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理工男为她写了封情书!看完他的故事,真的用情太深了……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0-09-29


浙大计算机系毕业,

从体制内跳槽,

做过独立电影人,

写过小说,

走遍西湖边200多座亭子,

还给其中102座亭子写自传、制手绘……

这一连串充满文艺气息的经历,

却都来自这位叫“远方”的浙大理工男


不安分的理工男

从西湖的亭子开启新梦想


远方,大名胡志炯,浙江余姚人。“和很多人从小被家里安排不同,我的生活和学习都是自己做的选择,包括大学专业——计算机。但还在校园时,我就开始意识到这似乎并不是我理想的职业。长时间在封闭的空间里做着同样的事情,很难和外界接触,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2005年大学毕业后,远方去了广东。“当时在海关工作,父母很欣慰,收入也还可以。”但是天生带着叛逆因子的远方,在坚持了五六年后,突然放弃人人称羡的铁饭碗,回了杭州。“我不愿意凑合与将就,想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父母当时十分不理解他的行为。远方告诉他们,辞职并不是想要停止前行,而是要去做对自己更加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我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我小时候的国学知识、毛笔字,对艺术和美的了解,都来自他的教诲。我非常感谢我的父亲,没有他的引导,我或许真的按部就班做着一份大多数人觉得稳定的工作。” 



回到杭州后,远方和同学合伙在青芝坞开了一家青年旅社。“除青年旅社外,我当时投入非常大的热情和精力筹备了一部独立电影,这也是我的梦想之一。从前期的准备到拍摄,再到巡映,花去了近3年的时间。”拍电影之前,远方写过一段时间小说,“写小说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不用出门,时间长了会和社会脱节,所以我才有了拍电影的想法。但是电影一拍完,我又陷入了循环的浮躁期,找不到方向。” 


这时候远方想到了大学时期的一个美好念想。“读书时,我经常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和玉泉校区之间奔走,那几年西湖西进,虎跑、杨公堤,这一路是多美好的风景。坐在公交车上时,我就盯着那些古建筑和亭子发呆,哪天可以把这些精美的亭子都走访一遍该多好。” 


2014年1月1日,是远方毕业的第十个年头。那天他站在长桥公园,对着远处的雷峰塔拍了一张照片。夕阳西下,塔顶熠熠生辉。镜头里出现的夕影亭,是远方拍的第一个亭子。“就现在,从这里开始完成我的梦想吧。”



走遍西湖边200座亭子

他为102个亭子写了情诗


最初的时候,远方的想法非常简单,找寻西湖边的古迹凉亭,知道亭子的名字,给每个亭子拍张照片留纪念就行。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我参照了1995年出版的《西湖志》,把整个西湖大景区分成了四十几个小块,计划每星期跑一个亭子。初初一算,原本以为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起码需要一年。” 


走访中,远方发现很多亭子书中没有记载,有些亭子在平地,有些在山上;有些一天可以拍完,有些上山下山的走了不少冤枉路;还有一些书上有记载,跑到目的地发现并没有亭子的踪影;还有一些亭子所在地需要买门票,价格还挺贵……” 



慢慢的,远方摸索出了经验,出发前做好攻略,尽量少走冤枉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地方跑了两趟、三趟,甚至还有三趟后依然一无所获。“位于云溪竹径的洗心亭是我最喜欢的亭子,去了很多次,只是为了拍到最美的角度。七星亭在玉皇山的半山腰,第一次去雾霾很大,拍的照片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个亭子体积特别大,总是拍不全,到现在也没有拍到我满意的照片。来凤亭因为在一块独立的大石头上,也很难取到好的角度……”



去了数次没有留下好照片的亭子外,《西湖志》记载的吸江亭和涤心亭,远方到目前还没找到所在地。


当寻访到50个亭子左右的时候,远方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比如从柳浪闻莺到雷峰夕照这一路的亭子都会‘翠’字。为什么带这个字?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远方发现这和柳树有关系。那为什么又和柳树有关系呢?原来早前这个位置刚好是杭州城的城门,当时在送行离别的地方一般都会种上很多柳树,这也就有了亭子中的“翠”字。


