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专刊六】对方听福音后的两种反应
我想说服一位年轻的同伴和我一起向路人传福音,我安慰他说,由我来负责对话。“而且,”我说道,“一般人都喜欢聊天。即使他们不喜欢,大多数人也会以礼相待。”
他似乎不为所动,但还是随我一同前去。我们看见一名男子,正背靠一棵参天古树读书。我上前和他说话。
他只抬头看我一眼,似乎有些恼怒:“去死吧!”我们当然没有去死,但我们确实离开他走了。
就这样,我们继续主动找其他人说话,结果遇见各式各样的回应。这是所有布道工作的必经之路。我们必然会看见人对福音产生的种种反应。这是接触型福音布道的必然结果。我们为了传福音,和他人建立长期互动,也需要处理这个问题。
耶稣命令万民悔改并相信他。对此,一些人选择顺服,一些人选择拒绝。在顺服的人当中,回应也不尽相同;甚至拒绝福音的人,其方式也各有差异。
负面回应
“还没想好。”大部分人做决定时会经常犹豫。我们可能在一些事上十分决绝,但对另一些事却摇摆不定。为了扩大选择面,我们总想尽量延迟决定。
多年以来,我对福音的回应一直是“还没想好”。我大概用了2 到4 年时间(取决于你如何计算)思考基督的见证。根据《约翰福音》3:36,我知道只要自己不信,神的震怒就常在我身上。那时,我也常常查考圣经,思考是否应跟随基督。现在我知道,从神学角度看,这是上帝在吸引我。但当时,我身边的基督徒只能看见我 “还没想好”,我也只能看见这点。
还没想好的原因很多。也许,对方不确定自己需要基督,因此不知道我们所分享的消息有多重要。也许,对方对一些基础事宜犹豫不决,例如上帝是否存在,或我们传福音的人是否对圣经有把握。很多人踟蹰只是因为他们漫不经心或毫不在意。他们不相信自己正处于危险中。他们无法想象自己有哪些劣行,以至于需要拯救。不管原因如何,总之,他们还没想好。他们浑然不觉忽略上帝的危险,更别提抵挡上帝的可怕后果。他们可能以为,还没想好和故意与神作对不同。
但是,“还没想好”显然不是“相信”,至少肯定不是“作门徒”。从法律的角度说,沉默可视为默许,但这不适用于跟随耶稣。耶稣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太12:30; 路11:23)如果福音朋友告诉我们,他们还没想好,我们不能强迫他们决志,但同时,我们绝不能因此假作安慰,仿佛神赞同这种似是而非的灵性状态。人是否抵挡神,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抵挡,要么不抵挡,没有中间的可能。
路加在《使徒行传》记载保罗布道后,人们对他的回应。一些人不愿悔改或相信,但他们希望再听一次。
例如,凯撒利亚罗马巡抚腓力斯,在听完保罗的见证说:“你暂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来。”(徒24:25)。但根据后面的经文,我们知道腓力斯这样请求是出于贪心。腓力斯“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和他谈论。”(徒24:26)
保罗恳请亚基帕王信主的经历略有不同。亚基帕王的回应是:“你想稍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啊?”(徒26:28)这是典型的负面回应。亚基帕王拒绝接受保罗的见证,不仅如此,他似乎也在斥责保罗胆大包天。有趣的是,亚基帕王并非直接拒绝福音,而是用暗示的口吻说,如果他要信主,还需要时间。
