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群“00”后,好可爱!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来听求是园里百岁老人们的故事。
求是园里,有这么一个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他们也走过了自己的百年岁月。他们中有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枪林弹雨,在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有三任抗战县委书记,始终不改为党为民初心的;有奋发学习、励精报国,成就卓越学术研究的;有笔耕不缀,期颐之年依然继续研究出版专著的。
他们走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参与了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见证了盛世中华走向繁荣强大。每每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们的内心依旧火热,他们始终记得自己是红色摇篮里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是炮火连天中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在安享晚年之际,他们依然不忘革命初心,用乐观、豁达传递正能量,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章若明:一位经历战火洗礼的“老书记”
章若明(右)与妻子王少木
1936年9月,正值青春年少的章若明离开泊于镇屯钟家村老家,来到威海卫公立中学继续学业。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导师——袁时若、赵野民,学习和实践经历逐渐开阔了章若明的眼界,启发了他懵懂的爱国救亡之心。
1937年11月,由两位老师介绍,章若明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成为威海最早的“民先”队员之一。1938年12月,章若明在桥头区河西庄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屯钟家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战士。而在工作后期,章若明又重新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教育行业,他于1964年2月调到浙江,先后任浙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原杭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回顾章老传奇一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曾三任威海县委书记(特区委书记),是一位真正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书记”。据章老回忆,1939年1月中共威海特区委正式成立。1939年9月,章若明临危受命,担任威海特区委书记。中共威海特区委成立后,秘密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推动所辖村庄迅速开展抗日工作和党的队伍工作,到1939年底,共20多个村庄建立了党支部,全区共有党员500多名。当时章若明的重点工作是从思想发动、武装准备、组织建设三个方面来建立威海卫人民抗日武装,为后续展开军事斗争做好准备工作。
1940年5月,由于形势发生严重恶化,威海特区委改建为一个区级单位——威海工委,由荣成县委兼管领导。之后章若明被调至东海地委民运部任秘书。从县级建制的威海特区委被撤销,到成立区级建制的威海工委,又恢复到县级建制的威海工委,这一段的时间很短,前后只有五个月。1940年10月,根据实际斗争需要,章若明再次回到威海,担任恢复县级建制后的威海工委书记。1941年9月,根据胶东区党委组织部指示,章若明离开威海前往鲁南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直到1944年3月,章若明才再次回到威海担任县委书记。在威海五年,章若明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反“抢粮”、反“蚕食”斗争,保卫人民利益,在炮火声中逐渐锻炼成长为一名拥有坚定理想信念、丰富群众工作经验,“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县委书记。
陈宗谷:一位忠心奉献的人民教师
陈宗谷
有着80年党龄的老人常同晚辈谈到以前的经历,勉励年轻一辈牢记初心使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开始了,我是1938年8月在宁波城防宣传队时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参加了革命队伍。抗战时期的日子很艰苦,我干过地下党,做过通讯宣传工作,那时什么都没有,条件很差,对我来说,就是一份坚定‘跟党走、听党话’的信念,坚持下来!坚持到日本人投降!”抗战胜利后,陈宗谷从上海去了山东解放区,先后在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华东野战军土改工作队、华野四纵队(二十三军)政治部学习工作过。1958年11月,上级组织分配他到原杭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工作。1960年6月起,陈宗谷先后任原杭州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政治系副系主任等职,从事政治经济方面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一直到离休。“党叫干啥就干啥”,而且是干一行爱一行,善于做好人民教师,在党的教育战线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快乐是一种追求,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它,我喜欢唱歌,喜欢弹琴还喜欢书法,这些活动都让我觉得放松和快乐”。歌唱,既是老人早年的专业之一,也是老人离休后继续乐龄有为贡献余热的舞台。陈宗谷老人曾经就读于福建音乐专修学校,有扎实的歌唱功底。工作之余,乐于用歌声为同事们营造快乐气氛。离休后,老人还一直担任西溪校区(原杭州大学)老干部合唱团团长到80多岁,从挑选歌曲、复印分发,到物色伴奏、指挥等等,同伴们评价他事必躬亲,不辞辛劳,在为离退休老师们营造欢乐积极氛围的同时,继续找寻着自己的快乐和价值。
离职休养以后,陈宗谷老人还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关爱下一代工作。他热心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工作,到大、中、小学,到部队、到工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加座谈会、作主题报告,奔波于宣讲团的最前线。
对于革命传统教育工作,老人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不推辞,从不懈怠。一次老战友聚会,有人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情绪负面消极,认为干革命吃亏了。陈宗谷当即回以诗句“无悔无愧偿宿愿,风华正茂忆当年,夕阳红遍多春色,明月清风天行健”,二十八字劝说引导,一位老革命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一位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育人风格,跃然字里行间。
