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蘇晉云:蘇氏文化精英賞析之一【强烈推荐】

查看更多➝ 苏氏信息平台 2023-11-12

蘇氏文化精英賞析之一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燦爛的文化,在这丰富的文化現象中,有一個頗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貫穿着春秋戰國直至大宋以降,那就是“蘇氏文化”。其代表人物有蘇秦、蘇武、蘇頌、及北宋"三蘇"等,他们的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膽識过人,功绩顕赫,名香千秋。这些精英人物的所作所为,德品才学,各具特色,其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令人肅然起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歌可泣、可頌可范,千古不朽、萬世流芳。


       愚曾自问:什么是蘇氏文化?自答之:究其本源,基本是中国老莊、儒家文化的"形异质同"之体现,即:“忠、孝、節、義、悌“,入世、担当、弘毅、守道、仁爱!


       蘇氏文化中,有研究蘇武的研究會,有研究蘇頌學術的研究會,更有蘇東坡文化研究會众多,而獨沒有蘇秦國際戰略發展研究會。諸位想想看這是為什麼?今按歷史時間順序另擇文蘇武公,先說蘇秦。


        蘇秦,是蘇氏人物中出身門第最差,居為"棚戶區",在窮困的環境中,自小心理上就受到深深的刺激,耶和華為什么偏偏讓他生長在這個"豪華的世紀"戰國時代。讓他投胎在豪門世家多少好,這真不知是否耶和華与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關上一扇門,為他開啓了一扇天窗。盡管蘇秦窮得"腳指頭貼後跟",但能走多遠靠的不是雙足穿什麼名牌,鴻鵠之志寄蒼宇,燕雀之心系檐下,蘇秦飛出去了,雖碰了一鼻子灰,又飛回來了,家里的人看不起他,但他沒有看不起自己,能飛多高靠的不是翅膀,是肺活量。


      蘇秦的豪氣干云,集戰略、政治、軍事于一身,絲毫不亞於當時名世的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等四君子為首的,萬余位傑出門客。他天生具有明犀的超強大腦,面對人生的幾經坎坷,他格物致知,勢不氣餒,遇挫愈勇,學習上毫不懈怠,以吾道"一以貫之"之毅力。頭髮結樑頂,竹簽刺屁股,蚊蟲叮眼泡,痛癢不放,立定堅毅,砥礪品性,創造未來。他之追慕,他之光彩,要使得當时整個"世界"格局因他而改變,他要塑造出整整一個,屬於他的歷史時代。哪怕,腦袋掛在褲腰上,面對冷兵器之冷,柔以三寸舌之熱,膽大包天,視死如歸!為此,司馬遷在他的巨著《史記》中,特為精心設計將年代、地點、人物、事紀一一作了史實性的特寫《史記·蘇秦列傳》。    

       三寸不爛蘇秦翹,兵卒未動戰亂消,六國相印蘇子佩,可憐福份受不了。


       戰國時代群雄并起,士子并出,有智者不乏,有勇者亦不乏,智勇雙全者乏。蘇秦,從戰國時代一介草根寒士,躍升為士子之翹楚,以他縱橫天下的清晰表達与策略,於六國群雄之中,唇槍舌劍定廣厦,不發一槍而屈人之兵。使得二十年間無戰亂,多少生靈免涂炭。倘說,秦國後世之秦始皇,是以武力戰爭之手段,并呑六國。那么蘇秦,則以他的縱橫文韜策略,以"和為貴",安邦定國泰,遂使天下蒼生保安寧,倘從這個角度上說,蘇秦的歷史貢獻,功莫大焉。


       "三寸舌,為王者師定天下"這句話相當於說,"吹牛逼"不犯法。首先,牛逼要吹得自己相信,別人也相信,且還非一般人相信。要吹得上下一致,統統服貼,這個牛逼的成本代價,恐怕是中國五大銀行也支付不起。其次,牛逼會吹了,"吹牛逼"的對象要瞄准,因為,能聽"吹牛逼"的人,一般比"吹牛逼"的人地位還要高,諸葛亮會吹,但得劉備會聽,張良能吹,但得劉邦會聽。沒有找好會聽的對象,"騷眼兒打給瞎子看"枉送秋波。誰能吹得各國君王"腦洞大開"齊拜吹者為師?後世武聖關云長亦只不過"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舌戰群儒"非君王。而蘇秦一關一關過的是君王關,各國君王豈庸才?請君不要忘記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和平協議書"是從蘇秦手上誕生的!(筆者注:史有戰國璽六面印為憑,"秦"有春秋戰國時代的秦,有統一六國後的秦,因而往往忽略了時代的區別,籠統地說"秦印",考後世一印六面吉語,自蘇秦相印始),蘇秦緊緊扣住了一個華夏民族愛好和平的主張。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他的心聲是"和平萬歲",他的代價是"五馬分屍",但盖世無雙!


