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硬核套餐”,屡获重磅荣誉,浙大这个学院走的是“初心”
这两天,由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举办的首届西湖机械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工作者,聚焦学科前沿共话未来发展。这场以“青年”名义聚首的会议,几位机械工程学院的主持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动力和前进方向,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学术、发展、德育三个“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创新一代技术,研制一代装备,培育一代青年。
机械工程学院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之一,作为光、机、电一体化的超大型复杂系统,面临着很多“卡脖子”技术难题。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傅新教授带领启尔团队,坚持十五年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突破光刻机浸液系统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为高端光刻机国产化研制奠定了基础。科研团队能吃苦、敢创新、勇攀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党支部建在项目团队上。
傅新教授科研项目
一切工作到支部,主题教育中这个党支部开展“优秀党员认领活动”,鼓励党员认领“卡脖子”技术,带动其他科研人员协同攻关。2019年上半年,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依托启尔团队在青山湖建立党建实践基地,打造联动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党建育人与科研育人的协同发展。
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大学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如何攻克“卡脖子”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以“党建+”创新提升科研可持续发展动力,主动应对“卡脖子”科研难题,引领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他们不断探索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在代表性科研项目上设立党建基地,推动党委委员联系指导支部和团队带头人讲党课,形成“党建引领、基地带动、科研突破”的发展模式。
机械工程学院扎根大地、顶天立地,重大原创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
盾构技术
杨华勇院士领衔突破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支撑我国盾构装备跻身世界强国;谭建荣院士领衔突破高端龙门加工中心数字化技术,引领我国高端数控加工中心的创新设计;柯映林教授领衔攻克飞机装配领域多项技术难题,创建了飞机数字化装配成套工艺装备,为我国10个重点型号飞机研制和批量生产提供了跨代的技术和装备支撑,“是我国飞机制造领域近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杨灿军教授领衔突破了深海电能、信息远距离高速传输与接驳控制技术。学院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在3亿元以上,人均超300万元,居浙江大学首位,全国高校前列。
大飞机科研项目模型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8年评估中获得优秀。当年,青年教师陈远流研究员回国加入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没多久,学院就为他配备了一位职业导师居冰峰教授。两人主要从事超精密加工领域技术难题的攻关,碰上面居老师总会与陈远流交流研究方向、项目申报等。
“学院的职业导师制度,让我们这些海归教师没有迷茫,有效解决了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陈远流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人才,构建学术共同体,开展“青年人才成长培育计划”,累计引进和培育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8人;培育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4人。在机械,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正在形成。
近年来,学院党委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有效保障了学院发展。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梅德庆教授表示,学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机械特色的育人“共同体”“动态链”“生态圈”,引导全院师生立大志、成大事、做大贡献。
“很感谢浙江大学没有忘记马兰人,马兰精神正在代代延续,希望同学们可以踏踏实实学习,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私奉献。”全军挂像英模、机械工程学院1960届院友林俊德院士的夫人黄建琴通过视频传来寄语。
林俊德院士
屏幕这边是2019级浙大本科新生的第一堂思政课,主讲教师是林俊德的战友、某基地原副政委李文泉少将,以及林俊德的弟子。在长达2个小时的报告中,同学们无不被林俊德校友许党报国的一生所感动。
像这样的“将军课”,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主创建的马兰工作室共举办了11场。工作室通过马兰精神宣讲团、马兰剧组、马兰学生讲习所,厚植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构建起“理论学习、情景体验、朋辈分享、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搭建了多维度的育人载体,拓展了多样化的育人形式。
林俊德院士事迹报告会
铸什么魂,怎样铸魂?
主题教育中,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将“爱国奉献、担当大任”写进育人的旗帜,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在招生到就业全过程,研究制定了一套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
一个联动院友、企业、地方、全球合作伙伴的发展共同体逐步建立,社会力量的“富矿”不断挖掘。
目前,学院与西飞等7个国家重点单位建设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学生思想引领和就业引导;依托浙江大学“致远计划”,与徐工集团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西建立海外实践基地;还与中国美院和有关企业单位联合开展毕业设计,举办本科“毕业设计节”。与此同时,转化科技成果58项,2017年以来拓展科研服务社会项目达12个。
2018-2019学年在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开设院级境外交流项目12项,本科生、博士生境外交流率达到110%、130%,其中世界前50高校达57.7%。
党支部在发展共同体中发挥重要纽带作用,学院党委引导支部活动与服务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与发挥科研优势结合起来。在主题教育整改措施中,学院党委提出,今年年底前实现三个“百分百”目标,即推动学生班级与优秀校友结对百分百、学生党支部与国家重点单位结对百分百、硕士研究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参观实践百分百。
今年开始,机械的毕业生党员都收到了一份精心准备的“信仰套餐”,内含一件木制笔筒和一个优盘,分别刻有浙大校训和马兰精神。“虽然只是很小的一套毕业礼物,但却饱含殷殷期待。”学院希望毕业生党员能够践行浙大校训,心怀马兰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信仰套餐”
多年来,学院毕业生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人数始终保持全校前列。可以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已经成为机械学子爱国报国的价值追求和鲜明特点。
机械工程学院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德育,课程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传授学生做人、做事之道。
如何实现种好责任田?
机械的答案以创新思维,夯实专业课程基础。机械工程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工程图学”引领高校慕课教学改革,获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在最新一轮的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陆国栋教授领衔的“时空耦合、知行耦合、师生多维互动的机械大类课程教学新范式”项目是我校仅有的两个一等奖中的一个。同时,杨华勇院士领衔的“团队铸重器、实践育英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机电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二等奖。在浙江大学IBE双创实践基地建设中,学院以项目制教学为抓手,以建设学生创新设计工作室为载体,形成了一套新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30所高校联网同时异地授课现场
机械的探索,不仅守好一段渠让专业课中飘出“思政味”,还邀请专业课教师进入思政课,共上一堂课。
今年3月,正在舟山摘箬山岛海流能发电站的林勇刚教授,就通过视频直播方式来到“形势政策”课上,为大家直观讲述海流能试验研究,深化对“海洋强国”这个主题的把握。
“直播”思政课
这样的直播思政课,让课堂空间拓展到五湖四海。去陈望道故居寻找“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到食堂中寻找“中国经济的答案”,在学校党建馆聆听全国优秀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学院依托现有师资力量,让思政工作更加触灵魂、感温度、见风景。
“形势与政策”课上,同学们走进浙大党建馆
开门办思政,全员动起来。
“银龄讲坛”是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充分发挥离退休教师政治信念坚定、人生阅历丰富的优势,创办的立德树人重要平台。首场讲座教师、当年84岁的蒋克铸老师,一丝不苟板书、坚持站着讲课,感动了全国网友。博士生张鸣晓说:“蒋老师的字字句句,那么严谨认真,那么铿锵有力,这种无私奉献和使命担当,深深地感染了我。”
蒋克铸老师为同学们上课
为更好促进学院教师与学生密切联系、教学相长,学院开办“院长书记有约”,建立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机关党员,与全部学生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发挥对学生支部的指导、引领作用。
心齐,劲足,共奋进。机械工程学院2019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学院党委入选浙江省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首批党建示范群,并被推荐申报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浙大机械工程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院士表示,学院构筑起院士、教授、专业教师、退休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参与的德育共同体,通过建设高质量的课程思政体系,将广大教师与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推荐阅读
1.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聚焦!浙大牵头铸造的“大国重器”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