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子,全国第一,“挑战杯”×3!
11月2日,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浙大学子在主体赛中获金奖5项、“秦创原”创新挑战赛获金奖2项、“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获金奖1项,勇夺赛事总分和主体赛金奖总数全国第一!
颁奖典礼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陕西省委副书记邢善萍为浙江大学授予赛事最高奖“挑战杯”,这是浙江大学继2018年、2020年后第三次捧杯!
获奖团队介绍
项目介绍:本项目基于浙江大学药学院“AI+药学”学科交叉创新成果,开创性地将AI技术与新药研发深度融合,集靶点发现、药物筛选、分子生成、性质预测等功能于一体,打通新药发现全流程,成功打造了新药发现一体化智能云平台。与传统药物发现技术相比,本项目创新性地用AI算法搭建药物发现“云架构”,各种技术指标位居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介绍:基于西北戈壁栽培基质材料来源少、菌剂发酵效率低、发酵环境不稳定三大核心问题,团队提出“SAS”综合设施园艺系统。团队就地取材,筛选农业废弃物作为基质原材料,高通量分离筛选系列发酵菌株,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精准发酵环境因子耦合模型,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项目介绍:星识科技以天文摄影为切入,推出首款VIZTA智能望远镜,解决传统天文装备昂贵、笨重、繁琐等难题。通过自研零背隙减速架构等技术满足用户轻量便携的需求,真正实现智能拍星、一键分享,以千元消费级价格媲美万元级性能!
项目介绍:AR-Track是一款专为网约配送员设计的增强现实抬头显示(HUD)。基于增强现实技术,AR-Track实现了外卖骑手在送货途中,在保持对周围路况环境高度关注的同时,能够快速获取路线导航、天气更新、疲劳预警等数据。该设备通过将关键信息直观地呈现在外卖骑手的视线范围内,确保骑手们不再需要“边看手机边看路”,真正做到为骑手的安全保驾护航。
项目介绍:鉴影科技致力于解决早期癌症“难发现、难诊断”的难题,在全球率先推出了首款癌症纳米靶向造影剂产品Nano-TCA,突破癌症的精准成像、早期诊断。团队研发的纳米化造影剂通过直接靶向结合可达临床造影剂5倍的超强显像效果,开创性地利用自组装技术使纳米造影剂可以针对性结合不同癌症靶点,成为癌症早诊断的“中国眼睛”。
推荐院系:机械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赛道组别:秦创原-智能制造
团队成员:谢明睿、谭显中、郑哲、林福鑫、弟梓铭、马涵悦、孙栋梁、罗凯迪、张杨签卉、司钱欣、张子曰
指导老师:韩冬、杨华勇、刘炳瑞、吴晓波
项目介绍:领盾智航团队依托浙江大学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从国产盾构掘进操控系统智能化出发,深入探索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的有机结合模式,创新实现超前感知、智能决策和在线学习三大功能,有效提升国产盾构面向复杂、极端环境的施工性能,加速我国盾构行业新质生产力形成。
项目介绍:气“香”万千团队依托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创性地将微流体控制技术应用于数字气味播放系统,实现智能调香与空间气味的动态调节。气“香”万千致力于将数字气味技术和前沿的创新设计理念相结合,协同影视、汽车、智能家居、文旅、医疗、元宇宙等产业开启数字气味市场,构建一个气“香”万千的新世界。
项目介绍:甄知灼鉴是一套包含上下游的全链路智能信息甄别方案。该系统融合海量数据清洗、情感文本分析、话题信息溯源三大AI核心模块,赋能信息甄别,致力于做全链路网络舆情监测的“点工具”。该产品的主要面向对象是“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企业和信息调度公司。“甄知灼鉴”致力于以青年力量面对网络洪流,让真相不再沉默!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陕西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的创业赛事。首届大赛于1999年举办,自2000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大学生双创赛事之一。
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2700余所高校的300多万名学生参与,累计提交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经过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共有来自412所国内高校、14所国际高校的839个项目进入全国决赛终评,最终拟评选产生金奖项目280个、银奖项目559个、铜奖项目1559个(其中,专项赛金奖100个、银奖200个、铜奖300个)。本届大赛,浙江大学共有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
此外,在刚刚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上,浙大学子共斩获金奖7项、银奖5项,其中高教主赛道获金奖6项,5支团队位列小组第一,“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金奖1项。
