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蘇晉雲:書被催成

關於書法地位的變遷以及在中國文化的應用及表現中,大概每一個會寫字的中國人都有感受:相較於今天,書法在古代的地位實在顯赫。


書法從漢代開始就成了精英的藝術。書法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社會影響極大的藝術,跟中國文官體系成熟得很早有關。從秦代中央集權制建立以後,其實都是在靠官僚機構運轉。那官僚機構靠甚麼呢?靠文書,龐大的帝國是靠文字在管理。你看中國原來的考試制度也都是跟文字書寫聯繫在一起的,不考數學甚麼的,就考經書,考作文,同時也看書法。


中國太大,語不同音,就必須書同文。文字是相同的,讀出來卻不一樣,有時甚至完全不一樣,這在全世界範圍內來看都是很有意思的語言現象。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反而靈活,江浙人有江浙人的讀法,潮州人有潮州人的讀法,客家人有客家人的讀法,雖讀法相去甚遠,但寫出來卻統統都一樣。所以,無論到哪裡,皇帝的敕令、中央的政令都能夠通過文字下達。


書法是在漢字使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藝術。大約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時候,皇帝和一些士大夫諸如蔡文姬的爸爸蔡邕等有識之士就開始收集鑑藏書法(金石文字)了。在六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和陶弘景討論書法問題,在唐代,唐太宗跟虞世南討論書法,虞世南死了以後,魏徵向太宗推薦褚遂良和他討論書法,宋神宗、哲宗和蘇東坡討論書法,以後歷代大致如此。到清代,這一套,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喜愛書法這已是眾所周知的。


在過去繪畫跟書法相比,不但社會地位沒法比,市場價格也沒法比。在明代鑒藏家李日華的記載中,古代之法書是藝術品中最昂貴的。當收藏書法和繪畫二者只能擇其一時,文人們通常會擇選書法。這多少反映出中國人對文字的尊崇和對書法藝術的愛好。包括在藝術品的收藏上凡是與有書法文字鎸刻或記載的其價格明顯高於沒有書法文字的。


但是,在古代這麼一門受尊崇、有影響的書法藝術,卻在近代衰落了,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歷史現象,也是值得我們蘇氏宗親中喜歡書法藝術的愛好者們研究探討的一個課題。


自清代以後,考科舉說穿了基本上就是在考字。特別是到了殿試這一級,已經基本不看文章了,主要看字。所以那些狀元、榜眼、探花的字都很好。劉墉、王文治、翁同和等,他們的字都寫得很好,翁同和更是晚清一大家。可以說,字不好,即使當了進士,也只能當個縣令之類的。如晚清的吳大徵(曾任湖南巡撫),他的篆書超一流,他有時甚用周朝的鐘鼎銘金石文字給友人寫信。其實這種觀念影響還是相當深遠的。


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雖然目前還在,但事實是衰落了。這是否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上有史以來一個最大的轉折點?六十年代初,我們上小學的時候,父母還是首先會要求把字練好。


近代,蔣中正、于佑任、毛澤東、周恩來那一時代的國共兩黨集體領導人還是喜歡書法的,而且也寫得很好。但這已經純屬個人愛好,而非具有制度或慣例方面的約束。


書法從極度興盛走到今天的衰落,主要是因為最高領導階層的退出抑或社會的變化引起?還是社會變化導致了知識精英結構的變化?科舉制廢除以來,大家就可以不講究書法這個玩藝了。過去精英的知識結構,屬於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文學科,但在經濟、史學、文學之間是相互打通的。不但有“六經皆史”的說法,史書也常常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讀,如《史記》就被譽為“無韻之《離騷》”。


在過去,如果字寫不好,常常被認為修養不高,今天誰還在乎?沒有人會因為你的字寫得不好,就會認為你沒文化。這麼看來,隨著精英的知識背景變化,書法的社會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精英的角色常常是多重的,他們不但是學者,還是藝術家、各門類雜學家(至少用現代的眼光看起來算得上是書法家)。像清代的吳大徵不但在古文字學和金石學方面有很高的成就,還是書法家、畫家、篆刻家。社會精英們不但收藏藝術,而且對藝術還發表自己的看法。像晚明的禮部尚書董其昌,不僅是成就極高的書畫家,而且還留下了影響後世的書畫理論,直至今日在書法藝術的教育及教學上還起著一定的作用。


