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其他

浙大福利,全场免费购!

林前旭部分图片来源于本科生院、文学院、图书馆官方网站、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后勤集团海报设计: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11月10日 上午 11:58
其他

阳光洒在笔记本上,她唱着喜欢的歌……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西二教学楼的楼梯转角处传来校歌悠扬的旋律一本翻到发皱的浙大笔记本一缕透过窗台洒下的阳光一位保洁阿姨恬静地站在窗下看着本子,唱着校歌她是凌红卫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的一名员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校歌精神引领音乐热爱凌阿姨刚来浙大工作一年多八月的本科新生军训是她与浙大校歌的第一次相遇“新生军训的时候,我在教室外听到同学们学校歌,旋律特别好听,歌词也很亲切,就也想学习唱校歌了。”凌阿姨腼腆地笑着说凌红卫在西教楼梯口练习唱歌凌阿姨从小就喜欢唱歌“工作之余,就会在卫生间、楼梯口哼会歌,是难得的休闲时光。”2023级化学(强基计划)专业的周睿聪就在这样一个闲暇的时刻与凌阿姨的歌声撞了个满怀“当时听阿姨在唱校歌很惊喜,觉得校歌里的歌词写得特别贴切,‘海纳江河’‘惟学无际’,浙江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学校,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找到学习的机会和意义。”凌红卫的歌单
11月9日 上午 10:04
其他

神奇!登上《科学》的浙大“膜”法

石油、冶金、食品、制药等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其中,乳化剂稳定的油水乳液在后续处理时最为棘手。乳液的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同步回收稳定乳液中的油和水,成为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近百年来亟待攻克的一大难题。浙江大学教授徐志康,百人计划研究员杨皓程、张超所在的聚合物分离膜及其表界面工程团队突破传统膜分离范式,提出了一种基于亲水膜/疏水膜组成的限域空间狭缝(Janus
11月8日 上午 8:39
其他

浙大“国风书桌”诞生记🤩🤩🤩

一张印有《富春山居图》的毛毡整齐排布的笔墨纸砚、篆刻印章墙上的苏东坡《寒食帖》角落里的国风台灯满载回忆的合照……近日浙大校园里的一张国风书桌成功出圈典雅别致的桌面透露出古色古香的韵味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书桌的主人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大三学生杜江晗把书法篆刻带到新校区新学期开始,刚上大三的杜江晗,从紫金港校区搬到了舟山校区。此前,杜江晗是浙大书画社的部长,热爱书法、篆刻。来到新校区后,一个为自己布置练字空间的想法油然而生。“练习书法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国风台灯,印有《富春山居图》的毛毡,书法、篆刻工具,自己的作品,照片……短短一小时,他就把想法变成现实。对于杜江晗来说,这张桌子就像是他在舟山校区的“工作室”和精神港湾。这张满载理想与回忆的书桌,不仅是他日常写字、篆刻的空间,也成为他自己与诗和远方的一种连接。一个工科生是怎么爱上书法、篆刻这些传统艺术的?杜江晗与书法结缘始于小学三年级。“感觉自己在这方面有那么一点天赋,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就变得越来越有兴趣。”来到浙大后,杜江晗加入了学校的书画社,他在其中结识了许多具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同时也第一次接触到篆刻。杜江晗会将自己的作品以礼物的方式送给他人,充满文化气息的作品成为他与朋友、老师之间的独特纽带。“学习和宣传书法、篆刻这些传统艺术,让我觉得自己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出了一份力。”杜江晗说。书桌背后的有爱接力从偏居一隅到成功出圈,国风书桌的动人故事,离不开校园中一群人的有爱接力。来到舟山校区以后,杜江晗想去认识一些同样有书画爱好的朋友,于是在海洋学院开展新学期调研时,提出了想要组建书画社团的想法。“海洋学院每学期开展学生调研、年级大会、辅导员面对面交流等活动,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一线中去,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真正去做学生需要的事情。”海洋学院学生思政工作部部长闫小龙说。辅导员吴诗梁了解到相关信息后,第一时间与杜江晗沟通,并与闫小龙一起依托校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指导杜江晗在舟山校区潮文社筹建书画部,请他担任书画部部长。同时在校区图书馆为书画部提供专门的书画教室和活动讨论室。“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美育工作,也有一定的基础。希望能通过我们和杜江晗的共同努力,能让更多的同学享受笔墨飘香之美。”闫小龙说。“我一开始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想法,没想到学院却非常重视,短短几天就把原本不可能的想法落地了。很感谢学院和学校的支持!”杜江晗说。让更多同学参与文化传承国风书桌的故事登上了浙大校内社交平台榜单,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加入到这场饱含热爱的文化传承活动中。“看到新闻报道我很激动,我的爱好与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次采访,也让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杜江晗说,甚至有老师在上课时,直接认出了他。而新闻的发布也为他刚刚在舟山校区成立的书画部提升了人气,吸引了许多同学前来加入。“还有不少人专门从紫金港校区跑到舟山校区来打卡。”随着书画部的成立,杜江晗也开始忙于部门的纳新宣传工作,吸引更多对书画感兴趣的人加入其中。“后续将在一些传统节日中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在春节举办写春联、送春联的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
11月6日 下午 1:34
其他

浙大学子,全国第一,“挑战杯”×3!

11月2日,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浙大学子在主体赛中获金奖5项、“秦创原”创新挑战赛获金奖2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获金奖1项,勇夺赛事总分和主体赛金奖总数全国第一!颁奖典礼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陕西省委副书记邢善萍为浙江大学授予赛事最高奖“挑战杯”,这是浙江大学继2018年、2020年后第三次捧杯!获奖团队介绍FlyDrug—全球新药发现智能化引领者推荐院系:药学院赛道组别:主体赛-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团队成员:刘毅飞、王高昂、王非凡、李知予、艾嘉伦、郑紫涵、杨子伊、王晓莹、张徐俊、叶青、王晓瑞、渠旺林、王艺霖、余云涛指导老师:侯廷军、康玉、潘培辰、吴维东、陈海轶项目介绍:本项目基于浙江大学药学院“AI+药学”学科交叉创新成果,开创性地将AI技术与新药研发深度融合,集靶点发现、药物筛选、分子生成、性质预测等功能于一体,打通新药发现全流程,成功打造了新药发现一体化智能云平台。与传统药物发现技术相比,本项目创新性地用AI算法搭建药物发现“云架构”,各种技术指标位居行业领先水平。无土先锋——“SAS”综合设施园艺系统,开启戈壁农业新纪元推荐院系: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参赛组别:主体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团队成员:郑芷瑶、朱常安、周煜侃、陈祎帆、师一森、杨峰俊、万博岩、陈铭威、邢曲凡、朱璐煜、黄静、金启航、潘俊、胡馨尹、蔡皙妍指导老师:周杰、黄琦、师恺、刘耀威、章懿颖项目介绍:基于西北戈壁栽培基质材料来源少、菌剂发酵效率低、发酵环境不稳定三大核心问题,团队提出“SAS”综合设施园艺系统。团队就地取材,筛选农业废弃物作为基质原材料,高通量分离筛选系列发酵菌株,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精准发酵环境因子耦合模型,实现三大技术突破。星识科技——消费级智能望远镜先行者推荐院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赛道组别:主体赛-文化创意和区域合作团队成员:谢智鑫、叶梓、吴可悠、张书晗、王佳彬、张悦指导老师:任帅、林恬逸项目介绍:星识科技以天文摄影为切入,推出首款VIZTA智能望远镜,解决传统天文装备昂贵、笨重、繁琐等难题。通过自研零背隙减速架构等技术满足用户轻量便携的需求,真正实现智能拍星、一键分享,以千元消费级价格媲美万元级性能!AR-Track:骑行AR抬头显示推荐院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赛道组别:主体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团队成员:叶博文、周婷怡、朱可欣、刘蓓蓓、李悦悦、李一鸣、农玉俊、朱星樾、邓馨茁、张洪渐、单逸飞、潘正华、伍宸亮指导老师:杨宗银、厉向东、邢以群、周晓馨项目介绍:AR-Track是一款专为网约配送员设计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HUD)。基于增强现实技术,AR-Track实现了外卖骑手在送货途中,在保持对周围路况环境高度关注的同时,能够快速获取路线导航、天气更新、疲劳预警等数据。该设备通过将关键信息直观地呈现在外卖骑手的视线范围内,确保骑手们不再需要“边看手机边看路”,真正做到为骑手的安全保驾护航。鉴影科技——癌症早诊断的“中国眼睛”推荐院系:工程师学院、医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赛道组别:主体赛-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团队成员:严斯惟、胡秋慧、陈乐怡、陈梓沛、梁德慧、钱璐洁、刘心宇、徐鸿、赵晨、谭玥、贾银行、李伟奇、黄子豪、马锶莹指导老师:周珠贤、顾复、薄拯、胡红杰、任帅项目介绍:鉴影科技致力于解决早期癌症“难发现、难诊断”的难题,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首款癌症纳米靶向造影剂产品Nano-TCA,突破癌症的精准成像、早期诊断。团队研发的纳米化造影剂通过直接靶向结合可达临床造影剂5倍的超强显像效果,开创性地利用自组装技术使纳米造影剂可以针对性结合不同癌症靶点,成为癌症早诊断的“中国眼睛”。领盾智航——盾构智能掘进与辅助操控系统推荐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赛道组别:秦创原-智能制造团队成员:谢明睿、谭显中、郑哲、林福鑫、弟梓铭、马涵悦、孙栋梁、罗凯迪、张杨签卉、司钱欣、张子曰指导老师:韩冬、杨华勇、刘炳瑞、吴晓波项目介绍:领盾智航团队依托浙江大学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从国产盾构掘进操控系统智能化出发,深入探索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有机结合模式,创新实现超前感知、智能决策和在线学习三大功能,有效提升国产盾构面向复杂、极端环境的施工性能,加速我国盾构行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气“香”万千——数字化气味播放与控制系统推荐院系:机械工程学院赛道组别:秦创原-文化旅游团队成员:张文彦、卢方、丁安南、乔广达、丁依诺、朱静嘉、周宇喆、孙茜雅、刘睿杰、江宇宁、杨灿耿、卓逸天指导老师:韩冬、杨华勇、刘炳瑞项目介绍:气“香”万千团队依托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创性地将微流体控制技术应用于数字气味播放系统,实现智能调香与空间气味的动态调节。气“香”万千致力于将数字气味技术和前沿的创新设计理念相结合,协同影视、汽车、智能家居、文旅、医疗、元宇宙等产业开启数字气味市场,构建一个气“香”万千的新世界。甄知灼鉴——网络环境的“清道夫”推荐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赛道组别:“一带一路”-数字技术团队成员:赵文硕、朱言绎、李舒赫、陈星竹、蔡方舒、吴奕竑、BEZEA-TUDOR
11月4日 下午 3:58
其他

又美又实用!浙大定制计划表送给你!

大学生活被deadline填满?课表排满,你感到无所适从?别担心小浙这就为你送上最棒的“学习助手”电子版超精美新学期计划表大放送帮你合理规划时间🤩🤩🤩课程表、周计划表、21天习惯养成康奈尔笔记、四象限清单、时间轴计划六种主题设计任你选择多模块内容私人定制浙大特色地标建筑陪你学习每种设计都有春夏秋冬四款样式总有一款是你的心头好快点击文末链接下载让时光看见你的努力加油灿若星辰的浙大人!✊️✊️✊️大学生课程表浙大人专属定制课程表上线这一款以求是大讲堂为底纹赋予青春悦动的色彩精心编排的课程将你一天的作息安排得井井有条制作完毕,还可以设为手机壁纸轻轻一瞥便能迅速掌握全天的学习与生活节奏超便捷,超贴心!21天习惯养成计划表铃兰邂逅纸鸢,柠檬碰撞夏日一幅幅独特又美好的时光图景配上主图书馆传来的书香气期待见证你的蜕变无论是早起晨练、每日阅读还是坚持写作、学习新技能只需确定起止时间便能开启一段为期21天的习惯养成之旅做next
11月3日 上午 9:57
其他

浙大,拿下A+!

