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败坏,以为教会只关己
最近一次在教会崇拜中流泪的时候,我甚至都不在现场。我是在线收看的。
某个礼拜天晚上刷脸书(Facebook)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教会现场直播的邀请。我常常好奇,嗯,他们礼拜天都在干啥呢?于是,好奇心驱使下,我点击并收看了直播。
三十分钟之后,我坐在沙发上泪流满面。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导演会在此刻添加*惊讶音效*,主角则会凝视着镜头说,“我敢说,你一定在想这是怎么了。”
好吧,我来解释。
这个特别的礼拜天是父亲节,一对父子同台布道,慷慨激昂,向父亲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崇拜结束的时候,教会想要向会众里的几位父亲致敬,他们亲身见证了主在绝境中的拯救。为此,他们领着一队家庭成员穿过舞台。当他们到达舞台中央时,每个成员都停下脚步凝视镜头,同时有个人——有时是孩子,有时是父亲——拿着一块简单述说破碎故事的广告牌:作为一名父亲,我开车时睡着了;我们的父亲成长于一个虐待和离异的家庭;我和父亲从未有过属灵层面的交流。
有几秒钟的时间,每个人的眼睛都紧紧盯着摄像机。然后,就在正确的时刻,广告牌翻转过来,破碎变成完整:我终于醒过来,并在几年之后受洗;通过收养接纳我们,神告诉我们的父亲怎样作孤儿的父;我终于打电话给父亲,跟他讲耶稣……几个月之后他去世了,我知道他去了天堂。
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这些圣徒再次宣告神恩典的得胜。我想起了大卫在诗篇30篇里的话:
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
将我的麻衣脱去,
给我披上喜乐,
好叫我的灵歌颂你,并不住声。
耶和华我的神啊,我要称谢你,直到永远!
所以我坐在那儿——沙发上,用脸书看教会崇拜——泪流满面。
我们稍后还会回到这一点,但我现在提这个例子是为了表明这篇文章的观点:全然败坏教义应该如何成为我们事奉理念的核心;它该如何颠覆吸引主义的指导原则;以及它该如何挫败吸引人的教会的善意做法。
这就是文章的概要。让我们开始吧。
1. 全然败坏教义应该成为我们事奉理念的核心。
我想应该先讲清楚我所说的“全然败坏”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全然败坏指的是所有人堕落后的自然状态,尤其是我们与生俱来对自我救赎的无能为力。若不是神超自然的能力和重生的恩典,我们在灵里面都是与神为敌的死人——自我弯曲悖逆,贪恋罪中之乐(弗2:3-5)。
这种败坏的“全然”之处并不在于我们能达到的坏的程度,而在于我们的坏是全方位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比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犯罪更多,更令人发指,但他在灵里面并没有死得更多——而她对神重生恩典的需要一点也不少。
更简单地说,全然败坏意味着:
1、我们因为死在罪中而无法救自己。
2、我们喜爱自己的罪而不想救自己。
3、我们将对此负责。
不信者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无知、冷漠或无助,而在于他们在关系上主动乐意地悖逆创造他们的神。他们最无情的敌人不是智力的有限,也不是现代世界生活的无聊,而是默默刷牙时镜子里对视的自己。如果这是真的——并且圣经上说这是真的——那么不信者必须要担忧的,就是要逃避神公义的审判。
这些真理应该成为每个教会的事奉理念的核心。怎么做呢?最显著的,这样的教会要定期清楚地谈论人的罪和神的忿怒。
我听过一些牧者谈论罪,好像它只不过是我们给自己贴上的不健康的情感标签:破碎,不可爱,无望等等。尽管这些标签讲出了罪的一些疏离效果,但却模糊了罪的本质,削弱了一个人在主面前的担当和过失。这是流行心理学的语言,而非基于圣经人论的语言。
当然,罪是做在我们身上的事——不幸的是,有些人对此有更多的经验。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就把圣经关于这个话题的教导抽离了。为什么?因为没人会不认同这一点。推卸责任和相互指责对我们来说太容易了。这就是我们堕落后的自然状态:“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
不需要神的工作就能使人相信自己是他人犯罪的受害者。也不需要神的工作来说服自己在物质上受到他人犯罪的影响。但如果离开神的恩典,人很难相信自己是一个目空一切的罪人,对神对人都犯了罪。
因此,教会应当首要地(尽管不是唯一地)说明罪是我们个人对神有意的悖逆,而不是别人或我们自己贴上的社会性的间接的标签。他们应当清楚,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是作了罪人的挽回祭,而不是给无助之人掌舵(罗3:25; 约一2:2, 4:10)。
我并不是要否认基督工作的全面性——他的确使破碎的人得到复原,爱不可爱之人,给无望之人带来希望;是的,阿门!——但若没有基督为罪人挽回神的忿怒,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2. 全然败坏教义应颠覆吸引主义的原则
再说一次,定义我们的术语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当我在相对平和的形容词“吸引的”后面加上了一个吓人的后缀“主义(-ism)”。这种所谓意识形态的“宗旨”是什么?
