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嫦娥之父”!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他是人民科学家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来听叶培建的故事。
他说当遇到和国家任务相矛盾的时候能把个人的事情先放下去完成国家的任务这就是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就是嫦娥系列探测器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浙江大学1962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叶培建院士七旬探月“追梦人”仍将为飞向更远的深空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为叶培建院士颁授“人民科学家”奖章
“嫦娥”飞天 国人圆梦
1968年7月,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叶培建被分配到卫星制造厂,他原本最想到西北基地去工作,但未能如愿。然而,叶培建与航空航天事业的缘分并未就此折断。
1980年,叶培建通过首批留学生考试,前往瑞士留学。在这里,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月球探测成果。一次偶然的机会,叶培建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看到了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代表作。“当年我们展出的是个景泰蓝花瓶,代表中国工艺水平。美国的展品却要在放大镜底下才能看清楚。那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名为A piece of the moon。”缘分就是如此地巧妙,后来的他也与中国探月工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4年,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我国首度公布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技术预研,“绕” “落”“回”三个阶段探月计划拟于2020年完成。
“人家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人家能干成的事,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是叶培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4年初,探月一期工程立项,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62岁的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队伍,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书写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的传奇,这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走向月球、探索深空的技术上迈出了最为艰难的第一步。
叶培建院士工作照
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2007年至今,叶培建带领着团队一次次刷新深空探测的纪录。
2020年12月7日,采集月壤归来的嫦娥五号稳稳着陆,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意味着,我国探月工程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的最后一步。在叶培建看来,这代表着中国航天人20年来的不懈追求,终于提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他满怀底气地说:“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没吹牛!”
心系祖国 情系母校
近年来,叶培建常回杭州、常回浙大,有时是回来看望老师,有时是回来参加学院的活动,有时是给师生做讲座报告,有时是回来参加同学聚会。每一次回来,他都非常关心学校、学院及师生的发展。
“马上要升入大四,我和周围的同学都面临着相同的困惑——未来的道路该如何选择?如今我在抗干扰通信和卫星导航实验室学习,参与过华为的5G多天线MIMO仿真项目,也见识过实验室的老师们所参与的关于卫星的项目,了解到民用科技与军用技术的巨大差别,如今虚拟现实等民用科技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吸引同学们,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真的很希望能听到您作为过来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建议。”
信寄出不久,韦逸就收到了叶院士希望与她电话进一步交流的好消息。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从大学学习到职业选择,从专业方向到国内外深造对比,再到职业价值,叶培建倾囊相授,真诚又深刻地给出了建议。聆听了叶培建的教诲后,韦逸在大四上学期取得了学校保研资格,并选择到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的“抗干扰通信和无线导航”实验室进行博士深造。
叶培建院士与信电学院师生在一起
对后学热忱关怀,对信电学院学科建设发展,叶培建也倾力支持。他牵线搭桥,浙大与航天五院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精心组织,信电学院的师生们与航天五院的技术专家们有了多次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他精准指导,信电学院“机器视觉与导航”团队的月球车地面遥操作系统成功应用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中。
2003年,叶培建曾回到浙江大学,为中国探月卫星工程千里求才。当时,记者问他:面对互联网等高薪就业的“诱惑”,您认为航天事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哪里?叶培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相信,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能把个人的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这份成功,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的毅力,需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需要的是一颗为祖国效力的激情的心。”他的回答,赢得了现场师生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
叶培建院士为浙大师生作现场报告
整编:李灵
内容整合自:《专访叶培建:讲述航天精神》(新华社)|《致敬“嫦娥之父”》(浙江大学官微 记者 叶鑫)|《叶培建:院士搭桥 助推青春梦想》(作者韦逸)|《新的一步!嫦娥四号有望创造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叶培建:制造“嫦娥”的传奇》(记者伍轩 王羽潇)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童嘉桢
责任编辑:李灵
推荐阅读
1.浙江大学举行2021届毕业生党员教育大会2.破镜真的能重圆?浙大团队《科学》再发文!
3.来了!浙大各地招生咨询联系方式公布,更有智能招生助手全新上线4.权威发布!浙江大学超强报考指南来了5.深切缅怀姚文琴学长!6.《人民日报》点赞!西藏服役,浙大读研,是什么让他再次奔赴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