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等到!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来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民经略 Author 凯风

来 源 | 国民经略(guominjinglve)

作 者 | 凯风

城市群“第四极”终于来了。
近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区域战略,成渝地区有望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
成渝协同发展,未来空间有多大?
成渝经济圈,为何能晋级“第四极”?
成渝是典型的双子星城。
与广深、济青、沈大、杭甬、福厦等双子星城相比,成渝最为特殊,横跨2个省份,且涉及2个国家中心城市,又是2个常住人口破2000万的超级都市,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显得与众不同。
从经济体量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中的分量,仅次于长三角、京津冀和大湾区。
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圈囊括重庆27个城区及开州、云阳部分地区,以及四川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这一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从战略定位来看,成渝被冠上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前缀,体现了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从区位优势来看,成渝已经成为我国四大“极”之一,且荣膺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集群之一。
根据年初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国家交通网络上,成渝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四极,由此构成6大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
同时,成渝地区还是承载国家战略最多的区域之一。
从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从长江经济带到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在其中都有一席之地。
所以,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为城市群“第四极”,并无太多争议。
与“前三极”相比,“第四极”有何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均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成渝经济圈的定位主要着眼于“全国影响力”。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相比而言,三大城市群均着眼于“世界级”。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等。
战略定位的差异,说明在我国19大城市群中,有且只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
第二个不同是,成渝虽然已是西部经济重镇,但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旧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补贴的倾斜。
正如规划所言:
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长期以来,川渝地区拿到了大量转移支付,有力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
所以,这就更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性。
成渝作为西部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区,如果能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崛起,那么不仅有利于川渝两地的发展,更能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支撑力量,进而产生全国影响力。
第三个不同是,在“双循环”时代,成渝地区有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更不乏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可能。
川渝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庞大,在“国内大循环”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作为“网红城市”,重庆、成都新兴消费业态均相对发达,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地。
而内陆开放高地,听起来有点违和。一般来说,沿海城市才是开放高地,内陆地区远离海港,靠什么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改变这一切的,是三大国际大通道的打通。
第一个是西部陆海通道,使得川渝通过广西的港口与世界直接连接在一起;
第二个是中欧班列,让成渝得以通过陆路大通道直通欧洲。数据显示,成渝两地合计的开行量接近5000列,占全国开行量的40%,同比增长近60%,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万列,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个是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成都已经建成双机场,而重庆也在研究新机场建设,两地的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重庆、成都,谁的定位更高?
在规划上,重庆、成都各有侧重、互有分工,合作远远大于竞争,定位并无高下之说。
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成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可见,重庆的侧重点在于制造业、金融、交通,成都的侧重点在于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等,两城的共同点在于国际门户枢纽和国际中心城市等。
这是否意味着,两城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定位,而不能融合发展?
显然不是。
先看制造业,重庆汽车、电子等制造业发达,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万亿级。所以规划明确提出“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再看金融,虽然“西部金融中心”花落重庆,但成都也曾多次提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设想。
其实,两地金融实力不分伯仲,而且优势不同,存在互补空间。
重庆拥有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区域总部,且小贷、信托等行业发展优势突出。
成都金融底蕴深厚,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全国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都诞生于此,加上区域优势、总部经济的存在,资金流汇集,双城合作空间充足。
至于交通,重庆、成都都是国际交通枢纽,且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两城都有打造西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的实力。
当然,规划对重庆寄予厚望:
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提升重庆国际枢纽功能。
至于科技和文化,成都拥有一定领先优势。成都名校林立,高等教育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而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
但事实上,规划明确提出: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
总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点在于“合作”,而非竞争;需要的是“一盘棋”思维,而非反向而行。
成渝之外,哪些城市获得政策红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除了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之外,还囊括了四川省德阳、绵阳、南充、宜宾、达州、泸州、遂宁等14个市。
在双城经济圈,成都、重庆可谓双雄并立。但在两大中心城市之外,暂不存在能与此匹比的第三个中心城市,GDP总量第三高的绵阳刚突破3000亿元,不到成都的1/5、重庆的1/8。
这些非中心城市的未来如何?
其一,德阳、德阳、眉山被纳入成都都市圈。
近水楼台先得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已经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与之相关的轨道交通互通、产业转移与协作,都已在路上。
其二,绵阳、乐山、南充、达州、宜宾、泸州以及重庆万州、黔江等,被赋予建设区域中心的重任。
四川地域广阔,成都作为强省会,固然光彩夺目,但也无法辐射到所有地区。所以,四川省规划了多个区域中心城市。
来源: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根据规划, 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宜宾、泸州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在重庆市域内,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其三,德阳的重大装备,宜宾泸州的白酒优势,绵阳的大院大所等均获规划关注。
根据规划,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这背后,成都德阳领衔的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荣膺25个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名单之列,德阳的能源装备产业实力全国首屈一指。(参阅《制造业“国家队”官宣!21城成为最大赢家》)
同时,规划指出,发挥宜宾、泸州白酒品牌优势。贵州和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宜宾、泸州均有享誉全国且市场占有率不低的知名品牌,如何做大白酒产业同时助力新消费,值得关注。
至于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则与成都、重庆共同担起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
规划提出,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鼓励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
绵阳虽然相对低调,但这里聚集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代表的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4项。
绵阳在科研院所方面的优势,得益于“一五建设”的布局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产业转移。如今,绵阳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电子信息、汽车、科技服务等产业蓬勃向上。
所以,做大成渝双城主核之外,川渝地区不乏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副中心城市。
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副中心城市,打造更多增长极,这也是川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

推荐阅读

【楼市走势】关注!银保监会重磅发声,楼市很快要变?
【热会热点】跌幅将近46%!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版权说明:再次感谢原作者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