1954年,首批5位越南留学生来到浙大,随后动情地写下“感谢亲爱的老师们、朋友们!感谢亲爱的浙大”。这简短而真挚的话语,不仅是对当时浙江大学师生热情接待与悉心教导的感激,更开启了我校来华留学教育辉煌篇章的序曲。70年光阴流转,一批又一批来华留学生融入了这所百廿余年学府的深厚底蕴之中,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化共享,更是搭建起了增进各国人民友谊与理解的桥梁,为浙江大学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了力量。10月31日,在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浙江大学获颁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教育服务认证证书》,获A+最高等级和8年最长认证有效期,成为迄今接受认证院校中获得A+的两所高校之一,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事业更高质量发展。01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的窗户初秋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的留学生们在专家的带领下,通过参观遗址、聆听讲解、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沉浸式领略良渚文明高度发达的复杂社会形态,探秘古老文化起源。这样的活动,在中国学硕士项目中屡见不鲜。作为全国首个中国学硕士点,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项目经过多年发展,在招生规模、课程体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走在国内前列,构建了“学习中国知识、了解中国社会、理解中国问题”的留学生培养体系,探索了知华友华高层次复合型留学生培养模式。中国学硕士项目2017届毕业生帕特里西奥,现为阿根廷中阿战略合作观察中心执行主任,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被新华社列为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全球15位“中国通”之一。他在全球各大媒体发表与中国相关的文章120余篇,广泛宣传中国道路、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他表示,在浙江大学的学习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更多可能。文化,让我们心意相通;科技,让我们携手奋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指引下,浙江大学不断为来华留学生配备顶尖师资,多位院士、文科资深教授躬身教学,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一流专业素养的知华友华优秀国际人才。2018年以来,浙大留学生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近千篇,多篇论文被各领域顶级期刊录用,入选高被引论文;多位博士生受邀在全国来华留学生博士论坛作主旨报告。“在这里,我们受益于顶尖的师资力量,世界级的实验室和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在李斌教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植物集成纳米生物技术前沿研究,发表了18篇论文。”巴基斯坦籍植物病理学留学生伊美娜说。伊朗籍土木工程博士留学生阿里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多次在科研方面被评为优秀留学生。02搭建一座交心交友的桥梁2024年以来,共有来自150余个国家的6200余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覆盖13个学科门类和9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他们,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被深情讲述——阿马尔,来自也门,疫情期间拍摄多语种抗疫视频,向世界,特别是阿拉伯国家,宣传中国抗疫经验,传递中国正能量。和丹,来自索马里,与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张勇联合执导拍摄《我从非洲来》,在非洲30多个国家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等播出,为深化新时代中非友谊贡献力量。林小发,来自瑞士,历时十多年翻译完成《西游记》德文全译本,获2017年第十三届莱比锡书展图书奖,2019年其德译版《千字文》也在德国正式出版,为推动中国古代文学在全球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岳凯涵,来自德国,从中国最北端到最南端,又从最西端到最东端,沿途采访300余位普通百姓同一个问题:“你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并以此完成了中国学硕士毕业论文——《老百姓的中国梦》。这些故事的背后,是浙江大学积极推进国际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学校坚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中国国情教育,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与实践中,感知中国。英语授课临床医学本科(MBBS项目),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和健康行业的领导者,自2006年开设至今,已形成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全程学业导师制、跨学科课程、新职业素养培养、个性化发展和多元文化浸润的“Clinic”培养特色。《医学免疫学》等5门课程获全国来华留学生全英文品牌课程和精品在线课程,培训高水平医学英语师资400余名,在服务行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我要成为第一批将中医、西医、波斯医学融会贯通的人,从而成为帮助全世界的人。”伊朗籍留学生萨拉这样说。“浙大十年生活是我受益最多,也是我最为享受的学习阶段。”马来西亚籍2005届文艺学博士毕业生、马来西亚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胡月霞回忆在浙大本科到博士的求学生涯时这样感慨。自2013年成立马来西亚校友会以来,她一直活跃在校友活动一线,致力于搭建中马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的桥梁。而她的故事,也成了浙大校友中一段佳话。03拥抱一片深情厚爱的热土7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3万余名国际学生。一批批优秀毕业生从求是园出发,走向世界,在国内外高校、本国政府机构、驻华使领馆等任职,为推动中外交流、提升学校国际声誉发挥了积极作用:校友阮攻藏,曾任越南副总理;本科毕业生基斯佩,曾任玻利维亚驻华大使;博士毕业生白萨姆,任约旦Tafila技术大学校长;博士毕业生英兰,获浙江省政府“西湖友谊奖”;……留学生于浙大,如点点星光汇入璀璨银河;浙大于世界,又恰似滔滔江水润泽广袤天地:自2004年起,连续承办27期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已培训113个国家的819名司处级政府官员;2015年起,承担商务部“援外高级学历学位教育专项计划”,为受援国培养相关领域精英人才。目前,已接收来自18个发展中国家的48位政府官员、学术机构研究人员、相关领域中高级管理人员来校学习;2016年以来,承担国家科技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连续举办7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国际培训班”,累计培训34个发展中国家186位高校科研机构人员、科技管理部门官员;成立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培养高水平国际医学人才;在浙江恒逸集团的支持下,与文莱大学开展合作,以“校-校-企”合作模式联合为文莱培养石油化工专业人才;承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研修班,纳入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机制,培养东盟成员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领军人才;……服务大局,使命催征。浙江大学将进一步树立一流意识、围绕一流目标、贯彻一流标准,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留学浙大”品牌,以高质量来华留学助推学校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为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教育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浙大力量。文字记者:周亦颖
11月1日 上午 11:50
其他

考试周了,你怎么还在拖延?

它来了!它来了!紧张又期待的浙江大学考试周已悄然而至你准备好迎接战斗了吗?面对排山倒海般涌来的ddl却仍不由自主地将事情一拖再拖?你还在与如影随形的“拖延魔鬼”进行无声的较量?别担心,推文里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张顺民团队提出了时间决策模型(temporal
10月31日 上午 10:03
科技

上“心”了,浙大!

教室座位能不能有插座?教学楼里什么时候也能开一家咖啡吧?那栋高大的新建筑建成了?我的宿舍什么时候翻新呀?……校园是大家共同的家是每天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如何让她变得更好不断满足大家的美好需求暑假以来学校多家单位一起行动针对学生们的重点需求进行了多方位的设施改造与更新涵盖学习科研、食宿出行、平台资源各方面用切实行动支撑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校园内已有多处焕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打卡求是园硬件设施的新变化吧!学在浙大有保障始建于1956年的玉泉教四承载历史文化底蕴本科生院、总务处针对学生需求进行为期一年的改造升级教学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插座到座位学习无限续航软座课桌椅更关心你的学习环境是否安适教室、自习室、研讨室、休息室满足师生多种需求无论是小憩休息,还是补充能量麦思威咖啡吧都可以成为你的选择“栖身”教学楼咖啡香与书香作伴学习生活更精彩在紫金港校区东区南侧一座线条简洁流畅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这是基本建设处牵头打造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交叉中心集科研、会议、食堂三用一体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搭建设施优良的平台为学校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智能浙大超有料为学习更方便,本科生院打造的新版本科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教室资源管理平台已上线实现本研课程贯通“三个一”教师课程安排一张表学生选课安排一张表教学资源配置一张表智能化的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更加完善系统平台间数据实时对接智慧教室与学在浙大、智云课堂系统联动本科智能教务问答助手“浙小本”提供24H在线智能教务问答服务“私人订制”每位师生的个性化教学管理服务自10月1日起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班车服务启程科技新纪元公共区域的无线网络也迎来了优化提升环保便捷的校车简明智能的预约实时追踪的车程Wi-Fi7无线技术全方位加持走到哪里都有网校园出行轻松搞定食在浙大有格调历经暑期改造由总务处、后勤集团负责的玉泉校区四食堂崭新升级一楼大厅灯具、桌椅实现“一键焕新”二楼大厅点餐区域和包厢区域也完成了改造工程已于10月26日正式和大家见面干净便利的就餐环境丰富的菜品选择保障师生在全力以赴的拼搏之后来到食堂吃上美美一餐在学习生活之余甜品,是提高幸福感的小窍门今年9月10日麦思威首家面包烘焙店开业启用落地紫金港校区农生环大楼连廊吐司、慕斯、千层……再加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香甜可口的甜品配上一丝不苟的生活这是浙大人对生活的求是创新住在浙大有品质今年暑期6幢宿舍楼“面目一新”总务处整体改善学生寝室530间提升改造学生宿舍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完成寝室专项提升维修1392间以学生为本改善住宿条件宿舍翻新计划仍在继续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智能化水平与时俱进
10月30日 下午 1:37
其他

“90后”王元骧:“不要把学问当作名利的敲门砖!”

在西溪校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满头华发总是身着中山装、解放鞋漫步在郁郁葱葱的香樟树下他的腰板挺得笔直学生们每次见到他都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敬畏之心他是浙江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与美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王元骧先生在学生们的回忆里老先生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买过新衣聚餐时绝不容忍浪费粮食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葆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和稳定的思想内核他对待学术虔诚且纯粹对待生活真诚而浪漫今天王元骧先生将迎来自己90岁寿诞让我们一起向老先生道一声生日快乐“不要把学问当作名利的敲门砖”王元骧先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风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求是学子。有不少他昔日的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文艺学界的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苏宏斌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王先生经常用这两句话来教育我们,‘不能把学问当敲门砖’和‘对学问要虔诚’,他总是说,对学问要有崇敬的心态,做研究是神圣的事业。”文艺学研究所朱首献老师也曾跟随王元骧求学。他说:“王老师把学术当作自己的生命,非常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但对金钱这种物质性的方面,他基本上没什么追求。”多年来,王元骧先生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但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吝啬,多次慷慨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王元骧先生(中)与学生朱首献(左)、李咏吟(右)今年,《王元骧文集》即将出版。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位耄耋老人一直在细致地手写修改文稿。每一篇文章他都反复斟酌、修改和完善,要求所有的文章都能贯通起来。苏宏斌曾目睹过王元骧先生校对文稿,他打趣说修改过程“简直是没完没了,永无休止的”。王元骧还经常谦逊地请学生们批评指正自己的书和文章,与他们平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王元骧写文章时严谨的架构和论证让学生们受益匪浅。王元骧先生与文艺学研究所的老师们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王元骧常常强调,“写出来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本著作都是要传下去的,要对它负责,所以一定要认真再认真”,因此他在学术上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朱首献说:“我们知道王老师其实对我们期望都是非常高的,我也在身体力行地以王老师为榜样去努力。”王元骧先生在“我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学术研讨会上致辞在王元骧的言传身教下,苏宏斌写文章也同样是高要求,不随波逐流追逐学术热点,力求每一篇都是精品。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时,苏宏斌教导学生不要急于发文章,应当先读这一领域的原典和重要著作进行积累。他的师门,多年来一直保持每两周一次学术例会的习惯,学生们汇报近期阅读的心得以及研究中的困惑,苏宏斌则予以指导和点拨,在相互的交流、讨论中促进新观点的迸发。“严谨扎实、精益求精”的治学风格就这样在一代代的师承中传递。但光靠严格是不够的,王元骧常说人要活在“趣味”中,要过“趣味人生”。他认为让学生在情感和爱好的驱使下学习,为己而非为人,这样才能迎难而上、持之以恒,这与他所做的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是相通的,“审美、包括文艺的熏陶,是培育一个整全的、健全的人格所不可缺少的素养”。朱首献长期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开设了《中西人文精神与文学精神》课程,带领学生们阅读中西方文学和哲学著作,感悟其中的人学精神与文学审美精神的深层关联,课程获评“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苏宏斌主讲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西方文论经典导读》,对43部代表性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和理解相关著作时所面临的困难,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文艺学研究所的老师们在课程中融入美的体验,在教学中丰富人的存在,不断延续、践行着王元骧审美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王元骧是宽厚、慈爱的。朱首献回忆刚留校工作时,好几年春节没有回家,王元骧不仅邀请他去家里吃年夜饭,还担心冬天天冷给他送了褥子、微波炉等生活用品,“其实我也没有感觉到很冷,但是王老师可能担心我”。从此,朱首献以王元骧为自己言行的榜样,待人温和谦逊,对学生总是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因此也被同学们称为“朱天使”,获评浙江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导师等荣誉。美学融入生活王元骧的研究围绕着文艺学、美学展开,却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艺术和美的欣赏深深地融入了生活中。他在著作《论美与人的生存》中谈到,“(美)从消极意义上可以抵制物的诱惑,从积极的意义上可以培养一种‘爱’(美感)与‘敬’(崇高感)的感情,从而起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以美的精神来塑造人格,完成人的本体建构的作用”,这也正是他的真实写照:用审美的态度寻找和抵达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在浙江大学任教时,王元骧给学生讲授美学,谈及某一幅绘画作品时,常常三两笔就勾画出来。他广泛涉猎音乐、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不仅喜欢听京剧、歌剧,还会自己作曲。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艺术才华都是无师自通的。苏宏斌回忆:“有一次我跟他聊天,他说‘人家给我做了一张唱片,是我作的曲子’,我感到很惊讶,就开玩笑地表示不相信,后来第二次去的时候,他就把唱片找给我看。”原来,是王元骧自己为多首毛主席诗词谱了曲,由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演唱,并录制成了唱片。王元骧先生的书法作品年至九旬王元骧先生依旧笔耕不辍“文章越写越好”他的这种学术与生活互为映照的方式也在学生中代代相传成为文艺工作者治学和生活的遵循潜心治学、立德树人王元骧先生以其独具风格的为人为学之道照亮一代又一代浙大学子上下求索的治学之路并激励他们感悟师道传承,赓续求是学脉王元骧先生谢谢您祝您生日快乐文字记者:楼煦昂
10月29日 上午 10:09
其他

我的导师会唱歌!