创赛成绩单
“挑战杯”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浙江大学以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扎实推进创新教育实践,坚持“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理念,打造“面向卓越的创新”,不断夯实创新人才培养根基,打造拔尖创新人才方阵,同时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型大学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20年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活跃的在校学生创业团队200余个,通过大赛孵化落地转化率超50%,培养了一大批心怀“国之大者”的创业领军人才,孕育了一大批引领全国的创新创业成果。
从“金点子”到“大制作”
浓厚氛围激发内生动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叶博文浏览到有关外卖骑手的深度访谈和报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在暑假送了几单外卖,也对这个体量高达1300万人群体的现实困境有了深入的了解。“外卖骑手为了要接单、抢单、确认订单,时常需要边骑车边看手机,其实是相当危险的。”叶博文说。
这样的“奇思妙想”之所以能够落地,得益于叶博文在X-Lab启真交叉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室的探索实践,而这样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还有学生科协、考拉工作室、求是强鹰俱乐部等20余个。同时,学校依托“启真问学”“青青计划”等平台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学术志向、激发内生动力,持续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从“实验室”到“大舞台”
全周期推动项目转化落地
王高昂是一名研究AI辅助药物设计的药学院博士研究生。七年以前,王高昂在回访高中母校宣讲的过程中结识了当时尚在高二的刘毅飞,在王高昂的鼓励下,刘毅飞考入浙江大学药学院,两位药学兄弟的故事就此开启。
面对药物研发时间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的行业困境,王高昂和刘毅飞立足AI+药学交叉领域,提出了FlyDrug的构想。从最初的构思到初具雏形,从校赛选拔到国赛金奖,兄弟俩在总决赛舞台共同捧杯,梦想变成现实,种子已悄悄发芽。
一直以来,学校以大赛为载体,深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促进产、学、研、用全周期衔接,推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持续做好科创实践育人的后半篇文章。围绕国家科技战略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平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友总部经济园、紫金科创小镇、三墩元空间等多元孵化平台载体,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整体推进,共建“泛浙大”双创教育深度合作生态圈。
从“小树苗”到“大作为”
扎根大地服务“国之大者”
西部盐碱地难以种植蔬菜,如何提高基质发酵微生物菌剂的效率,实现“无土栽培”中国方案?这是蔬菜学专业的博士生朱常安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困扰当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一大重点难题。
经过半年的调查,朱常安和小伙伴们尝试过多种市面上通用菌株之后,发现发酵效率依旧不够理想,他将自己的发现和困惑与导师喻景权院士交流后,喻景权院士亲自带着大家开会讨论,通过上千次的数据运算、比对、分析,决定出发去伽师县发掘菌株!最终,经过多年多点的深耕和挖掘,朱常安筛选出高发酵效率的不动杆菌,将发酵效率提高2倍以上,他所负责的“无土先锋”也因此拿到了“挑战杯”国赛金奖。
学校始终鼓励教师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和人才培养的全局视角出发,坚持“以赛促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无数像喻景权院士和朱常安这样的师生组合,在大赛这一催化剂下实现了双向奔赴。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始终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掘创新灵感,并积极促进这些创意成果的实际转化,让每一位有想法的同学各展其能。”“烛龙科技”团队指导老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智能计算创新创业实验室负责人陈建海教授表示。“我坚信兴趣是育人之源,因材施教、以德育人,让学生多元化发展,才能让同学们发挥最大才能。”
按时吃饭,真的很重要!
又美又实用!浙大定制计划表送给你!
口感Q弹?浙大人在新疆沙漠养出海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