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下浙大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他奋力奔跑在科研路上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1-04-21



因儿时的一本书与物理结缘,

从新疆到杭州,

他跨越3850公里的距离,

只为实现儿时梦想。


走过20公里的毅行,

跑过21公里的半马,

他感慨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

胜利的曙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他就是浙江大学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

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

物理学系超导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方向

2016 级直博生郭秋江




良师引路,用行动照亮科研


坚实牢固的铝合金支架、密集放置的微波电路板、错综交杂的控制线路、嗡哧响动的稀释制冷机……这里是郭秋江每天要待上十几个小时的实验室。在这间实验室里,占地3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设备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仔细检查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他每天早晨来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也是晚上离开前的最后一件事


  


在这间略显拥挤的房间里,郭秋江和实验室其他成员潜研精思,为推动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奋斗着。过去的一年中,在导师王浩华教授的指导下,郭秋江主导搭建了可同步调控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平台,模拟了多体物理中“多体局域化迁移率边”这一在理论上富有争议的现象,并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实验方法。该成果最终发表于权威期刊Nature Physics上,被审稿人评价为“极具创新性,是利用超导量子比特研究多体物理的一个巨大进步”。作为测控系统的搭建者和第一实验完成人,郭秋江排在共同一作的首位


在科研道路上,郭秋江的引路人是他的导师王浩华教授。王老师热爱科研,治学严谨,在浙大建立了业内顶尖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本科三年级时,对量子计算很感兴趣的郭秋江加入了王老师的实验室,开启了他的科研生涯。在这里,他渐渐理解“科研”二字的含义。“很多科研成果听起来是炫酷和高大上的,但这背后,凝聚的是科研工作者日复一日、持之以恒的心血与努力。科研不仅需要宏伟的目标,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


(第一排左5为郭秋江)


在过去的几年中,郭秋江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脚踏实地地做每一件事情:芯片的封装、实验设备的维护、稀释制冷机的接线、芯片的测试迭代、实验数据的处理……仅在搭建20比特量子模拟平台的过程中,他就连接了不下1000 根线,拧了不下3000个 SMA 接头


从来到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设计宽带约瑟夫森参数放大器芯片”,到最近的“多体局域化边界”的量子模拟,在导师和前辈的指导下,郭秋江在科研上不断取得进步。在博士期间,他已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发表 Nature Physics一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一篇。获得过竺可桢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嘉富星空奖学金以及优秀研究生、三好研究生荣誉称号


笃行不辍,把挫折当垫脚石


小学四年级时,郭秋江用自己攒的六块钱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正是这本书让他对科学有了最初的兴趣,这本书叫《科学家的故事》。年幼的他被书中的故事深深震撼,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一颗小小的种子也自此萌芽:以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初中毕业后,郭秋江考进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幸运地遇到了两位讲课很有意思的物理老师。在那里,他对物理的兴趣进一步加强,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深层次的培养,种子获取了充足的养料。填报高考志愿时,尽管很多人建议郭秋江选择当时的热门专业,但他还是遵循了自己的内心,填报了浙江大学,并进入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选择了自己心仪的物理方向


一路走来,从新疆到杭州,跨越3850公里的距离,那个曾经捧着《科学家的故事》的小男孩,在浙里成长为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探索者。


事实上,郭秋江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说:“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遭遇挫折是常态。”多比特超导量子测控平台时候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任何一个部件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在完成“多体局域化迁移率边”的实验中,各种“意外”不断:电源稳压器出故障、水冷循环系统出故障两次、低温放大器出故障……“一般而言,这些设备都不太容易出问题;但在我做实验时,它们就不听话了,可能是想给我点颜色瞧瞧。”郭秋江开玩笑道。水冷循环系统第二次出故障时,已是晚上10点多;尽管它还能勉强运行,但郭秋江担心夜间它会完全停止工作。于是在实验室待了整整一夜,观察整个系统的状态;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师傅过来把故障修好后,他才放心。而这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情况了。后来,低温放大器也罢工了,量子比特的状态无法读取,导致之前两个月的努力基本白费。“每当不顺利的时候,心情还是挺沮丧的。反而,我的导师王浩华教授在这种时刻,会更加乐观,鼓励我不要沮丧。”郭秋江说,“他的哲学是,遇到问题先思考如何解决,而不是灰心丧气。”



后来在文章审稿过程中,三个审稿人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些比较棘手。本着“针对每个问题,要回答得充分严谨、有理有据”的原则,郭秋江重新调试了整个实验系统,完成了补充实验和数值模拟。最后与合作者一起撰写了意见回复稿,稿子改过一遍又一遍,完稿后有整整12页A4纸,字数超过8000。这个过程历时3个多月,功夫不负有心人,文章最终被顺利接收


郭秋江感叹,他经常经历着“愉快的开局,挣扎而痛苦的过程”这样的剧情;但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坚持到了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他常用五月天《倔强》里的一句歌词来勉励自己:“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跬步致远,奔跑在梦的更深处


潜心科研、理性严谨的郭秋江,内心始终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那里装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说,母亲是我的精神支柱。无论我做什么事情,她都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在我小时候,她就教育我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郭秋江说。


郭秋江喜欢听着歌跑步,“既能强健体魄,还能缓解压力”。不太忙的时候,他每周会跑两三次,每次三到四公里。他走过20公里毅行,也跑过21公里半程马拉松。2018年的半马让他感触深刻。本着挑战自己的出发点,他给自己定下了中途不能走路的目标。“我起步的时候信心满满,跑到十公里的时候,感到有点痛苦。许多人那时已经开始走路了。” 最后他没有停下来走路,而是继续跑完全程。他感叹,跑步就像科研,坚持下去才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如今已是郭秋江博士生涯的第五年,面对未来,郭秋江会继续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为推动国家在这个领域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个人的发展既要看个人的努力,也要看时代的进程。我很感谢这个时代,也很庆幸自己生于这个时代。党和国家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到科学研究,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做最前沿的研究。”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年那个手捧《科学家的故事》的小男孩,如今已在追梦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愿自己以后不会欠浙大一个杰出校友”,这句在浙大120周年校庆时写下的话,将激励郭秋江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康玥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康玥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1.在浙大,还能这样“拼”!2.“神仙打架”再上演!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强势来袭3.十佳大学生、竺可桢奖学金双料得主!她在浙大舞动青春4.勇担当善作为,他是克难攻坚的践行者5.为有源头活水来!浙江大学用精神文化引领铸魂6.颜值爆表!浙大学生的作业还能这样写?

点个赞和在看,和浙大一起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