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燃!他们在浙大“玩”音乐!
加入浙大时的他们说,
我“背着吉他坐高铁来学校报到”;
选择社团时,我“想找些特别的事情做”;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学习乐器”。
在浙大就读时的他们说,
做原创,是因为我相信“人生不设限”;
从小到大,这是我“为数不多坚持的事”。
即将毕业的他们说,
以后也要“一直‘玩’下去”;
未来“音乐不会停止”。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校园音乐人
他们在浙大“玩”音乐!
MOC清唱团
在阿卡贝拉中体验人声的融合
MOC清唱团合影
阿卡贝拉是一种只以人声清唱、而不使用乐器的音乐表演形式。由云峰学园指导的MOC清唱团是学校里唯一的阿卡贝拉社团。
从合唱到音乐剧,音乐形式百花齐放,学校里音乐相关的社团也有很多。许多社团成员都说,自己选择加入MOC清唱团,正是因为它的“特别”。
来自教育学院的林点已经和MOC清唱团一起走过了四年,而这样一段“长途跋涉”,起点也不过是新生入学时的资料册里、社团名录上的那一行小字。“刚进浙大,为什么不找一些特别的事情来试试呢?”林点入学时这么想,也这么做了。
阿卡贝拉需要合作完成,人声与人声的融合才能形成最终的作品。“每个人练习自己的声部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呜呜啊啊咿咿’的,不知道在唱什么。”来自文学院(筹)的张羽轩是MOC清唱团的现任团长,她这样介绍自己的感受,“但是当他们合到一起,会有很奇妙的‘化学反应’,成就感也会倍增。”
在社团文化节的舞台演出
每年的春夏学期,MOC清唱团都会举行一次专场音乐会。虽然每人扮演的声部不同,但每一首歌曲,也常需要有七八个人来共同完成。不同的人员组合,使这个社团内部的交流更加紧密了,每个人都在一张“社交的网”上,成为了演出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空房间里录制合唱视频
除了现场版演唱,他们也曾尝试过录制MV,但这更像是一种记录。有时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唱着歌,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有时大家一同站在自拍杆后,努力挤在画面里面。即使是这样完成拍摄,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如今的阿卡贝拉,外文歌曲居多,这为MOC清唱团的每次演出的选曲也带来了一些困惑。“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华语阿卡贝拉歌曲。”这是他们对音乐的期待。
夜芒星乐队
从翻唱到原创,保持“声”命力
玉泉校区“半夏音乐节”上的夜芒星乐队
如今的夜芒星乐队,由主唱沈佳源,吉他手周逸凡、陈睿智,贝斯手蒋阳野,鼓手常琪组成。这是一支由本科生组建的乐队,从18级到20级,三届蓝田文体发展中心的成员们聚在一起,形成了如今“夜芒星2.0”乐队阵容。
《声命力》是他们的首支原创单曲,也是他们做原创音乐的开端。
2021年中旬,周逸凡受邀为浙江大学学生会举办的十佳歌手大赛创作主题曲,如今的《声命力》就是当时的三支DEMO之一。创作需求成为了作品落实的动力,曾经想了很久的原创,终于利用这个机会成功落地。
接受采访时的夜芒星乐队
入学的第一天,他们中的许多人都随身带着乐器来学校报道,木吉他、电吉他,甚至是坐动车一路从家里背过来。从小学、初中开始“玩”乐器的他们真正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音乐的热爱,也在浙大兼容并包的环境里得以实现。
“半夏音乐节”演出现场的沈佳源
但并非所有人都有“小时候学过”的“加成”,蒋阳野入学前从没接触过乐器。但在他的室友沈佳源的影响下,他也尝试接触、自学了贝斯和乐理,并成为了团队中的一员。寝室是校园生活的最小单位,而浙大校园里推进的“寝室文化”也在促进着朋辈交流。人生不设限,在这里没有什么不可能。
三首原创单曲的封面
除了《声命力》,他们已经发布的原创单曲还有《旁白》和《1/4人生》。“被定义的答案,不是我所期待。”这群二十来岁的少年,在人生旅途的四分之一处,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周逸凡常往返于紫金港和玉泉校区之间,他也曾将浙江大学校歌的歌词填进自己旅途上脑海中“冒出”的吉他旋律里,尝试制作片段,发布在社交平台上。而在那里,也有听众给他留言,希望能够“上浙大”“一起玩”音乐。
周逸凡在社交平台上收到的私信
谈到自己最爱的那一首歌,他们都说“永远是下一首”。做原创,他们不想被已有的作品束缚,想要继续探索创新,用音乐讲述自己的内心。2018级的周逸凡,是“夜芒星”里第一个面临毕业的人,他也渴望着以后能继续跟乐队里的其他人一起,把原创音乐坚持做下去。
他们也正在筹备自己的第一张专辑,采用不同的设计,想为听众们带来全新的惊喜。
独立音乐人张鉥阳
与纯音乐的相识,在热爱中探索
钢琴声灵动清越,偶尔传来山林鸟鸣,雨声淅淅沥沥,而后长笛悠扬,婉转抒情……这是云峰学园2021级新生张鉥阳创作的纯音乐《雨约丹青山》。
刚入学时,由有编曲基础的高中同学“领进门”,不会任何乐器、亦不精通乐理的张鉥阳踏上了独属于他的纯音乐创作之路。
张鉥阳的创作设备