倘用西方人的話來說,中國過去的管理者是“philosophical king”,智慧的王者,他們用敬天的仰望和智慧來管理,而不是用專門的技能來管理,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中國文人藝術最忌諱匠氣,在傳統的藝術品評中,“匠氣”是很嚴重的批評。所以說,書法在二十世紀以來的遭遇,我想這和中國知識精英的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切切相關。


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書法逐漸衰落。但是清末民國初年的時候,整個二三十年代,書法在社會上還是很有地位的。


因為有歷史慣性,衰落的過程相當緩慢……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我們的父母輩師輩,他們還在教育我們要把字寫得好一點。雖說,延續的時光還是相當長的,但驀然回首,一個巨大的歷史轉變已經完成。


現在雖然身邊寫字的人還是挺多的。但是這些寫字的人當中有多少算是精英呢?當權者算精英吧?在過去政治精英也通常就是文化精英。現在精英階層中寫字的很少了,大老闆寫字嗎?大學裡中文系、歷史系大多數的教授也不寫字啊。無論是政治精英、社會精英,還是文化精英,都退出書法這個領域了。其中當然不乏還有喜歡寫字並也寫得不錯的,但那只是極個別現象。從前的一方鄉紳基本上都會寫一筆好字,政府官員就更自不待言。王右軍(王羲之)、虞秘監(虞世南)、米南宮(米芾),右軍、秘監、南宮全是官名。民間當然也會有書法家,倘若我們把賬房先生都認作是“民間”。但現在有的人說古代“民間書法”,並不準確。比如像漢簡這種東西,書寫者不見得是普通老百姓吧!六朝和唐代的抄經手,也常常供職在官方的鈔經機構。


眼下精英階層中雖有收藏當代書法的,但許多是別人買來當禮品贈送的,書法市場主要是轉變成了禮品市場。

觀現在社會上的書法比賽之現象,那些人字雖然寫得很好,但是他們就只會寫寫字、抄抄字。


由於分科越來越細,寫字也開始和一些傳統的學科分離了。年輕一輩的書法家中,不少人技法不錯,憑著他們的敏感和勤奮,可以一下子衝到一個高度。現在學習書法,可以借助其他的科技手段,如把字放大、反復臨摹。又如寫一個條幅,這次這個地方不對,那就修改一下再寫,最終就可以弄出一件可以參展甚至得奬的東西。一旦得奬,就像跳龍門一樣,一些年輕的書法家便開始了賣字的生涯。但大多無法走遠。

當前中國書法的問題還是蠻多的。比如說體制問題,最有影響的組織是書法家協會,歸文聯領導。于是書法界出現了大大小小的、領導書法事業的“書法官”。書法的市場價格和一個人在書法家協會的位置密切相關。由於政策的原因,真正獨立的民間藝術社團幾乎沒有(當然,各地也有一些小的社團,但受制於文化部門、民政部門,無法正式註冊)。


精品意識的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原因可能很多,日常生活中缺乏嚴肅的禮儀和與之相關的敬畏之心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禮記》上說:“毋不敬。”為甚麼要有儀式,就是通過禮儀,讓你有敬畏之心。我們看近30年以來的筆會呢?好酒好肉好佳餚,加之好煙,書法家在旁觀者的喧嘩聲中大筆一揮,一張張條幅就成了,即便可以換銀兩。這種製作過程,看似“瀟灑”,實則缺乏敬畏之心。書法界的潤格雖有高低,但精英與大眾都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片。這問題,怎一個“俗”字了得?


