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一起!这是他对生命的承诺

​方序 童小仙等 浙江大学 2021-04-2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名患者突然陷入昏迷,为了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需要立刻进行气管切开。ICU主任崔巍立刻带领团队,亲自上阵,在紧急行床边进行气管切开,使患者转危为安。这样的场景,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入住这里的,都是最危重的患者,病情随时会发生变化,崔巍和医护人员们一刻也不能松懈。


“我们如果稍微松懈一些,这些重、急、危症病人的一只脚可能就踏进‘鬼门关’了。我们如果能尽力再拉一把,也许这条命就回来了,也许整个家庭就被挽救了。”近日,当记者见到崔巍主任时,他讲得最多的就是重症医学人的责任。前不久,他刚刚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从医30多年,每次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崔巍都会挺身而出。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战,同时受浙江省卫健委的指派,和同事驰援温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承担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重任,与当地同行一起守护浙江的“南大门”。   


36天,

神经从没放松过

年初疫情期间,温州是浙江省内武汉返乡人员最多的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压力最大。而崔巍率领医疗队支援的温医大附一院,是温州唯一一所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



早在增援前,崔巍在浙大二院抗击疫情时就详细了解掌握了新冠肺炎的特点。他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SARS、甲流等病毒感染有很大不同,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展非常快,病毒的攻击对象主要集中在肺部,短时间内,肺部就会变得非常僵硬,气体无法进入。


“此时,重症ICU就成了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崔巍坦言,“要与死神拔河,自己必须站到最前线。”每日详细的晨会交班后,崔巍都会一头扎进病房。呼吸、营养支持、综合管理……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他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这对饱受腰痛困扰的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可能只有他自己有切身的体会。


崔巍清楚地记得一名使用ECMO治疗新冠肺炎的患者陈先生。


陈先生1月30日被确诊,入住当地县人民医院。入院后因病情急剧恶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于1月31日紧急转入温医大附一院。入院后的20余天里,先后采取了多种抢救措施,但呼吸功能依然未见明显改善,并出现了严重的顽固性呼吸性酸中毒,机体极度缺氧的同时,体内的“废气”难以排除,二氧化碳分压高达到93.1mmHg,可以说是命悬一线


“必须上ECMO!”经过实地诊视和反复评估后,崔巍对陈先生的病情做出了判断。2月22日,ECMO上机。


经过10个昼夜的ECMO技术抢救,3月3日,陈先生成功撤机,这也是温州首例应用ECMO技术后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当天,陈先生还用逐渐恢复肌力的右手写下了“谢谢大家”4个字。崔巍感慨道:“患者的理解和肯定,就是对我们医护人员最大的安慰。”


在支援温州的36天里,崔巍的神经从来没有放松过。作为温医大附一院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现场的领头人,除了决策诊疗方案,崔巍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当好所有战友的主心骨


他常用伟人的话给大家加油——“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一方面做好鼓励,因为大家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已经比较了解,再加上有充足的人员和物资保障,被传染上的几率比较低;


另一方面做好防控细节的严格要求,工作中不允许有任何可能暴露的情况发生,尤其在脱卸防护服的环节,工作人员在工作疲劳,尤其工作多日后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情绪,所以崔巍反复提醒大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哪里有危险,

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2003年,SARS初起,崔巍刚从德国研修回来。凭着职业的敏感,他隐隐感觉需要重症人上阵的时刻到了,所以一直密切关注疫情的进展


事情不幸被崔巍预感到了,杭州出现了确诊病人,而且很快发展为重症。


崔巍等数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主任被召集到定点医院紧急会诊商议,他这才知道,当下隔离病房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那里只有呼吸科和传染科医生,没有ICU医生。面对病情越来越重、又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人,无助和慌乱的情绪在医护人员之间蔓延。


重症人的使命激励着崔巍,他主动请缨,当晚便进入病房,从会诊专家的角色立刻转变成了病区医生,也成为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省级专家,同时被任命为非典病房救治小组副组长。次日,大批重症医学科医生和护士陆续进驻病房,传染病性质的ICU架构得以搭建,整个医疗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


时隔多年,崔巍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抢救场景。有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普通面罩吸氧下,氧合持续恶化。崔巍带领团队马上向指挥部汇报,建议尽快给病人气管插管,改为人工呼吸机支持呼吸。


在外面负责插管的麻醉科专家进来前,患者的呼吸越来越急促,缺氧迅速加重,崔巍和另外一名专家轮流给这名患者进行加压面罩辅助呼吸,他们的头部几乎和患者的加压面罩紧紧贴在一起。虽然崔巍穿戴得严严实实,但仍然能感受到患者因用力喘气而喷出的气体朝自己涌过来。


崔巍非常清楚,这样近距离的操作,他们很有可能会被传染。况且那时,医疗防护相比于今天还十分简陋,他们总时不时听到医疗同道被传染的消息。但崔巍无法放手,只能坚持,他不甘心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从自己手中逝去。


就这样,他与战友在一线坚持作战了32天。鉴于其贡献,同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他“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此后,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2014年杭州“7·5”公交事件、昆山爆炸事件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干重症,

“一是喜欢,二是能做好”


常常有人问崔巍,为什么要干重症?有没有后悔过?他的答案始终没有变过:“一是喜欢,二是能做好,所以从来没有后悔。”


崔巍的实习生涯是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的。原来的他,一直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强,身体又好,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基本素质。


但当他第一次走进ICU参观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发现,医院内居然还存在这样“神奇”的科室,不管那些病人是从哪个科室转过来的,这里的医生,总会尽全力将他们从生死线上拉回来。ICU工作节奏快,毫不拖沓,非常富有挑战性。1989年,崔巍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并很快参加了医院ICU的创建,30岁时便担任了ICU主任,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



崔巍表示,重症医学和其他学科分类完全不同,在国内形成规模也就30年左右,算是医学界的新生事物。“ICU既是危重病人生命最后的希望,也是医院其他科室的坚强后盾。”


他说,一名合格的ICU医生,至少应当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专业素质,要有非常广博的临床知识,熟悉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同时要非常精通生命抢救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在抓住挽救生命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兼顾各个脏器功能的维护和专科疾病的治疗;另外更重要的是担当精神,ICU医生必须把奄奄一息的生命时刻扛在肩上,和团队一起作战,让家属和全院其他科室放心把重病人交托到他们的手中。” 


崔巍不光是这样说的,在工作岗位上,他也是以这样的标准在严格要求着自己。


“每个岗位上的人都有各自的定位,既然成为了重症医生,就得尽心尽力担得起这个身份,就像农民负责种田,打仗时战士冲向前线一样,治病救人就是医务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更何况我们的工作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而是挽救生命。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是许下了一个诺言。”在重症医学领域奔跑近30年的崔巍,眼角已经深深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但历经30载,初心却从来未老。



内容来源:《健康报》2020年9月29日(通讯员 方序 童小仙 记者 郑纯胜)丨浙大二院微信号

今日编辑:佳乐

责任编辑:金云云


推荐阅读

1.大片惊艳!3分59秒《杭州初印象》,给你极致震撼!

2.浙江大学@您:祝国庆中秋双节快乐!

3.今天,向先烈致敬!

4.近400间!浙大教室智慧升级,体验感太赞了!

5.浙大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6.浙大AI“余音”来了!它要为亚运会会歌作曲


点个赞和在看,为崔医生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