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女教授做起了一份“跨界”事业!这份事业让她直呼好过瘾!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4-09-03

“成为英雄还是做在路边鼓掌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而文中的这位浙大女教授也用亲身经历

给出了属于她的选择


  一头黑色偏分直发,一双清亮明眸,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语调柔和,这位教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知性大方、温和有礼。



  作为外语学院教授,她说工作中自己最喜欢的身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英语老师,而最近几年她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女教授联谊会的副秘书长。课堂内外,她深受学生欢迎;一些活动现场,师生们总能一眼认出她,因为她通常是那位细细聆听、娓娓讲述的主持人。跨学科的专业背景、跨界的校园活动主持人,梁君英却告诉记者,她最大的爱好是坐在路边鼓掌,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聆听”


聆听学生:鼓励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今年上半年,梁君英收到了一封曾经上过她英语课的毕业校友的来信,这位校友请她写一封申请牛津大学“新能源经济”博士项目的推荐信。不久前他又来信,说自己在牛津一切安好,并拿到了中国学生在牛津留学的奖学金。这位校友本科就读于浙大能源学院,硕士攻读了斯坦福大学的环境保护专业,现在博士又换了一个专业方向。一位能源专业的工科生,一位斯坦福的毕业生,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还想着请自己的大学英语老师写推荐信呢?因为让这位学生“大胆”萌生跨专业学习想法就是源自梁君英的一节英语讨论课。



见过梁君英的人,会觉得她的形象气质很符合一位文科教授的“人设”。然而,这位文科教授的最后学历其实是非常理性的基础心理学博士。从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到心理语言学硕士,再到心理学博士,一步步走来,都源于梁君英对交叉学科的热情。


  同样,梁君英将这股对于交叉学科的热情也投注在了教学中。课余时间,梁君英会及时关注《科学》、《自然》、《美国科学院通报》等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前沿的研究动态,通过自己的英语课堂及时分享给学生。既考虑锻炼学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公共演讲能力,又鼓励他们拓展视野与思维。她会给课堂里的每个小组布置一项话题讨论。开头提及的那位能源学院校友当年就是被分在了“环境保护”的话题中。


  为了讲好这个话题,这个小组把焦点放在水资源保护上,他们在课后去了西溪湿地、余杭塘河等地检测水质,进行了细致的数据分析与对比,在课堂中拿出了数据详尽的英文分析报告。令梁君英意外的是,英语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是这组成员对环境保护的兴趣一直延续了下去。他们假期走出杭州,去了趵突泉、都江堰、日月潭等地继续做深度调研,尤其是这位能源专业的男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最终选择攻读了斯坦福大学的环境保护专业的硕士学位。当年,也是梁君英为他写了推荐信。


  作为一名外语学院的教师,对于如何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梁君英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浙大的学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比如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可能大家眼里只是一门普通的基础课程,但其实非常关键,蕴含着无限的可能。因为首先我们的学生大多是新生,新生的好奇心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是创新力的重要源泉;其次我们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课堂上经常会迸发出火花,这是不同学科一起交流的有趣之处。对于浙大的孩子来说,除了学好自己的本专业,也需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更要挖掘自己的潜力。走向国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多学科融合的素养,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世界因我更美好’的信心与勇气,更要有浙大人求是创新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感和天下情怀。


聆听同事: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回忆起当年刚入职时,梁君英觉得特别幸福,“学校对每一位青年教师都非常照顾,提供了许多成长与发展的空间。”2007年,梁君英加入了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平台,担任平台负责人;2008年,梁君英进入了社科研究院组建的人文社科青年教师组织“清源学社”。2013年底,评上教授后,梁君英加入了女教授联谊会。


  参加了这么多青年组织,梁君英得到了很多机会,她不断拿起话筒,成为一名主持人。她清晰地记得,自己在女教授联谊会里的第一场主持,是浙大70后双胞胎女教授“鲜艳姊妹花”的分享会。其实,梁君英早在2008年便结识了“鲜艳姊妹花”中的妹妹李艳教授,“因为我们都是清源学社的第一批‘会员’,而且是学社里‘唯二’的女老师,所以这么多年里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对彼此也非常了解。”在这场分享会里,梁君英抛出了许多看似“姐妹淘”却很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比如“姐姐妹妹有没有心电感应”,“看着学霸姐姐,妹妹如何缓解压力”,“职业中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等,两位教授结合亲身经历,一一应答。


主持 “鲜艳姊妹花”分享会


  活动的顺利举办,让梁君英的跨界主持之路从此铺展开来。此后,她主持了学校教师发展委员会的“师说”论坛、“拥抱阳光,笑对阴影--做更好的自己”女教师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教师交流活动。