周亦颖精彩推荐大揭秘!浙大人竟然在追……10年,全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竺”你40周年,生日快乐!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10月28日 下午 4:02
其他

大揭秘!浙大人竟然在追……

https://mp.weixin.qq.com/s/pgB4ghRh0uYjKhXdkQCFAA最近几天,你在校园里“追”些什么?追操场的自由之风?追湖边的晶莹之浪?追图书馆的文化展览?追师长字句珠玑的课堂?追社团活动纯粹的欢笑?浙大校园里丰富的资源为同学们提供了无限追求的可能性下面请跟小浙一起走近浙大学子的追求之旅看看他们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在校园里自在驰骋开启新程追求不止追好课课间的教室怎么排起了长队?下课后同学们怎么围绕在老师身旁?选课容量已满却还有旁听生加入挤满了课堂?求是园中,好课多多有硬核严谨的专业课有百花齐放的通识课还有锻炼技能的劳育课同学们口口相传、共追好课的背影是对浙大教学能力最真切的肯定(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展摄影展?科技展?文化展?你可曾因一场展览了解一个崭新的世界?或是驻足展柜前听见驼铃声与海风声谱就的丝路之歌或是视线转换间品读专业性与创新性交织的毕业大戏追展的脚步不停我们叹先生风骨、悟大系传承以展为媒,扩展视野,锤炼思想(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真理如何开启科研求索之门?浙大搭建一站式导师帮带平台助你迈出求真第一步已经形成学术成果雏形?浙大评选优秀创新成果鼓励你在相关领域持续精进文理工农医,浙大发现与创造在各领域生生不息斗转星移,日征月迈一切终会过去,唯有真理长存而我们对真理的追逐永不停歇(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美”擦拭镜头,调整焦距活动手指,屏住呼吸于美好出现的刹那按下快门记录一簇花的喃喃细语定格一朵云的飘逸身姿校园里从不缺少美而摄影师们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醒人们在步履匆匆的生活中莫要忘记关切窗外的风景追“美”一直在路上直至抵达心灵的芳草地(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风凝气、摆臂、提速感受微风吹拂过面颊坚持、坚韧、坚定体会力量萌生于胸腔看似枯燥重复的动作背后是拆解任务、脚踏实地的日有所进欢呼,庆祝;转身,起跑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奔跑在求是园中的追风少年自身便是朝气蓬勃的太阳(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浪当船桨拨动平静的湖面晶莹的浪花映照出一张张奋勇争先的脸当“雪龙号”行驶于无垠的海面汹涌的波涛牵引出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用科技为体育赋能以海洋为创新基底激发学科交叉的无限可能在劈波追浪的航行中每个人都既是桨手,也是舵手(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热爱赛场上心有灵犀的默契配合舞台上整齐划一的优美舞姿欣赏表演时引发的切身共鸣志愿服务时传递的温暖善意我们因共同的兴趣相聚组成社团、举办活动、彼此感染230+选择,你总能在这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追寻纯粹的热爱分享快乐,收获友谊(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追光遇见被堵塞气管的孩童当机立断伸出援手于列车上听见寻医广播迅疾起身诊断治疗你看“浙大小梧桐”在乌镇峰会发光发热你瞧“浙大小青荷”在亚运、亚残收获赞誉还有以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一批又一批学子致力于成为光、播洒爱小小荧烛亦可增辉日月(点击图片跳转相关推文)无论是名师好课科研资源还是风光美景社团活动你总能在校园里发现数不清的值得去追求的美好事物你在校园里追些什么呢?校园里哪些事物让你不断迈出追求的脚步?快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同开启我们的追求之旅!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10月27日 上午 10:16
其他

10年,全国最年轻的三甲医院!

2014甲午金秋的一个诺言立医为民、千里拓荒的脚步丈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之路浙江大学在浙江义乌播下一颗医学的种子开启了一座城市及区域现代化的“加速键”凝聚成追求卓越的瀚海之华共建“一带一路”“三院一体”的顶层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优秀附属医院打造高水平的医疗中心国际医学教育基地和医学研究的学术高地让世界看到了浙大医学人奋斗的模样十年砥砺奋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是习近平总书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的生动实践,是浙江大学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是全体浙四人勇担重担艰苦创业的精品之作。金秋十月,浙江大学唯一一家建在异地的直属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迎来建院十周年的特殊时刻。蓬勃发展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十年来,砥砺奋进,始终坚持“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战略导向,奋勇拼搏,带动浙中西地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提升,连续四年蝉联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等级,成为一家年轻活力、发展迅猛、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大学附属医院,成为浙江大学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新范式。十年来,创新探索,浙大四院与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创新形成医教研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一个党委、一套班子、一张蓝图,以高质量医教研融合促进人类健康而不懈奋斗。笃志前行
10月26日 上午 11:1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竺”你40周年,生日快乐!

在改革春风里诞生在争创一流中成长历四秩芳华,承卓越薪火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在今年迎来40周岁生日2024年竺可桢学院毕业典礼暨荣誉证书授予仪式1984年浙江大学以开拓者的姿态创办竺可桢学院的前身——工科混合班率先开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四十载,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40年来,13000余名优秀院友包括100多名国家高层次人才70余名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实控人等用实际行动为竺院人的身份写下多元发展的注脚不断书写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篇章1984年,浙江大学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创办“混合班”2000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典礼使命驱动:追求有灵魂的卓越无灵魂即无精神,无使命则无卓越。使命是拔尖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够驱使拔尖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索,追求有“灵魂”的卓越。校党委书记任少波与竺可桢学院师生座谈杜江峰校长在竺可桢学院新生开学典礼作专题报告40年前,竺可桢学院的前身工科混合班脱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启了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铸魂育人之路。40年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学院通过构建教学与思政一体化培养方案,让“三全育人”和“四课堂融通”互促互进,强化对拔尖学生的使命驱动,引导拔尖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和基础学科前沿。85级混合班学生外出实践学习“我倍感光荣、倍受鼓舞。中国航天人永远是党、国家和人民可以信任的重要力量!”今年9月,1988级混合班院友,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有幸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追随宋征宇学长的脚步,今年暑假,竺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前往文昌航天发射场,亲眼目睹了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3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心潮澎湃。砥砺强国之志,方能勇担报国之责。从培养出发,竺可桢学院在一课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邀请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国家重大工程领域领军人才进课堂,涵养科学家精神;在二课堂,将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和名师交流作为必须学分,与全员导师制形成有效衔接;在三课堂,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启共育拔尖学生的战略合作,组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上好“大思政课”,近五年来,学院已组建近200支社会实践队伍,带领同学们前往马兰基地、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等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年均覆盖学生近600人次,引导学生埋下科技报国的火种;在四课堂,实现了学生前往世界名校参与学术会议、文化交流、科研训练等100%全覆盖,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竺院学子开展社会实践大师领航:星光璀璨照亮求知路无论是拔尖人才的发现、选拔还是培育,都离不开师长的托举与领航。“有位好导师的栽培,如同二次‘投胎’。这不仅能使我们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让我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树立最初的科学审美观。”1993级混合班院友,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回忆混合班岁月时如是说。师生谈笑风生面向超常规选拔出来的优秀高中生,学校和竺可桢学院集聚最优质的办学资源实施特别培养,导师制更是作为重要育人特色传承至今。混合班成立之初,学校就从数、理、化等学科中选派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担任混合班学生导师,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传道、授业、解惑”。竺可桢学院成立后,持续升级“强引领、全覆盖”的导师制,推动设立“教授学术小组”,实现和顶尖科学家与拔尖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教授学术小组”师生见面会“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竺可桢学院十佳专业导师方文军是2018级化学(求是科学班)钱璞凡的竺院导师。方文军不遗余力帮助钱璞凡推荐合适的科研导师与研究方向,不仅激发了他的学习科研兴趣,还助力他成为校竺可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双料得主,在求知路上不断前行。导师方文军与学生交流目前,学院导师库已拥有全校39个院系和研究单位的1300余名导师,涵盖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高层次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900余人。每年有超过700名学生选择导师,二年级以上学生实行100%全员导师制,已有83名高层次人才与112名优秀学生通过“教授学术小组”成功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持续深化升级“全员”导师制,丰富“多元化”融合师资队伍,学院引领拔尖学生在“从游”拔尖教师的过程中开启科研的大门,走向创新的征途。竺可桢学院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因材施教:孕育个性化成长土壤独特人才的诞生取决于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尊重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需求、提供个性化成长土壤,让最大限度发掘学生潜能成为可能。走进早期的竺院,你会看到学生们自由穿梭于各个学院,跨系选课已是常态。他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确认主修专业,与导师共同协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还可以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21世纪初,这种完全学分制取代了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壁垒,成为浙江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行者。混合班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交流“尊重规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一直贯穿于竺可桢学院的办学实践中。在导师制的框架下,竺可桢学院精心设计了“一生一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实现对优秀学生的精准育人。此外,学院与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合作,建立了拔尖学生科研实训平台,并提供了分层次、分类别的科研训练项目,旨在为学生植入开展创新性研究的种子。竺可桢学院部分培养方案剪影“我一直有攻读博士的打算,导师和我一起制定了九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让我在本科阶段就能明晰未来科研的道路。”雷俊驰是2021级竺院混合班学生,也是竺可桢学院首期本博贯通项目的参与者。近年来,学院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试点“3+1+X”本博贯通长周期培养模式,实现50%以上学生进入长周期培养体系,2024届毕业生深造比例逾90%,为拔尖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入的学习机会。个性化的培养进一步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探索的好奇心,连续两年,竺可桢学院本科生累计成功申请21个项目入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者项目资助名单,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本博贯通宣讲会夯实基础:扎好“拔尖发展”之根无基础不拔尖,基础之宽厚决定攀登之高远。基础宽厚是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竺院,“夯实基础”一直被视为拔尖人才培养的根基所在。“用一年半的时间给同学们打好基础。”混合班自成立之初就展现了培养学生宽厚基础的决心,专门聘请杨士林教授、李文铸教授、郭竹瑞教授、何志均教授分别担任化学、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各课程的顾问。围绕“夯实基础、激发潜能”的教学理念,竺院持续打造荣誉课程,筑牢坚实基石,以高质量教学持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后续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更加游刃有余。上世纪末混合班学生使用的数理课本“各门课程的合理设置、搭配,配合教学中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法又为我在博士阶段独立进行科研探索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级混合班院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周如鸿在书信中如是写道。正是竺可桢学院“夯实基础”的育人特点,持续助力着拔尖学子勇攀卓越高峰。目前,竺可桢学院已形成“强基础、重能力”的荣誉课程体系,已建设146门荣誉系列课程,实现数理化生计文史哲全覆盖,10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含系列课程),15名荣誉课教师获永平/心平教学贡献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赋能。荣誉课程授课现场交叉复合: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创新火花交叉是开拓创新之源。跨学科的培养环境不仅能够激发拔尖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为拔尖学生探索未来未知问题做好能力准备。“那时候,一个寝室8人会有6个不同的专业。”“多学科的学习及交叉融合的氛围,对我影响深远。”这是院友们在回忆混合班岁月时提及的高频话语。混合班多学科讨论小组学术交流会混合班自创立之初,便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与拔尖人才成才的相关性,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竺可桢学院始终以交叉复合为引擎,驱动着创新的火花。步入新时代,竺院传承和发扬自1984级首届混合班学生自发形成的多学科小组讨论活动,积极开展“竺涯共语”、“竺山论剑”等师生交流活动,邀请两院院士、顶尖教授、优秀院友等与学生开展小范围、多频次的常态化交流,帮助学生提升眼界、引领未来。黄荷凤院士与竺院学子交流如今的竺院,聚焦混合拔尖和基础拔尖两大培养体系,汇聚了各种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班型,涵盖文理工农医各学科,学园2.0的建设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群体提供了交流碰撞的空间,近两年来,学院累计邀请300余名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先生”与近10000名学生共话生涯成长。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向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的育人高峰不断迈进。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未来,竺可桢学院将勇担“梦之队”和“引领者”的非凡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荣誉学院而努力奋斗!四秩风华,竺风化雨“竺”你40周年生日快乐!竺可桢学院荣获浙江大学第十二届“三育人”先进集体互动福利环节值此竺可桢学院办学四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互动福利环节方式一:抽奖分享这篇推文并扫描下方小程序即可参与抽奖我们将抽取40位幸运粉丝送出一份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定制水杯方式二:留言点赞在推文评论区写下和竺可桢学院的故事或送出祝福截至10月28日中午12:00留言点赞数排名前5名的粉丝将获得一份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文创福袋点赞排名6-40名的粉丝将获得一份竺可桢学院办学40周年纪念版院徽内容策划及来源:竺可桢学院文案撰写:林威
10月25日 上午 11:58
其他

被浙大“硬控”了!

