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课不一般!师生共赴山海探真知
置身山海,实地研学考察
“坐‘紫金港’号出海,太酷啦!”清晨,海洋学子登上浙江大学教学实习船“紫金港”号,从舟山市惠民桥码头出发。激起的海水不断拍打上甲板,船过留迹,在逐渐开阔的海面上留下翻腾的白色浪花。“紫金港”号向西南驶过吉祥门水道、螺头水道,前往峙头洋海域。同学们也就此开展为期一日的海上实习。
“紫金港”号驾驶舱
“海洋科学覆盖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四个方向。‘紫金港’号出海实习就特意安排了各大方向的科研实习。同学们能在专业教师的精细化现场教学中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增强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和兴趣。”授课教师张朝晖说。
等船行驶平稳,张朝晖和助教们便带领同学们来到船尾,亲身示范使用各种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海底地层的剖面结构可以借助声波来探测。”在张朝晖的指导下,船员用吊机将浅地层剖面仪匀速下放到海里。随后,同学们便可通过舱内的显示屏实时观察海底剖面结构。张朝晖还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张不同孔径的拖网,分别用于捕获浮游动物与植物。“借助体视镜,我们在第一时间对一只小海虾的身体构造进行了初步的观察。”海洋生化方向本科生卢宇轩说。
拖网捕捞浮游动植物
当“紫金港”号将船速放缓,同学们便亲自动手,采用黑白盘法粗测当日海水真光层厚度,并在老师与助教的指导下,应用CTD仪、ADCP仪获取各项海水理化数据。物理海洋方向本科生刘天雷介绍:“‘紫金港’号向左前方航行,所以我们将CTD仪从右舷下放入海里,从而避免仪器卷入船底。借助开盖式采水器,我们采集到了20米深处的海水样本,并将其装入水桶。”张朝晖补充道,此行采集到的海水,会经过抽滤再密封进小玻璃瓶,同学们将贴上自行设计的标签,作为这门课程的纪念品。
使用黑白盘测海水真光层深度
用温盐深仪测量海水理化性质
将采集到的海水装桶
海水采集样品纪念瓶
“首次出海的八个小时里,我们参与了五六个实践项目,切实感受到了海洋学科的广博。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我们更加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刘天雷同学感慨。
除了乘坐“紫金港”号出海实习,同学们还实地考察了朱家尖岛东岸的四处沙滩、两处砾石滩等,开展“海岸沉积带实习”;前往岱山岛、秀山岛,进行“潮间带综合实习”。海洋生化方向本科生姜棵说:“通过这个‘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实习过程,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不同类型的海岸沉积带、潮间带生态系统,进一步感受到了迷人海洋的召唤。”
演绎式科研,丰富的师资助力
基于这样的初衷,《海洋科学概论》抛弃传统的接受型教育形式,将教学、实验与实习巧妙联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深入的学科导览。
丁维凤工程师作报告
助教王子川作经历分享
对桡足类的观测与绘图、海水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海水内孤立波实验……在每个领域的理论课后,课程组还会安排相应的课间实验或实习。海洋生化方向本科生郑雨鑫同学说:“在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下,我对海洋领域重要研究方向的了解更加清晰明确。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尝试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与海洋相关的实际问题。”
桡足类观测实验
海水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实验
走向深蓝,浙大学子的海洋情怀
除了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张朝晖还为这门课程专门制作了宣传片与教学片,并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课程网页,存档相关的文件资料,同时也展示往届课程学生的风采。《海洋科学概论》课程组将课程的经历与发展可视化、可回忆化,成为浙大海洋学子的一个共享平台。
海洋生化方向本科生徐宁琦说:“在张老师的教学中,这门短学期课程更像是一个gap month,不是灌入知识,而是让我们实地体验,独立思考,每天都接触崭新的海洋世界和未知的海洋奥秘。”“三周,可能不足以掌握特别多的知识;但21天,却是一个习惯养成的周期。在这21天里,我逐渐习惯关注海洋、学习海洋,加深了对海洋学科的好奇与热爱!”姜棵说。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需要培养与这一使命相匹配的热爱海洋科学和积极探索的学生。”张朝晖说,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培植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
海洋学院教授陈鹰也走进课堂,与同学们共话海洋的未来。他是我国首位潜入上千米深海科考的科学家,曾带领所在团队开展了深海海底资源勘探技术、深海作业技术、海底观测网络技术、深潜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陈鹰从自身经历出发,告诉同学们,向海图强、向海而兴,作为海洋学子,要积极响应海洋强国战略,投身祖国海洋事业的火热发展。
今年,张朝晖带领同学们去到舟山博物馆,了解舟山的地质历史、生物资源和自然风貌;也组织前往中国台风博物馆,学习台风形成与灾害防控的知识。“明年,我们计划组织参观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等地,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从海上开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定需要海洋强国战略的有力实践。”张朝晖说。
参观舟山博物馆
参观中国台风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