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来了,金融人的苦日子它来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局外人的视界 Author 卡夫卡不忙了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有点喜大普奔的感觉。
想想去年写了个《高高在上的金融人,准备过苦日子吧》,阅读10W+,算是小曝了一把。
因为自己也当过金融从业者,圈子里的朋友很多,有人怪我不讲武德,自己跑去躺平了,就见不得朋友们过好日子。
恩,在做金融之前,我是做地产的,做地产的时候对金融人的高高在上印象深刻,别看房地产公司老板一个个吃香喝辣,大把捞钱,其实那不过是个假象,做地产的,买房的,归根到底,还是给做金融的打工。
金融人第一次普遍高光时刻在08年四万亿之后的一段紧缩期。
货币本身还是有个供需关系的,需求量大了,供应收紧,那么你就别指望用正常的信贷利率拿到钱了,钱都在社会上想方设法的加码再加码,最后才给到用钱人的手中。
2011年,我做过一旦银票贴现,利率都干到了快20%。
当时上海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公司专门做银票贴现,赚手续费赚的盆满钵满。
银行承兑汇票之所以能干到那么高的年化利率,那是因为到了节点时间,大家手上是真没现金了,当年的存款准备金率飙升到20%+,表内资金不够,表外来凑,但表内转表外也是个技术活,于是各种理财就开始起来了。
09年到13年,那是一段信托人至今都念念不忘的好时光。
信托就一个通道费,最高时候,敢给你收个5%的年化,想想看,这是个什么概念?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四万亿政策没有错,不信大家可以去回忆一下,在2008年之前,我们的制造业是个什么水平?到四万亿刺激之下,我们的制造业又是个什么水平?
我很喜欢买一些精致的小东西,比如说餐具。
以前在深圳最爱逛顺电,里面很多进口小玩意,你还别说,单轮品质感,很难在国产货里找到同类。
记得当年我花了大几百买的日本进口的一个玻璃水杯,现在再看,淘宝十几块钱一个,品质差不多的还能给你包邮。
一切事物先是从量变到质变,先得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量的问题,然后慢慢的就开始卷品质了。
如果没有大家诟病的4万亿导致产能过剩,能有如今的强势碾压一切竞争对手的工业体系吗?
我记得10年后,有个特别赚钱的营生就是把资金从海外倒腾进来。
有个做造船朋友,因为行业缘故,资金量特别大,然后这里就有了个赚钱的门道,他可以以很优惠的价格卖船,前提是客户得配合他在海外融资,当时海外的资金成本不到5%,拿到国内来,就是买个理财都能收15%+,靠着这个就赚翻了。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08年开始,中国的制造业就像开了挂一样?很快就能把外国同行打趴下呢?
因为我们其实是在用金融的方式来补贴鼓励出口。
像苹果的库克这种全球玩供应链金融的老手,为什么会如此不遗余力的支持国内果链企业呢?
这个阶段做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有质变了,当我们完成了蜕变以后,就没有必要再搞补贴了。
信托行业的苦日子是从2013年钱荒以后开始的。
2018年,大家记得贸易战开打,有谁记得清除影子银行?
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天天看到上市公司暴雷的新闻,大家都笑称,这波是杀完了散户杀股东,最后杀到各地国资进场救市。
所以,影子银行到底是什么呢?
本来应该进入正常信贷市场的资金,拐了个弯,再用表外资金的模样重入市场,本来好好的存款,非得要变成理财,其实换汤不换药,但一番捯饬,资金成本自然就上来了。
羊毛出在猪身上,一切都要靠实体经济去承担。
当经济超速发展的时候,周转够快,那么多点信贷成本也算不上什么。
打个比方,你做一笼包子需要10元的成本,你向银行借贷了7元用来周转,生意好,你一天可以周转10次,也就是你做了100元的生意,只用了7元的信贷,哪怕是100%的资金成本,你都能承担。
但有一天你发现成长性没了,一天只能周转两三次,那么贷款利率对你来说,是不是就很沉重了呢?
这就是为啥突然之间,好像国家立刻就对金融行业格外严苛的原因了。
在高周转时期,你们尽可以多吃肉喝汤,多分点也无所谓,饼越做越大,增量市场,效率和速度才是王道。
但现在增长已经到了头,周转自然就低下来了,在这时候,就得有人来为从前干过的事出来买单了。
当然了,第一个买单的是房地产行业,现在地产商们能扛住的也没几个了,想想看,之前万科暴雷的时候,我还劝大家赶紧抄底万科债呢。
在中国,你得有底线思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大政府强管控,主要的资源都控制在国家手中,我们总讲天道,按照传统说法,管理层是应该代行天道的,也就是要补不足而损有余。
从前吃掉太多资源的地产行业要让利。
依附在地产主导的债务扩张上吃掉太多时代红利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现在到时候回馈社会了。
没有什么金融绑架实体经济的说法。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不是一句空话,既然如此,那么就得有点觉悟,到时候乖乖出来填窟窿吧。
前段时间,据说拿了太高工资奖金提成的基金公司高管们都在那里排队退钱。
平时自以为精英的投行人又开启了新一轮的降薪。
打掉影子银行,去掉一些中间环节,好像银行又开始有好日子了,起码是明面上的好日子。
呵呵,这么想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资金最紧张的那几年,银行可以公开收财顾费,这个是利息以外的,并且算是体系里的创收,提成比例那叫一个高啊,但即便如此,还是相对市场利率便宜,依旧供不应求,那么权力寻租的空间是不是就大了?
现在还有这些破收费,破事吗?
你就问问做银行的,特别是有点小权那种,让他追忆一个峥嵘岁月,是从啥时候开始日子难过的?
去掉影子银行的同时,也宣告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大洗牌,一切都有迹可循,但很多人却不以为然,以为自己还会是那个例外。
亲,没有例外。
今天彭博社的小作文让市场一片沸腾,银行股被砸懵了,据说银行得让利,存量的那些贷款可以转融,也就是说,你对之前的利率不满,不用等到明年一月一日跟银行再谈利率,直接可以找价格更便宜的另一家银行,把这笔贷款给转过去。
这是35万亿的存量市场,银行赚钱的大头,息差,还真就靠这批存量。
其实之前也有几次提起这个,之所以进展不下去,是因为动了金融的奶酪,阻力太大。
今天还看到有人在那里说,肯定办不到。
呵呵,咱就是这么一笑,在全民利益面前,一些行业的利益又算的了个什么?
让金融行业赚太多钱,绝对不是好事,因为金融太赚钱了,就自然而然的会引导资源脱实就虚,后果就是如今的美帝也扛不住。
套利的很多打法都被管理层给敲了,存量利差也要回馈社会了,金融在实体经济里的蛋糕份额变小了,那么从业者的日子,是不是也得苦一苦了?
估计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无数行业小作文满天飞了。
底层金融从业人员从来都是被压榨的对象,背锅有他,好处分到的少之又少,其实抱怨也很多。
但问题是,抱怨的人很少抱怨这个行业对实体经济的吸血,只是抱怨自己没有能跻身上层,参与财富盛宴。
所以我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在抱怨之前,先理解清楚这个国家的运行规律吧,终究得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可能为了少数精英化的一群人,毁掉国家,真那么做了,你们这群被西方经济学洗脑到发白的,不定怎么把我们一股脑都廉价出售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