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楼市里杀疯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碗Pro Author 葫芦娃
来 源 | 大碗Pro
作 者 | 葫芦娃
中国式救市,向来都是一条道走到黑。
什么叫“一条道走到黑”?
一直灌药,灌到你硬起来为止。
4年前,经济日报刊发了一条关于楼市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不要迷信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通篇文章,都强调了一个观点——
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一定要破除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迷信,寄希望于房地产市场再度担起稳增长重任,无异于饮鸩止渴。
2个月前,经济日报又刊发了一条关于楼市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发挥稳楼市在稳大盘中的作用。
通篇文章,都又强调了一个观点——
房地产业,还是支柱行业。
它在带动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的作用明显。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对上下游相关产业带动效应强,对投资和消费影响大。
3天前,经济日报再次刊发了一条关于楼市的文章。
文章的标题是:房地产稳经济作用正在显现。
通篇文章,都又又强调了一个观点——
伴随政策松绑,房地产对稳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限购限贷取消了,房贷利率下调了,5月份的楼市数据明显回暖。伴随楼市回暖,相信下半年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会逐步显现。
四年时间,地产还是那个地产,官媒还是那个官媒。
但措辞已经如此逆转——
从“破除房地产迷信”,到“有稳大盘作用”,再到“稳经济作用已经显现”。
从暴锤一顿,到肯定支持,再到不仅要鼓励,还要举高高。
——经济日报是GWY举办、中宣部领导和管理的以经济报道为主的综合性报纸,是高层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
以上那句话来自经济日报官方简介,你懂的。
什么叫“救市的一条道走到黑”?
把舆论宣传的大喇叭支到你家门口,喊道你醒为止。
7年前的“去库存之战”,放出了一只猛虎。
棚改货币化安置。
四年时间,全国每年拆除600万套以上的棚改房。这其中,将近7成都是“货币化安置”。
被拆掉房子的数百万家庭,拿着上面发下来的钱,冲进了楼市。
2015-2018,全国房价轰轰烈烈的涨了一轮。
去库存之战,胜利收官。
猛虎被收归铁笼——
2018年6月,国开行宣布收回地方的棚改审批权限;
与此同时,高层宣布2020年将是全国棚改的“终结之年”。
截止2020年,全国棚改规模已经从最高峰时期的600万套跌到209万套。
当我们都以为“棚改”这头猛虎已经离我们远去时——
2022年,猛虎再次下山。
自4月份开始,先后有郑州、贵阳、南昌、南京、张家港、温州、绍兴、宁波、信阳、常熟等近20个城市宣布重启棚改,且棚改总规模不逊色于2018年。
国开行已给予郑州3000亿规模的棚改资金,6月底前将完成第一批次的6万套棚改拆迁,后续还有14个城中村等待拆迁;
南京一口气发布30多条拆迁公告,涉及建邺区江心洲、雨花台区、浦口、栖霞山等板块建设;
福州即将启动17个棚改项目,拆迁规模涉及10万套、134万㎡,总规模超过2018年……
更重要的是——
今年下山的“棚改猛虎”与2015年相比,更凶也更狠!
2015年的棚改,最狠的无非就是“货币化安置”。
把你房子拆了,赔偿成钱。你拿着钱,去市场里买商品房。
2022年的棚改,以郑州为代表的诸多城市用的是“房票安置”。
把你房子拆了,抵成房票。你拿着房票,去参加房票安置的房企那里,把房票换成商品房。
选择房票安置的被拆迁人,还能获得一定的额外现金赔偿。
好,现在问题来了!
原来是拆房子赔钱——
你拿到钱之后可以选择买房,也可以选择不买。
想当年,还真有败家子儿拿到拆迁款之后,跑去干了一辆法拉利。
现在是拆房子赔房票——
你拿到房票之后,只能跑到楼市里去填“去库存”的坑。
连当败家子儿、买法拉利的机会都不给你,只能买楼。
四年时间,老虎还是那只老虎。
但放虎下山的路径已经发生了如此逆转——
过去的放虎下山,只是创造需求。
现在的放虎下山,不仅创造需求,而且还把需求引向唯一的目的地:楼市!