简简单单的一台电脑,一个硬盘,两个耳机,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创作设备。包括雨声、自行车铃声在内的许多音效,也是他在校园里用手机录下来的。
乐器的声音是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音效则增加了旋律的氛围感。这一段段声音碎片,经过他的用心编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完整的纯音乐歌曲,一如珠落玉盘。
在校园里,骑车路上、睡觉前、闲暇时刻,张鉥阳常常会沉浸在音乐中,而纯音乐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纯音乐没有歌词,只有旋律在脑海中回荡,给予了大量留白,但它的感情基调和旋律走向又引导着想象。”他如是说。
目前,张鉥阳以“树阳kinasan”的身份发布了十几首纯音乐作品。其中,《雨约丹青山》《云峰之恋》等乐曲的命名灵感正是来源于诗意的浙大校园。
作曲界面
纯音乐创作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初学时,张鉥阳发现编出来的作品与预期相差太多,个性好强的他倍感挫折,昂贵的设备也令他望而生畏。但秉着对纯音乐真诚的热爱和追求,他坚持了下来,在一次次交替的瓶颈期和成长期中慢慢挣扎前进。
编曲时,每个片段他都会听无数遍,听不出问题就转个调再听,重拾新鲜感。但他也明白,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同样还有很多。
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纯音乐相对小众。每当他一曲作成,反响并非如空谷传音,也没有什么资金回报,但张鉥阳觉得,编曲带给他的精神回报更重要,父母的支持、辅导员的鼓励、朋友的肯定、听众的欣赏,这些都让他非常满足。
从玉古路38号到玉古路
毕业生的音乐故事
玉古路38号乐队
2019年新年狂欢夜,火树银花绚烂绽放,烤全羊的烟火气冉冉升起,云峰篮球场上,舞台炫彩夺目,观众神采飞扬,玉古路38号乐队献上《奇迹再现》和《温柔》,点燃全场,观众挥舞着手机的闪光灯,与乐队一起大声合唱。
这是如今玉古路乐队主唱杨汉升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出。
2019年,跨年狂欢夜的观众
曾经的“玉古路38号”成立于2018年,是一支由研究生组成的乐队。当年,主唱杨汉升参加电声乐团面试,吉他弹奏却不熟练,刚刚面试完毕的节奏吉他手杨书鉴为杨汉升提供了伴奏,这一略显窘迫的巧合相遇,却成了两人默契配合的开始。
随着其他四人的加入,他们志趣相投,组成了一支乐队,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永谦学生活动中心的排练室和部分器材。第一次排练时,当时的手机录音自动以“玉古路38号”的地理位置名命,乐队的名字也自此产生。
在学校对“美育”的支持下,每年校内的音乐节、音乐会不计其数,那里总有他们演出的身影。
杨汉升用“西天取经”来比喻乐队编制,“唐僧”带领乐队坚持初心,“孙悟空”个性突出技术高超,“沙僧”随和却坚定,还有像“猪八戒”这样的气氛担当。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无比重要,而在这样一支队伍里,感情便是最好的黏合剂。
回忆起第一次演出,杨汉升坦言,他因为不自信而选择背对着观众唱歌,杨书鉴慌张地接连弹错琴弦,应舒悦紧紧将头埋在头发里不敢直面观众,那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演出。但信任与友谊就在这一次次的排练和演出中产生。
2021年,玉古路38号在潮汐音乐节
时光飞逝,“玉古路38号”的成员大多已经毕业,他们各奔东西。虽然依旧会相聚,却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的最后一唱,停留在了去年5月的潮汐音乐节。
后来,闲不下来的杨汉升组建了新的“玉古路”,成员从本科到博士——键盘手熊皓屿,bass蒋世杰,吉他手郭浩然、周逸凡,鼓手俞安多,而打破他们彼此间年龄、专业的,依旧是那个老生常谈却永葆青春的话题——音乐。
2021年,玉古路在半夏音乐节
在匆匆中的告别让人有些唏嘘,曾经渴望“大舞台”的他们,现在即使是在大草坪路演的机会,也都无比珍惜。不光是他们,同时代的那些乐队也面临着毕业和解散。杨汉升说,曾经大家还总是“在良性竞争中暗暗较劲”,他们的离去,心中也怅然若失。
电声乐团练团室墙上张贴的海报
谈到音乐,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能滔滔不绝。
学校为乐队排练专门提供了场地和设备,而我们在电声乐团的练团室里采访夜芒星乐队时,墙上张贴的三张海报,记录了许许多多活跃在浙大一代人心中的校园乐队,气球人、南区飞行员、鱼狗和他的朋友们……
采访玉古路乐队时,主唱杨汉升说:“大多校园乐队的宿命是四年,气球人是上个时代的传奇。”2014年在校园里成立的气球人乐队,毕业不解散,在2020年仍在发行同名专辑。
推荐阅读
1.“我愿以身许国”!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17年,今天是他诞辰11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