我们无法揣度亚基帕王的想法,也无法揣度我们的福音朋友在想什么。但我们传福音时,需要确保对方知道,就算他们无法决定是否跟随基督,他们依然在决定每天如何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要么以基督为主,要么不以基督为主。我们可以暂不做决定,但我们不能暂停生活。没有人能在是否抵挡主的战场休战。在这里,只有两种状态,人活在这个世上,只可能有一个主,要么是上帝,要么是自己。
另外一种负面回应是“想再等等”。曾经我不只“还没想好”,而且“想再等等”。这个回应与上一回应十分相似,“想再等等”的人可能“还没想好”,也可能不是。“还没想好”的人左右观望,可能因为他们不愿做出决定和承担后果。“想再等等”的人踟蹰不决,可能因为他们不想拒绝福音,或彻底关闭信仰大门,至少现在不想;也可能因为他们不想为罪悔改,至少现在不想。他们可能不是故意踟蹰,但他们不愿因为信主受到约束。不论原因如何,他们想再等等。
正如对待“还没想好”的福音朋友,我们也应尊重“想再等等”的人。我们不能强迫对方决志、改变心意,但我们可以清楚告知对方观望很危险。
即使一个人言辞委婉温和地告诉你“想再等等”,这依然是一种负面回应。等待是另外一种拒绝。一个人想再等等,未必意味着他将永远拒绝福音,但他现在还没有接受。直接拒绝和想再等等,这两种态度都能因为神的恩典变为“接受”,但在那一刻之前,两者都是负面回答。
延迟决定,危险重重。曾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可作前车之鉴。一次,19 世纪布道家穆迪(D. L. Moody)在布道会结束前,对会众说:“希望诸位回家后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归主,下周日告诉我你们的回答”。言毕,诗班领唱艾拉·桑基(Ira Sankey)唱诵了赞美诗《救赎主今日召你》。结果当晚,出现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大火。次日中午前,芝加哥大部分地区被夷为平地,穆迪所在的教区也在其内。约有300 人丧生,几千人无家可归。事发后,穆迪誓言他不会再让会众回家思考一周,他们是否要归正。
如果你传福音时,对方的回应是“想再等等”,他们可能害怕信主所要求的改变。“等等”意味着他们想维持现状、不作改变。
如果你感觉对方不是真心渴慕福音,那么你应当清楚告知对方后果,然后暂停你的个人布道,继续为他们祷告。你要确保他们已经明白你所传的消息,同时,你要明白,你已经完成你的个人布道。你已经做好见证。你已经分享福音。你已经在传福音的事上忠心。我们需要与人分享福音的消息,但正如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所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林前3:6)显然,神在他们心中还有许多尚未完成的工作。当然,我们应与神同工,祷告祈求圣灵工作,同时在他们面前活出作盐、喜乐、真实、发人深省和有吸引力的生命。
也许,想再等等的人心中有下面的考虑。他们基本上心意已决,他们只想维持现状,不愿接受基督。可是,他们仍想和你作朋友。他们知道你是基督徒,为了得到你的称赞,或至少为了继续和你保持友谊,他们不愿与你断交,因此采用回避和拖延的战术。他们要再等等。
