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桴有约 | 与汪德根教授共思围城内外
往期回顾
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研究生会《学桴》杂志第60期,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如有投稿意愿可发至邮箱:
xuefuzazhishe@163.com
本期《学桴》杂志特邀金螳螂建筑学院汪德根教授,以苏州大学为例,领我们一窥城市双修理念下大学校园开放的困境与突破。
导师简介
汪德根,男,现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人居环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以及各种省市级课题10余项,主持和参与旅游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行政区划调整规划等项目30余项。在Tourism Management(SSCI)、《地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城市双修与大学开放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原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与活力。
而大学开放作为一个老话题,也在这一政策背景下产生了新的可讨论空间。“生态修复”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增加城市绿地,要求“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人为增加绿地面积外,有效利用现有绿色资源也是必须的。许多本身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地段,仅仅因为大学围墙的阻拦,只能望“绿”兴叹。城市绿地系统的开放共享,就意味着要将校园的一墙之隔打破。
苏州大学老校区及周边开敞空间现状图
而另一条“城市修复”意味着要提升城市功能,打开封闭式社区的断头路,打通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服务共享,鼓励这种封闭式社区、校园开放是“城市双修”理念很重要的内在要求。
在国外的话,大学开放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城市建筑空间与校园空间是高度融为一体的,不熟知校园情况的人甚至难以区分某一建筑是否为学校所有。在国内,校园开放也是逐渐兴起的一种潮流,仅以苏大周边为例,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均采取了开放式的管理模式,不仅迎合了“城市双修”的政策,而且促进了校内外人员的交流。
西交利物浦大学开放模式分析图
围城之外
苏大校园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使周边的市民无法共享校内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公共资源的不充分利用。
老校区周边市民对校园设施开放意愿图
例如,本来一个人想从东校区前往西门的附属医院,就必须从东环路绕到干将路再转凤凰街,原本走校内只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这么一绕就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如果遇到一个急需抢救的病人,就会十分耽误救援时间,可能这十几分钟的差距,对其而言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且苏大内部有着相当充裕的文化休闲资源,很多住在苏大附近的老人都希望能饭后在本部校园内散散步,一者校园内拥有比外界更好的环境;另者,校园内也远比在道路上行走要安全。特别是对老人而言,其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都远不如年轻之时,饭后散步本是休闲放松之时,却需要时时注意周边的车辆,不仅有违休闲之本意,而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动的风险。
校外人员认为苏大对外开放有以下好处:1.缓解交通压力,解决城市拥堵问题;2.增加市民开敞空间;3.共享服务设施;4.促进校内外人员的交流。
围城之内
与校外人员对开放的乐观心态不同,校内人员普遍对大学开放并没有很大的积极性。
其中,管理人员认为开放会使得校园混乱,部分校外人员乱扔垃圾给校园环境造成负担,加大管理难度;教师及工作人员认为开放会使得校园道路拥挤,影响校容校貌;而学生则考虑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会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混杂的人群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人身及财产安全隐患。
大学校园“护围”之“盾”成因图
校内人员的担忧不无道理,毕竟大学开放是要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的。开放确实会带来四大隐患,一是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大学作为学术圣地,虽然群众有权欣赏苏大的文物古迹,但却不能要求其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二是带来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苏大女生占多数,而开放之后,有些图谋不轨者可能混在良善的市民中,给本校学生带来危险。三是挤占校内资源,校园开放后难以把控进入校园的人流量,可能会出现校外人员过多,反而导致校内人员不能充分利用校内的空间、文化、休闲资源。四是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目前学校采取围墙与门禁相结合的制度,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模式,如果开放,大学必然要增加管理人员来维持与开放之前相同标准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当我们不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可靠的方案之前,一味的要求大学开放,势必会产生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
访谈实录
Q
为了解决校园封闭管理对周边市民交通的阻碍情况,老师在论文中建议开放本部北门到东门的L形主干道,但是东吴桥上人流量和车流量在上下课高峰期是很拥挤的,允许公交进入是否合适?