什么叫“救市的一条道走到黑”?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不仅创造需求,还倒逼需求。
半年前,各个城市对待楼市的态度相当一致。
调高首付门槛,调高限购门槛。
本地家庭,只能买两套;外地家庭,只能买一套;落户,还要再交两年社保才能买;不落户,至少要3年社保才能买,不仅要3年社保,还要3年连续社保……
过去半年时间里,他们恨不得把每一个人都臆想成炒房客。
——只有出生在这个城市,工作在这个城市,把社保连续交在这个城市,才能在这里买房。
半年后的今天,各个城市对待楼市的态度又相当一致。
降低首付门槛,降低限购门槛。
首套首付比例,降低到2成;二套首付比例,降低到4成;
对部分房企的0首付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带有鼓励;
打着鼓励三胎、吸引人才、父母投靠、保护刚需等各种旗号,想方设法的增加限购套数;
多生一个孩子,多给一套名额;父母投靠过来,多给一套资格;3年社保不够,那就降到2年;2年还是不够,那就半年,还能一次性补缴……
如果你还不上套怎么办?
上手段!
有的城市,把推动辖区居民买房纳入考核手段。
——月底前,每个社区网签不少于两个。完不成任务,社区负责人扣分扣钱。
有的单位,把“有钱不买房”扣上了个大帽子。
——恶意不买房者,或者在银行查到巨额存款者,一律谈话提醒。
有的城市,直接放出更大的杀招。
——买房送工作。
过去半年时间里,他们恨不得进入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成炒房客。
——一个都不能少,每个都最好有一套。
或许再过半个月,我们就能在抖音里看到这样的名场面。
一个站在建筑工地里的老农,捧着一沓购房合同,喊出那个异常熟悉的口号:房子滞销,帮帮我们吧。
什么叫“救市的一条道走到黑”?
希望进入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是坚决看多的投资者。
杀疯了,他们在楼市里杀疯了!
前文种种,皆是过去一个月时间里的楼市主旋律。
从上至下、从舆论口到政策口,都充斥着对“楼市再次硬起来”的无尽渴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案,就在近期我看过的一本书里。这本书,我也曾多次给大家推荐过。
——兰小欢的《置身事内》。
接下来的内容很关键,一定要耐心看下去。
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动力都来自于“投资”。
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各个地方ZF,都深度参与经济活动。
地方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异常粗暴——
地方左手拿着土地,右手拿着金融。他们把左手的土地质押给右手的金融,加着杠杆拿到大量的银行信贷和各路资金。拿到资金后,他们时而投传统基建的“铁公鸡”,时而投新基建的“芯片新能源”,时而画饼新区拉城市框架。
用一句话总结上述流程,
整地→抵押→拿钱→投资→增长。
这套流程,能够持续运转下去的关键是什么?
地价上涨!
不管地方债务堆的有多高,只要地价不断上涨,就足以偿还连本带利越滚越多的地方债务。
但是,一旦地价下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累计的债务就会成为压垮地方融资平台、甚至地方ZF的稻草。
举个例子。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各个地方城市为了托举地价,都用了大量的城投公司拍下来大量的“潜在流拍土地”。
大家想想看,城投公司的钱都是哪里来的?究竟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
如果楼市一直都是这批样,城投公司捏在手里的地该怎么办?背在身上的债又该怎么办?
城投公司的债垮了,意味着什么?
理解了以上内容,你就理解了——
为了当下的救市如此紧迫,如此“一条道走到黑”。
所谓救市,本质并非救“地产和楼市”,而是在救地价。
而是在救,依附于地价之上、靠投资拉动的的那套“经济增长链条”。
上周直播,很多人在问一个问题:楼市,还能救起来么?
我对这个问题的一贯回答都是——
一定能救起来。
只要一天没起来,就不会停下那只灌药的手。
那只灌药的手,看起来是把药灌进楼市的嘴里,实际上是流向地方债务的胃里。
你品,你细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