控制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力量精准而强大、灵动而深邃引领你从混沌走向秩序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在这里相互交汇宏观思考与细致探索在这里相互启发走进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对话常务副院长程鹏教授共同探寻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无限可能“无人”“控制”是连接实体世界和信息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自动化应用场景的实现,无一不对应着无人任务的执行。自工业革命以来,控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放生产力、创造新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程鹏说:“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自动化的过程,自动化也被看作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志。”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工业控制装备与系统处于被垄断的状态。“以往国内企业把设备的‘身体’引进来了,可‘大脑’还在人家手上。”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6年,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创新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自动控制系统是国家重大工程和关键基础设施的神经中枢、运行中心和安全屏障。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几代浙大控制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秉持“创新科学思想、研发前沿技术、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理念,浙大控制学科聚力解决前沿科学问题,研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亟需的关键技术,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包括自动化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自己的‘工业大脑’。”程鹏介绍,在国家持续稳定支持下,浙大控制学科在我国工业现代化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成功解决了一批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的重大需求,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十四五”来,学院牵头的“广域协同的高端大规模可编程自动化系统及应用”项目,成功打造了支撑工业全生产过程的“坚强大脑”,在能源、冶金、石化、环保等行业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推广应用。同时还牵头制定世界上首个自动化系统与软件集成领域系列国际标准IS015746,在突破全球性技术壁垒的同时,解决了智能制造工业软件亟需统一规范的行业共性问题。一个个特大型高炉、超大规模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特大型工业气体装置,大国重器装上“中国大脑”。在孙优贤院士的带领下,学院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基地平台,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我国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强支撑。“无界”“无人”的背后需要源源不断的“育人”。浙大控制学院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目标的引领下,积极倡导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引育了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支撑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等控制学科方向,引领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等学科新增长点。同时,大团队承担大成果,大成果孕育新人才,一批青年人才伴随学院发展成长起来,学院多名教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等。拔尖创新人才不应该“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为此,学院因材施教,为学生匹配相应的导师和科研资源,努力培养敢于挑战前沿的理论创新人才、精于硬核攻坚的科技领军人才、善于谋划协调的开拓创业人才。“控制学科的横断、交叉、跨界特质进一步显现。”程鹏说,“我们希望同学们既要有系统分析的能力,又要能够解决行业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获批多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同时,学院构建了“课程-实践-项目-竞赛”深度结合的育人模式,建立了从课内到课外、从课程到竞赛、从教学到科研互相融合的全链条培养路径和浓厚的创新氛围。从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屡屡斩获金奖到多次摘得机器人世界杯桂冠,从人形机器人“悟空”惊艳亮相到机器狗“绝影”在各行各业替代危险工作,从空中机器人成功在竹林自主编队飞行到AI驱动的支气管镜机器人助力手术……既要埋头研究,也要抬头看路。“嵌入产业、融入工程”,浙大控制学院以重大任务为导向,与上海电气、中石化、柳钢等紧密合作,凝聚一支包含百余名行业领军人才的导学团队,引导学生“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学院还不断深化国际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树旗帜-强引领”,带领学生深度参与控制领域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教学育人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把“金刚钻”交到学生手中,学院深度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模式,走出一条“无界”之路。“无我”“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核心技术的研发更加需要高校和企业紧密地合作。”面向未来,程鹏已有新的思考。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四五”以来,浙大控制学院研制出国际首套全生命周期内生安全关键控制装置及系统,打造了自主可控的超大规模云网络超高性能调控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油气管网安全多维度感知和管控,突破了复杂作业环境下物流巡检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解决了严重制约大型高炉炼铁系统高性能运行的技术难题。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推进高校服务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控制学院还积极对接地方发展战略,推动校地合作,强化技术辐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学院与湖州市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湖州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与西湖区灵隐街道联合建设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进一步赋能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产业发展……树立“行业标杆”,以“无我”之境,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源于学院一贯以来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成果转化与大规模工业应用结合的理念。”程鹏说。为了进一步打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行业交流的平台,学院发起并承办了首届国家工业软件大会,主办了2024年中国国际通信大会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为扎实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汇聚强大动能。面向未来,控制学院将围绕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目标,聚焦自主可控的高端控制装备、适用可靠的核心工控软件、安全可信的工业控制网络等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要在高端控制装备及系统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替代超越。”程鹏表示。学院将坚持以服务求发展,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在生产生活中迅速“落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打造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科技力量。”如何培养好控制人才,这是面向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院将进一步建构以“内驱力、竞争力、胜任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院融合、赛教融合,打造“理论-实践-创新-创业”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别具特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以一流使命为引领,让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让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浙大控制人努力走在面向未来的征途上,始终把论文写在行业里、把算法融入装置中、把技术变出效益来。因为眼界从有限的规律中预测无限的未来因为使命与世界共成长与家国共命运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可期评论区福利欢迎写下你对浙大控制学院学习的回忆、未来的期待学院答疑小助理将来到评论区与大家互动
10月24日 上午 9:06
其他

“这是我大学生涯最疯狂的一件事!”

宇宙浩瀚无垠星子闪烁其中穿越亿万光年彗星☄拖曳着璀璨的光芒吸引着无数天文爱好者的目光近日,浙大师生在全国各地拍摄到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C/2023
10月23日 上午 9:13
其他

进操场唱“校歌”刷脸?浙大保安告诉你真相……

“乒乓球打切线的时候,力度是最大的,发力的时候要用上腰部和核心力量。”最近,一条题为“什么?浙大保安叔叔要会物理才能上岗?”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视频里,一位保安在运动场馆门口,兴致勃勃地和刚运动完的同学交流乒乓技巧。手脚并用、充满活力的样子,让视频下的网友纷纷评论:“保安大叔好有意思,好想跟他聊聊天。”“闫叔啊,人超级好。”闫涛引导学生有序停车他就是浙江大学后勤集团的保安闫涛,负责紫金港校区风雨操场等场所的安全、秩序管理。每天,他工作中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来锻炼的同学聊上几句,不仅给同学们带来了欢乐,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多样的色彩。靠“唱校歌”识别身份?这是他对“浙大人”的深切认同闫涛的职责之一,就是紫金港校区风雨操场的“守护者”。风雨操场对校内师生免费开放,不仅是白天上课,每天晚上、每个周末,丰富的运动场馆里,都是同学们的运动高峰。一方小小的闸机,要做到让校内师生顺利、快速通行。遇到说自己“没带校园卡”的,或是“打不开二维码”的人,闫涛想了一个办法:唱校歌。闫涛在风雨操场工作中“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这首浙江大学校歌,149字,全部由文言写就,难度不小;但对大多数师生来说,它也早已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偶有接唱不上的同学,只能面对闫师傅尴尬一笑,打开二维码自证“身份”。“浙大校歌的歌词我是倒背如流。”入职浙大后,闫涛就对这首优美的歌曲印象尤为深刻。它创作于1938年抗战期间,浙大师生举校西迁办学,创下了中国教育史上“文军长征”的壮举。这首歌也成了当时浙大学子心中的精神支柱。在师生的口口相传里,闫涛领悟到了国学大师马一浮,在词作中对浙大学子的殷切期待。他说,尤其是最后一句“树我邦国,天下来同”,浙大人要求自己心怀理想、心系家国,这是他最敬佩的事情。浙江大学校歌词谱刚来到紫金港校区时,每一处环境都使他感到别有一番风味——阳明桥、启真湖、月牙楼,河流潺潺,树木丛生,莺歌蝶飞。走进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态公园,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美。“但这里不仅有优美的环境,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说,走进校史馆参观时,上世纪浙大人在艰苦年代创造出的不朽奇迹,令他感到赞叹,“这也正是我特别喜欢我们校歌的原因,大气磅礴,意味深远。”浙大有非常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浸润在学习氛围中。入职后不久,闫涛收到了个令他欣喜的消息:拿到职工的校园卡,解锁了学校图书馆的权限。全年无休的主图书馆,24小时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知识向每一位浙大师生员工敞开大门。“每周轮休的日子,我都会去主图书馆,阅读各种文学、科学著作,充盈自己。”他期待在浙大工作期间,能够有机会在校园里面探索和学习更多鲜活的知识。闫师傅就爱跟各种人聊天他的谈吐间是知识、是青春“你排球打得真不错,特别是这个跳发,特别有力!”“同学,你这个压腕不够,再注意一点能投得更准。”“又来打球了,今天来得怎么比平常晚了?”视频中的场景,其实每天都在风雨操场发生——长期热爱运动的闫涛,已经跑了十多年的马拉松,也曾从老家河南、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去北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我特别喜欢这句话。”闫涛骑行在北京在操场巡逻时,他经常观察同学们的球技表现,注意他们的动作是否规范,以及运动前后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拉伸。每当同学们回到场下休息喝水的空隙,或是运动结束准备离开时,闫涛总是主动上前去与他们交流。“我有一次打篮球前没拉伸,被保安看到了。”海洋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宋建说,“他跑过来提醒我说,要充分拉伸、避免受伤,我立马听话了。”不仅限于运动,如果有空闲,闫涛还乐于和同学们聊学习与人生。他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知识阅历不同,有机会和同学们聊天时,我能看到各自精彩的风景。”闫涛在马拉松赛后闫涛阳光开朗的性格,也在一次次交流中不断感染着同学们,他们都予以热情的回应。“有一次打完排球,他说我球打得不错,聊了一会儿排球,话题又转到怎么学好人文社科,怎么去做学科交叉。”管理学院2024级博士生刘云畅说,“我能看得出,他很有学习的热忱,也很真诚。之后每次去风雨操场,我们都会互相打个招呼。”正是这样一段段的交流,搭建起闫师傅与同学们之间的桥梁,将乐观的态度传递给了每一个人。“浙江大学是个让我感到开心的地方,当我来到浙大以后,就像是重新回到了青春时光,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几岁。”闫涛说。在他的本职岗位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在采访闫涛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了他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安全方面。他提到,每月两次的体育场馆消防安全检查,以及在风雨操场外值守、在工作日午间的文化广场指挥与疏导非机动车停放,都是他的常规职责。尽管这些工作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枯燥,但闫师傅表现出了一种认真、执着和热爱的态度。每月进行场馆消防安全检查“同学,可以再往前推一点,停线里面,整齐一些。”“同学,这里不可以停车,那边黄线画起来的地方可以停。”在闫师傅眼中,这份工作虽然平凡,甚至可能显得有些“机械”,但它却是确保学校师生安全的关键职责。“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们也必须坚守这个底线。毕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如果疏散通道受阻,那将是百分之百的灾难。”闫涛强调道。闫涛与学生沟通安全停车事宜有些时候,也会有师生对他的行为感到不理解,但他觉得:“当然要较真!”但他并不会以保安的身份“发号施令”,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个保安叔叔真的很有趣!上次我们车没停好,他还小跑过来,很认真地跟我说为什么要停好自行车,还提到了‘羊群效应’和‘破窗效应’。我都不好意思不停好了。”一名曾被闫涛劝导过的同学发帖说道。闫涛说,他的工作是微小的,但他同样希望呼吁全校师生,都能够按照引导规范停车,予人方便,予己安全。闫涛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安全”就像闫涛很喜欢的一句话:“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没有一份工作是平凡的,人们只是分工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要真正地热爱一份工作并把它做好,它便会有特别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一个个像闫涛这样热情善良、尽职尽责的平凡工作者,让我们的浙大校园变得更加和谐有序,充满活力。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10月22日 上午 9:22
其他

看!浙江大学(爱运动版)🤩🤩🤩

未觉夏日尽,时序已新秋于袅袅丹桂飘香中趁簌簌金风送爽时浙江大学2024年运动会正式拉开帷幕校党委书记任少波在运动会上提出“四个一”希望(点击阅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宣布开幕并致辞。他指出,不体育,无教育;无一流的体育,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浙江大学有很好的体育传统,长期以来坚持弘扬“强体健魄、树我邦国”的浙大体育精神,积极推进体育教育资源普及普惠师生,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丰富的体育空间和环境条件。他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希望大家每人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养成一个锻炼习惯、加入一支运动团队、参与一次体育竞赛,在一所体育也一流的大学里打下为祖国健康工作的坚实基础。鲜袂迎风扬,灼灼耀日光表演方阵是英姿飒爽的少年意气飞扬操舞表演是活力四射的跃动青春音符彩旗竞挥舞,飒沓如流星多种颜色交织成的色彩吹响运动的号角“今天的运动会是一次集体的动员,也是一次成果的检验,更是一次大学文化的弘扬。”本次运动会设有31个项目共有来自全校59个院系(学园)直属单位和机关部门师生员工走上赛场在体育活动中展示青春活力在比赛竞技中激扬拼搏精力在运动文化中共同健康成长学会一项体育技能在运动中塑造强健体魄腾空,飞跃!跳高杆前运动员奋力一跃,向高空拼搏。起跳,超越!跳远运动员展翅向前,在空中划出最美的弧线。蹬地、转体、推臂等一系列动作,铅球奋力抛出,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除了跳高、跳远、铅球运动之外,在本届校运会还有铁饼、标枪等同学们日常接触较少的比赛项目。来自动物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熊之绎在本届校运会中赢得本科生女子铅球比赛的冠军。她与铅球的缘分始于高中,进入浙大,熊之绎加入了普通生田径队,得到教练的专业指导,对铅球技术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入。左二为熊之绎“通过参与铅球运动,我找到了自信。”浙江大学专业的师资提供科学的指导,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供展现的舞台,在浙大,熊之绎的铅球之旅走得更稳更远。“不要害怕运动,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享受体育的快乐!”来自动物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蔡申雪在浙大学会了投掷标枪,参加了本届校运会的标枪比赛。初中时她曾短暂地学习过标枪运动,来到浙大又有机会将其作为一项体育技能重新拾起。“在比赛前,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标枪辅导站,有专业的体育老师与高水平运动员为我们提供指导。”浙江大学打造“全过程”开环育人载体,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动体教融合,依托俱乐部、体育社团、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专项技能辅导站,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同时,高水平运动员在教学辅导中收获技能提升和全面发展。民传教研室“奥运五环龙”辅导站通过体育课、体育社团、课外辅导站等平台,浙江大学为每一位同学提供学会一项体育技能的机会。利用校内田径场、游泳馆等公共体育设施让师生自主训练学习,在运动中感受体育的魅力、塑造强健体魄,激励大家昂扬热烈地向上生长。养成一个锻炼习惯在运动中感受阳光人生摆臂向前,运动员们在跑道上你追我赶,100米、200米、400米甚至是1500米、3000米。跑步,这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比赛,依靠惊人的爆发力和耐力,取得所有的成绩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是汗水浇灌出的运动之花。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陈凯峰今年第一次参加校运会,夺得本科生男子1500米冠军、本科生男子5000米冠军。上大学之后,陈凯峰养成每日晨跑的习惯,于是他加入浙江大学夸父长跑跑盟与校普通生田径队,在校园马拉松活动中与同样热爱长跑的2022级本科生管家辉、张景梵成为跑友。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运动会本科生男子1500米比赛中,管家辉和张景梵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从左至右依次为管家辉、陈凯峰、张景梵最初,陈凯峰选择通过慢跑来释放压力、调节心态,现在,跑步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跑这个锻炼习惯给陈凯峰带来的不仅是大大小小赛事的奖项,还有在跑步途中收获的珍贵友谊。“朋友们就像家人一样,在大学有了他们的陪伴,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促使我前进。”陈凯峰与我们分享。浙江大学鼓励学生养成一个锻炼习惯,建立长效锻炼机制,通过APP跑距、自主锻炼、院园系活动、辅导站及AI锻炼等多元化方式构建课外体育锻炼体系。浙江大学第六届校园国际马拉松除此之外,浙江大学积极打造校园马拉松、浙大夜跑等品牌活动,年均开展五十余项、上千场次,引领带动学生把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浙青年·爱运动”
10月21日 上午 9:06
其他