想到几点:
信奉吸引主义的教会往往不会把人赶走。其目标是让教会周边的围墙矮下来,让教会的大门敞开不锁,好让所有人都能进来,不需要加入成员就能享受教会的团契。
信奉吸引主义的教会,想通过强调自己的成员和世界多么相似来寻求外界的青睐,然而圣经将教会的吸引力系于其与世界的区别(太5:16, 彼前2:12)。因为信奉相似性,所以那么多的现代崇拜音乐变成了普通舞台秀。所以那么多的教会去做关于电影、亲子、婚姻或理财的系列布道——这些都是普遍的兴趣所在。所以家庭手工业项目常常在吸引人的教会里蓬勃发展,使之成为一种宗教服务供应商,以满足周围社区里潜在成员的特定需求。这些项目——派发食物,戒瘾小组,离异人士小组,英语会话班——单独来看并不“坏”,但把它们联系到事奉的吸引哲学时,就混淆了教会和社会的界线,他们模糊了教会的首要目的,在此过程中带来的属灵损失甚于物质利益。
信奉吸引主义的教会布道特色在于侧重福音带来的好处——快乐,改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问心无愧,心平气和等等——而牺牲了对福音本身的清楚教导。如果你去某教会一个月,却从未听到牧师讲论罪、神的忿怒、或基督代赎的死亡,那么你很可能是坐在一个被吸引主义带偏的教会。如果你听到牧师呼召人们“信靠耶稣”却从不“认罪悔改”,那么你很可能坐在一个被吸引主义原则左右的教会。
吸引主义很坏。吸引不信者很好。
每个教会都应该吸引不信者。实际上,哥林多前书11到14章假定他们就在我们的聚会当中。每次教会聚会,不信者不仅应受到欢迎更应被直言以待;对他们来说这里应该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受到挑战,而不是被轻视,在这里他们将直面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偏见。
每个教会都应该渴望拥有对不信者的吸引力。我们通过筹划清楚明白的聚会来变得有吸引力(林前11-14)。我们通过连接他们世界观的证道来变得有吸引力(徒17)。我们通过爱心接待(来13:2)及满足需要(太25:35)来变得有吸引力。我们通过成为真诚的人,受神所托放胆讲论耶稣来变得有吸引力,耶稣的信息对一些人是活的香气,对另一些人是死的香气(林后2:14-17)。
但是吸引主义把这些显而易见的善意变成了地方教会存在的理由。吸引主义让圣经的要求缩水。吸引主义颠倒了大使命,将其变成一个把人吸引到我们这里来的命令——然后砍掉了那些需要坚韧和恒久忍耐的部分。吸引主义放任地高举圣经的某一个命令——福音,以牺牲其他,即合宜的教会成员制和教会纪律为代价。
而全然败坏教义又是如何颠覆了这些吸引主义原则呢?简单地说,因为“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3:11)。再说一遍,人最大的问题不是厌倦,而是悖逆;不在于他们家庭关系的冲突,而在于他们自身灵性的专横;不在于理财不善,而在于灵性破产;不在于药物上瘾,而在于否认上帝。
吸引主义避重就轻。当然,它在充满善意的日程表中有最好的动机。但是当牧者被它的假设所迷惑,就像医生用塑料工具来进行开胸手术。无论他受过多么良好的训练,无论他多么希望结束病人的痛苦,他的工具和策略都不足以解决问题。
3. 全然败坏教义应挫败那些吸引主义教会的善意做法。
还记得我哭着收看教会直播吗?好吧,让我哭的是我说“吸引人的教会的善意做法”时提到的那个例子。那个时刻很感人;它完美地切合了讲道的主题,用有血有肉的画面来阐明这一点。
当一个个家庭穿过舞台的时候,就好像牧师在说,看!这是可以做到的!看!这是可以做到的!看!这是可以做到的!
