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铸就“求是精神”,纪念竺可桢校长诞辰130周年
今天
是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0周年
今年的纪念因为疫情
而有了特殊的情感与意义
竺老两问
“到浙大来做什么?
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赋予了浙大人太多情怀
也给予了浙大人精神支柱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再次走近
竺老校长与浙大的二三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者,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活动家,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竺老校长在掌校期间革除弊政,多方聘选优秀教授,加强民主管理,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竺老校长率领全体浙大师生西迁,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知识的火种,浙江大学也成长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几所大学之一。
今年是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0周年,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竺老校长提出的 “求是精神”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精神更是深深刻印在每一位浙大人的骨血当中。
疫情阻挡了大家回校的脚步
今天上午,竺可桢学院师生代表
在竺校长塑像前敬献鲜花
追忆求是精神
重温浙大使命
求是学院的00后同学们,
也通过自己的笔描绘了心中的竺可桢校长
论教育目的
1.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才,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2. 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3. 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4. 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5.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6. 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论大学办学
7. 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
8. 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9. 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10. 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11.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12. 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 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14. 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15. 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16. 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17. 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论大学精神
18. 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19. 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20. 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21. 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22. 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23. 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24.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25. 浙大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示。……学生不浮夸,做事很勤恳,……风气朴实。这种风气,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26. 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论人才培养
27. 毕业同学,应以学业为重,虽在社会上工作,亦应勿可忘记学习。
28. 盖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一粒花种种入于地,由发芽而至成长、开花、结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长状况,则所得何尝不胜读一册自然教本也。
29. 国家既如此优待诸君,诸君决不能妄自菲薄,忽视所以报国之道。国家给你们的使命,就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学成,以将来能在社会服务,做各界的领袖分子,使我国家能建设起来成为世界第一等强国,日本或是旁的国家再也不敢侵略我们。诸位,你们不要自暴自弃说负不起这样重任。
30. 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沉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
31. 吾辈大学生尤应为一般人士的表率。
32. 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33. 要晓得学校教育,尤其是书本教育,不是惟一的教育。
34. 要晓得最好的训导是以身作则,这个理论,无论古代的庠序、书院,今日新式的大学,统可应用的。
35. 诸位毕业离校以后,若要发扬光大你们的学问道德,必得能深思、能善疑,利用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要晓得天下事不进则退,不能发扬光大就是腐化。
36. 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
37.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38. 做领袖的人物,不但要有专门技术,清醒头脑,而且要肯吃苦,能牺牲一已,以卫护大众与国家的利益。
39.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40. 凡是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独行其是。
41. 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统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