从单纯只是想留个影像,慢慢地远方开始思考亭子和周边的建筑是否也有关联?“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越来越多,想深入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曲院风荷里相对出名的亭子有四个,但是想要解密这四个亭子,必须对整个景区的渊源背景、对景区的建筑结构都做系统了解。” 


拍照、了解亭子背后的故事已经不能满足远方的好奇心,他选了30座亭子进行了手绘。“亭子没有墙,兼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既是风景的组成部分也是观景的场所,真的特别能表达中国传统的审美。”



远方还为其中102座亭子配了诗词,如洗心亭——《凤凰台上忆吹箫》寒夜微霜,朔风穿暮,欲将残叶轻逐。煮半杯清酒,醉盏痴壶。亭外山间紫雾,忽忆起、旧岁姑苏。长相伴,卿卿念念,对影双烛。一如,绛唇媚眼,犹步舞纤盈,玉指轻舒。却斗移星转,难再当初。今我独邀明月,心故故、一径幽竹。云栖处,一池水平,恰似西湖。


原以为他诗词查阅的功夫了得,一问才知道这些诗词他自己写的。从拍亭子发朋友圈,到给亭子配上诗词以及文字,身边的朋友问远方为什么不写一本关于亭子的书,这才有了后来的《亭留》。



《亭留》后,远方一直在走访西湖,本着对西湖的热爱,他又写下了《超时空西湖》,这本书把远方对西湖的爱和理解打包到了一起,从西湖的结构、文化、气质、逻辑上带给读者一场西湖之旅。“我算是‘被动’成为民间文化研究者吧。”



每周组织湖山漫步集

他喜欢孩子们眼中的光


出了书,也有了第一波粉丝。远方会在合适的时机与大家分享西湖的变迁史、西湖实景的故事以及和西湖有关的人物......慢慢的,粉丝们有了进一步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在室内听课,希望远方可以带着他们去户外边走边讲


2016年底到2017年初,远方和朋友们一起考察设计了十条和西湖相关的游线。从那时起到现在,除了疫情期间暂停外,远方每周都会带10名左右的客人走读西湖。“走访探究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在刚刚发布的《超时空的西湖》中有一段关于灵隐寺和西湖的关系。灵隐应该是整个杭州文化的肇始,它有1700多年历史,是整个西湖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点,那重要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一度可以将它和西湖分开,灵隐是灵隐,西湖是西湖。灵隐在某个程度上改变了杭州的面貌,西湖的面貌。还有平时大家熟知的京杭大运河其实只是中国大运河其中的一个航段,徒步走完杭州段的精华后,就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桥梁的文化内涵,了解拱桥的科学原理;也可以了解运河粮仓分布、变迁、功能、运作模式。”



新书《超时空西湖》,远方曾想了很多名字。“书的第一部分是从数学角度,后面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最后从结构上分析西湖为什么是一个整体。实际上西湖比较重要的一个线索是:认为它是一个整体。对比前一本书,这本书更加注重我对西湖的宏观分析,总结了多年来我个人对西湖的观察和看法。因为以前组织活动和大家交流时,很多知识不可避免地牵扯到一起,但是又无法简单地说清楚,所以才有了重新解读西湖的念头。关于西湖的内容太多,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只是和它见一面而已,留给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所以未来我也不会停下我的脚步。”说起新书,远方眼睛里闪烁着“恋爱”的光芒,这本书更像是他身为一名理科生,用自己的专业角度给西湖写的一封情书



近期,远方更多的是带着孩子们研学。“带着孩子们走读西湖,是感悟在地文化演变和提升的过程,是还原过去的一种形式。离开课堂上局限的照本宣科,把书本上的平面知识变成立体后,你会发现孩子们的眼中有光。”远方始终觉得,西湖永恒的美能够让大家能够体会古人来此时相仿的心境与情绪。这是西湖的特别之处,也是它能够在2013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重要原因。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西湖,实际上还具有承载其历史演变发展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在它秀美湖光山色的掩盖下太容易被人们遗忘。 


