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热爱所以守护!看他们别样的护士打开方式

向上向善的 浙江大学 2023-05-30



“啊?竟然还有男护士?”
“这样需要细致耐心的工作,男的能行吗?”
“护士还能搞科研,申请专利做小发明?”


以往在很多人眼里,护士群体的形象都是身着白衣、头戴燕尾帽的女性,护士中男性的比例也非常小。但随着如今社会发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护理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男护士的需求越来越高,男性护士的群体也越来越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男护士数量已经有15万,浙江省男护士已有近9000人。


今天是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小浙带你走近“男”丁格尔们的日常,听他们讲述工作中的苦辣酸甜,感受“铁汉”外表下那颗柔软坚定的心。




不简单!——


浙江省第一位男护士

和第一个“男护士联盟”都在这儿



据记录,解放后浙江省的第一位男护士叫作董连珊(1927-2009),1956年4月,时年28岁的董连珊正式成为了浙大二院里的第一位男护士,自此以后开启了“男”丁格尔的职业生涯。他在医院工作了三十年,可以说是浙大二院所有“男”丁格尔的老前辈。他从一名骨科助理护士干起,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外科护士。在护理领域深耕三十年,他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始终践行着“患者与服务对象之上”的核心价值观。


董连珊正在病床前为患者耐心讲解药物服用说明



时光流转,来到现在,在2016年第106个国际护士节之际,浙大二院“广济兄弟连”正式成立,这是省内首个男护士联盟。兄弟连里的“男”丁格尔们来自五湖四海,有刚入职第一年的“小萌新”,也有工作二十年的大前辈,他们有的临床技能满点,有的兴趣爱好广泛,有的专注科研创新,不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承载着一顶隐形的燕尾,肩负相同的责任和使命,践行着南丁格尔的光荣誓言。



选择——

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更期待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杨萌琪成为“男”丁格尔第一年



我是浙大二院脑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过去的这一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一年前的5.12护士节我还是一名没有踏入工作岗位的护理在读学生,心里怀揣着几分忐忑与迷茫。一年后的今天,我已经成为了重症护士中的一员,从曾经那个懵懂而青涩的实习生到现在可以在临床上护理各类病人。


99年出生的我入职时算是科室里的“老幺”,“诶呀,这个护士这么年轻,又是个小伙子,工作能牢靠吗?”这样的患者疑问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时有发生。ICU内病人大多病情危重,病情实时都可能出现变化,所以非常考验医护的细心,要学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和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在神内二病房轮转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患者,在中午测生命体征时发现他的血氧饱和度已经90以下,吸痰!呼叫RRT!联系麻醉科插管!快速反应判断并开展一系列操作后,病人病情平稳下来转入了ICU继续治疗。事后患者家属再三向我表达了感谢,但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



工作之余,生活中的我也有自己的小爱好:练习吉他,学习摄影。偶尔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织小演出,也爱背着相机出门记录。现在的我只是护理岗位上工作了一年的普通“小菜鸟”,护理的这条道路还很漫长,我会继续向前奔跑!



探索——

期待下一个五年

我的科研小白成长史



陈昊天,成为“男”丁格尔第五年



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浙大二院,成为了一名急诊医学科护士,目前在护理部协助科研管理工作。我与科研工作的渊源,或许和我爱“刨根问底”的性格有关——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通常喜欢去思考事情背后的原理、并试图搞清楚它的起源和流向。


医院为我们搭建了更大的舞台,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鼓励护士们去大胆创新发明,用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大家或许会觉得护理工作只要做好日常病人的护理就可以了,但护理学有它自己的研究体系、方法和理论,如何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用科研的眼光去看待临床上的问题。



还记得在急诊监护室轮转时,时常会遇到急诊创伤病人合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进行常规的护理救治操作的同时,我开始思考是否有生理指标能够预测ARDS发生呢?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可能具有“双面性”。但快速获得大样本临床数据成为验证路径上的重要难题。于是,我开始尝试自学SQL语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最终利用MIMIC重症监护数据,验证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ARDS的保护性作用,并顺利发表了SCI文章。