42. 力诫学生勿受浮动盲从之恶习,须从学业思想道德体育各方面努力,方可养成将来健全的社会领袖,为国家民族效劳。
43. 立国虽暂,使蹈常习故,不求精进,即谓之老。立国虽久,使争荣斗盛,迈往无前,即谓之少。
44. 盲从的习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我们要做有主张有作为的人,这样就非有清醒之头脑不可。
45. 年青的人,目光应远大,要有英勇前进无畏的精神,处处应以国家社会为念。
46. 时际非常,吾人之责任尤重!无论精神物质,两不可忽。
47. 思想同与肌肉,多予训练,并能发达。
48. 我们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然后在学时方不致害已累人,出而立身处世方能不负所学。
49. 现在的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如果一个民族还是一味以享受为目的,不肯以服务为目的,必归失败。
50. 在目前竞争剧烈的世界,有了信仰心的民族和一个没有信仰心的民族竞争,没有信仰心的民族一定失败的。……我们四万几千万人各能同一信仰,则民族的复兴不是难的事。
浙江大学何亚平老师也撰文
表达了自己对竺校长的追思
艰难之时思竺老秉承“求是”战疫凶
——纪念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0周年
何亚平
今年3月7日,是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0周年,今年的纪念因为疫情而有了特殊的情感与意义,因为浙大校训就是在面临敌机轰炸和疫情灾难的时候确立的。
竺可桢老校长是浙江大学“求是”校训的倡导者和制定人,也是终生践行“求是”的楷模。“求是”“校训的确立是在烽火连天的1938年11月,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宣山时,遭遇严重的疟疾疫情和日寇轰炸的双重灾难,是浙大西迁中最困难的时期,而竺校长也刚刚经历了丧妻失子的苦难,但他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凡的智慧,为动荡不安中的浙大师生,找到了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精神武器——“求是”校训。这是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西迁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最伟大的成就。竺校长后来又反复多次撰文阐发“求是”,弘扬“求是”,给我们浙江大学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发表于1941年《思想与时代》杂志第一期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就是论述“求是”精髓的名篇。
竺老结合近代科技史,论述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指出:“提倡科学,不但要晓得科学的方法,而尤贵在乎认清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变,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了解得科学精神是在蕲求真理,吾人也可悬揣科学家应该取的态度了。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该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厉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老十分赞赏王阳明“无心同异,惟求其是”的信念,认为它可以作为“求是”之精髓解。在论述科学求真的精神时,他引用了王阳明的名言,还以布鲁诺、伽利略和刻卜勒为追求科学真理受贫寒,遭监禁甚至英勇献身等事例,突出强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很相类似。竺老不仅深刻精辟地阐明了“求是”精神的要义,更以他“无心同异,惟求其是”的光辉一生,当之无愧地成为笃行“求是”的楷模与榜样。
1942年在遵义,浙大学生举行“倒孔”游行,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为保护学生,竺校长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震慑了反动军警,也感动了全校师生和广大社会公众。1948年于子三事件中,他据理与当局力争,痛斥军警漠视法制,无视人权并公开向记者痛说“于子三作为一个学生是好学生,此事将成为千古奇冤”。他还严辞拒绝了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转告的蒋介石让他在报纸上发表“更正”的要求,斩钉截铁地说:“报载是事实,我无法更正!”铁骨铮铮,正气凛然。20世纪50年代,被誉为“中国摩尔根”的谈家桢教授受到不公正对待与批判,竺老公开为他鸣不平说:“政治不能代替科学,对学术研究怎么可以戴政治帽子?”“文革”时期,1968年2月,在造反派策划的会议上他力排众议,以具体事实驳斥了所谓“科学院17年来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的谬论,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科学家崇尚真理的气质。这在当时是特别难能可贵的,真可谓“壮哉求是精神!此固非有血气毅力大勇者不足与言。”
2011年5月,学校举行了校庆114周年、“学位条例”颁布实行30周年和改革开放后招收的研究生毕业30周年的“三合一”纪念活动。当时返校的1978级、1979级和1980级毕业生捐款定制的纪念碑奠基仪式也在启真湖畔隆重举行。这座纪念碑现坐落在紫金港校区启真湖畔东南角桥头,深色巨石上镌刻着两段文字,右侧是王阳明的名言:“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右侧是竺可桢在《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典范》讲演中的名句,“本校推原历史的渊承(本校前身是前清的求是书院),深维治学的精义,特定‘求是’二字为校训。阳明先生这样的话,正是求是二字的最好诠释,我们治学做人之最好指示。因为我们治学行己固要有宗旨,决不要立门户。目前一般智识分子往往只顾利害,不顾是非,这完全与阳明先生的‘致知’和本校校训‘求是’的精神相背谬的。”正由于这两段铭文,人们把这块纪念碑称为“校训纪念碑”。
竺老多次将“求是精神”释义为“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科学精神”。当此全国全民迎战新冠病毒疫凶之际,在湖北一线战场有500多位来自浙大各附属医院的抗疫战士,年逾七旬的李兰娟院士也奋战在最凶险的一线。后方的师生也在学校统一部署下,集结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应急科研攻关,为政府精确研判提供科研支撑。我们看到,浙大万千求是儿女正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弘扬竺老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科学精神,勇敢地投身于这场艰难、凶险的大考,在抗疫救治主战场和疫情防控各个战场都陆续交出了一张张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优秀答卷。
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文章内容来源:浙江大学报《艰难之时思竺老秉承“求是”战疫凶——纪念竺可桢老校长诞辰130周年》(作者:何亚平)
内容整合:浙江大学微讯社 雨水
图片设计:浙江大学微讯社 俞盈盈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雨水
责任编辑:叶鑫
点亮在看,为浙大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