按时吃饭,真的很重要!浙大成果登《细胞》

有一种幸福,叫做妈妈喊你吃饭啦。一日三餐,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活动。一句简单的关心背后,蕴含着机体在营养吸收过程中的奥秘。小肠是人体吸收外界摄入营养的首要场所,同时其也接受来源于肝脏等体内代谢器官产生的系统循环营养。这种“内源”“外源”配合的双向营养供给模式是小肠生理的显著特征。营养供给失衡与肠道功能异常、免疫屏障受损、系统代谢紊乱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健康、节律的饮食方式对于维持肠道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目前,关于小肠“内外”两种营养供给途径是如何差异性调控肠道生理功能的,仍缺少系统性科学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王迪教授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刘琬璐研究员课题组针对以上科学问题,系统性阐明了小肠双向营养供给环境的核心特征和动态规律,并可视化了不同营养路径和营养种类在小肠吸收过程中的时空差异及其对机体防御和营养吸收的调控作用,同时还揭示了营养供给紊乱引发肠道脂质过度吸收,进而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作用机制。上述研究成果于2024年10月19日发表在《细胞》杂志,论文题为A
10月20日 上午 9:54
其他

不知道怎么学?这里的连环问建议收藏

“龚老师的课不仅通过一个个实例证明技术革新对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更对技术进步如何影响大国博弈进行了拓展,引发了我对能源安全的思考。”虽已时隔6年,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博士生张启正对龚斌磊讲课的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这门课为我提供了打开学术大门的钥匙,为我在后续的研究中回答‘为何而研究’和‘研究什么’这两个问题提供了指引。”
10月19日 上午 11:03
其他

我们,拥有光的力量!

光,无处不在光,亘古至今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上对光的认识每前进一小步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就会前进一大步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在光电的世界里,永不止步金秋十月,浙江大学光电周对话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道锌教授与光同行,致广大而尽精微追光致极如同一道照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光”,1952年我国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在浙江大学成立,开启了我国现代光学工程教育的先河。从250万幅/秒的高速摄影机到极端光学技术的突破,历经70余年,浙大光电人秉承着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脚踏实地,践行着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创建了十大‘求是之光’科技创新团队,不断迸发科技创新澎湃动能。”戴道锌说。“十四五”以来,学院勇立潮头,揭示其原理之“精微”——首次实现低损耗冰微纳光纤,为冰物理研究及光传输/传感等提供了新途径,入选《科技日报》2021年中国科技的重大突破;首次观察到超快激光诱导微纳分相以及离子迁移新现象,开拓了超快激光极端制造新技术,入选202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学院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展示其应用之“广大”——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突破了荧光超分辨局限性,实现了我国高端显微镜及部件的自主化、产业化,成功打破国外多年垄断;航天星载光学相机首次记录下地外天体软着陆全过程以及地月合影,为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创造了3个国际首次,3个中国首次,填补了中国航天史上多项空白。这一个个重要突破,无不彰显了学院在光电领域的深耕不辍和无尽探索。立足有组织的科研、有引领的突破,学院将继续强化资源整合,推进学科交叉,瞄准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成像与显示、光电测量与传感、生命与环境光电应用等方向,向科技的高峰不断登攀。与光同行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集“铸魂育人、创新达人、素质强人、实践全人、文化传人”于一体的育人工作体系。“我们致力于培养有情怀、敢担当、强基础、善创新的卓越拔尖人才。”戴道锌说,学院打通理论学习到创新实践的教育教学全链条,实施新时代光电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作育工程。从理论入手,学院夯实核心课程、教材、师资等一流本科专业硬核基础,实施课程和教材质量提升计划,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批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等。2008年,学科率先发起并创办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如今,该赛事已成为全国高校光电类专业的顶级赛事,为来自全国的3万余名师生提供了同台竞技、交流互鉴的平台。全国光电专业优秀学子由此开阔了学术视野,强化了科研锻炼,提升了创新能力。与光同行,接续奋斗。正是在学院精心培育之下,一批批光电学子从这里出发,活跃在国际国内各个领域。据统计,学院校友创办的上市公司就有20余家,他们既有精研光学仪器等的业界先锋,又有专注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弄潮儿,不断引领行业发展,推动产业经济进步。为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推出“珩心计划”,积极组织师生深入国家重点单位及校友领先企业,有效地增进了交流与合作。学院还组织开展“求是之光”先锋大讲堂等活动,邀请杰出院友等为师生分享事业发展奋斗历程,以其生动示范激励新一代光电人树立远大理想。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高能级平台、基地等资源优势,融合多方育人力量,不断深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光映未来“持续提升光学工程学科硬实力和软实力,构筑全球光电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源头和人才发展高地,在国内外形成更为突出的全球竞争力、更为重大的国际影响力和更为卓著的学科声誉度”,这是学院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何让“求是之光”在新时代熠熠生辉?2022年70周年院庆之时,学院明确了“追光逐梦、树我邦国;俊采星驰、天下来同”的使命愿景。戴道锌说,在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传承和弘扬“求是之光”精神,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了更好地弘扬光电文化,学院创办集科学性、文化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光电周”品牌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产业精英、社会贤达以及海内外校友,通过高峰论坛、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科影响力和发展力。近年来,学院有力推动了“学院-学科-校友”发展共同体建设,创建战略发展委员会、产学研合作论坛、“我为学科添光彩”优秀案例等活动,与舜宇、永新等校友关联企业成立研究中心,积极擘画学科发展蓝图,引起院友及社会热烈反响。2022至2023年,院友连续两年捐赠超亿元,有力支撑学科发展。面向未来发展,学院如何持续提升“学科硬实力”,深化创新引领,激发改革活力?戴道锌认为,时代赋予了光电学科新的使命和责任,当此时刻,既是光电学科大有可为也必能大有作为的时代,光电科技必将在“信息领域”和“能量领域”引发持续变革力量。面向“十五五”,学院将坚持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驱动、以创新交叉为牵引、以师资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的高水平建设,打造高质量“基地群”,谋划多个亿级项目群,探究光学与光子学领域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应用技术,开拓芯片级光学系统及仪器创新方向,贯通“机理-器件-集成-应用”技术链,构建交叉融合创新体系,推动光学工程学科持续快速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求是之光接续闪耀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可期评论区福利欢迎写下你对浙大光电学院学习的回忆、未来的期待学院答疑小助理将来到评论区与大家互动
10月18日 上午 8:41
其他

完美复刻!他们把“国家宝藏”搬到浙大展台

把珍贵的文物等比例“复刻”想不想在现场亲眼见证这项技术感受文物近在咫尺的震撼?机会来啦在未来几天的第十八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浙江大学作为主办方之一在A馆2楼“再造·
10月17日 上午 10:19
其他

今天的“硬核”推文,来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这声巨响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挺起脊梁从兴核报国到核电民用一代又一代浙大人传递着历史的“接力棒”在服务国家核工业发展的征程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澎湃动能在路上循着60年前的那声惊天巨响原子弹爆炸成功60年后的今天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中国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走进新一代浙大核工业人感受他们的“硬核”担当这声巨响催人奋进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是中国核电的“红色根脉”,被誉为“国之光荣”。秦山核电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面建成9台运行机组,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逐梦中国式现代化”采访团来到秦山核电站的主控室模拟机房。红绿交错的指示灯闪烁着,成百上千的复杂按钮和各样的显示屏铺满了操作台,这里是核电操纵员的“练兵场”。浙江大学1996届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校友、秦山核电总经理尚宪和的职业生涯就是从核电操纵员干起。核电站主控室相当于反应堆的驾驶舱,被比喻成“黄金人”的主控室操纵员作为反应堆的“驾驶员”,是核电站最为关键的岗位之一。称之为“黄金人”,是因为培养一名核电操纵员所花费的成本,折算成黄金重量,大约是一位成年人的重量。正是在校期间受到“核电厂原理”课程的影响,打开了尚宪和对核电的认识,也正是当时在秦山核电的实习坚定了他的择业目标。“当时国内核电民用刚起步,我想着要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急需。”核电事,无小事。毕业后,尚宪和在这样的主控室度过无数个昼夜,历经千锤百炼。与新设备反复磨合,紧急调试硬件和软件的缺陷,应对机组的突然停运……尚宪和操刀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一号机组的首次临界,带领新人经历了两个反应堆从无到有的过程,多次协调千人团队参与机组的换料大修,助力实现中国核电“自主三十万到百万的跨越”,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技术难题。他说:“从事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去解决这些问题。”“浙大的学习赋予我知识与视野,秦山核电则是我实践梦想、为国贡献的舞台。”在核电一线28年,尚宪和参与并见证了核能科技如何转化为国家发展动力。他积极推动母校与秦山核电的合作,牵头成立浙江大学-中核运行核工程创新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深度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搭建桥梁。一个月前的教师节,中核集团向浙江大学发来慰问信,对浙江大学为科技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沿着蔚蓝海岸,浙大人守正创新,正积极投入到核能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这声巨响凝聚力量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回望这段干事创业的激情岁月,载入史册的同样有一位毕业生,他的名字叫张同星。翻开他泛黄的学生登记册,“派往何处”这一工作去向栏目,只写着一个清晰而又“模糊”的地点——兰州。清晰是快70年过去,手写的两个字依然苍劲有力,模糊则是很久以来人们都不知道他具体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张同星,与一大批浙大人一样,隐姓埋名,从事的正是国家核事业。直到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他们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晓。很多年以后,浙大师生才知道,张同星毕业后的20多年间,从自学理论到自制设备,在简陋的生产车间白天黑夜连轴转,创造了我国核金属制造独特工艺。兴核报国,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在西北“无名之地”,以生命与智慧之火,燃核事业发展之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贴合在了一起。戈壁风一直呼啸着,大漠的沙从未吹散。在共和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王淦昌、钱三强、赵九章、程开甲就是浙大人。全军挂像英模、浙大毕业生林俊德,参加全部核试验,在生命的尽头把病房作为国家科研攻关最后决战的疆场。“我叫王京,北京的京。”“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接受采访时,尚宪和感慨的说,老一辈浙大核工业人身上闪耀的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如明灯般照亮了后来人接续奋进的征程。60年来,浙大人始终紧随前辈步伐,将国家核事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为自己奋斗终身的目标。这声巨响引领前行中国的核工业,在浙大如何后继有人?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不断拓展与中核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的战略合作,在人才培养交流、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双向赋能培养时代新人正不断结出硕果。在中国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站,椰风树影间,六座灰白色的反应堆建筑稳稳伫立。2022年起,浙江大学与中国广核集团携手开启科学技术领域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面向新型核反应堆研发等前沿领域,集团精选了400余项核心课题,组建了100余位专家组成的联合培养企业导师库。”
10月16日 上午 9:29
其他

两项重要考试,今起报名!

今天浙江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正式开始具体报名网址、报名公告、报名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小编为你一键梳理请速速查收一、浙江大学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报名时间与网址报名时间:2024年10月15日至28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时间:2024年10月9日至12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报名网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截止后,报名信息一律不作修改。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含初试和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统考。2报名点选择1.
10月15日 上午 9:16
其他

今天,奥运冠军来浙大划水!

碧波荡漾,桨声激越艇影如梭,水面争锋奥运冠军徐诗晓、孙梦雅、刘浩、季博文齐聚启真湖畔强力助阵“划水大比拼”同舟共济激昂气,并肩破浪势如虹皮划艇上笑声扬,汗水成长满载归小浙带你直击“体坛汇智”国际英才计划暨浙江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激情四溢的比赛现场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竞技赛场展英姿微风拂过,水面轻颤,美丽的启真湖睡意初散;船舸对峙,蓄势待发,一场热血澎湃的水上竞技即将拉开帷幕。“希望同学们能充分感受水上运动的独特魅力,在运动和挑战中培养竞争精神和团队意识。”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向同学们发出号召。他指出,浙大“水上运动课”的历史由来已久,皮划艇、龙舟、游泳等课程都是同学们十分喜爱的“明星课”。大家要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文化活动,发扬“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强体健魄、树我邦国”的浙大体育精神,通过运动强健身体、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丰富精神,缓解学习和科研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为担当时代重任打牢身心基础,在坚持和自律中绽放青春风采。在众人的期待中,“浙里悦动
10月14日 下午 9:41
其他

=͟͟͞͞他=͟͟͞͞们=͟͟͞͞是=͟͟͞͞浙=͟͟͞͞大=͟͟͞͞追=͟͟͞͞风=͟͟͞͞少=͟͟͞͞年=͟͟͞͞!=͟͟͞

谈起跑步你会想到什么?是汗水宣泄后的放松情绪的释放还是磨砺自身的坚韧心灵的交流在校园里追风向前用奔跑感受生命律动的节奏强体健魄,树我邦国。浙江大学始终重视体育育人功能,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除了跑步、水上运动、户外拓展等多类体育课程,还有以飞盘、射箭、跆拳道等为主要活动的文化体育类社团。近日,浙江大学代表队首次获得2024
10月13日 上午 9:02
其他

34年,她教了10000多名学生!

