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2-11-29


在浙大,有这样一批“课程”以同辈交流辅导激发兴趣以“传帮带”助力技能提升唱响青春之歌绽放青春活力这就是备受同学们喜爱的学生社团文化精品课程精彩纷呈的花样课堂长啥样一起来看看吧!






一门课,一个爱好动静皆相宜,兴在趣方逸





动感的音乐、熟练的滑行、迅捷的身姿……周末的文化广场前,一群学员们踩着轮滑鞋,反复练习着动作,轻盈穿梭在排列整齐的各色小桩之间。这是浙江大学学生轮滑协会开设的烽火紫金轮滑入门培训班,主要教授平地自由式轮滑,花式绕桩技术是课程的重点。


担任“教练”的同学是一群热爱轮滑的社团成员。朋辈间的传授,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每到教练与学员比拼的环节,课程的气氛便异常热烈。
这样的“师生挑战”,也常常出现在浙江大学学生无极棋社开设的棋类基础教学班上。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师生、学员之间的两两对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紧张刺激的博弈里,运筹帷幄间是所学棋法的学以致用。



棋类教学班在棋盘上指点江山,浙江大学学生书画社则引导学员们将对书画的兴趣糅入笔墨,挥洒在纸张之上。书画精品课程以临摹促练,在学习中认识书画,在模仿中积累技法,最终学员们可以独立创作。从花鸟的工笔写意,到山水的点染勾勒;从印章的上石篆刻,到楷书、隶书、行书的运笔点画,翰墨育人,丹青载道,学员们在创作中逐渐成长。







一门课,一方手艺在创作中收获,动手动脑动心





在紫金港文化长廊,有这样一方小天地,透过玻璃橱窗,纸龙、黏土手办、衍纸求是鹰……几十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吸引着来往的同学驻足。
这间高颜值工作室名叫“巧空间”,是由浙江大学学生指尖艺术传统手工艺社运营的手工基地。每到巧空间开放日,校内师生都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手工艺术的魅力。怎样才能制作出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妙手生花”手工艺课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篆刻青玉印石、巧串彩珠绕绳、编织精巧绳结……学员们在社团成员的指导下创作出一件件精致的DIY物件。



学员们制作的手工制品


“在这里可以抛去学习生活中的琐碎,拥有一段沉浸在指尖的时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传统手工艺和工匠精神,也在点滴传承。


同样是动手动脑的工作空间,文化长廊的草木方舟则充满了植物气息。花草标本、创意书签、植物美图……在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开设的植物达人精品课上,从葱莲解剖到多肉种植,从植物标本到压花制作,学员们一步步探索植物世界。


社团指导老师赵云鹏教授带领同学们探索校园植物




一门课,一项技能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实用





怎么制作一支MAD视频?如何“解剖”你的笔记本?怎样将3D打印模型实体化?这批精品课程中的“硬核担当”,载着满满干货,带来了专业的解答。
E讲堂是浙江大学学生E志者协会开设的精品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同学们还要在社团成员的带领下投身系统安装、笔记本拆机、基础焊接等实训环节之中,掌握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术。
智能工厂软硬件基础实践教学则将重心从日常维护转向工业生产。从Solidworks的零件绘制到Arduino的基本开发,再到虚拟端单片机实验,来自浙江大学学生智能工厂创新俱乐部的成员们进行手把手教学,帮助学员打开工业设计制造的大门。


学员在俱乐部成员的帮助下用Solidworks绘制零件

“学到了实用且重要的技能”“在我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设想慢慢有了雏形”,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同学们也“智造”了许多有趣的成品:可以手机开关寝室灯的远程控制器、自动感应的洗手液装置、控制水杯水温调节的微信小程序物联网平台……他们将所学融入制作,将奇思妙想转化成一件件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一门课,一个世界穿越万里河山,纵览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在浙大的学生社团精品课程里,你还能遇见更辽阔的世界!
每周二、四的晚上,在紫金港行政楼,总会传出有节奏的“敲击声”。这里是“非洲鼓零基础培训班”的授课现场;同学们正在学习的,是西非曼丁传统音乐中的非洲鼓。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而浙江大学学生“击悦”非洲鼓社也促进了非洲音乐在浙大校园的传播。
“嘟嘟!哒嘟!嘟!哒!哐哐哐哐!”课堂里的声音,就像是拟声词“大观园”。金贝鼓Djembe、墩墩鼓Dunun、巴拉风Balafon……这门课,让更多同学亲身体验这些来自西非的节奏载体和文化符号。

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非洲鼓的演奏


作为学校美育建设的组成部分,“击悦”带领同学们打开“艺术之门”。 一届一届“传帮带”,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非洲鼓,正在浙大校园里代代相承。


不只是“击悦”,浙江大学学生粤语社也在精品课程里传承地方文化。粤语是我国南方覆盖面最广的方言之一,一群来自岭南、港澳地区的同学,以“粤学粤爱”为主题,向同学们分享家乡的语言文化。


从发音练习、简明粤语,到粤语歌、港产片,“老师们”带领同学领略岭南文化,感受文化差异……自编的《粤语学习指南》等授课资料,更是一届届“社团人”的传承和积淀。


粤语社成员自编的授课讲义


今年春夏学期,全校学生社团共开设52门精品课程,授课总时长达832小时,超过1400位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参与其中。以同辈交流辅导激发兴趣的火花,以手把手“传帮带”助力技能的培养,这一门门各有特色的社团精品课,正在将自教与育人相结合,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楼清扬 | 欧阳雨轩图片来源于受访者团队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韩鸣筝责任编辑:马宇丹

推荐阅读

1.解析植物向光性奥秘,浙大成果登《自然》

2.用动画,对话梦想!

3.浙大毕业的他,是航空工业的“保尔”!

4.蔬菜大棚旁“蹭网课”的女孩,被浙江大学录取!

5.中文何谓 中文何为

6.稻香鱼肥好“丰”景背后,倾注了这个团队17年的坚守!

点个赞和在看,为精品课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