想再等等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们可能已经开始相信福音,想跟随基督,但不愿意离弃某些特定的罪;例如,和女友的关系、嗜酒成性的习惯,或逃避责任的行为。无论具体罪行如何,他们开始认识福音的真理,渴望跟从上帝,但同时也想退缩。“等等!”他们说。“我真的要放弃这么多?”我能理解这种反应。虽然在离弃罪以后,我们一般能看清罪的丑陋,但在离弃之前,罪常常显得可爱诱人,甚至令人着迷。
因此,如果你感觉对方已开始受到福音吸引,你要耐心。我曾读过一本有关个人布道的书,作者认为,在慕道友做决定期间,我们应给予对方私人空间。另一位作者甚至建议锁门,这样我们和我们的福音朋友可以不受打扰。对此,我不敢苟同。
我不知道你想法如何,但我很赞同上一章中钟马田博士的答复。那名男子本来想在前一晚的布道会上决志,只因为钟马田先生没有公开邀请大家决志,便选择放弃。第二天,他告诉钟马田,他已经完全不想决志,虽然一天前他很乐意。钟马田答道,“如果昨晚的讲道,对你的影响时间不能超过24 小时,那么,你的决志无法打动我。如果你此刻的决志态度已经与昨晚不同,你大概还没看见问题的核心。不论昨天你为何感动,那都不过是暂时的改变,你还没有真正看见你需要基督。”
在福音朋友决志的过程中,打断对方其实能帮助你的朋友。毕竟,在成为基督徒之后,他们的生命将时时受到干扰,人们会不断搅扰他们的心,泼冷水,甚至讥讽他们跟随基督。所以,从决志伊始就受点干扰,这不是坏事。
就在我写到这段内容,我发现后院有一只松鼠。起初,它只是站在栅栏上。它想跳上树枝,但没有马上跳。它站立了好几秒,眼睛盯着树枝,摆好姿势。但它没有跳。它在等待。我不知道原因。我猜它在等待时机,也许要等到风速减弱,附近没有家犬,或树上没有潜伏的敌人。谁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管怎样,它正在等待。
人有时候就像这只松鼠。即使他们已决定成为基督徒,仍会因为将要发生的巨大变化而徘徊。他们即将开始人生的新方向,也可说是全新的人生。我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徘徊,反复权衡。他们正在等待——哪怕像这只松鼠,在纵身一跃前,只停留了短短片时。你要继续祷告,祈求圣灵在他们心中动工,同时求神帮助你机智地回应。
另一个负面回应是“现在不行”。对此我不想说太多,因为这一回应与前述两种回应很类似。一个人表示“现在不行”,他可能愿意以后再想,但他现在还没有被说动。他不愿付代价。他不只是“想再等等”;他的态度比“想再等待”更明确,他说,“不行,至少现在不行”。他也不是“还没想好”;他知道你希望他跟随基督,对此,他明确表示不行。也许,在未来某个时间,他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但在今年,这个月,今天,在他看来,他的回答是:“不行,现在不行”。
我曾经也这样回应过福音。我不确定基督教是不是虚假的信息,因为我是不可知论者。但即使当我开始查考福音书,心慢慢转向真理,我仍在不断思考是否要成为基督徒。最后,我的回答是“现在不行”。当时,我觉得要跨出这一步太难,但我仍在一直学习,参加教会,不断思考。我没有认真祷告,至少祷告不多。
当然,也有一些认为“现在不行”的人,他们的情形并不乐观。“现在不行”可能只是代表委婉地回绝。或者,他们愿意考虑,但还没有决定。当然,“现在不行”也可能意味着下面这种回应。
“不信。坚决不信。”我想我应该不算这种类型。这是最强烈的拒绝方式。当保罗到处逼迫基督徒,甚至狂热杀害司提反时(徒7,8),他内心对福音的回应方式可能是这种。“不信,坚决不信”的人在说,“我已经研究过所有需要研究的问题,思考过所有需要思考的内容。不论任何时候,我都不会改变心意。福音是杜撰,这个消息肯定不适用我!”