“‘盾妈’是我模电(即模拟电子技术)的光!”“我们的‘盾妈’有多好”“一声盾妈,一生盾妈”……是什么样的老师收获了如此好评课堂上她是思路清晰、孜孜教学的良师课堂外她是关心学生、以爱育爱的益友今天让我们走进给一万多个学生上过课的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孙盾看看我们的“盾妈”到底有多好?34年坚守,打造一流课程需要怎么样的毅力,能够让人坚守一件事情长达34年?浙江大学第十二届“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第十届永平教学贡献提名奖获得者……这些荣誉的背后,是34年如一日的坚守。“起初只是把教学当作我一项份内的工作,渐渐地,这件事情成为了我一生的守候。”孙盾动情地说。《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电网络分析》等11门教学课程,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8个学院、课堂教学7032学时,136个教学班级、1.05万位学生……“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孙盾用34年如一日的悉心教学诠释着这一句话。“电路”“模电”与“数电”(即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是电类基础课程,对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是电子电气学习的第一块基石。如何帮助学生打好电气“大楼”的“地基”,孙盾颇有心得:“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一趟乘坐高铁的旅行,每一堂课都需要确保所有的同学都安全上车。”在课上,她用心教学,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激发同学们的内驱力,用长征精神勉励学生;在课后,面对学生的问题,哪怕在她下班后,也要与同学通电话,点对点细致答疑,并一一叮嘱课程作业没交的同学。如何将这些浙大经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从教34年来,孙盾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课程思政“三位”融为“一体”,引领同学发现课程之美、感受课程之趣、学习课程之用,营造出“学电爱电用电”的学习生态。“孙盾老师像鸭子带着小鸭子下水一样,带领我们在电路的海洋里遨游。”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金铭律说:“盾妈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艘在电路之海遨游的小船,更教会了我们如何走向更深更远的海洋。”出版《电路分析》《电路原理》等6本教材数十万字;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4门;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教指委和学校教改教研、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发表教研文章40余篇;2020年2月,“电路分析基础”进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播放次数超过91.8万人次;2023年,“电路分析基础”MOOC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孙盾所在的浙江大学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按照浙江大学宽口径培养学生的教学理念,基于
10月12日 上午 9:02
其他

浙大金婚CP,让你再一次相信爱情!

蔡申雪责任编辑:谭帅精彩推荐在浙大,去哪儿让心情shining一下?浙江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穿越“雪龙”号!开启一趟海上奇幻之旅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10月11日 上午 10:16
其他

权威发布!浙江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40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直属附属医院。2025年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覆盖58个一级学科,34个专业学位类别;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覆盖15个专业学位类别。一、报考条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良好。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有特殊说明的除外,详见招生目录):(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新生报到入学之日前,下同)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其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初试成绩合格后,须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2)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毕业学历后满2年及以上人员(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须满足以下条件:提供大学教务部门开具的报考相关专业本科的8门及以上专业课程成绩单;须在国家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一篇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2位)。符合上述条件的考生须在报名截止日2天前将成绩单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证明材料提交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处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初试成绩上线后,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加试科目将在复试前通知。(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5)在读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报名截止日2天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处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5.报考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的考生,除满足条件1、2、3、4外,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获得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可报考)。6.报考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的考生,除满足条件1、2、3、4外,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7.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10月9日 下午 2:21
其他

“沉浸式”体验,浙大学子的求学之旅!

欧阳雨轩责任编辑:谭帅精彩推荐历时13年,浙大成果纳入新国标!陈子元院士,100岁生日快乐!45位大先生在浙大“主图”等你!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10月7日 上午 11:01
其他

历时13年,浙大成果纳入新国标!

圆筒和封头是压力容器重要的基础件。无论是食品领域常见的啤酒发酵罐、能源领域的石油及油品储罐、石化领域的加氢反应器、核电领域的钢制安全壳,还是航天领域的火箭液氢/氧贮箱等高端装备,圆筒和封头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设计圆筒和封头,使其既安全,又能节约材料,是压力容器界持续关注的重要命题。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郑津洋院士、陈志平教授团队历时13年科研攻关,自主提出轴压圆筒屈曲设计方法、内压椭圆/碟形封头设计方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降低制造成本。方法纳入近期发布的两项国家标准,为压力容器行业标准化贡献了浙大力量。01
10月6日 上午 9:35
其他

陈子元院士,100岁生日快乐!

他让核技术“接地气”他让农业更安全地发展他培养的大批学生“如淬过火的钢材,功底扎实”在他的身上是长者风范更有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熠熠闪光他就是中国核农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陈子元今天是他的100周岁生日让我们共道一声,生日快乐!敢为人先,至诚报国筚路蓝缕,他是心系家国的核农拓荒者。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一直就是陈子元的选择。化学专业毕业并在化学领域工作了14年的他,因为国家需要,毅然决然地把研究方向从熟悉的化学转为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农业应用——一个完全陌生但国家急需的方向。1958年,他在浙江农学院创建了我国农林高校第一个同位素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也正是今天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核农所”)的前身。他还举办“同位素农业应用培训班”培养青年教师,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学生并亲自编写教材。当时大部分人对原子能的辐射问题还是心有忐忑。陈子元就怀着牺牲信念,身先士卒,事事亲力亲为,“你们还没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一句“我来”,开始了中国核农学的探索与发展之路。1959年5月陈子元在同位素实验室测量放射性样品团结协作,服务人民让农业更安全,他是农药问题协同攻关的领航者。陈子元非常注重团结,他总是说:“我们工作要靠上下,单独是完不成的。”每每谈到成就与荣誉,他总是归功于集体。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农药公害的问题愈发突出,国家农业部门启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重点攻关项目研究。而早在60年代初,陈子元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带着团队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自己合成的标记农药,对作物和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展开系统研究。1962年陈子元开始农药残留研究由于陈子元团队多年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他不争地成为这个农药安全重点攻关项目的主持人。1974至1979整整六年间,陈子元牵头联合全国43所有关科研机构展开全国大协作,最终编制出29种农药在19种农作物上的69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该标准在1984年正式获批,并沿用至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研究成果证书多科结合,开拓创新开放融通,他是求是创新精神的笃行者。21世纪以来,陈子元将核农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拓展到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大农业,并将核农学与计算机、生物等技术相结合,把核农学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核农学科从小小的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他用笔绘制了核农学科成长的奥秘——学科交叉。农学、核科学、化学、物理学等等,都是枝繁叶茂核农学大树的根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交融。假如只关注本学科,而没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涉猎,那么学科发展很可能固步自封。”陈子元说,“未来的发展往往取决于新兴学科,而新兴学科常常是学科交叉的结果。”陈子元为核农所亲手绘制的漫画,也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学科交叉和求是创新的重视。“以核为本
10月5日 上午 8:41
其他

45位大先生在浙大“主图”等你!

欧阳雨轩责任编辑:周亦颖精彩推荐国庆想来浙大参观?收藏这条!@全球杭外人,浙大与你一起庆生!1981⇆2024,挚爱依旧!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10月4日 上午 9:01
其他

1981⇆2024,不同的方式,同样的挚爱🧡🧡🧡

玉泉校区的中轴线上,草坪东侧竖立着一根旗杆,旗杆基座上刻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字——“祖国万岁”1981年底,校园里还没有国旗杆,时任学生会副主席的洪钢临近毕业,他向全校毕业生先后发起募捐倡议、题字征集,想要建起一座旗杆,作为1982届学生送给母校的毕业礼物。洪钢回忆,同学们非常踊跃,少则5角,多则零钱钢镚几大箱子都捐了出来,那时募捐到的金额约2000元。“祖国万岁”升旗台1982年,旗杆正式落成启用。朴素、真诚、心怀理想,那时的浙大学子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根旗杆沿用至今,见证了四十余载春秋,成为了一代代浙大人的集体记忆。后来的升旗台上,有一支学生队伍同样炙热、坚守、勇于担当,每日准时升降国旗,承担校内大型仪仗任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用实际行动传承“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精神。仪仗队的使命,如何薪火相传?热爱祖国的理想1997年,浙江大学国旗班成立,在百年校庆上正式亮相。建立之初,他们便被赋予了艰巨使命,承担重要任务——守护校园内的五星红旗。1997年,国旗班成员着礼服合影同年5月12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50天,全省近十万学子国旗下喜盼香港回归。那一天,《钱江晚报》头版这样记载:“上午7时,在活动的主会场、浙江大学校园内,2000多名大学生齐聚在五星红旗下……参加了升旗仪式。”承担升旗任务的,就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国旗班。国旗班在校庆升旗仪式上2004年,在时任队长的推动下,国旗班更名为“浙江大学国旗仪仗队”。为国争光的理想2021年,正值第19届杭州亚运会筹备期间,校国旗仪仗队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想去“为亚运会升旗”。经请示,他们为学校、为自己争取到了“升旗手志愿者”的机会,共有15名队员通过选拔,加入体育展示与颁奖仪式运行团队,成为了光荣的亚运会升旗手;另有15名队员以赛会志愿者的身份,投入到其他赛事运行服务中。傅华斌(左一)在亚运村欢迎仪式演练中“如此努力、高强度地训练,迎着骄阳或暴雨,是为什么?”杭州亚运会升旗手班班长、2020级本科生傅华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因为我们对国旗的严肃认真,以及对升旗手身份的强烈使命感。”在象棋男子个人决赛中,中国代表团取得了第200金,刷新了13年前广州亚运会上创造的199枚金牌记录。执行此次升旗任务的,就有2022级本科生陆致远:“当《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为祖国感到自豪。”仪仗队的建设,是怎样的努力?坚守,从一而终金松,2017年入学浙大,同年10月1日加入校国旗仪仗队。从队员、队长到指导老师,再到如今临近硕士研究生毕业,七年在队时光,上百次大小任务,五次承担学生军训工作,他算得上是近年来“最资深”的队员。金松在升旗仪式中担任执行队长对他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他是第一批以“非国防生”身份加入校国旗仪仗队的队员,在他和队友们身上,也诞生了仪仗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在校外承担大型升旗仪式,就在革命圣地嘉兴南湖七一广场;第一次以队伍名义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荣获校十佳团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第一次在七大校区同时升起国旗;作为亚运会升旗手团队,第一次以队伍形象站上国际舞台;第一次参加大学生国旗护卫队全国比赛,并获得东部赛区一等奖……“坚守的精神是一道火炬,自前辈处传承而来,在我们手中熊熊燃烧;更是历史的接力棒,终究会交到后辈手中。”校国旗仪仗队建队二十五周年时,他曾写下这样的文字,“队史会随着时间流转变得更加厚重,不变的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是浙江大学国旗仪仗队的初心和使命。”坚守,站好最后一班岗从2017年开始,队伍构成逐步由国防生转向普通生,在转型期间,时任队伍指导老师的罗殷,与时任队长冯益虎、苏元帅细心谋划:从办公室的设置、礼服的专门准备,到队伍的架构组成,升降旗的形式和路线等,他们为普通生“接棒”仪仗队铺好了道路。队员们回忆起罗殷老师,说他常讲这样一句话:“做事情,先完成,再完美。”先把队伍建设起来,培养起能担大任的学生骨干;再把队列、管理逐渐完善,最终要追求一丝不苟的完美。2019年退队入队仪式,自此队伍完全由普通生组成坚守,有我们的地方就有五星红旗“仪仗队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国旗在每个校区升起。”2016级本科生李禹宏是舟山分队的创立者。2018年末,他因学业需要奔赴舟山校区,同时他也坚定了要在舟山建立分队的决心。学生基数小、人员流动性大,这是事实上的困难;但是在同学们自发动员、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驱动下,甚至有一个寝室的三名女生共同相约加入仪仗队。他说:“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不论形式,只要坚守就有意义。”
10月2日 上午 10:14
其他

浙大红,中国红!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求是园中一起绽放的还有那一抹亮丽的中国红鲜艳而夺目温暖而欢快诉说浙大师生们对祖国的深情厚谊点亮了每一张笑脸激励了每一个梦想国庆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寻找求是园里的中国红表达对祖国的美好期盼与真挚祝福共筑鼎盛山河谱写时代荣光庄严的旋律响起红旗飘扬牵引目光我们牢记誓言心怀时代,踔厉奋发七十五载披荆斩棘七十五载举国齐心江河奔腾,国泰民安今天,祝福祖国生日快乐习坎示教,启真厚德启迪智慧,默默耕耘是对教育的热爱是对理想的践行心怀天下,至诚报国璀璨的科学之光闪耀其中坚定信念,勇攀高峰路漫漫吾亦求索破浪前行,划出青春的节奏每一次挥动是对梦想的追逐每一波涟漪都是争先的印记亲爱的祖国“山河无恙,烟火寻常”“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歌唱的每一首都是满怀深情的爱摆动双臂,调整呼吸大步向前直到终点胜利的欢呼等待敢冲敢拼的人呐喊时代潮涌,风云变幻变中求进,变中求新生逢其时青年当行赴身续写时代新篇桂花香、梧桐黄朝气蓬勃的活力让金色的秋流光溢彩经历冬春与炎夏一起在秋日采撷累累硕果专注每一个探索的瞬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他们追寻真理点亮科学的未来红墙青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洒落岁月印记与今日风采交相辉映胸前徽章闪耀郑重佩戴,握拳宣誓一代代浙大人勤学修德不负期望明辨笃实永念求是嘟嘟——系好安全带,向车窗外看求是号视角的校园独特又治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绿树繁花间猎猎道旗高高悬挂是无声的鼓励是前进的引领·滑动来各大校区过国庆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并肩奋进建设一流育人育才立德为本能担大任的浙大人正在路上四季校园变化多姿十月的红最是亮眼迎风飘扬,步履铿锵新时代新征程的浙大人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追梦故事在校园生根发芽奋斗实干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个国庆你心中那抹最美的红色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统筹策划:杨哲青
10月1日 上午 9:24
其他