汪教授:公交进入校园其实是非常普遍的,高校内部公交的社区化不仅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流动来说有很大好处,且对校内学生来说,公交站点的设置对其在校内进行空间转移也是很便利的。实际上,苏大校园开放的巨大瓶颈就在于东吴桥,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吴桥的范围很窄,桥上路况十分复杂,私家车、电瓶车、自行车,以及诸多来往学生,路况交通复杂,极大地增加了开放的难度;二是桥上的出口交叉化,楼梯出口处有行人和推自行车的人上下流动,与私家车出口交汇形成交叉化交通路况。因此,东吴桥是对外开放在交通上的校内瓶颈和难题,需要校内联合校外交通部门给出一个深度调整的认证报告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苏州大学周边道路交通现状图
Q
当下很多景区有固定名额的观光票,人们可在公众号或者网页上进行报名预约,苏大也采取了此种官网预约方式,您认为这种方式是否需要区分市民和外地游客身份?
汪教授:我个人认为可以针对外地游客实行此类预约制。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游客和市民对苏大校园的诉求是有差异的,苏大校园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校内体现民国风貌的建筑群,其作为中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拥有与园林和江南水乡不同的建筑风格,游客对此有很大游览诉求和愿望。而市民的校园开放诉求主要来自于“借道”通行,与市外游客观光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就不会产生人员滞留过度的现象,因此,对于游客采取预约制是合适的。事实上全国很多地区都已经实行预约游览制,它是调节景区流量的一个重要杠杆,而且对所有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比如今年清明节的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就采取了预约制来控制客流量。
苏州大学文化服务设施开放方案图
Q
学生想请教老师,促进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交流的意义是什么呢?
汪教授:对于校内人员,校园开放可以使一些高质量的活动有机会进入校园,比如校外的演唱会,高水平的体育比赛等。那么,我们学生就有机会在这些活动里,和校外的这些精英分子直接接触,让学生能够接受积极的影响。对校外人员来说,大学开放意义更大。仅就当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来说,学校开展研学旅游活动,使得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带到大学校园里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学氛围,甚至可以让孩子去教室坐一坐,听一下课,或者和大学生交流几句,那种教育的作用或许比家长简单的说教要大很多,能让孩子自己产生励志的感觉,所以说大学开放可以起到对孩子积极的励志作用。对于大学本身而言,其开放后,大学的美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颗种子——想要日后成为其中一份子。所以,相比起那些封闭的大学,孩子们更有机会去了解那些开放的大学,也更有可能对她们产生良好的印象,所以,越开放的大学越有可能收获良好的生源。
大学校园“望围”之“矛”成因图
Q
关于资源共享的问题,学生认为资源可以根据资源的可共享程度高低进行区分,比如道路资源就属于有限资源,校外人员的加入会减少校内人员的资源,而空间资源的可共享性略高,风景、文化服务设施属于共享程度较高的一类资源。我们在把有限资源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兼顾校内外人员的需求呢?
汪教授:资源确实有可共享程度的区别,我们这种开放一般而言都是双赢的,不是说就为了市民的利益,就让围墙外的人冲进来,不顾围墙内的人死活。但又不能只为了围墙内部的人,让外面的人什么都享受不到。要想二者兼顾,我们开放就要分区域、分时段开放,部分开放或不开放,所以说用类型化来配合可共享程度的高低。我们以道路资源为例,道路主要是有两个功能,通行与停留,通行是处在流动中的,问题不是很大,主要是一个停留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有些区域是专门留给校内人员的,而靠校门口区域,可以部分开放给校外人员,且对校外人员停车我们可以收取一定的停车费,而且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收费标准不同,如果校外车辆停在校内人员专用的车位上,就接受高额罚款的惩罚,以一种价格杠杆的方法赋予外来人员自由选择的空间,比如一位有急事的人,可能就不会在意高昂的价格。
苏州大学道路交通开放方案图
图片来源:
[1]汪德根,杜金莹.城市双修理念下大学校园开放的困境与突破——以苏州大学为例[J].中国名城,2018(07):57-64.
注: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城市双修理念下大学校园开放的困境与突破——以苏州大学为例》,了解汪德根教授及杜金莹硕士的更多观点。
稿件编辑 | 吴佳昊 方修涵
责任编辑 | 许诺 王湘玉 潘湖
审核 | 许慧 王毓蓉 施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