“西湖空间上的美感,大家可以通过游览直观地感受到,但是西湖的历史演变发展以及与之有关的‘人文之美’更多的是西湖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西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间节点,空间结构和空间美感也是不同的,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生命的巨大自然文化园林空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化、不断变美的过程。”远方说道。



西湖多有腔调,走走才知道

看!另类西湖游线~


01

半隐 全长8km 需用时3.5小时



半隐线是最早诞生的路线,也是远方最喜欢的一条。这条线路不仅是西山亚文化区核心区域,同时也是从西湖至群山、钱塘江的中轴线,是一条经典的归隐、悟禅的修行线。


这条路途径景观种类丰富,有湖、溪、泉、池、瀑、江,几乎囊括西湖所有水之景观;更有岭谷、山林、村舍、田陌、寺庙、园林、亭阁等众多自然人文景致。除风篁岭一小段之外,其余所有路程几乎都在平缓谷地铺展。


线路重点讲述西湖自五代至明代的发展历程以及西湖山水景观交错的丰富美感。



02

骋望 全长6km 需用时3小时



这条路线途径南山亚文化区的核心以及外西湖亚文化区的花港观鱼景区,两者互为补充,使整条路线长度适中、层次丰富。南高峰(海拔257米)是西湖十景“双峰插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亚文化区的盛衰,和灵隐三竺亚文化区的长盛,形成了令人深思的鲜明对比。


花港观鱼的发展、变迁,浓缩了南宋以来整个西湖历史。当代花港观鱼结构复杂,在文化组成、园林规划上均有值得挖掘的地方,它是“西湖十景”中的一个异类,却也成全了西湖十景的另一种角度的经典。



03

洗心 全长6km 需用时2.5小时



这条线路是西山亚文化区核心部分之一。从龙井村十里琅珰牌坊开始,登上驰名中外的狮峰(海拔360米),然后一路向南沿郎当岭行至西湖群山之源五云山(海拔335米)。全路线均为山脊,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沿途可见西湖西山独具特色的龙井茶田景象。


线路主要讲述西山亚文化区的历史文化,在西湖整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区域的关系,重点发掘龙井、五云、九溪、云栖等关键意象。



04

湖心 全长6.5km 需用时3小时



这条路线途径外西湖亚文化区核心,即一山二堤三岛中的孤山、小瀛洲岛、湖心亭岛、苏堤,其中包括一部分水路。外西湖亚文化区是整个西湖的核心,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和产生误解的区域。


主要关注唐、宋以来西湖变迁历史和当代西湖水面整体景观和园林布局形成的过程,一些重要意象、题名景观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变迁中的退化与割裂,以及如何对自然景观、园林、文化景点进行欣赏、审美和探索。通过深入感受,将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深刻的西湖。



05

思贤 全长6.5km 需用时3.5小时



这条路线穿越里西湖亚文化区精华部分,包括金沙港、杨公堤、茅家埠、三台云水等,并附加西湖第一园林郭庄为点缀。这个区域以杨公堤、于谦词为最主要的文化点,是元、明两代西湖文化的集中呈现部分。


16世纪初,杭州知府杨孟瑛重开西湖,恢复唐、宋景观,在苏堤以西新筑长堤即杨公堤,使西湖增加“里西湖”水面。清代这一区域废湮,至本世纪初“西湖西进”之后再度恢复。


里西湖亚文化区自然风貌独特,文化气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别于西湖景区的其他区域。



06

春淙 全长8.5km 需用时4小时



每年的最后一次活动和开春第一次活动,远方都会组织大家走春淙线,可能是因为梅花,也可能是因为飞来峰下的冷泉就该在隆冬季节去感受。


这条线路途径灵隐三竺亚文化区核心腹地。杭州植物园是隋代之前钱唐郡城一带所在位置,玉泉是西湖三大名泉,初有玉泉寺,泉寺均始于南朝齐。灵峰亦有寺,始于东晋,复于五代吴越。经后世变迁,两处寺皆不存,留有风格独特的园林景观。


