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脑科学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浙大发布“双脑计划”,引领学科交叉会聚!丨新时代@教育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5-26

提到人工智能你会想到什么?

是连挫两位世界围棋高手的的AlphaGo,

还是不久前刷爆朋友圈的“猜画小歌”?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

过去天马行空的想法逐渐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

关于脑和意识的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

很多人都好奇,

人工智能何时才能像人一样思考呢?

或许这一天很快就会来临。

一起来了解一下浙江大学的“双脑计划”吧~


9月14日,浙江大学发布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当前,学校正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启动实施创新2030计划,“双脑计划”作为其中首个启动的专项计划,将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探索推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会聚融合,同时带动更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科创新发展。


浙江大学“双脑计划”的意义是什么?

脑科学旨在探索脑认知、意识及智能的本质和自然规律,人工智能致力于以机器为载体实现人类智能,两者的发展正呈现交叉会聚的趋势。“双脑”研究将产生大量造福人类社会的重大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科技前沿高地。“双脑计划”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重大挑战问题,布局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会聚研究,努力实现人类对脑功能及智能本质的认识和利用,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

“双脑计划”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双脑计划”将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与意识、下一代人工智能、脑机交叉融合等前沿方向的研究,同时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开展高水平学科会聚研究,力争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面向未来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优势学科。

浙江大学如何推进“双脑计划”实施?

浙江大学将通过实施创新2030计划,聚焦未来创新蓝图,打造多学科参与的学术共同体,以及科学、技术和产业的创新联合体,通过体系化、有组织的规划实施,将计划任务与国家战略目标、区域重大需求及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浙大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有多厉害?


多个重量级创新平台搭建


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

2018年5月25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我校拟牵头建设的“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进行了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浙江大学在脑科学基础研究、脑机融合等领域具有长期、扎实的科研基础,具备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建设方案合理、内容详实、目标明确、规划可行,建议教育部尽快启动该中心的建设。

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2018年6月6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


之江实验室

2017年9月7日,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按“一体、双核、多点”架构组建按之江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浙大作为之江实验室的“双核”之一,将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以国家重大任务组织为牵引,在解决前沿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融合。


教育部人工智能发布会在浙大举行

2018年6月7日—8日,教育部“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组织采访团实地采访。

脑科学领域捷报频传

2018年2月15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以同期两篇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课题组有关抑郁症的神经编码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和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放电方式导致抑郁的分子机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2017年7月14日的《科学》杂志以研究长文形式刊登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第一次指出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学术界认为,这项研究为研究社会等级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为对输赢决定、社会等级的认知等的神经环路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靶点脑区。

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田梅团队在癫痫的分子影像精准诊治等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进展,为搜寻隐匿的癫痫病灶找到了新途径。该团队通过建立儿童癫痫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脑代谢数据库,结合核磁共振(MRI)、脑电图以及多年的临床随访,探索建立了有效评估非手术药物治疗癫痫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像方法,在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等方面,提供了客观可靠的影像技术手段。



脑机融合走在前列

项目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中科院院士吴朝晖主持的“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获得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混合智能”的研究范式——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突破理论与创新技术。


意念控制小白鼠走迷宫

2016年12月18日,浙江大学学子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成功实现用脑波操控小白鼠走迷宫,震惊全场。



意念控制机械臂

2014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合作的“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应用课题组”在全国首次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用意念操控机械手”的人体实验,通过连接脑部的“电路”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做出“石头、剪刀、布”等复杂的手部动作。



学科交叉推动人工智能+X

人工智能+医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姚玉峰与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合作研发的“角膜病图像的智能识别与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准确率可达84%,打败了95%的人类医生。

人工智能+法学

  浙江大学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司法为民”,拓展司法为民新领域、新渠道、新形式。与浙江省高院、阿里达摩院、法学院合作,开展人工智能自动判案系统研制。



世界先进设备加持

2015年9月23日,一台国际领先的超高场磁共振设备在浙江大学安装调试完毕,正式开机运行。这是我国继中科院之后引进的第二台磁场强度达到7个T(特斯拉,磁场强度单位)的磁共振设备,并配备了主动屏蔽等最新技术。7T磁共振设备的分辨能力强、灵敏度高,对细微结构的观测和成像更加清晰,是帮助科学家开展脑科学前沿研究的利器。

(7T扫出来的“洋葱脑”)


当浙大实力强劲的脑科学,

遇上同样实力不凡的人工智能,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双脑计划”

带来的无限可能吧~


本文部分由发展规划处、计算机学院、医学院等提供,部分内容来自浙江大学官微、求是新闻网    

内容整合:芷凌

今日编辑:雷思涵

责任编辑:叶鑫

推荐阅读

1.全景直击!浙江大学2018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丨新时代@教育

2.吴朝晖校长在浙江大学2018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为未来创新而研究

3.一图展示20年成绩单丨浙大并校发展二十周年座谈会召开丨新时代@教育

4.他98岁仍在指导博士生,曾见证浙大西迁、院系调整、四校合并全过程!丨新时代@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