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大逻辑已变,你还为明天的焦虑埋单吗?
来源:90度地产(dc90du)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话可不是说着玩儿的。
自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楼市调控提出这一定位以来,住建、国土、金融以及地方的各级大员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商讨对策。这是最近一段时期“共有产权”、“租售同权”等一系列赋权行动的大背景。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赋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你在房子的使用属性中获得了更大的主导权和更多的选择权,为此,你将交还房子在交易属性上的买卖溢价和资产升值空间。
换句话说,在这些“赋权”的身后,决策层希望看到的,是以商品房买卖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逻辑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在共有产权、租售同权之下,如果你买不起,就真的不必买。
是的,从现在开始,决策层对房地产的思考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
这种逻辑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或许正成为刚需购房者心中最大困惑。因为,在市场逻辑改变之前,你要做的就是为“明天的焦虑”埋单而已。
你把所有的钱集中起来凑出一套房的首付,却焦虑着现在是不是买房的最佳时机,如果现在不买,未来还能不能买到同样条件的房子;你焦虑着一年甚至三年后的预期收入是否跟得上房价上涨的节奏;你焦虑着如果现在买了,如果未来房价跌了,你能否承受资产缩水的风险。怀揣这些对明天的不安和焦虑,你大可眼一闭款一付,买房似乎就买到了出路。
如果是去年同期,假如你在热点城市能拿出300万买房,相信你会毫不迟疑地一头扎进楼市,哪里有房子就买哪里。因为无论是自住还是投资,买到就是赚到。
如今却不同,买房的大逻辑变了。政策告诉你“买”与“赚”可能很难再联系在一起,于是你遇到了颇为尴尬的问题,尴尬的不是买不了房,而是你有了更多选择。
不久的将来,当你手握300万的购房款想买房的时候,价格相对便宜的共有产权房、租售同权下的优质城区资源等等都会进入你的视野,那些焦虑或许还在,问题是你还会不会头也不回地去埋单?
二
更令人疑惑的是,你并不知道政策的逻辑变了后,市场的逻辑会随之改变多少。
其实, “共有产权”并不是新鲜事物。2014年住建部就提出过“共有产权”的概念,而且住建部等六部委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淮安、黄石作为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城市。但当时的楼市调控均以“目的明确、短期见效”的要求制定及执行,“共有产权”的概念很难推广开来。
如今,北京的共有产权房被纳入到“楼市调控长效机制”之下,也不再以降房价为单一目标,看上去政策逻辑是符合决策层调控精神的。
不过,目前来看,带有“保障房”属性的共有产权房,实际执行的还是市场价格,土地也是采用“出让”而不是“划拨”的方式,这意味着,共有产权房的市场逻辑仍难以摆脱其商品属性。因此,在有关共有产权房的具体落地政策出台之前,很难笃定地说这一政策一定会起到住房保障、平抑房价的作用。共有产权房能起多大作用,关键在于政府愿意出多少地、让多少利。
但能够确认的是,共有产权房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在房价高企的今天,本已觉得购房无望的人再次看到了希望,并可以通过“先买一部分,5年或10年后再将政府手中的产权买回来”的方式分步骤执行。
简单粗暴地说,共有产权房立了一个让人够得着的买房名目。在这一预期下,地方可以堂堂正正地出让土地,虽然土地收入未必比之前丰厚,但另一只手中的房屋部分产权,却可以让地方政府在市场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三
一件巧合的事是,共有产权房的征求意见稿发布两天后,北京市住建委公布了三则预售证信息,此次公布的预售证价格均在9.5万元/平方米左右,突破了去年9·30以来“8万元”的预售价红线。
希望这纯粹只是巧合而已。
北京在放松限价政策的同时,共有产权房的概念吸引了众多眼球,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似乎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政府”。
事实上,最高决策层的政策逻辑确实已发生颠覆性变化,并找到了一条看似正确的出路,但政策变现需要时间,包括地方政府、开发商、机构、购房者在内的房地产行业生态链,仍需找到新的平衡点才有可能跟上政策步伐。
那么,聪明的,你告诉我,今天的你,还会为明天的焦虑埋单吗?
版权说明:再次感谢原作者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点击下列蓝色的字查看精选内容
下半年楼市 | 房地产泡沫 | 社科院 | 买房必看
户型地段 | 5年前价格买房
点击阅读原文:心塞!都说房价会降 这个事情一发生买房却更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