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点赞,这门课上是选择种菜还是做曲奇?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2-06-19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

(海宁国际校区)

今年春学期的思政课

格外热火朝天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点赞

这门“沉浸式”思政课的创新举措

一起跟着小浙走进这个课堂





















课余时间,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2021级本科生姜雨浩常常跑到学校特别开辟的农场里,看看自己亲手种下的番茄苗长势如何。


布置这个作业的是浙江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的老师们。今年春学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和同事们在海宁国际校区探索思政课创新,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身边鲜活的实践联系起来,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长才干、强素质、做贡献。

躬耕田野

“我们要为同学们种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种子。”代玉启介绍,千余平方的菜园是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创新构建劳动教育体系里所创设的“千耦其耕”项目,很快成为这堂“沉浸式”思政课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顶着炎炎烈日,还没干活汗水就从同学们的额头冒了出来。撸起袖子、扛起锄头、翻土挖沟、除草播种、育苗施肥……一片春耕景象热火朝天。



第一次走上田埂,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姜雨浩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在前一位同学犁地后,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株番茄幼苗种入土中。“其实我们可以使用劳动工具,但我没有。当我亲手捧着幼苗,触摸泥土的时候,我感觉原本简单的劳作变得严肃起来。”他说,听人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在躬耕田野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与意义。“田间劳动像是一个能够触类旁通的‘开关’,激励我更多参加科研的实践、服务人民的实践。”



上过这门课的同学,讲的最多的是,浙大思政课不仅思想上有收获体能上也有收获,体悟 “在劳动历练中成长”的重要性。


坐不住、静不下、听不进是一些青年学子的口头禅,也是思政课必须直面的实践难题。“沉浸式”思政课,让学生不再“袖手旁观”而是“躬身入局”,能够激发内生动力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实现对思政课的知识和情感由外在感知到内在体悟,对思政课传输的价值观由他律到自律的认同。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海宁国际校区后勤集团,由劳动教育入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改革,让课堂成为青年学子的“成长课”“幸福课”。课程首次引入主题式教学、模块化设计,以“劳动观”为主题,不仅在理论层面加强对“劳动观”相关内容的学习,而且紧紧围绕“劳动教育”展开实践教学的设计。

“烧脑”备课

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谁来教”?在这个由9个人组成的任课教师团队中,“烧脑”的备课会几乎周周举行。每一专题在设计时一方面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最新案例的引入和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善用和做实“大思政课”,需要解决如何把广泛的育人力量汇聚到课堂的问题。除了汇聚专业教师力量,课程团队“就地取材”,把同学们“身边的陌生人”如食堂大师傅、和物业、水电工作人员请进思政课。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姚明明副教授说,“这种‘1+1’的课程创新,将一线人员请进课堂,把同学们送到工作一线,在推心置腹的交流讨论增强了课程获得感,激发了学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有美食、有故事、有收获。”这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2021级本科生康昭宇在亲手制作曲奇和奶油杯子蛋糕后的感受,“让我们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生活的背后是后勤工作人员的努力与付出,更加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期末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绩效?对思政课而言,评价的落脚点不应该是增强绝大多数学生的挫败感,评价的主体也不必是任课教师的一次性评价。如何用多把尺子考核这门“沉浸式”思政课,代玉启认为要改变原先的闭卷考试方式,倡导学生在理论研讨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体会感悟、思考总结将实践成果以小组的方式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6月10日第6版(记者 吴月)| 柯溢能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吴逸飞

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1.重磅发布!浙江大学2022年招生宣传片《入门》上线2.速递!浙江大学2022-2023学年校历出炉!3.这门“经世济民”大课,别有一番风景
4.今日高考!浙江大学祝学子们金榜题名!5.时代之思想,思想之时代6.为了儿童健康,他们勇开新局!

点个赞和在看,为思政课堂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