  2014年,浙大成立了教师发展委员会。梁君英担任了第一期师说论坛——“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的访谈主持。叶志镇、潘一禾和欧阳宏伟三位教授是这期论坛的嘉宾,他们都有着很深的学术造诣,其中两位还是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名利……这些是梁君英在当时发出的一连串提问。回忆起这场论坛,梁君英语调上扬,语速加快,恨不得把几位教授的精彩回答全部复述出来。


主持首届师说论坛: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


  “潘一禾老师非常出色,但为人却很低调。她说是因为她在下乡当知青时,从老乡身上学到‘踏实’和‘朴素’的为人处世风格,所以喜欢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从潘一禾老师身上,梁君英汲取了“安静的力量”,也成为了一位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陪伴自己的学生成长。作为浙大求是特聘教授,欧阳宏伟老师对学术的热情、对学生的深情至今仍令梁君英记忆犹新。“欧阳老师说今天我们做老师,‘请一定要手心朝上’,托起学生的希望。


主持第二期师说论坛:教师最大的成就是学生

主持第五期师说论坛: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


  每回聆听同事的心声后,梁君英总会感慨自己是幸运的。“浙大的老师是卓越的。我们的老师,一直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时时刻刻体现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坚守着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努力的信念、勇气、持之以恒。


聆听成长:为优秀女性科研者加油喝彩


  2015年,一项针对浙大在读生的调查数据显示,浙大女硕士、女博士分别占本校硕士、博士总人数的35%,而浙大的女教授只占到教授总数的13%-14%。就此现象,梁君英在当年的教代会上,提出了一项议案《学校公共政策中的女性视角》。这项提案也成为了当年的优秀提案。


  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有志于投身科研事业,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为困扰不少女性科研者成长道路上的难题。


  当被问及如何解决事业、家庭的难题时,梁君英笑着打趣道:“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男同胞也应该认真回答:男同胞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呢?”接着她很快回到正题上:“过去四年,跟我们学校很多的女教授接触,我发现‘喜欢’两个字非常重要。我认识的很多女教授,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中国最优秀的孩子,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最有学术信念与学术热情的同事,我们每天的工作是探索与发现这个物质世界或者精神世界的规律,自然是心生欢喜。要是喜欢,那么难题应该也是喜欢的一部分,会想着怎么去克服。


  这些优秀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往往也是孩子的母亲。在梁君英看来,女性在学术研究中练就的选择、判断、分析、整合、总结、创新能力,在生活中、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里也非常重要;同时学术研究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逻辑清晰的分析能力,面对困难或迎头而上或另辟蹊径不放弃的能力。“即使以后不从事科研工作,成为一位全职妈妈,高学历女性为家庭、为社区、为社会所做的事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主持青荷之约:女教授、青年女教师与女学生共话成长


  作为女教授联谊会的副秘书长,梁君英积极辅助会长、副会长组织各类交流活动,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加油、喝彩。她说,女教授联谊会承载着很多的功能,其中温暖与鼓舞年轻女教师、青年女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梁君英特别提到“女教授导师团”与青年女教师共话成长的活动。在青年女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都是需要努力做好的。梁君英说当时的互动交流非常温暖有爱,女教授们都一一分享了自己的“独家秘籍”。记忆特别深刻的是会长何莲珍老师。何老师坦承自己也面临各种压力,要学会倾诉:“我们虽然压力很大,但教师职业是很有幸福感和价值感的,最大的欣慰就是培养了有成就的学生”;“工作中不怕体累,就怕心累。排解心累的最好方法是倾诉,提升幸福感。”药学院院长杨波老师也诙谐地说:“周末加班在实验室看一天的数据,别人觉得辛苦,我觉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假如有重大发现,那就是完美!


  “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梁君英说,“我们在自己学术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工作和家庭很难完美平衡这一个现实,但也要相信一个人在压力下可以爆发无限的潜能,必要时也要学会落落大方地请求家人、同事的帮助。”


  享受价值,提升职业幸福感;调整心态,快乐坚持终将水到渠成;信任他人,常怀感恩之心。


梁教授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一名浙大人是幸福的,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是快乐的。


在浙大,还有许许多多同样为科研奋斗却谦虚低调的女教授们。科研从不分性别,希望所有的女性科研人员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在科研路上结伴同行。


作者:周思逸|叶鑫

摄影:张鸯,部分照片由梁君英老师本人提供

编辑:王紫寅丨叶鑫丨胡雨虹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