历史会记住浙大人的名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热的心会把冰雪溶消。”“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代的英雄烈士前仆后继为革命理想奉献出宝贵的生命在这些革命青年中有许多浙大人的身影以文会友,以武抗敌以笔为剑,剑指忠心他们或是优秀的学生,或是尽职的老师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汇聚成一首可歌可泣的旋律林白水——揭恶显真正气扬1898年,林白水参与创建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任浙大前身求是书院国文教习1901年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后与蔡元培等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等1921年创办《新社会报》因揭露军阀而几度入狱1926年8月因刊登《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军阀丑闻而被人杀害林尹民——泣血许身以报国1901年,林尹民入读求是书院5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存许国之志,修习少林拳法武艺冠其俦1910年,23岁的林尹民加入同盟会1911年4月他随林文等革命党人参加攻打广东督署英勇牺牲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文——埋骨青山献忠魂1901年,他同林尹民一同入读求是书院1905年赴日本留学同年8月,林文加入中国同盟会任福建分会会长曾任《民报》经理,有著作署名“天讨”多次参与武装起义为革命奔走往来于南洋和香港之间1911年,他回国参加广州起义英勇牺牲,年仅24岁马宗汉——激昂革命争国运1902年马宗汉进入浙江大学堂学习积极传播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参加光复会此后持续从事革命工作1907年7月6日参与徐锡麟组织的起义为保护群众而被捕在狱中,他备受酷刑50余天坚不吐实于8月24日牺牲邵飘萍——铁肩辣手千秋颂1906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浙大前身)师范科出任《汉民日报》的主笔与编辑揭露袁世凯的阴险与罪恶因此3次下狱1915年初,“二十一条”问世邵飘萍驰报国内,掀起讨袁爱国运动他将
9月30日 上午 9:12
其他

230+,你的选择是……

周亦颖精彩推荐想躲?没门!浙大最新研究登《自然》这是浙大紫金港最“贵”的田!看我,“能”行!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9月27日 上午 9:06
其他

这是浙大紫金港最“贵”的田!

在浙大紫金港校园里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浙大师生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直击农业生产的真问题开展学科实践的好课堂这是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宝贵育人空间是当之无愧最“贵”的田!“大田就是实验室”仲秋时节,漫步在紫金港西区田间小路上,两旁的花卉向阳开放,美丽宜人。校内大田面积约47亩,被分割成大小合适的区域。微风阵阵,稻谷的清香迎面扑来,稻穗摇曳起舞,生机盎然,长势喜人。生命科学学院陈玥同学的实验材料就在这田中。她的研究课题是探索一天中水稻开花(花时)的奥秘。多年来,精准调控水稻花时,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攻克的难题。定位水稻早花时性状位点,解析早花调控基因功能,将有效躲避正午高温对水稻花粉的热害,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产量损失至关重要。生命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周明介绍道:“水稻花时由多基因控制,性状复杂。田间管理的任何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影响实验的可靠性。”“株行距、覆土深浅、每穴的播种量等都力求一致。什么时候播种、插秧、施肥用药、灌溉烤田,都有严格标准。”在农业试验站大田师傅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课题组在校内就能实现对水稻全生长周期的精准管理和对照比较。水稻颖花开放持续时间短,花时性状考察和取样难度很大。“校内大田缩短了取样距离,科研效率与成效得以极大提升,是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实验室。”“大田里的科研解决农业生产的真问题。”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国平教授介绍道,对于农业科学研究,选育优良高产品种,研发有效增产技术,确定作物适应区域等,都离不开在田间开展规范、严谨的科学研究。他的团队人员在此种植了来自全球的367份小麦种质,鉴定它们的耐渍性以及耐渍基因。尺麦怕寸水。渍水胁迫造成小麦根系早衰,叶片光合能力显著下降,耐渍性对小麦产量至关重要。通过相关数据测定与分析,鉴定到耐渍种质以及相关基因,可促进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优质高产小麦育种。“这片大田最初为建筑用地”,农业试验站的董正中介绍道。从华家池到紫金港,他在田间服务农科师生开展教学科研近四十年。从平整土地、清理石头开始,他与同事们一起改良田型、培肥地力、完善水利设施、修筑田间道路,最终实现了格田方正、集中连片、配套完善、能排能灌。我校诸多农科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在此顺利开展。‘浙大9号’大麦、‘浙金研-2’棉花、‘浙大1号’水稻、浙大彩色稻、浙大七彩油菜、‘浙大青’白菜等耳熟能详的作物品种,均在这里开展过鉴定评价、品比实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绝佳课堂在田间”作为开展学科实践的基地,大田是同学们的绝佳课堂。百科园位于大田的一角,这里种植着两百余种植物,其中不乏珍稀濒危植物。“罗汉松、美人蕉、萱草、薏苡、三叶木通、长萼瞿麦、芙蓉葵、浙江叶下珠、紫薇、醉鱼草、羽裂毡毛马兰……”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攀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这片园子是他为主讲的《植物学》课程精心打造的实践园地和科普基地,同学们在此可以对植物类群的分类与演化开展系统认知。李老师结合对植物及其生境的观察,分享着植物科学研究和传播方面的宝贵经验与研究成果,帮助同学们从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等不同角度感受植物多样性,了解并参与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繁育。在《农艺实践》《农事劳动实践》等课程中,同学们可以沉浸式学习作物栽培、育种等综合技能。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每次选课名额一公布出来,便被一抢而空。《农艺实践》老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叶玲珍举了一个同学们在课程中所思所想的小例子。在直播和移栽的环节中,选择直播的同学体会到种子“萌芽”的不易。连续阴雨天、地温低、田间土壤湿度大等因素易导致作物烂种缺苗、出苗缓慢、苗弱苗小的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有时播种过深,种子在土壤中“逗留”时间过长,导致苗弱、黄化;大豆、花生、向日葵籽等种子在播种后则容易被鸟偷食等。而选择移栽的同学们,也会出现因浇水不及时、移栽操作不当导致伤根,从而导致成活率低、需要补苗等问题。这些在大田种植中的“苦与乐”,都被图文并茂地写进同学们的农事记录中,由此引导同学们对智慧育苗等问题进行专业研究和跨学科思考。《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老师、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鄢贞同样颇感欣慰。同学们在农业试验站老师们耐心指导下全程直接参与大田农作物的生产活动,从专业角度对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有了更深入思考。“农作物种植的每个环节都是学问,实践出真知。期待培养出离土地最近的农经领军人才。”鄢老师说道。“绿色农业的展示窗口”大田是绿色农业的展示窗口。田中,一株株粉红、金黄、银白、紫色、黑色的稻谷长势喜人。这里示范种植的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员吴殿星团队培育的浙大彩色禾。不同于普通稻米,彩色禾集外形、口感、营养于一体,结合其不同生育期的生长习性,按叶片、谷壳和稻芒的颜色进行图案设计、划线布点、栽培管理,将稻米营养食味与观赏创意农业完美结合。紫、黑、红色的稻米富含铁、锌等微量营养元素,银白色稻米富含游离氨基酸,粉红色稻米富含黄酮,在创意农业及农旅融合方面应用前景广阔。每逢春末夏初,大田中试种的七彩油菜便会竞相开放,白色、黄绿、橘黄、粉红、桃红、橙红、紫色,随风摇曳,淡淡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相比传统的观赏油菜,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周伟军团队培育的浙大七彩油菜花颜值高、花期长、色彩丰富,兼具观赏、食用、榨油、蜜用、饲用、肥田等功能。与传统的观赏油菜相比,出油率高,每亩能够收获150公斤左右的油菜籽,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以及青藏高原等春油菜产区示范和应用。不仅新品种,这里还是各类新技术的展示平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朱金文在大田成功开展了秸秆还田控草免耕种植水稻技术试验。在小麦等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结合生态调控措施,水稻可免耕种植,控草效果十分理想,实现了秸秆资源循环利用、水稻轻简种植与绿色控草的多赢。免耕是世界粮农组织倡导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核心要点之一,对保护土壤碳储量和促进土壤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作用。此项技术对于从根本上遏制我国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具有战略意义,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从播种到“三夏”再到秋收,田间地头始终一派忙碌景象:播种育苗、犁地浇水、深耕细作、防病杀虫、除草施肥、搭架拉网、剪枝引蔓、人工授粉……师生穿梭其中,农耕劳作,定格成紫金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耕读沃土,强建根基创新之源,知识宝库高新、绿色、创意、融合这片小小的田地蕴含着农业发展的无限奥秘一粒粒珍贵的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种子在此向阳而生,茁壮成长文稿撰写:校院特战队
9月25日 上午 10:03
其他

看我,“能”行!

人工智能等科技潮流奔涌背后是能源体系的支撑保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走进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对话常务副院长罗坤教授探索先进能源技术探寻绿色未来的奥秘以“新”促“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人们从物质形态上对新能源有了直观的感受。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号”放在了他们的面前——新能源是否要彻底替代传统能源?罗坤介绍,一般而言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具有低碳排放和可再生的特点,而传统能源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煤炭等化石燃料。“新旧能源优势互补,从现有的研究看,传统能源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浙大能源学院主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发展格局。主动把握能源转型改革先机,如何下好“先手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9月24日 下午 2:35
其他

“难懂”成为“爆款”,这门课有绝招!

“物理学居然在AI方面也有应用!”“英语学习的进步速度居然可以用非线性系统来解释!”.......这样的感叹来自浙江大学通识课——《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课程学生。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负责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浙江大学永平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浙大物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盛正卯老师便是这门课的主讲人之一。“难懂”的物理学如何在他的教授下,成为全校不同专业学生抢着上的科学素质培养大课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盛正卯和他热爱的物理教学事业。要为浙大学子开出一门物理通识课“国家的发展需要文理兼修、能担大任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浙大的课程理应肩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物理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之一,了解物理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论,可以培养同学们宽阔的视野。”于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这门课便应运而生。自1998年起,盛正卯与“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获得者叶高翔老师开展合作,力图将物理学的原理与人类文明的演变紧密相连,让学生们在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同时,提升人生格局。如何让物理学知识变成全校同学都听得懂的课程内容?盛正卯和叶高翔老师扎扎实实地从零开始编写教材,“我希望我们的教材是与众不同的,既不能纯粹讲述物理学知识,也不能泛泛而谈、脱离物理学方法论讲人生道理。”盛正卯主张“先学后教”。为了让课程贴近学生,他会经常去听各类学科前沿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讲座,在教学内容上也会进行合理取舍,尽可能把物理原理与现实生活、自然现象、科技前沿联系起来。二十多年来,盛正卯与叶高翔老师多次修改教材,一直更新课程内容,不断加入诸如核聚变能源、天体物理与宇宙学、量子物理等多个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科技进展,希望给同学们呈现更广泛、更先进的知识,让课程始终与时代同频。“一堂真正优秀的通识课,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的未来发展为着眼点。”抱着这样的理念,盛正卯和叶高翔老师在上课方式方法上下足了功夫。他们会根据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也会紧密结合自身科研开展教学实践,不断将科研成果吸收到教学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会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用问题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求知欲。历经二十余年,《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这门课程仍然充满活力,成为浙大通识课中的“爆款”,其授课对象已从人文社科学生扩展为所有专业的学生,为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打开一扇温暖而明亮的窗。他让物理课堂活起来从教四十多年以来,盛正卯一直专注物理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先后开出16门相关课程,包括华东五校合作课程《科学精神》、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荣誉课程《数理方法》和《物理学前沿专题》、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等离子体物理》等,每门课程都力求用由浅入深、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享受物理、爱上物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在哲学世界里,‘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但是在物理世界,事物的量变会引起质变,日取其半,一个月左右就达到了原子尺度,不能再日取其半了,定量与定性有时会有显著不同,物理学强调精确定量和可检验。”比起详细阐述一个个物理知识点,盛正卯更倾向于教会学生用物理学的方法论与思维模式去思考人生,这也成为他物理课堂的迷人之处。“单调生硬的符号容易被遗忘,但方法论可以化为学生价值观中的一部分,使其受益终生。”课堂上,盛正卯会用物理学在AI领域中的应用强调建模思维的重要性,也会用物理学的非线性现象解释人生的起起伏伏......生动的讲解、精心打磨的PPT与有趣的互动环节,牢牢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也让盛正卯的课堂迸发出无穷的魅力。有同学好奇课堂上讲过的温度热传导的实验,便在课下自己动手做实验。他将冷水和热水同时放入冰箱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并不是冷水比热水先结冰,也不是热水一定比冷水早结冰,结论取决于什么时候去观察。他的实践完善了课堂内容,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正是盛正卯不断鼓励的结果。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停地进行思想碰撞、汇聚,老师和同学共同成为课程的主角。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刘子煜颇有感触:“上了盛老师的课后,我认识到:要热爱一切真理,要广泛地学习,要积极地实践。”盛正卯还会将科学精神贯穿于课程之中,讲述科学巨匠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既让同学们对先人创造的辉煌保持敬意,也鼓励同学们用汗水与努力做出科研创新。细推物理须行乐
9月23日 上午 9:19
其他

在浙大,一起写一首诗

从纸页的平面跃向具身的空间从线性的视觉阅读突围至五感开放的体验在这里,诗歌拥有无限可能性为了让诗歌阅读成为一次带有自我辨认意味的展呈浙江大学文学院张逸旻老师在《世界名诗导读》课程结束后特别策划展览——“触角与切面”20余件精巧的展品在主图二楼错落陈列它们实现了诗文的循环与流通也让公共空间重新变为诗歌的阅读之所01
9月19日 上午 11:38
其他

“里斯本丸”背后,永不褪色的情谊!

