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生态环境篇
加关注的都是帅哥美女(>Д<)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穗府〔2021〕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20日
目 录
第一章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环境
第二节 指导方针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二章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
第一节 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
第二节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第三节 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
第四节 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第五节 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第三章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
第四节 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第五节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第六节 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第四章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
第一节 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
第二节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
第三节 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五章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
第一节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第三节 着力拓展投资空间
第四节 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
第五节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六章 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三节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四节 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五节 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
第六节 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
第七章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
第二节 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
第三节 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
第四节 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第八章 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第一节 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
第二节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第三节 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第九章 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
第一节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第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三节 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
第四节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
第五节 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十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第四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十一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
第一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二节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四节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十二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第一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第二节 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第三节 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第五节 建设世界体育名城
第十三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二节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
第三节 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
第四节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五节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第十四章 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
第一节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第二节 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
第三节 打造中医药强市
第四节 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
第五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六节 实施健康促进行动
第十五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第一节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节 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五节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六节 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第十六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保障经济安全
第三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五节 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
第六节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附件1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表
附件2 名词解释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生态环境篇
第十一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
第一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统筹生态空间布局,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建设城在水边、山在城中、绿在四周的生态宜居环境。
基于“山水城田海”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建设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加强九大生态片区159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村庄搬迁安置等生态保育工作,更好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功能。建设“三纵五横”生态廊道160,加强生态廊道内土地整治、更新改造和生态修复,建设城市“翠环”,更好发挥生态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市域主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161,探索形成可实施可推广的城市降温方案。提升白云湿地、白云山、海珠湿地、大夫山—滴水岩、黄山鲁、南沙湿地等六大生态节点,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景观与游憩设施建设,打造精品生态公园。
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大力推进山体周边系统整治与生态复绿,修复受损山体,整治违法建设,提升城市山体生态景观。建立全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打造水清岸美、安全畅通、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以万顷沙海洋保护区、南沙湿地、无居民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为重点,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推进虎门大桥北侧海湾等整治项目,整体提升海岸线生态景观风貌。
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推动公园下乡,使绿化“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村宅、进楼宇”,展现“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森林城市风采。落实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完善绿色生态网络,提升绿道建设水平。实施林地生态修复,推进造林更新和封育恢复,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实施林长制,加强天然林建设保护。完善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体系建设,基本建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公园城市。持续推进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和公园拆围透绿,保护建设海珠湿地等城市生态绿核,提升“空中云道”162,高水平建设广州花园。通过边角地整理等方式见缝插绿,增加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163。推进珠江两岸绿化景观建设和美丽廊道绿化行动。加强立体绿化,保持天桥绿化领先优势。
第二节 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广州。
提升大气污染精准防控能力,建设大气环境预警防控网络,深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来源解析,完善污染减排清单,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公交车、巡游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电动化,加大柴油货车、船舶、施工机械等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推动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100%”164。巩固燃煤锅炉整治成效,减少电煤用量。
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考核断面、水功能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管理,实现河湖 “长制久清”。深入推进重污染河流系统治污,全面消除重点流域内劣Ⅴ类一级支流,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排查和治理。加强优良水体水质保护,强化入库河流污染整治,继续推进湖库富营养化、蓝藻水华165治理。以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为首要任务高质量完成省万里碧道166建设的广州任务,构建北部山水、中部现代、南部水乡千里碧道167格局,到2025年,建成碧道1506公里。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完善污水收集体系。推动企业“退城入园”168和废水集中处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设水环境预警防控网络。
完成重点行业企业、重点工业园区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把好再开发利用地块土壤环境准入关,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深化花都区、增城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
加强塑料污染和新污染物治理,大幅减少塑料制品消费量,整治塑料污染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污染。严厉打击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持续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分区防控,坚决遏制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处置。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加快推进南沙区、花都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项目,协同处置部分医疗废物。
加强声环境质量监测,推进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对建筑施工噪声进行有效防控,强化城区机动车禁鸣喇叭管理,保护居民免受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到2025年,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监测总点次达标率达到80%。加强对玻璃幕墙等反射墙体使用区域和材料种类的规范管理,深化户外广告和招牌光污染防治,控制城市夜景照明、道路照明亮度和开启时间。
第三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推动生产和生活绿色化,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壮大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大力推进技术研发及装备产业化。建立健全能源审计、节能改造技术服务、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等第三方综合服务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节能减污降耗增效。引导共享经济等绿色新业态有序发展。促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升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持续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十四五”期间,创建清洁生产企业169不少于1000家。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园区开展集中供热、共同治污、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开展建筑能效提升行动,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机制。推广应用新能源营运车辆,加强城市交通调控管理,构建绿色低碳、高效运行的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专栏17 “十四五”时期垃圾处理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专栏18 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以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抓手,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深化全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减排潜力分析,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探索形成广州碳中和173路径。大力发展太阳能、天然气、氢能等低碳能源,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减少建筑和交通领域碳排放,加速交通领域清洁燃料替代。推进碳排放交易,鼓励企业参与自愿减排项目。推广近零碳排放区首批示范工程项目经验,创建一批低碳园区。深化碳普惠制174,鼓励申报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和碳足迹评价175。
第四节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更好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提升环境基础治理能力和科技信息支撑能力,提高环境管理质量和效能。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加强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完善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和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都市圈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优化激励约束并重的治理机制,落实生态环保督察要求。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建立环保法庭。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信用强制披露、严惩重罚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率先对电器电子、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生态产品统计和价值核算体系,制定生态产品名录,开展生态资产实物量统计,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统计制度176。推广流溪河流域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经验,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重要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完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持体系。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