探索科研真知的过程中,有时是艰难甚至是枯燥的。但是想要获得成功,必须要经历这个阶段。在未来一个又一个五年里,我会继续专注在护理科研工作上,实现精彩人生。


坚持——

十年时间

我与医院共成长



赵伟,成为“男”丁格尔第十年


我在监护室的工作已有十个年头,10年弹指一挥间!医院不断的发展的同时也给了我更多的成长机会,我成为了一名重症护理专科护士,更好地将所学应用于临床。



很多人说,ICU需要男护士,因为他们体力好,不怕苦累,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如此。作为一名重症护理工作者,男护士能将稳重与好动的性格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为一名ICU工作者,我也充分利用自己的所长,担任起科室的重症生命支持设备管理员的角色,利用稳重的性格,在急救时有条不紊的配合抢救,熟练的使用各类重症仪器,CRRT、ECMO等,利用好动的性格,不断摸索各类仪器的使用。科室里哪里有仪器问题,都会叫上我去查看情况,解决问题;日常我也会定期在科室进行相关重症支持设备的培训工作,将自己所学与大家分享,同事们都笑称我是科室的“仪器管家”



都说生与死之间隔着一个ICU,这十年间,每当看到病人顺利转出监护室,我的内心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但是监护室患者病情变化快,难免有遗憾的时候,内心不免沮丧、无助,每当这时,我都会通过运动来调节身心,排解压力。我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因为工作我俩的订婚和婚宴都一再延期,去年的春天,在经历了7年恋爱长跑后,终于顺利举办了婚礼。这十年,从“我”到“我们”,从年轻护士到年轻护士口中的“老师”,我在护理这条道路上探寻着坚持的意义。


变化——

用心用情

在时光深处开出一朵花



毛越,成为“男”丁格尔第十五年



转眼间,我成为一名“男”丁格尔,在护理的岗位上已经工作十五年了。“变化”,是我在这15年间最深的感受,我也从变化中更深入地感受到护理工作的魅力。对于我个人来说,经历了从一名护士到护士长的变化,从只管做好手头工作到需要管理带领一个团队向前进;作为“广济兄弟连”的“连长”,我欣喜地看到咱们的“男”丁格尔队伍越来越壮大,护理团队的力量日益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对于医院整个护理工作来说,这15年来,我们的护理领域变得更加广阔,我们的专业素养变得更加高质精湛,我们的管理变得更加信息化智慧化……医院在变化发展,护理工作在变化前进,不变的是那份始终做一个有温度的护理人的初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一份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我所在的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心内监护室,我们的心脏介入手术技术在不断的创新,那么在如何更好地助力心脏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这一方面则需我们护理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团队通过循证构建了tavr术后早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取得了满意效果,主持主参多项厅局级课题,和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在中华系列及SCI等核心期刊发表。


修炼身心,静待花开。护理的工作节奏很快,需要你保持高度的专注度。我有一个长期坚持的生活习惯——练习书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是有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手之时,我会练习一会儿书法,烦躁的心也会随着一笔一画平静下来,缓解疲惫的身心,更加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用心用情帮助患者重获“心”生。




TA们,有着优质人性化的服务、精细化的管理、强大的专科实力、丰硕的科研成果;TA们,身着白衣,无论是在清晨或是深夜,无论在手术室、病房还是在山海基层乡村,都有TA们忙碌而专业的身影。奔走在守护生命健康的第一线,坚守岗位,步履不停。

一份职业:无关性别 一心守护

一种精神:人道、博爱、奉献

一份责任:关爱生命、关注人民健康

前路漫漫 一往无前

生而平凡 成就不凡

感谢你们 守护生命

❤️

今天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

致敬每一位护理工作者!

祝福所有南丁格尔节日快乐!


文字记者:来鑫萍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及受访者本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吴炎桔|来鑫萍

责任编辑:来鑫萍


推荐阅读

1.加强基础研究,彰显浙大之为!

2.重磅!浙江大学2023年浙江省“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发布

3.全网征集!每天的第一句早安,由你来说!

4.以“实”为先!浙大主题教育生动开展

5.《马兰花开》,走进浙大!

6.跻身国际第一梯队,瞧这群浙大量子天团的90后

点个赞和在看,祝南丁格尔们节日快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