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掉进钱眼儿里”的浙大美女教授,发现了很多藏在人心中的秘密!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5-27



编者按:在全校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之际,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正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此前,学校召开了文科发展咨询专家小组会议,并决定于4月召开浙江大学文科大会。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特推出文科系列报道,本期为大家介绍的是管理学院的周欣悦教授。


去年,一位在农贸市场研究脏钱的美女教授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她发现,人们总是习惯在买菜时先把脏的、旧的钱用掉,殊不知这种行为很可能导致购买的商品缺斤少两。


她是周欣悦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主任。她用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接触干净的钱会激发公平诚实的行为,接触脏钱则会引发自私、贪婪的行为。


这意想不到的研究让人惊叹“原来花钱也要看脸”!但更让你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位风采靓丽的女教授确是真正的“爱钱如命”,她让自己“掉进钱眼儿里”,从而揭示出人与金钱的深层关系,发现了藏在人心中的许多秘密。


钱是藏在口袋里的兄弟?


最近,周欣悦在忙着一项研究——对金钱“形象”的合理改造会成为社会公益的催化剂。


这项研究源于中国的传统语汇——“孔方兄”。“孔方兄”一词来自西晋鲁褒《钱神论》,所谓“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在周欣悦看来,这个带有“人化”色彩的语汇,不仅诉说着人们对于“钱”的内在情感,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那么,“孔方兄”究竟能帮我们做什么呢?


原来,随着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一大批以拟人化的钱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正悄然兴起。周欣悦认为,人格化的金钱能以其生动形象产生积极效益,从而很大程度上抵消人们的自私情绪,提高人们参与社会公益的积极性。相比于那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的说教性宣传,这类广告更能触动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善,为献爱心而积极行动。


在周欣悦看来,人与钱的关系总是处在一种微妙而矛盾的状态中,她通过对钱背后的人的心理研究,来寻找重塑时人金钱观的出路。


脏钱令人们不道德?



依照周欣悦在农贸市场的研究,如果脏钱会激发不诚信行为,这个门槛到底有多高呢?


周欣悦团队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参与实验者分配成四组,每个人都做了一个手指灵活度的测试,能尽可能快的数一叠纸或者钱,第一组人数干净的钱,第二组数干净的纸,第三组数脏钱,第四组数脏纸。


之后,参与实验的人需要填写一个问卷,上面给出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例如,如果不会被发现,最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愿意用针扎一个你不认识的小孩子的手?如果你有这个权力而且还不会被发现,最少要给你多少钱,你才会把一个人的成绩从不及格改成及格?参与者需要写下他们到底需要多少钱才愿意做这些不道德行为。



结果发现,之前接触干净钱组需要100万左右才愿意做这些不道德行为,但是之前接触脏钱组只需要10万元左右就可以做同样的不道德行为。但是之前接触的如果是脏纸和干净纸就不会产生这个区别。


之后,周欣悦继续在4个实验中用了一些经济游戏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发现——接触脏钱的人在经济游戏中表现更加自私,更加不公平分配,更加容易辜负对方的信任给对方少分钱。周欣悦的金钱心理学研究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2017年,《Nature》人物专访周欣悦,并且提到了她做的“脏钱研究”


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资源?



关于脏钱的研究似乎印证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认知,如“钱是万恶之源”、“为富不仁”等,但是周欣悦不这么认为,她告诉我们,金钱并不是许多消极行为的动因。


在周欣悦的眼里,金钱不是单纯的交换工具,它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心理效应。


例如穷人家的孩子会把硬币画得比富人家的孩子更大,夫妻生活中如果经常说起钱那么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在周欣悦之前的研究中,她还发现接触到金钱可以缓解人们的疼痛感。


这一个发现后来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DANIEL KAHEMA的一次大型研究的印证。在一个盖洛普公司对45,000美国居民的调查中,DANIEL KAHEMAN发现:高收入会降低其他不幸事件带来的痛苦。


同样一个威胁,例如头疼,经常头疼的有钱人对不头疼的有钱人来说,觉得自己生活痛苦的比例只增加了19%,但在穷人身上头疼增加痛苦的比例却高达31%。



研究者需要找到自己的痒点,

然后好好挠挠它?


按照周欣悦的话说,有时候她也会从“钱眼儿里”爬出来,然后去做一些“无用”的研究,譬如“怀旧”。


“怀旧”是周欣悦开展的另一项心理研究。她说:“怀旧”并不是一种“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思想负担或心理疾病,那些“过去的记忆”可以作为一种心理资源而抵御现在受到的威胁。



周欣悦做了一系列研究来探索“怀旧”所具有的社会潜能,例如:将一群在校大学生分成两组,让其中一组学生努力回忆能让他们怀旧的事件并将它们写在纸上,使他们尽可能沉浸其中;另一部分学生则被要求在纸上写下他们上一周经历的普通事情。


然后,她让学生们观看一部虚拟的慈善基金会的宣传页,告诉他们该基金旨在帮助2008年汶川地震的受灾儿童。接下来请他们填写为该基金会自愿服务的时间和捐赠金钱的数额,从而测量他们的捐赠意愿。


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周欣悦印证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刚刚接受过怀旧“洗礼”的学生更愿意捐出更多的钱,而且也愿意做更长时间的志愿服务。也就是说,“怀旧”更容易增加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参与社会互助的动力和热情。



这些研究在周欣悦看来是“无用”却“有趣的”。她说,学习社会科学、从事社科研究应发现和珍惜那个“痒点”,那是研究者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能的好奇,然后就好好去挠它。


对一个个“痒点”的探究,需要我们保持活跃的思维,突破对常识问题认识的“壁垒”,来开创出一片新的园地。而“挠痒”则要将个人独立的思考与团队中的交流切磋结合起来,在不断的创新、批判和完善中获得发现。

 

本文作者:张曌睿 周伊晨

图片由周欣悦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编辑:陆盈盈


推荐阅读

1.生死救援!18小时,1600公里……原本进行临终关怀的宝宝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生救回!

2.春到杭州,春回浙大:美到窒息!

3.昨晚浙大最美少女团体惊艳央视舞台,撒贝宁、郭采洁、汪涵曾为她们疯狂打call!

4.时空压缩不再是神话!浙大将牵头建设我国首个超重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