怎么常常见到你们的房间深夜还亮着灯?”是的,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天职,宣传报道是我们新闻记者的使命。我们舍不得错过每一个生动现场,舍不得错过每一个感人瞬间。
53天的并肩作战,我们一起挺过了最困难的日子,我们一起经历了珍贵的历史瞬间。第一批方舱医院出院的6名患者中,有两名是山西队负责的。武汉第一家休舱的方舱医院是由山西队全程参与的。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方舱手册中,山西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写进了编写单位中……
一个个阶段性胜利的背后,是1516名山西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的辛苦付出;一篇篇新闻报道是11名随队记者的真情记录。3月28日凯旋时,队长李学文动情地说:“随队记者弘扬正能量,向病毒宣战,极大地鼓舞了一线工作人员。”这份肯定来之不易,这段经历终身难忘。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我愿意在奔跑中,做一个新时代的追梦人!战斗归来,我们接续奋斗!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李宁
入舱意味着进入到病毒传染最严重的地方。为了节省防护服,每个医护人员在舱内都要待够6个小时,出舱后浑身是汗感觉虚脱了一般。53岁的何梅说:“不进舱怎么了解患者病情?”只要进舱她总是一个患者一个患者地检查,检查舌苔、检查体征、鼓励患者。在舱内最危险的是面对患者口腔打开的那一刻,这样的危险何梅每天都要面对。
40多天的日日夜夜,在山西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47名医护人员整建制接管的武汉市肺科医院病区,153名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
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李昀卓
3月20日凌晨,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需要马上抢救。1991年出生的护士许琼,在和医生沟通抢救方案后,快速换好防护服,进入了红区。调整高流量吸氧浓度、建立静脉通路、打开注射泵进行补液、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几分钟她进行了十多项操作。20分钟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深呼吸一口气后她才发现,自己早已汗流浃背。我问她感觉累吗?她说:“累,但是值。不拼尽全力,我会后悔一辈子。”
在重症患者偏多的武汉市肺科医院,1995年出生的山西护士乔松则善于“疗心”,经常陪老人们聊家常。患者说:“见到你,我就高兴。”
在全国4.2万余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余名都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正绽放绚丽之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