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母校,他带来一张好课金名片
一位永葆好奇心的师长
一位有使命的药学人
毕业于求是园又执教于此
药学院曹戟教授
他的课堂有趣又有料
学生爱听爱学
赢得超高的抬头率和好评率
《药理学》《药理学实验》
连续4学年获得教学评价前20%
他不囿于舒适圈
与自己较劲、与教学较真
不断打磨好课金名片
同频共振、深度交互是曹戟开启高质量课堂的第一枚钥匙。
“什么是药?片剂、冲剂、还是苦涩的中药?”曹戟在课堂上每15-20分钟就会抛出一个开放性的趣味问题引入知识点,点燃学生投入课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了生动说明药物的形态多样性,在《药理学》开篇时曹戟给同学们介绍了一款特殊的药——游戏药物。在“游戏”软件中,医生开具电子处方,让病人通过重复“玩”的动作治疗注意力不集中的疾病。游戏药物作为药的一种,打破低年级学生对于药物的刻板印象,调动起积极的课堂讨论。
“我很享受讲课的过程,与大家交流对我来说是一件趣事,我也经常能从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中汲取灵感。”面对与自己初入学时一样热忱的求是学子,曹戟总是萌生着一股天然的亲近感。
他注重日常的观察积累,在工作的间隙关注了不少b站等平台做科普分享的up主,用贴近年轻人的语言讲授知识。课堂上的“金句”互动总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讲到创立转座子学说的女科学家Barbara McClintock,研究之初她的成果并不被学界认可,但最终凭借自己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可见大家一定要养好身体,坐得住冷板凳,不然诺奖可能和你擦肩而过。”
他开玩笑说到:“和同学们年龄差距越来越大,我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来缩小代沟的宽度,保持课堂吸引力”。
有高质量互动加持,让90分钟的课堂学习张弛有度、亮点连连。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后,大家在课后还会继续深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药物研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
浙大到康奈尔,又回到浙大,经历过中外文化碰撞与多学科交叉学科培养,曹戟总是从生物、化学、工程等多个维度理解现象,分析知识体系背后的逻辑。课堂上他抽丝剥茧,从细碎的知识点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构建起思维体系。结课后,这些原本零散的知识点在同学们脑海中构建起知识网络,融会贯通。
从“以学生为中心”到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曹戟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学督导和热情的同学听取课程的反馈,探讨授课的内容与形式。
“培养卓越的药物创新人才,《药理学》和《药物化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两门课需要融合起来,知识点才能融会贯通。”结合自己之前在校时的学习体会和开始授课后的思考,曹戟从学生和老师两个视角解析课程架构。
他向学院教学委员会建议,把两门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成体系的配合完成,通过优化授课顺序、调整侧重点,构建新药研究的整体性思维,为培养拔尖药学人才提供新的教学尝试。
育人之道,立德为本,曹戟在课堂上也总能调动起同学的情感共鸣,培养大家对于专业的认同感。他结合科研经历,分享病患家庭捐赠肿瘤组织样本的故事,引得同学潸然泪下。“一份份肿瘤原代组织绝不仅仅是科研样本或者代号,它背后承载着患病家庭无尽的伤痛与对康复的期盼,这是药学人要承担起的使命。”
今年,他还计划组织学生与提供肿瘤样本的患者家属面对面,听听患者的亲身讲述,让大家在交流中感受到“科研拯救生命”的现实意义,扛起药学人的时代重任。
课堂上的倾囊相授和紧密互动培养了曹戟和同学之间的信任和友谊。课后,他还是同学们人生道路的引路灯塔。
这些,都源于他求学时的经历。
初入求是园的曹戟也曾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班主任杨波教授循循善诱,开启了他热爱一生的学术道路。“作为老师可以培养和造就一群人,一起去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这一思想转变深刻影响着曹戟。
“习于智长,化与心成。”班会上、组会后,一对一的联系让他熟悉班级、课题组同学的独特性。曹戟对同学们在科研、就业各方面的请教总是有求必应,个性化为他们匹配指导方案。
“曹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要时常与自己较劲而不是盲目追溯大流,”班里的同学说。
在一次学科竞赛的备战中,曹戟发现了一位同学具有超强的思辨能力,便鼓励他不走寻常路,用现有的知识体系分析实验中不理想的结果,在大赛中脱颖而出。
这位同学回忆说:“曹老师带我领略了独特的科研视角。当书页上概念化为实践,我感受到知识赋予我的温度和力量。”
一门好课
沿袭于良师们代代相传
变革于任课教师的创新迭代
突破于师生的灵感碰撞
好课与师生共同成长、与时俱进
滋养专业知识生长的沃土
责任编辑:谭帅
当浙大灿若星辰灯亮起……
2024年浙大本科招生亮点速览!
你身边的他们,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