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纵情“数学+”,拿下校设最高奖学金的他说,数学很“美”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2-11-29


科研因交叉而创新,他跳出课堂圈子,将统计学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

音乐因交融而动听,他投身合唱,与他人一起唱响生活的嘹亮;

生命因交流而璀璨,他享受与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的“碰撞”……


他,就是江大学2020-2021学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来自数学科学学院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叉创新平台)专业的2018级本科生——胡蔚涛



因为热爱,所以一往无前


2018年,就读于浙江省慈溪中学的胡蔚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并在半年后选择了数学科学学院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交叉创新平台)专业。


数学,是胡蔚涛一直以来的热爱。初中时,他深夜阅读数学杂志,于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高中阶段,他把握数学本质,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分享予人。高一高二时,他是数学竞赛和信息学竞赛大军中的一员,拥有数据思维的雏形;高三时,他明确了统计学是自己感兴趣并可以一直走下去的方向;大一专业确认时,他毫不犹豫地拥入统计学的怀抱。


高中到大学,他坐得住冷板凳,不曾渴慕他人眼中的“热门专业”。大千世界中,独为“数”着迷。


胡蔚涛参与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入围决赛

他立足专业,用“数据思维”看世界,告诉我们,世界是数据的,万物都由一个个数据构成,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认识和了解世界。胡蔚涛拿日常生活中出行方式的选择来举例:初到城市的人们并不知道选择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是否会迟到,而当他乘公交车出行五次迟到四次,但乘坐地铁出行五次迟到一次后,他就知道该如何合理地选择出行方式了。掌握数据思维,从数据出发能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在生活中少走弯路。


所以,拥有“数据思维”,我们就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


追本溯源,孜孜以求真理


许多同学望“数学”生畏,总觉得“数学=高难度+高深度+抽象晦涩”。而胡蔚涛,乐在其中。“大学数学不同于高中,更多地需要理解与思考,追本溯源,挖掘数学原理背后的本质。”在他看来,数学=思考+毅力+闲暇+无限可能


胡蔚涛提到自己是一名“慢热型”学习者,选择沉下心思考,而不是淹溺在短视频的海洋里;选择去自习室“泡”一整天,而不是迷失于花花绿绿的游戏中。课余时间,他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收获,连老师也不由称赞他,“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越来越到位”。


胡蔚涛分享个人生活学习经验

在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中,胡蔚涛发现数学是如此贴近生活——城市交通网络规划、通信基站部署、社会网络图挖掘,其背后都是数学建模。而数学学习也需要来源于生活,胡蔚涛说有时走出教室在转角处,与灵感不期而遇,在闲暇中学习亦是数学学习的模式与态度


在生活中,他不想不求甚解地一味时时领先,而是以自己虔诚的姿态,登堂入室,步步靠近真理,窥其堂奥,此时回首旧时困惑,自是茅塞顿开。


跳出圈子,碰撞中“格局打开”


作为一名本科生,胡蔚涛参加了多项科研项目,在与不同学科的交流中收获着属于统计学的真谛。


受同窗之邀,胡蔚涛和经济学院的同学一起参加省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开展课题“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究”


在这个跨专业项目中,他发现自己遇到不少挑战:平时专业学习侧重理论,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缺少经济学基础知识,涉及知识盲区。在查阅经济学文献后,他发现,与数学研究中提出定理并证明的研究思路相异,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是先提出模型,而后实证分析。


“仅仅拘泥在自己的一个圈子里,是完全不够的。”胡蔚涛明白,自己必须来到课堂之外。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思维模式的同学交流,他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与比照,可以增进学科间的互相促益,也能加深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理解,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选择的题目是对音乐流派演变及音乐家关系网络的数据建模分析。通过结构、节奏或调性等歌曲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来衡量影响力,量化音乐发展,是建模的第一步。开始时,胡蔚涛和他的队友们将音乐的特征用连续型数据表示;然而,在查阅相关乐理知识后,他遇到了难题——音乐的两个调式和七个调性并不能如此刻画。


经过思考与演算,他大胆地将相似的调性通过分类型数据这一工具构建联系,即在传统的方法上进行创新性改进,把连续型数据和分类型数据融合构建相似度;同时考虑到当前时间的情况并非完全独立于之前时间段的情况,引入了时间滞后的考虑,从而进一步调整原有的模型,最终成功识别了音乐流派的演变和对演变具有突出贡献的音乐家。


胡蔚涛和队友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inalist特等奖提名

我们在生活与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情况,而仅限于提供固定范式的课本,难以支“妙招”来很好地应对。但这也不意味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就不重要。“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沉淀和积累。”胡蔚涛如是说。如此的改进,是课本上不会出现的“妙招”,是基于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后的集中应用。


“创新要跳出思维定式圈,站在更高维度的层面,统揽全局,依此找到突破点,即高维思考。譬如一只追求‘创新’的蚂蚁,原来仅在二维平面上爬行,如果有一天它像人类一样来到三维平面上,会发现了二维平面上有某个凸出来的点,这便很有可能是要它要寻找的突破点。”


拳拳赤子心,不计回报为他人


工作繁杂细琐,初心简单纯粹,头衔不胜枚举,胡蔚涛光辉靓丽的荣誉、称号背后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胡蔚涛(右三)出演弘扬科学家爱国精神主题话剧《浙大数学人》

三年的学生会工作是漫长的,亦是值得回味的。“人生的意义是不断丰富自己,去学习新的事物,去体会新的场景,去影响一批又一批人”。在组织工作中,胡蔚涛开展OPEN CLASS活动将对宣传工作的理解与定位传递给新的有需要的人;创新工作模式,拓展院际交流,打通数院学生会至更广大的平台。“社会发展与学弟学妹们的激情与热血,让我深感使命在肩。”如今身为学院兼职团委副书记的他更觉责任重大。


胡蔚涛在数学科学学院团代会上

从竺院青志到浙江省科技馆,从杭州到云南,志愿服务中,最令他难忘的是云南暑期支教。


回忆起云南支教的点滴,他的心是柔软的,“和小朋友们在一起,能找回往日的童心”。第一节课上,小朋友们难以理解深奥的大道理。于是他“见机行事”,立马调整教学方式化深奥为浅显。地里挖的石头、办公室的脸盆、食堂的筷子……都是他自制的教具。他用浓浓的“生活味”,激发小朋友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可谓匠心独具。


胡蔚涛在云南支教活动中与小朋友

“还有一次支教,因为疫情改为线上了,很可惜。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一次云南。”


他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科教兴国、教育扶贫等政策,爱心脉脉流淌,深情且坚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得知获得竺奖后的感受,是感恩与责任——对学院卓越数学人才培养计划的感恩,对将来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的责任。”




胡蔚涛与统计学的故事仍在继续,科研仍在向他发出邀请。更多的眼睛将注视着他,从原先代表自己、代表学院,再到现在代表学校的身份转变,更是鞭策着他在未来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做表率,不断为数学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坚定而纯粹,是他身上最大的特点;数学的大门,也将一直为热爱着的他敞开。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 | 何瑞婧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 叶静

责任编辑:朱俊俊 | 周亦颖



推荐阅读


‍‍

1.录取通知书派发中,你的浙大“第一次“体验卡已送达2.“天目一号”超导量子芯片应用成果重磅发布3.百年经典反应新突破,浙大催化研究登《科学》

4.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5.与文学创作的奇妙相遇,从浙大开启

6.揭秘雄性昆虫“恋爱‍‍”密码,浙大成果登《细胞》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为他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