       佛魔同體,水乳融合,功過千秋任評說。大凡偉大的思想都是藥,凡藥都"有毒",關鍵後人是否具有"抗毒"的肌能?歷史以來在研究蘇秦國際戰略發展觀上,能"抗毒"的人乏陳可數。數來數去追溯源頭第一人,還是大宋蘇門中的蘇洵能"抗毒",两個兒子都有"抗毒"的遺傳,從蘇秦這個人物的品格、人格中有效地借鑒應用,并在對國家發展策略上各有建树。


       草木秀出謂之英,膽略過人謂之雄。蘇秦集平凡偉大,然而不幸罪過於一生。蘇秦滅,六國亂、六國滅。愚以爲除了蘇秦自身命運的因素之外(另擇文敘),他的謀略被不能"抗毒"的人,拿去為非作歹,反過來,再反咬他一口,蘇秦的歷史悲哀、罪过大就大在這里了!我替蘇秦嗚呼…願昆吾公垂憐,願耶和華垂憐!赦免他的罪過乎!幸哉、秦滅六國,非由秦人統一中國,乃由中國人,自臻于統一,還是回到蘇秦縱横之原點。秦二世速亡,而中國人統一則仍繼續。此乃中國人建立了中國,而非由中國,來產生出中國人。故道統,必尤尊于政統。蘇秦則該是蘇秦,蘇氏中國一人物!


       倘若,以与時俱進,以大無畏、積極的、勇往直前的眼光,覌看蘇秦的縱橫手段,再加之以春秋墨子的治國理念,恐怕中國在戰國時代,就完成了中華道統合众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合众國,而絕非當今的美利堅合众國。


       再道《戰國策》又稱《國策》,是漢代的劉向編纂的,根據他手中的歷史資料編輯成書,取名《戰國策》。古代所指的"策士"就是專講"謀略之學"的人,相當於現在,我們北京開"兩會",就某一社會事件,向政協、或人大提出一個建議,建議在古文中簡稱為"策"。


       中國成語"獻計獻策",專門以這種計策起家的簡稱"策士",蘇季子即為"策士”之代表。


       時代發展到了宋代,因時勢的需要,改變了科舉,應考的文章中,必須要有一篇"策論"。策論就是看應考的考生,對政治和時事的見地,并對國家大事,發展趨向的觀望与認識。我們知道,宋代的蘇東坡在考場中充分發揮,考中科名的那篇著名的文章,為歐陽文公所激賞的即《刑賞忠厚之至論》,探討司法上的判罪問題,是考生中立論独特的。倘若,我們要探討蘇東坡學術根基之源頭,可知他的學問不僅是熟讀了必考的《昭明文選》且還學活了加考的《戰國策》,奠定了儒釋道三家之基礎,這與他父親的教學、學術指導,是休切相關的。


        歷史而客觀地說,在學術上,系統地總結反思,蘇秦成功與失敗成因的第一人,是蘇軾的父親,"三蘇"門中老泉蘇洵也。所以,真正追溯源頭"蘇秦國際戰略發展研究會"首任會長,名至實歸,必當蘇洵!副會長是蘇轍,秘書長蘇軾。為何如此說?那么請看他們的研究成果。


        從前讀書人中,對於這本《戰國策》,有两種觀點:一是限制年輕人,不許讀這本書,認為讀了這本書,心思學壞,學術有歪。所以,要先讀“四書、五經”,等到“四書、五經"讀好了後,打定了這個底子,然後再讀《戰國策》,由正能量而懂得如何權變。但另一種觀點是,每逢時代亂世之際,應當多讀《戰國策》,應若亂世之時,需要有頭腦子靈光的人才。所以,讀了《戰國策》對事物的觀點、立論會有所不同。


