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回望,浙大“一带一路”研究一直在路上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23-05-30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锚定“国之大者”,起步早,布局快。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以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于2014年7月在国内较早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2014年12月,学校联合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以西部院为主要依托联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成立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十年研究,十年前行。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区域中心,以“微镜头”形式,连点成线到面,一起感悟浙大人将“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广袤大地上生根,在浩瀚汪洋中前行。




服务“顶天”


十年来,浙江大学始终坚持高端定位,全力推进区域中心建设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区域中心有效协同整合全校优质资源和研究力量,坚持“主动请缨”建立面向中央决策的对接机制,围绕“国之大者”组织跨院系协同攻关。在校党委书记、区域中心主任任少波和副校长、中心执行主任黄先海领导和推动下,区域中心于2017年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并于2020年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成功入列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第一方阵”。



围绕“一带一路”的研究,中心很早就开始布局。


中心先后完成了一批重大国家战略规划和前瞻性研究课题,持续产出对党和政府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理论上有重大创新、在实践应用中有显著成效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及落地路径谋划贡献浙大人的智慧。



比如,深度参与了诸多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和政策设计;承担20余项国务院印发或批复的规划项目;中心提出的相关建议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说:“战略眼光、家国情怀、术有专攻、厚积薄发、深入调研、倾听民声,这24个字,一直是我们做‘一带一路’研究的‘修炼’要求。”

停泊船只数、集装箱吞吐量……通过一个个指标,刻画国际航运的变化趋势。中心联动宁波航运交易所,研究编制了“海上丝绸之路指数”。

这套反映国际航运和贸易市场变化趋势的航运指数,创造性地用于衡量国际航运和贸易市场整体发展的水平。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说:“如何直观体现‘一带一路’发展状况?‘海上丝绸之路指数’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得见’的指标。”

该指数体系中“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于2015年10月在波罗的海交易所官方网站正式发布,能够客观反映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市场的运价走势;2016年,“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7年5月,“海上丝路贸易指数”被列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并由中心每月定期在国家“一带一路”官网发布指数解读报告。

中心在具体工作中把承担重大项目、理论研究、决策咨询与具体实践按照“四位一体”方式统筹推进。如,由董雪兵等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研究重大专项《价值链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研究》,其成果不仅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撑,也为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华人华侨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后续也已助力中医药、数字经济等相关企业成功“走出去”,让理论研究、咨政研究、项目谋划、产业落地形成闭环。



浙大在“一带一路”领域布局之早,还体现在牵头承编国内首部权威“一带一路”建设知识普及型读物《“一带一路”读本》《“一带一路”一百问》,并输出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等十多个语种版权,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及世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向更广受众解答“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等问题。

浙大也是国内较早承担“一带一路”涉外高级研修项目的高校,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财政部指导,2016年承担了东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级研修项目,帮助东盟各国政府官员学员全面、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情况、政策措施和合作前景。



研究“立地”


中国的陆地边境线,从东部辽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泮,连绵两万多公里,镶嵌着上百座边境口岸。



跨越千山万水,换火车、乘汽车,甚至坐牛车搭拖拉机,到最偏远的地方去。中心专家学者们花了几年的时间,沿着陆地边境线走了一圈,北到大兴安岭,西至新疆阿克苏、南至广西凭祥,调研足迹遍布西部12个省(区、市),几乎踏遍西部陆上边境线,光是界碑,调研档案里就记录了数十块。

中俄交界零下46度的黑河,由于小机场暖气坏了,老师们冻得瑟瑟发抖;西南边陲的小村庄,因为地表瘴气“房子”搭在树杈上,他们就登上树和村民们了解情况。他们深知,沿边地区的发展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门面”,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更是占据着重要位置。每次出行,浙大团队会组建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的精干队伍;每个政策报告的出炉,至少要开展三次以上的调查研究。正是这样充分扎实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调研,才有了一个个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从东西互动到内外联动,中心的每一步都紧跟时代发展所需,稳健而有力。