钱唐郡时代,晋僧慧理在北高峰(海拔314米)一带开山建寺,即为后世灵隐寺佛教丛林,至今规模庞大、香火不绝。本亚文化区历史早于西湖本身,也远早于后来的杭州城,在当代西湖景区中地位非常特别。行走其间,可以远眺西湖,感受山、江、湖、城之间的地理形势,体会西湖、城市变迁的规律,穿越时空的厚重文化,体会先民的勇敢坚韧。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宏大空灵的禅宗气息,将是一段难忘的静心之旅。



07

问水 总长5km 需用时3.5小时



这条路线是江湖山城亚文化区的组成部分,核心区域是杭州旧城临湖带与凤凰山(海拔178米,不登顶)。凤凰山是杭州历史区,历史上曾是吴越、南宋两朝宫苑所在,繁华一时。其余时期,各宗教势力对此山均有不同程度的占据与渗透。时至今日,此山几近荒废,除万松书院等个别文化点之外,余下皆为遗迹,见证着千百年来杭州城市与西湖的兴衰过往。


旧杭州城临湖一带,也留下较大规模的文化遗迹,均与杭州城市有直接关系。这条路线与“江湖汇观线”的主要区别在于此路线侧重城市政治、军事、经济发展,江湖汇观线则侧重于文化、风俗等。


这条路线所经各处因近年治理改善,给游客留下印象已与其肇始文化本质相去甚远,格外值得探究其本质。



08

江湖汇观 总长6.5km 需用时3.5小时



这条路线是江湖山城亚文化区的组成部分,核心文化点是玉皇山(海拔239米)、吴山(海拔74米),以长桥溪公园过渡。玉皇山是杭州城市的重要区,历史上被各种宗教势力轮番占据,亦因离杭州政治中心和城市市井较近而成为重要的官方、民间文化活动场所。演变至今为西湖道教中心之一,并留存大量历史文化遗迹。登顶此山纵览江、湖、山、城,领略西湖与杭州的地理形势与变迁,是本路线的一大重点。


玉皇山下长桥溪,是西湖四大水系最东一支,可以进一步领略玉皇、凤凰二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和分水岭之用。吴山是西湖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点,同时长期是杭州城市的组成部分,是西湖景区向城市过渡连接的中心。山上文化点多且繁杂,呈现出的西湖、杭州、江南文化特色。



09

白云归处 总长6.5km 需用时3小时



这条线路核心是宝石三山亚文化区。因为这个区域面积较小,所以加入了外西湖亚文化区的曲院风荷景区作为补充,路线长度合理并使景观更为丰富。


作为西湖“云”意象延伸的终点,西湖景区的北部边界,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交汇处,以曲院风荷“留云”门,栖霞岭“白云归处”亭,断桥“云水光中”亭,可以作为三个纽结进行展开。宝石三山(宝石山海拔78米)历史极为悠久,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较小的范围内集中了儒、释、道的重要文化点并均留下鲜活印迹,个中缘由非常值得思索与探讨。


曲院风荷是南宋西湖文化代表,西湖十景之“夏景”,其变迁、转义,均耐人寻味。今日所留存的风荷区园林,是当代园林营建的经典佳作。



10

含晖(隐藏线路)总长7km 需用时3.5h



这条路线贯穿镇潮亚文化区。这个文化区集中体现唐宋时期钱塘江镇潮体系中涉及西湖群山部分。因防潮、水利是古代杭州和西湖的社会发展重心之一,对西湖整体景观布局和文化点分布均有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至西湖的方方面面。而此亚文化区因直接面对钱塘江潮为害西湖的第一线,故迹显著集中。


通过对这一带古迹探访并对山川地理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湖、钱塘江、杭州城之间的历史纠缠。



内容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郑剑瑾) 
今日编辑:佳乐
责任编辑:金云云



推荐阅读

1.今天,让我说声谢谢你!浙大2020难忘“医”瞬间,一起看!
2.《人民日报》点赞!浙大人,乘风破浪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3.在浙大自我突破“停不下来”的她,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4.获选2019我最喜爱的外教!他是浙大首位全职外籍教师
5.每一帧都是大片!夏日限定版“浙大蓝”刷屏
6.学科交叉,无限可能!浙大这位女生在自律中进步

点个赞和在看,感悟生活的美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