這種狀況還會持續……現在有精英嗎?精緻的文化是需要時間慢慢地熏陶發展出來的。

在沒有精英文化的環境下,不可能產生大師。僅僅靠字寫得好是不可能成為大師的。

王羲之被奉為書聖,他的字今天看來還是遙不可及。看看他生活的東晉時代,等級制度很森嚴。今天一聽到“等級制度森嚴”,人們可能會產生負面印象。但是從反合來說,社會等級也為精英文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精緻文化的發展多和精英相關,儘管製造者不見得都是精英。比如工藝美術中,精美玉器的雕刻者和瓷器的製作者都是工匠,但是消費者卻是“經濟精英”(包括附庸風雅者)。而過去在書法這個領域,創作者往往本身就是精英。


書法繼續發展的條件當然不是說要恢復等級森嚴的制度。提出這些問題,而是希望人們能夠思考怎麼應對目前普遍存在的粗制濫造現象,如何能讓藝術家的生活環境在車水馬龍中偏安一些,思考能深入一些,產量能少一些,質量能精一些。


從鉛筆、鋼筆到電腦,現在書法已經失去了全部的實用意義。藝術性當是書法家揣摩研究的。還有一些人,純粹是自己寫著玩兒的。講究自娛性是中國文人藝術的一個重要理念,這一理念在過去,黨政軍可以和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聯繫在一起。現在我們不必把它和治國平天下掛鈎,但和自娛修身這些精神遺產還是值得提倡和傳承的。因為書寫本身就是一個很享受的遊戲過程。現在有不少業餘的書法家寫得比美術學院專業書法系的師生還好,就是因為業餘作者更容易以自娛的心態來享受書寫的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作品反而顯得更灑脫。在中國書法脫離了官文化之後,這是一個值得發展的方向。

這裡可能有個悖論吧?現在講起來書法是衰落了,但各地又搞了很多書法比賽和書法班,書法類的書籍也名目很多。


今天人們參與書法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和學國畫一樣,家長要小孩練書法,有好多的原因。有幾年,練書法變成像今天的鋼琴考級一樣,參賽得奬,升學或高考是可以加分的。還有些時候呢,家長希望小朋友寫字,是為了收他們的心,因為這個藝術要求寫字者一筆一畫地臨貼。還有很多老年人開始學書法,說手腦並用,能防止老年痴呆,說練書法如同打坐,可以延年益壽。書法和油畫不一樣,油畫顏料中的化學成分比較多。書法家中長壽者確實很多。像蘇永祁宗長的祖父蘇局仙老人,活了一百多歲,曾被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稱為“書仙”,總之,今天人們練習書法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


書法還有沒有可能復興呢?用甚麼樣的標準來衡量是否“復興”呢?更多精英和大眾的參與?像古代那樣在社會生活中有很高的地位?無人敢妄加論斷。

書法還能突破目前的格局而有一個大的發展是取決於中國會不會在二十一世紀有一個文藝復興。只要內部不出現大的動亂(像股市的暴漲與跌停),國內經濟基本穩定發展,國際環境基本穩定,中國和平崛起就有可能成為現實。文藝復興也一定會伴隨著和平崛起而出現。書法這個很有民族特點的藝術,或許會在那個我們期待的文藝復興中有難以預測的發展。

但是,到那個時候復興的一定不僅僅是書法,而是中華民族福音的大復興。在福音大復興的民族文化氛圍中必將有書被催成的繁榮,因為文明的種子還在延續。


姓蘇的宗親們喜歡寫字的人也較多,且都熱愛這一中華傳統文化,因為在中國書法的群星璀璨中就有一顆蘇東坡。

學隶:蘇晉雲

2015年7月7日


苏晋云为北京京剧团恢复傳统剧目题写的"宝莲灯"



"许国家声"乃苏晋云为广东云浮六祖惠能故里镌石题写


释文: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苏局仙九十九岁临写的兰亭序


2015年5月16日为“碧屿学校”题匾献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我们不对其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合法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版权属原作者,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点击微信右上角的“+”,会出现“添加朋友”,进入“查找公众号”,输入“天下苏氏信息平台”或ID号“TXSS138”搜索,即可关注!查看历史消息请点击标题下面的“天下苏氏信息平台”进入,请大家分享本平台资讯,请订阅今日头条《天下苏氏信息平台》多谢!

投稿方式微信/QQ:138033389

关注我,每天可以收看精彩内容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