“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十年前《后会无期》这首歌开头用寥寥数笔歌词展现了一段舟山东极岛的沉船往事《里斯本丸沉没》电影剧照十年后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公映“完全基于历史事实”这是二战期间残酷的灾难纪实也是舟山渔民舍己救人、向往和平的见证“30°13'44.42"N
9月18日 上午 10:00
其他

台风强势来袭!浙大温馨提醒!

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强台风级)已于16日上午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中央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今天浙江北部等地预计有大风大雨“贝碧嘉”过后第14号台风“普拉桑”已生成请师生及时关注台风动态做好安全防护台风来临前的校园里浙大人共同携手、严阵以待各单位根据学校指示立即响应、周密部署采取全面措施防台防汛以暖心举措服务广大师生倾力保护“浙”里家的温暖01勠力同心,携手抗台从宿舍楼宇到校园环境各校区,各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响应、提前部署保障师生安全宿舍楼宇安全集中开展楼宇安全隐患排查,组织人员对各宿舍楼屋顶檐沟、排水沟等进行检查与树叶、淤泥等杂物清理,保障檐沟及下水口通畅,确保台风期间集中降雨后排水通畅。妥善准备并放置防汛物资,做好相关提醒;重点检查潜水泵、强弱电间及公共区域电器设备,防范漏电等风险。通过学生宿舍群、钉钉点对点、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方式,多渠道、高频率触达学生,切实做好包括防范高空坠物、雨水倒灌、房屋渗漏水、地漏堵塞、出行安全、财产安全、行车及停车安全等在内的提示。加强楼宇巡查力度,提前在教学楼、宿舍楼等重要区域布置防汛沙袋,关闭门窗,清理易受损的搭建物,并在教学楼入口、宿舍楼等区域张贴温馨提示,提醒师生注意天气变化,注意人身安全。重点排查食堂屋顶,确保建筑设施安全。在食堂内贴心铺设地毯,防止因地面湿滑导致人员摔倒受伤。校园环境安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强校园安全巡查频次,加固校园安防设施,向校内注册车辆车主发送温馨提示短信,提醒停放及行车安全,做好校园应急队伍准备工作,24小时值班值守随时响应师生安全需求。24小时应急电话:0571-88208698(总值班电话)0571-88206110(紫金港校区)0571-87951110(玉泉校区)0571-88273110(西溪校区)0571-86971110(华家池校区)0571-86592777(之江校区)0580-2092110(舟山校区)0571/0573-87572119(海宁国际校区)密切关注各校区护校河的水位情况,对校园内的重点易涝区域如护校河沿岸、地势低洼路段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巡查,防范内涝。同时加大配电房、泵房、空调机房等运行场所及施工现场的巡查力度,确保水、电、汽等设施运转正常。开展地毯式巡查,对行道树、倾斜危树进行加固支撑、枯枝清理,并安排吊机停放于校园以便应急抢险,努力将台风对校园绿化的影响降至最小。及时转移快递分拣点内货物,在各邮递服务点重点加固棚房、外围栏、铁马等,备足的防雨布、沙袋等应急防汛物资。同时,组织专人巡查会议场馆、危化品仓库等重点场所,锁紧门窗,检查用电情况,切断非必要用电设备,确保安全。舟山校区启动防台应急响应,组建校区抗台防汛工作组,保障队伍全天候值守校区。已全面开展屋顶和下水道清淤、门窗及树木加固、重点部位巡查,并持续提醒师生做好安全防范。同时,确保抗台应急物资充足,避灾安置点准备充分,以保障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海宁国际校区启动应急响应,成立防汛防台应急处置小组,24小时值守,加强值班力量,提前准备防汛物资、避灾安置点;提前做好各楼宇的关门关窗,转移易倒易坠落物品,修剪绿化并加固乔木;清理排水系统,提前开启排涝泵降低求真湖水位,防止发生内涝;向全体师生发布安全提醒,加强各重点设施及区域的现场巡逻及视频监控,全力做好防范准备。02风雨无惧,浙大暖心相伴在“浙”个大家庭里永远少不了关心与爱意学校开放台风灾害临时资助为广大学生撑起温暖的保护伞风雨无阻,一路护航本科生学生本人或家庭因台风、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临时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可进入“三全育人平台”(网址:eta.zju.edu.cn,校外需通过RVPN登录校内网)进行申请,流程为:点击服务大厅-学生资助-校设资助申请-自然灾害专项补助-“下一步”按钮,确认进入申请界面,完成申请信息的填写和提交。学生可在“学生资助申请结果”中查看自己申请的审核情况。自然灾害专项补助项目长期开放申请,申请后请及时联系辅导员审批。如有问题,也可联系学生资助服务社:0571-88206282。此外,临时困难补助项目也长期开放申请,帮助大家渡过难关。研究生家庭经济因台风灾害出现困难的研究生,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系)提出申请,学院(系)审核汇总后,于9月25日前将《【XX院系】2024台风灾害专项临时困难补助(研究生)汇总表》(点击此处查看通知)的电子版及盖章版扫描件反馈至ygbzzb@zju.edu.cn。学校审批通过后,统一发放补助至学生个人账户。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辅导员,或联系研工部邮箱ygbzzb@zju.edu.cn。03直面台风,收好这份安全指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浙大人以坚定的意志、无私的奉献为广大师生筑起避风港我们相信风雨过后,晴空依旧在此致谢所有默默付出的部门与工作人员祝全体师生度过一个圆满、幸福、安全的中秋假期!>>>特别鸣谢:党委安全保卫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总务处、后勤集团、新宇集团、海洋学院、海宁国际校区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央气象台官方网站、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浙江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素材整理:周亦颖|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9月16日 上午 11:01
其他

就这么水灵灵地吃上求是饼了!(文末福利)

又一群人儿欢聚又一载明月将升中秋佳节将至情浓祈愿之时浙大求是饼也上线添福!求是饼是浙江大学特色月饼取名自校训“求是创新”印有浙大标识、代表建筑等图样求是饼自2006年诞生以来已走过十八载岁月成为浙大人的中秋必备品承载着学校对全体师生的美好祝愿祝愿大家阖家团圆事事圆满观色:饼中万象丰富的原料、巧妙的搭配创造出多彩的外皮、不同的香气当特色口味的求是饼放大N倍会在充满想象力的求是园中带来怎样的奇妙之旅?凤梨系列
9月15日 上午 11:03
其他

最新!浙大这个学院获全国大奖!

写在前面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呈现“十四五”以来浙江大学使命引领的大学战略型发展新成效,展示院系面向未来的建设新实绩,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新一季“对话院系掌门人”系列访谈,以多视角、全媒体的方式,透过学院之窗看到浙大之为,激励广大师生牢记嘱托、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心怀公共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在浙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今天走进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该奖项每五年评选一次是全国教育系统内集体最高荣誉让我们一起对话院长、求是讲席教授赵志荣感悟“以天下为公”的信念和追求感受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聚焦时代之问从中国到全球、从城市到乡村,基层治理、政府统筹、社会组织协作……看似宏大的公共议题,实则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领航,切实以高远使命担当引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支撑教育教学、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并立足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不断厚植发展成果竞相涌现的沃土。赵志荣说:“‘公共’二字意味着一起努力,做好大家的事。”这正是浙大公管人“以天下为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努力的缩影。建成教育强国,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如何作为?学院党委书记沈黎勇说,按照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学院坚持高标定位,瞄准战略需求,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公共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两大一级学科,学院各学科互融互促间,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为“中国之治”提供“浙大之智”,学院连续4届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聚焦数字中国,实质性参与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探索解决新兴技术等领域的全球治理问题;围绕生态文明,深度参与中央自然资源体制机制改革文件起草,推动城乡绿色低碳转型和协调发展;积极走进乡县考察调研,赋能乡村振兴,学院首创建设中国农村家庭数据库,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提出战略意见;助力服务民生,分析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参与到国家医疗保障“十四五”规划编制,助力“三治融合”、县域医共体等上升为国家政策;……真真切切地关注民生福祉,着力为提升国家的公共服务水平积蓄智慧和力量。“未来,将与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院并肩前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赵志荣说。引领创新发展“我们着力推动学院两大学科深度融合,从服务国家到国际合作,两手抓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赵志荣说。学院积极谋篇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建设,重磅推出五个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从党建引领、人才引育、学生培养、国际化及继续教育多个维度,在实践中强化具有公管特色的创新引领,提升综合实力。
9月14日 下午 1:17
其他

浙大成果,《自然》+2!

近日在国际顶级刊物《自然》上浙大科研团队又发表了两项重磅科研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狄大卫教授团队通过分子掺杂,实现了钙钛矿半导体从n型到p型的连续转变,同时可以保持极高的发光性能。医学院王迪教授课题组发现,当人体组织受到损伤,会激活巨噬细胞进入一种“超活化”状态,在细胞膜上形成GSDMD蛋白孔洞作为通道释放特定脂质分子来促进组织损伤修复。116万尼特超亮钙钛矿LED,研制成功!半导体材料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它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持续带来便利和变革。作为领域内的“新星”,钙钛矿半导体受到广泛关注。近日,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海宁国际联合学院的狄大卫教授团队通过分子掺杂,实现了钙钛矿半导体从n型到p型的连续转变,同时可以保持极高的发光性能。在可控掺杂的基础上,团队研制出具有简单结构的钙钛矿LED,并创造了溶液法LED的高亮纪录,达到了116万尼特。这项研究成果,于2024年9月11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论文标题为Controllable
9月12日 上午 9:01
其他

省委书记易炼红到浙江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

傅航颖责任编辑:谭帅精彩推荐你就是光的样子!值得最美好的祝福!杜江峰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浙大,你好!我们来了!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9月11日 下午 8:02
其他

你就是光的样子!值得最美好的祝福!

从初登讲台到桃李天下从一头青丝到两鬓积霜一片真心、四季耕耘老师是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我们的人生之路今天,是中国第40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感受光的“模样”一起向亲爱的老师们致敬!从教十年:师生是互相成就的亲密关系0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余倩“教与学是相长相成的,课堂是师生互相学习进步的重要场所”2014年入职浙大时余倩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十年来,余倩始终坚持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推进基础知识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拥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更精湛的专业技能让师生共同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从教二十年:老师也要有工匠精神02经济学院教授叶建亮“教育是一门匠心活,老师也要有工匠精神”叶建亮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两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主编浙江省“四新”教材1本参编国家级教材1本获评浙江大学“三育人”教书育人标兵二十年来,叶建亮一直把学生放在最中心的位置秉持“有教无类,甘为人梯”的育人理念将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践行“经师”和“人师’相统一推动全方位育人从教三十年:挖掘每个学生最独特优秀的一面03化学系教授方文军“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方文军积极推进实验实践育人把科研经历与本科教学有机融合推进教学向高质量发展曾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获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竺可桢学院最佳任课教师和十佳专业导师等奖项三十年来,方文军始终以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努力教会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拥有一双‘透视’知识的眼睛挖掘每个学生最独特优秀的一面从教四十年:找到自己的热爱、责任和梦想04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刘树生“只有将个人事业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看到新的天地”放弃澳大利亚工作机会刘树生留学归来在浙大任教四十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9月10日 上午 8:28
其他

在求是园中锻造卓越的创新能力 | 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杨哲青精彩推荐最好的纪念是奋斗!今天,把鲜花和掌声送给他们!一个人的升降旗仪式,同样很帅!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9月9日 上午 10:38
其他

最好的纪念是奋斗!

“格物致理,求是创新。”9月7日,“求是魂牵八十载——纪念李政道先生主题教育活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大家共同缅怀李政道先生对世界物理学和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追思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他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思想,共致哀思,凝聚力量。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杜江峰院士、校发展委员会主席杨卫院士、李政道先生长子李中清、长孙李善时、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垂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等出席活动。活动由校党委副书记朱慧主持。心系家国,敢为人先李政道先生不仅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科学的传奇,还用一颗赤诚爱国心殚精竭虑推动我国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迈向现代化。任少波说,李政道先生是享誉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心怀大我的赤诚爱国者、富有远见的卓越教育家、情系母校的杰出浙大人,为所有科教工作者树立了为学为人为师的榜样。杜江峰感念李政道先生对他在学习上、发展中持续刻苦求索产生的深刻影响,他说,李政道先生的人生,宛如一部精彩纷呈的巨著,他以自己的经历向每一位翻阅这部书籍的人传递着一个深刻的讯息:人的一生永远不只有自己,还有家、国与他人。传承是最好的缅怀,奋斗是最好的纪念。“我们要从李政道先生留下的精神宝库中汲取奋进力量,以实际行动不负先生生前对浙江大学的殷切期盼。”任少波说,要学习和传承先生心系家国、胸怀天下的高尚品德,格物致理、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杰出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李政道先生一生践行‘求是创新’之精神,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杜江峰说,“他的爱国情怀、清风峻节和人格魅力,必将激励青年一代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成为支撑学校建设世界领先学府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一代代求是人砥砺前行、逐梦一流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功绩存青史,风范励后人
9月8日 下午 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