朱人杰:一位坚定的革命战士
朱人杰
朱人杰老师始终自称为战士。一个战士,在和平年代有使命和方向,即使在耄耋和期颐之年,都不会忘记战士的使命。
“国家要亡了啊!”当被问及为何要参加抗日战争时,老人的眼神里充满着坚定的目光,“反抗或许会牺牲,但必须得拿起枪杆子,国人刚站起来,不能再跪下了。”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即使常年在四明山中风餐露宿,每日翻山越岭,朱人杰和他的战友们依旧迎着敌人密集的火线打游击战,顽强地阻击着日本军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朱人杰率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朱人杰所在部队从南方地区一路北上,直达东北。当时我们志气都很高昂,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谈起抗美援朝的这一段经历,老人目光坚定,挥起右手,豪气激荡。
朱人杰退伍后到浙江大学工作,“我投入另一个战场,为科教兴国继续贡献力量!”朱人杰老师将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事业和毕生的追求,立足于平凡的管理工作岗位,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参加了三场战争,能够活下来,不仅活下来了,还活到了一百岁,我感到很幸运。我们当时浴血奋战追求的美好生活,现在已经实现,而且离复兴梦越来越近。我很感谢国家这么多年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我想再多活几年,继续见证祖国美好的未来。”离休后的朱老师,积极参加学校关工委工作,经常给学生讲党课,讲党史,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朱老师为人热心乐于奉献,还担任老年文艺团队的顾问,为老年文艺团队的建设出谋划策,协调有关事务。老同志都愿意请他作顾问,有他在,大家都感觉很放心。
游修龄:一位笔耕不辍的期颐男神
游修龄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情防控牵动着离退休老同志们的心。3月7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收到了一笔来自图书馆百岁高龄老馆长游修龄的抗疫捐款。游老是一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党员,说起捐款,他深情地说到:“全国人民都在战疫情,我总想着也能尽点力,这点捐款表达我的一份心意,微不足道的,希望助力国家社会,早日度过难关。”
作为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奠定者与带头人,游老先生一直坚持科研理想,出版有《稻作史论集》(1993)、《中国稻作史》(1995)、《农史研究文集》(1999)、《中国稻作文化史》(2010)等专著,还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分卷》(1990)、《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2008)、《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1995)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他先后在学术性刊物上发表有关农业科技史、生物学史、饮食文化史等方面的论文200多篇,其中多种农业科技书被翻译为英文、俄文。退休后他致力于农业科普推广,聚焦于社会问题,出版有《中华农耕文化漫谈》《鸡肋集》《敲键乐》《默言集》《华池随想录》等杂文写作集,对农学、史学、食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音乐等相关领域均有所涉猎。
游老亲历了浙江大学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图书馆的蓬勃发展。他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担任图书馆馆长后,对馆务全力投入,开足脑筋做了很多规划设计,开创了原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大大拓展了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和影响力,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游老在退休后仍留在图书馆继续从事农史研究。 九旬之后,他足少出户,却仍旧通过敲打键盘,同外界保持接触,继续研究。为庆祝百岁寿辰,游老出版的《默言集》更是被翻译为中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等七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郭本铁:一位爱打桥牌的“青衣”教授
郭本铁
1937年8月,郭本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正值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军轰炸波及到浙江地区以及浙大校园,这一战争经历促使他奋发学习、励精报国的志向更为坚定,倍加努力、夜以继日地学习课程。60年代末,他走访杭州多家工厂,帮助诊断,解决有关技术问题。70年代初,在浙江省大型新技术培训班上讲授射流技术,继而带领教师和技工奔赴全省各大城市的多家厂矿企业,举办新技术讲座,推广新技术。退休后也依旧返聘到工作岗位,组织教师、指导研究生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坚定的理想信念,促成了他的卓越成就和长寿之体。
“他就是个‘戏篓子’,记忆力好,识谱能力强,你唱一句,他都能接着唱。”保姆刘培芳已经照顾郭本铁9年了,也是郭本铁的铁杆票友。每当说起郭本铁,她总有说不完的话:“他擅长唱旦角儿,尤其是《凤还巢》”。
原来,浙大西迁之时恰逢中国京剧鼎盛发展,各大流派百花齐放,在浙大就读的郭本铁受梅兰芳等京剧名家影响,爱上了京剧,爱上了旦角儿,并把京剧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唱就唱到了101岁。
然而在外人眼里,最令人称奇的还是他和邓小平打桥牌的这段经历。1983年2月,邓小平建国后第11次来浙江。2月11日,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邓小平选择了打桥牌来放松。郭本铁如约前往,等见到邓小平,邓小平便用四川话一边招呼大家“请坐、请坐”,一边向旁人介绍郭本铁“这位是我的牌友”,室内的气氛马上变得轻松起来。开局后,大家没想到,邓小平这位80岁老人还是一位桥牌技术十分高超的牌手。整个晚上,他都专注地打牌,不时还和这位“牌友”谈笑风生。
“那您跟邓小平打桥牌,最后谁赢谁输?”“他赢,他赢。”郭老笑着答道。
事实上,郭本铁在桥牌界的声望“众人皆知”。他的家中,有一个专门用来陈列桥牌比赛奖杯的玻璃柜:浙江省双人桥牌赛冠亚军、全国《百龄杯》桥牌团体赛冠军……他还在校内积极开办桥牌讲座,把这项运动的快乐带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