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疫战”时刻看浙大担当!
在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26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我们支援武汉的目标,就是要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下来”。这中间,有不到24小时,连人带设备,“从零开始”帮当地建好一个重症病区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团队;有通过一首《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而为人所知的小护士,1997年出生的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刚一年,再三要求去一线;有在黄陂方舱医院“温暖播报”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女医生,“请大家放心,也请大家相信我们”。
赴武汉医疗队成员临行前拥抱打气
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指导省内各医院开展疫情防治;同时,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优势和学术专长,浙江大学迅速集结多学科研究团队,发起应急科研攻关专项,努力当好疫情防控的智库和“最强大脑”,为党委政府的精准研判、“精密智控”提供科研依据和支撑。
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出征仪式
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
“把重症患者的病死率降下来”
全副“武装”,走过缓冲区、半污染区,进入湖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早上9点,结束1个小时的远程会诊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作兵教授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查房。从2月1日带领第一批浙江省赴武汉重症肺炎救治国家队12名成员到武汉以来,陈作兵他们每天的工作日程,重心都是围绕着重症、危重症病人的救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尽锐出战,投身医疗救治主战场和疫情防控各条战线。
如何从病魔手中抢回越来越多的生命?
浙江大学多位专家,每天通过远程会诊,为浙江全省危重症、重症患者治疗答疑。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最多一天共为28个病人提供远程会诊,她说:“这有利于减轻当地的医疗负担,让患者得到与浙大一院同质的治疗。”
几经迭代的新冠肺炎“浙版方案”,目前已在浙江、贵州、江西等地医院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早治疗、用对药、控制炎症风暴,是这个方案中的三个关键。”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介绍说。
元宵节当天出生的婴儿,被父母取名为“小汤圆”
暖人的消息,振奋的力量,连日来不断从浙江大学各附属医院传来。元宵节那天,在浙大一院,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孕妇顺利产子,并被悉心转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这个在“接力”保护中牵动众人关注的小生命,父母亲给他起了小名“小汤圆”。出生几天的“小汤圆”吃得好睡得好,五项检测全为阴性,没有证据说明母婴垂直传播。
浙大二院赴武汉医疗队在交接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抗击疫情中,改造扩充疑似患者排查门诊,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合理规划诊疗流程,制定应急转运方案和预案。
“党中央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切实担负政治责任,在顽强拼搏中践行初心和使命。”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举全校之力,以最大的努力、最严的举措、最快的速度,扎实推进各项防控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
最近,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团队通过大数据聚类分析,研判疫情传播特点,对各地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开展科学评估。通过构建精准的预判模型判断疫情发展趋势,为有关地区政府就复工时间与方式等关键问题的研判提供科学依据。
“面向全国公开申报,鼓励国际合作和学科交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浙江大学联合校友企业发起了应急科研专项,支持相关背景科研人员围绕新冠病毒感染途径的流行病学大数据、关键致病机制、临床防控和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目标只有一个——快速、高效地应用新兴科技手段和研究体系,解决有关防疫的关键科学问题。
浙大一院96岁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一边与死神赛跑,一边与病毒较量。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主动请缨“逆行”武汉。在出发前,她所带领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后续药物寻找和研发、疫苗制备又走出了重要一步。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学校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优势,聚焦疫情预防、感染控制、疫苗研发和新药研制等问题,强化协同创新与应用转化,以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重大原创成果,提供更加有力的防控支援。
除了抗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多脏器损伤及潜在的肺纤维化后遗症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急需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面对这一难题,浙江大学药学院的药理毒理研究所联合该校计算机学院及省内有关医院,迅速成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围绕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抗炎、抗纤维化及其他并发症治疗开展研究,建立活性分子的快速判别模型,利用已有免疫调节和抗肺纤维化的活性分子大数据集,用于免疫和继发性肺纤维化药物的发现。
目前,研究团队从5000多个上市药物库中成功获得了20余个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分子,为继发免疫反应和肺纤维化的药物干预提供了基础,相关试验正加紧开展。其中一个品种正在与西溪医院合作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三十例患者,初步显示了一定的疗效,具体结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用科普为大众建起“火神山”
“防疫战斗打得赢,守在家里最安宁,请客拜年见朋友,暂停!”
浙大邵逸夫医院赴武汉医疗队成员的“平安”字样发型
锣声一响,“三句半”一唱,这不是晚会节目,而是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推出的方言版防疫宣传片。这个寒假,浙大师生宅家但并不宅专业,学以致用开展防疫科普。
浙大师生制作的科普短视频截图
浙大师生齐心协力建起疫情防控传播平台,通过制作诙谐幽默的科普短片,进行线上科普。浙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息凤认为,面对疫情,高校师生应更多地参与到公众科普中,这是大学的使命担当,也是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大练兵”。
“错峰时段去用餐、建议打包不堂食、倡导分餐不共餐、减少外卖少外出。”随着复工来临,如何安全地就餐?浙大师生提出这十条倡议,一上线就被微博转发传播。有网友说:转走牢记,经此一疫大家的公共卫生意识也将有显著提高。
浙大师生提出的“十条倡议”
治病更要治心。面对疫情,浙江大学还牵头发起浙江省抗疫心理支持热线。通过手机QQ扫码预约,每天面向社会开放在线提供专业支持。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师生自发组建了导师带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的科普短文撰写小组,介绍心理危机的应对方法。这些文章紧扣当前热点和大众需求,紧跟疫情发展。心理系2018级硕士生朱月平说:“很多的写作素材是来自于广大网友还有身边同学,很多时候就是把我自己的心路分享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建设每个人内心的‘火神山’‘雷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