       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四川眉州(今眉山)人。家庭出身比蘇秦底子殷實多了,是一個屡世不顕,而极有文化素养的家庭,蘇洵的父親蘇序学養深厚,知書能詩。蘇洵的叔叔蘇澹、蘇渙都曾以文学應舉。蘇渙於宋仁宗、天聖年間進士及第。上一代蘇門的好學之風,蘇洵怎麼可能沒有熏染呢?蘇洵天資聪穎,"少不喜學",讀書好比坐班房,四川話說:這個娃相當喜歡耍子,愚時今好有一譬:似ipad、iPhone等機拿在手上,無師自通,不用教的。至於讀書么,先搞定了游戲機通關再說。但他玩的不是游戲节目,他玩的是游戲机電腦程序的軟件開發,质地不同,他不是"少不喜學",是太"少好喜學"了,玩出了"六藝"之根,這為他以後的《六經論》在"耍玩"中就已打上了基礎。頑皮的娃子特聰明,這是蘇洵的天資,所以從蘇洵生命的時光看,他一點也沒有浪費,27歲開始發功了,相當"全壘打"。什麼《戰國策》、《四書五經》、《史記》、⋯一發不可收拾。雖舉進士、舉茂、才異等均不中,格老子龟兒子,蘇洵士子,一張一弛,心理功能,狀態極好。老子老泉,學問可不是為科舉而學的,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而是為了更能看清自己,责任、使命、擔當,老泉乃意絕科舉又怎樣?傾全力為古文。宋嘉𧙗元年(1056年),携二子軾、轍入京,將其所著之書于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為之眼目一亮,精神一振,文人自此相重,惺惺相惜,并大加褒揚,獻諸朝庭。可見蘇洵功夫十分了得哇!加之軾、轍二子雙中進士,又中制科。父子三人名動京師,遂使天下皆知"三蘇"文章。


       "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縱觀他們的文學主張,無論為官為文,父子三人"承天使命"的一個共同之特點:就是從不說正確的廢話!不為空言,務求實用。至于在風格技巧上,各有迥異,則得力于《戰國策》居多及《孟子》。蘇洵自言:"洵著書無他長,及言兵事,論古今形勢,至自比賈誼。"(《上韓樞密書》)蘇轍說他父親:"博觀古今議論,而以陸贽為賢。"不為功利,直面時政,痛切陳言,而著名于世。論及朝廷,國計、民生、兵政,既有尖銳的批評,又有積極的荐議(《上皇帝十事書》)令皇上疼癢十分,可見這個父親很不一般,兩個兒子,相當佩服!正如歐陽修《荐表》中所指出的:"其論議,精于物理,而善識變權","薄于古,而宜于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


       蘇洵文筆老健,辭辯宏暢,無論稱揚或譏貶其文者,都肯定其出于戰國縱橫家言。倘說蘇秦的策略是以口才辯之,那么蘇洵的策略則以文抒之。從形式而言,是如此;從內容而言,似也斯如此。他的《權書》、《衡論》、《六經論》,反復涉及法、術、勢,且精於此道。因之朱熹說:"看老蘇《六經論》,則是聖人全是以術欺天下。"(《朱子語類》卷一三O)法、術、勢本是法家政治哲學的基本范疇,而戰國縱橫家的游說之辭,最能體現其具體運用之妙。蘇洵以儒家仁義學說為體,以法、術、勢為用,體用结合,脫穎蘇秦之說,而自成蘇洵一家之言。再看他以縱橫家的精微雄辯,警策犀利。他又言《權書》兵書也,而所以用仁濟義之術也"。"然則權者,為仁義之窮而作也。"(《權書引》)"古者以仁義行法律,後世以法律行仁義。"(《議法》)明确地指出,仁義的推行要憑借法術。又說:"是以龍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術;蘇秦、張儀,吾取其術,不取其心。"亦即以機智勇辯濟其忠,"參乎權而歸乎忠者也。"(《諫論上》)蘇洵真乃仁智勇之明師也!綜如上述,這豈非是"蘇秦國際戰略發展研究會"研究成果,又是什么?所以,在蘇秦科目的研究上,蘇洵學術與學問的理論是獨樹一幟的,空前絕後的,再也沒有後人能超越過他,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沒有「蘇秦國際戰略發展研究會」的真正原因!


     請看: 蘇洵厚积薄發的主要成果:嘉祐集提要,《四庫全書總目》宋史、蘇洵集《幾策》、《審敵》、《權書》、《衡論》、《上皇帝書》、《審勢》、《廣士》、《六國》、《六經》、《太玄》、《史論》⋯等,嘉𧙗年間經歐陽修、韓琦進獻于朝廷而引起皇上及滿朝重視,故蘇洵文集以"嘉𧙗"命名,載入史冊,以一代君皇朝之名,命名文集的,除蘇洵外,還無出其右。蘇洵文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十五卷。又别集五卷。《嘉祐集》十六卷,附錄二卷,宋蘇洵撰。

     

      問君:一介眉山鄉村布衣,"神馬"大學畢業?但其士子之心,自蘇秦戰國"互聯網"而出,两手牽縱横文化,一心做戰國文章,抒淸網路,去蕪存菁,喻古予今,獨步天下,為社稽蒼生,他看到了大宋江山敗亡結果。他將敝端如實點到為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試想,其才其情,哪怕集當今中國五所一流名牌大學,博士生、研究生導師所有論文,統統加起來,上繳中國社會科學院,也出不了一個蘇洵!