现在,对于公开甚至大肆庆祝神在祂子民生命中的工作,我不愿加以反对。但是——如果我可以,哪怕是一瞬间——我意识到能让我哭的东西,也能让任何人哭,并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男人或女人、民主党或共和党,恨主的或爱主的,基督徒或锡克教徒或世俗的人道主义者。
你看,我从这一刻的讲道中听到了很多东西。我听到,要当一个好爸爸,因为爸爸对孩子的灵性健康至关重要。我听到,神大有能力,你需要祂来帮助你成为一个好爸爸。我听到,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拯救的。是的,阿门;是的,阿门;是的,阿门。
但你知道我没有听到的东西吗?我没有听到我自己作为爸爸的失败证明了自己的罪,我自己作为儿子的失败证明了自己的罪,将来有一天我要因此被创造万有的神审判。我没有听到,那位拥有我生命,我必须对祂负责的那位造物主也是一位父亲,在创立世界以先已经爱了我们,预定一群人藉着祂儿子耶稣基督被收养为众子。我没有听到,藉着这一位儿子的血,悖逆的众子得以成为承受产业的众子,忿怒之子得以成为应许之子——出于爱,本乎恩,所以无人能够夸口。我没有听到,对于新收养的众子,最好的尚未得着,就是在荣耀里等候他们的天父丰富和恩慈的产业,并在他们的长兄看顾之下得以保全。
简而言之,我没有听到福音。
我意识到,自己所看见的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就像午间广告中宣传的前后对比照一样,刻画出了生命的改变,但对于这一切如何发生,却没有完整的直接的解释。这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令人感动,却没有福音。
我要厘清我说的不是什么:我不是说这些特别的家庭和他们的故事没有福音。我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把生命中的每一份恩典都归于慈爱天父和恩主耶稣基督的恩典。我相信他们中的每一位父亲都爱耶稣,都了解福音。但在这个特别的教会崇拜中,这些原本“真实”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变得不真实。冒着言语粗鲁的风险,我来解释一下自己的意思:这些故事变成了产品,放置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当中,以证明一个刚刚由牧师在讲台上阐述的概念。
这些生命被神恩典所改变的故事很美。它们是在向世界宣告,也是在激励基督徒喜乐顺服。例如,在我们教会,人们受洗之前会站在台上宣读自己的见证——就像这个父亲节聚会一样。但这总是和讲道及见证本身对福音清楚而详尽的阐述相联系,因此不存在混淆。
我所担心的事情发生在这个特别的父亲节,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每个礼拜天,在那些吸引人的教会中,人们坐着崇拜,准确地按照教会所祈求的方式来回应。我担心人们的哭——或笑,或更好地理财,或停止酗酒,或不再朝妻子大喊大叫——是出于并不足够的理由,带着并不足够的动机,因为并不足够明白,耶稣是谁,以及基督徒应当如何生活。
总体而言,全然败坏的人渴望成为更好的父母。他们渴望成为更好的人。他们渴望更好地理财,不再酗酒,不再看色情内容,不再对疏远的兄弟姐妹心怀仇恨,每周锻炼3-5次,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正直来提升职场食物链的层级。
因此关于这些东西,或是跟随基督的其他常见好处的讲道,将会“奏效”。它们可以引起注意。但就像把大拇指按在一千美元的床垫上,你看到凹痕出来,然后就消失了。
我意识到,现在已经花了2500多字来说明一个简单的观点:因为全然败坏是真实的,所以教会的吸引力模式——有人可能叫它“以慕道友为中心”或“实用主义”——根本不起作用。它被良好意愿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该因为它让人决志的 “成功”——包括真正归信和表面信主——而忽视它所带来的伤害,使人尚未得救却自我欺骗,悠然自得却从未重生。
这就像把磁铁放进装满小熊软糖的罐子里。也像和一个不会说你语言的人讲话时提高音量。再说一遍,这根本不起作用。
人类的问题太大,无法通过给破碎人群提供体贴的讲道或是小众的项目来解决。而神的解决方案太大,足以拯救一个个重生的家庭,足以解决收支平衡的预算。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相信神话语中应许的祝福,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作者:Alex Duke
作者Alex Duke是九标志的编辑之一。他目前住在纽约法拉盛,也是北岸浸信会的牧师之一。
翻译肢体:咸燕美
欢迎支持九标志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