“一带一路”如何落地开花?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咨询,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量身定做发展规划,比如浙江发挥港口优势、杭州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建议都被政府所采纳。

扑下身子调研,中心学者们走出国门,走进 “一带一路”沿线的埃塞俄比亚、斯里兰卡、埃及、南非等20多个国家,实地考察调研了中国在当地的新兴工业园区、大型设施的建筑工地。在与当地政府官员、社区民众、工业园区负责人以及与海外校友组织、华人华侨社团的访谈中,他们摸准实际问题,锚定研究方向,突出工作重点。

“要沉下身、弯下腰,走进民众生活,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的援助是真心的帮助。”大家把调研中的很多案例写成报告,提出了很多对策建议,不断疏通“一带一路”发展中的难点与堵点,为政府“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微观决策依据,为企业“一带一路”实践提供客观鲜活参考,助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到实处,“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聚焦研究现实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心紧跟不同阶段国家战略需求,锚定关键发展领域——从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到内陆和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及国际次区域合作研究,再拓展到统筹全方位开放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始终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和浙江“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研究三大方向,立足区域经济合作、社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领域,联合校内外研究力量协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实现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的有机衔接

从研究区域发展到后来的“一带一路”其实一脉相承,聚焦研究现实问题,是始终不变的科研追求。“浙大的研究就是立足学校的交叉研究特色,依托独特的地域发展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浙大风格。”

面向“一带一路”,中心承担多个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规划编制,包括面向朝鲜的《辽宁丹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面向东盟的《广西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和面向俄罗斯的《黑龙江绥芬河-东宁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总体规划》;先后承担包括乌鲁木齐、杭州、西安、宁波等一批“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相关研究与规划。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如何更好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以及如何更好发挥浙大优势、浙大特色服务‘国之大者’,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董雪兵说,向外界阐释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理念与精神实质,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中心搭建了大量活动平台,传播“一带一路”的理念主张,宣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周谷平就曾参加两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出高端智库的浙大声音。中心还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重要配套会议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两山”理念与实践国际会议、国际展望大会(杭州•2018)等重大会议。



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要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为主要内容,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这“五通”之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也是其它“四通”的重要基础。周谷平始终认为,只有使沿线人民享受到红利,才能真正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为此,无论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她每一次参加活动,都大声呼吁,在对外援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精英与草根、硬件设施与软件支撑的关系,“民生项目要跟企业一起走出去,建设项目做到哪里,民生项目也跟到哪里。

在浙大学者的倡议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制度,要求承担援外工程的企业,在一开始就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后来,我再到一个援建项目去看,那家中国企业在造铁路的同时,还帮当地挖水井。老百姓们都很喜欢,甚至提议政府把别的工程也交给中国来做。”

除了大力倡议把中国的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技术等先进经验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教育外交也是一块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心联合“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牵头单位之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为沿线国家产业发展、民众就业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经济靠产业,产业靠人才。只有当地的教育水平提高了,才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而对老百姓来说,解决就业问题也很重要,一个家庭能出一个导游或者司机,就意味多了一份收入。


在中心老师们的心中,老百姓的认可是最长久的认可。而中心的工作也获得了高度评价。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亲自出席中斯学者合作出版的新书发布会,并为浙大参与“一带一路”中斯合作研究点赞。




回首十年,春华秋实。展望前路,全球治理格局深刻变化,区域中心将一如既往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建言献策,共同向世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文字记者:柯溢能 吴雅兰

图片由区域中心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俊元

责任编辑:周亦颖|马宇丹



推荐阅读

1.全球校友代表回到浙大,共谋母校改革发展新蓝图

2.110周年,“药”继续爱!

3.剧透!来重磅新展,走近马一浮先生

4.想吃鱼了吗?未来或可3D打印

5.浙江大学2023年广东省综合评价招生简章发布!

6.浙江大学纪念建校126周年系列活动一览

点个赞和在看,为浙江大学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