        能受天魔真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要知𣇈天才是不可複製的,沒有天才爸爸,何來天才兒子?蘇洵在對两個兒子的教學中,他與夫人并沒有教兩個兒子如何去賺鈔票。知子莫若父,他深知文化遺產的繼承,最佳方法,是順其自然,不可自覺繼承。一自覺就有模仿、搬弄,反而敗壞家風,最最自然地浸淫其中,自然有成,乃屬學問大道也!道理軾轍老子的"無為無不為",真正的繼承無為繼承。故非筆者妄言,當代蘇氏門中再也沒有了,蘇洵繼承蘇姓文化的境界!


      蘇洵對自己的才能是非常自省明察的,他從未以自己的才能自標,看看同宗蘇姓的蘇頌公是如何,為蘇洵定義的:"觀國五千里,成書一百篇。人方其遠至,天不与遐年。亊業逢知己,文章有象賢。未終三聖《傳》,遺恨掩重泉"。又作其二:"常論平陵系,吾宗代有人。源流知所自,道義更相親。痛惜才高世,賚咨涕滿巾。又知余慶遠,二子志經綸"。(筆者注:蘇頌公詠蘇洵的這句"道義更相親"當是蘇氏文化中的一句警世名言吧?)


     最後,再簡略說說蘇洵作《六國論》,其對戰國史學的觀察,在認識、主張、時局的判斷上,綱舉目張,完全有自己看法。并對两個兒子產生了積極的影响,對同一戰國歷史亊件,在研究蘇秦國際戰略發展的課題上,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作《六國論》以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縱横結論。并分別載入了《四庫全書、宋史》之史册。倘若,季子蘇秦,在天有靈,游蕩無歸,終是蘇門後人,"三蘇"給他盖了棺,也算是死後有幸,可當安息。這不知可算是,蘇氏文化之,歷史"奇葩"一桩?


       蘇洵的《六國論》表面上看是探討六國破亡之因,包括蘇秦的失敗之因,但真正的意圖,則在於指出北宋的敝端借古喻今,告誡北宋的統治者要牢記歷史教訓。請看《審敵》開篇即:"中國,内也;四夷,外也。憂在內者,本也;憂在外者,末也。夫天下無內憂,必有外懼。"當今中國這盤棋是南進、東守、北固、西穩?千年之前,蘇洵所抒,史策定論,實巳為今日之中國,開了藥方。


      蘇軾的《六國論》獨辟蹊徑,提出六國養士久存,秦朝逐士速亡之新論。證戰國之史實,諸候卿相,養士自謀的役使供養問題,而作為帝王應如何把這類人安頓好,天下方能太平,力論之理,別開生面,發前人所未發。


        蘇轍的《六國論》乃在与其父背景相似之處,提出如何用兵,加強邊防軍备這個角度 ,古為今用,御敵於國門之外,切中趙匡胤邊境羸弱之痛痒。強調韓魏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認為失去屏障是六國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他的虛外實內的軍事佈署与國防主張。

      

       《聖經》金句:"陽光下沒有新鮮的事,現在有的過去早就有了"。在國事、政亊、軍事佈署、外交策略上,目前中國國內誰還能高得過三蘇《六國論》?


       文史才情嘉祐名,

       欲將濁世開明清,

       砥礪蘇門一老泉,

       終歸淸流獨古今。


       蘇氏文化,乃精英文化,群星璀璨,相交輝映,具時代性、模范性、經典性。滬上蘇永祁宗長於蘇氏文化探究,孜孜矻矻幾十載,國內蘇明宗長、武功蘇振武宗長、執蘇武學術研究之牛耳,更有海內外傑出華裔精英蘇用發宗長等愛心的付出。隨着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的加入,一代中青年精英的興起,"天下蘇氏信息平台"、及"蘇氏經緯"平台的建立,正能量的导向,給蘇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較大地提供了方便,相信有更多不同姓氏的愛好者加入,就像一條通向遠方的大道,在人類歷史發展的"真理、生命、道路"上延伸着⋯⋯,而本人也願意當作蘇氏文化中的一粒小石子,為鋪設這條大道,盡綿薄之力。囿于筆者水平及篇幅,不能作進一步發掘探究,恐掛一漏萬,難免謬誤,有待前輩识者匡正,不勝感謝!

             學隶:蘇晉云2016、2、21于美國佛羅里達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