“不信,坚决不信”的人态度不容商量,由此可见他们心意决绝。但我们很难因此判断他们最终必定不会归正。我相信很多基督徒——你可能就是当中一个,曾经抱着这样的坚定态度。
根据圣经,从灵性角度说,非基督徒是眼瞎的人。他们无法看见属灵的真理。他们在上帝面前是死人。他们对属灵事物的态度也许很真诚,但未必正确。
当然,即使对方坚定地拒绝福音,我们也应当尊重他们。我们不需要每次和对方见面,都请求他们信主。这么做可能只是徒增他们的反感。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向神保持忠心,因为这种人一旦回转,他们决绝的性格也许能被上帝使用。保罗曾经无比执着地抵挡福音,但也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后来成为一名执着的传道人。就像前文所说,对于坚定拒绝福音的人,我们最好持续为他们祷告,在他们身边活出福音的生命,让他们看见我们的敬虔生活和品性。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带到教会,借着弟兄姐妹彼此相爱的团契生活,向他们见证神。
正面回应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正面回应。
如果你的福音朋友听完你的分享,表示愿意悔改和接受信仰,你应该怎么做?没有一本书能穷尽所有的回答,本书显然不在其中。但圣经中有我们需要的所有答案。根据圣经,这些新信徒应加入当地教会,参加团契。从相信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拥有基督家庭成员的特权和责任,和其他信徒一样。他们应接受洗礼,领受圣餐,接受辅导、帮助、关爱、支持、保护和教导。就像我们和配偶或朋友之间的相处,他们和所在教会的关系也会渐渐改变,日趋成熟。他们可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需要,有时是特别需要,有时是鼓励、纠正和劝勉。
在整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新信徒应不断接受圣经教导,认识跟随耶稣的意义。说到底,无论听道,受洗,领受圣餐,祷告,读经,或悔改和相信,我们传福音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对方作主的门徒。福音不是减少永刑的期限,而是开始一段永远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真正信靠基督,就必定愿意永远跟随他。但也有一些人,他们表示“接受”福音,却不是真正的信徒。有时,一些从未重生的人会以基督徒自称。这当中有些人,我们可能只有在来世才能辨认。有时,假信徒将在接受多年的门徒训练后,逐渐现出本相。另一些时候,他们的真面貌会很快暴露。在宣告信仰几周、几个月、几年后,他们就开始出现未归正的迹象。他们的信仰热情慢慢衰退。他们不再坚持参加教会聚会。他们依然声称自己是基督徒,但跟随基督对他们已经无关紧要。他们很少花时间殷勤地跟随主。
然后,有一天,摇曳的火焰熄灭了。世上的思虑、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彻底扑灭他们心中的热情。耶稣用比喻把他们形容为落入浅土的植物(可4:5-7)。因为自称相信的人可能看似真诚,实际没有重生,所以我们需要谨慎计算归主人数,不要草率地相信对方已重生。著名传道人乔治·怀特菲尔德曾说:“一听见福音就欢喜接受,其实内心是浅土和石头地的人有很多,所以我不会立即把对方视为肢体,直到我能看见重生的果子。在此之前,我不会相信他们已经成为基督徒。这么做,绝不会伤害一个真正虔诚的灵魂。”
记得我曾和一个朋友一起学习《马可福音》。几个月后的一日清晨,他突然告诉我他已信主。我很高兴,问了他几个问题,随即带他和教会同工见面,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我们一起为他祷告,然后,同工相继离开,直到屋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关门坐下,对他说,“我不清楚你经历了什么,但神似乎正在你身上做一件美妙的工作。日久见人心。”(我还说了很多其他内容,只是这句话和当下讨论有关)。确实,日久见人心。临近受洗时,他越来越多地看见自己心中的罪。每逢此时,他都面临一次抉择:或者更彻底地悔改,继续跟随上帝,信靠耶稣;或者回到老路,为自己而活,把当下的快乐当成神。
感谢主,他最后选择了跟随基督!这位朋友,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人都是真正的“归正者”,这些人是我们传福音的盼望。他们是真正的基督徒。也许你在决定信主的时候,还是个小孩。你已经忘记你曾经的光景。但圣经告诉我们,人心从本性上都抵挡上帝,无一例外。然而,有一天,我们的心突然向神苏醒,我们开始臣服于上帝的意志。我们决定接受耶稣作救主。这是我们希望看见的布道结果。
但布道结果是否应成为激励我们传福音的原因?如果你想回答“是”,请不要错过下一篇内容。我们将一起讨论传福音的原因。
作者:狄马可 Mark Dever
国会山浸信会主任牧师、九标志事工总裁。他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著有多本有关教会体制和教会论的书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健康教会九标志》一书。
用圣经视野和实用资源装备教会领袖
进而通过健康的教会向世界彰显神的荣耀
许可声明: 本平台内容归健康教会九标志版权所用。如果你想在微信等网络使用,请务必注明内容出处。
▼▼▼▼ 平台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