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车头兵” 携手蹚新路
随着郑太高铁的全线开通,晋豫两省城市群实现了紧密牵手。也是在这条线路上,杨庆堂一家三代铁路人郑重握手,同庆梦圆高铁。对这家人来说,中国铁路半个世纪的发展史,已经流进了血脉里。
12月12日,由太原开往郑州的D4665次动车组列车上,29岁的高铁司机杨玉峰神情专注,他一会儿紧盯仪表盘,一会儿看着前方路轨,保持着230公里的时速。
在杨玉峰身后的二号车厢,55岁的杨子华一直关注着电子屏上显示的速度,同时侧耳倾听着动静。列车正在太行山腹中穿行,车速虽有减缓,但是和他当年驾驶内燃机车的环境比起来,仍然是天壤之别。
杨子华:爬坡呢,二、三十公里往上爬呢,进山洞不敢烧火,本来氧气就不多啦,再烧火把氧气都费啦,出了山洞才能烧。毛巾弄上水捂住,喘不过来气啊。
杨子华身旁,是81岁的杨庆堂。老人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变换,思绪又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尽管退休已经多年,很多人和事都记不太清楚了,但说到自己的业务,杨庆堂仿佛刻进了骨血。
杨庆堂:14分钟,铲280锹,三秒钟一锹,侯马到李园的这个大坡道上,强度很可能还要超过一点。这是你的基本功,投炭技术要练,体力也要增强。临汾到运城的客车用3吨多煤,货车就4、5吨。孙子在前面开车,父亲和爷爷是乘客,对杨家三代人来说这是第一次。作为铁路人,他们干的都是同一个工种——火车司机。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组列车;从时速40公里、100公里,再到350公里,从脖子上缠着一条白毛巾,到制服笔挺……杨家祖孙三代见证了这一系列的变化。
杨庆堂:我当司机的时候就用的“解放6”一开始;“MK6”用了几天就用成“MK1”了,“MK1”以后就用成“建设型”了,我就是退休都用的蒸汽。
杨子华:从蒸汽到内燃,这是一次动力革命,电力机车现在是劳动强度更小了,环境更好了,干净多了。
杨玉峰:我最年轻,一上班就迎来了“高铁时代”。现在,我开上了爷爷盼望的、爸爸羡慕的高铁。
(左到右依次 杨玉峰 杨庆堂 杨子华)
见证变化的杨家三代人,同时也在坚守着一个不变,那就是一块已经有着浓重使用痕迹的怀表。做火车司机,守时是基本素质。1970年,因为考取了蒸汽机车驾驶证,单位发给杨庆堂这块怀表。1990年,杨庆堂把它送给儿子杨子华。
杨子华:我父亲他给我表,就是守时准点,我这个人就是干事比较认真,父亲也是机务段的,我在这调皮捣蛋,给我父亲脸上抹黑了么。
2016年,杨玉峰走上了工作岗位,并且很快成为太原机务段行车三队最年轻的指导司机,同时也接过了父亲的老怀表。今年杨玉峰又考取了高铁驾驶证:
杨玉峰:其实主要不是用它看时间,就是觉得装着这块表踏实,好像爷爷和爸爸在提醒、督促我一样。
杨庆堂开着蒸汽火车,杨子华开着内燃、电力机车走过了半个世纪。如今,杨玉峰正驾驶着动车组列车驰骋在郑太高铁线上。因为工作原因,这么多年祖孙仨很少能够“同框”出现,这次出发前,三代“车头兵”的手紧握在了一起。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铁路的高速发展,而那块依然走时准确的老怀表,将伴随着杨玉峰开启新的征程。
来源:FM90.4山西综合广播
推荐阅读
卢建明任山西省委组织部主持日常工作副部长 田安平同志任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