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吹牛和能当好闺女的第一书记们


他是一个

会吹“牛”的第一书记

她是一个

穿警服的“好书记”

他们是今天脱贫故事的主人公

刘明坤、许洪兰


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

政法干警们的扶贫故事。


01

第一书记吹的三个“牛”



▲刘明坤在果园剖开一个云橘,个大饱满,汁水甜蜜 受访者供图



“既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能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这种种养循环模式,承载着骑龙坳的稳步发展。”


——威远县法院派驻骑龙坳村第一书记刘明坤


  威远县观英滩镇骑龙坳村是个脱贫村,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有20个村民小组,845户共2362人。骑龙坳村有一位爱“吹牛”的第一书记,他就是威远县法院派驻骑龙坳村的刘明坤。说起这位刘书记,村民都竖起了大 拇 指 —— 吹 的 每 个“牛”都实现了,他带领村民 走 上 了 致 富 路 。从2017年到2020年,在刘明坤任第一书记的日子里,村上已形成了“云橘”、黑山羊养殖、乡村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第一个“牛”吹出致富的农民夜校


骑龙坳村常年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可在这当第一书记,却不是件美差。刘明坤告诉记者,2017年4月,当他历经山路十八弯到达骑龙坳时,眼前的场景让他傻了眼,“五六十岁的就算是村里的年轻人,吃饭三张嘴,只有五颗牙。”


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将老人和小孩留在村里。即使劳动力严重不足,刘明坤还是决定建起一座农民夜校,培养出致富能人。在村民眼里,刘明坤这是吹牛,“建夜校有啥子用,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哪个还去读书哦。”面对质疑,刘明坤很快就行动起来。争取资金购买桌椅凳子,动员同事捐赠二手电视机……农民夜校终于搭建起来。


学校虽然建起来了,但并不热闹。刘明坤意识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实用、接地气。为此,他走村入户,了解村民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王大爷遇到法律纠纷不知如何解决,他就引来法院党支部共建,请资深法官解疑答惑。李大姐家愁着没有启动资金,他就引来银行支部共建,带来低利息的启动资金。张大妈想让水稻收成好一些,他就引来内江师院农技党支部共建,请农技教授传授种植技术。


如今的农民夜校吸引了很多学员,大家都说:“刘书记这‘牛’还真不是吹的,农民夜校有空调吹,有电视看,有礼物拿,还可以学技术,巴适得很!”



第二个“牛”吹出畅销的品牌云橘


刘明坤的第二次“吹牛”,吹出了骑龙坳村的“云”品牌。


2018年,村民杨久良的两亩柑橘丰收,但销路闭塞让他发愁。刘明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赶往他家中商量。皮薄果甜汁多,刘明坤尝了橘子的美味后,一个劲儿地对杨久良说:“这橘子好吃,我负责帮你卖!”杨久良心里将信将疑,怕刘书记只是吹牛罢了。


“这是什么品种?”威远县法院的门卫室橘香四溢,引得法院干警们纷纷驻足询问。“云橘,这是骑龙坳独有的云橘,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云橘。”人群中,刘明坤笑着回答。那天的小试牛刀很成功,让刘明坤看到了希望,他继续将眼光扩大,瞄准威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群体。在威远县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威远组工”代言云橘,讲述品牌“微故事”,公开线上购买方式;积极与威远县法院协调,出资制作骑龙坳村精品云橘包装盒3000个……刘明坤通过订单式销售模式,将云橘的销量进一步增加。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刘明坤“先试用后购买”的营销手段。在农产品展销会上,他曾带着80斤云橘请参会人员免费品尝,“咱们今天不卖橘子,大家品尝,满意的加个微信,明年包邮送货到家!”售卖点被围得水泄不通,有看热闹的,有品橘的。展销会结束后,80斤云橘一个没剩,线上订单超过2000个。


云橘大卖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村民们跃跃欲试。2018年底,在刘明坤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骑龙坳村引进了业主,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全部用于发展云橘种植。为扩大云橘产业化发展,刘明坤联系邀请内江师范学院柑橘种植等领域的博士到村指导生产管理、传授生产技术,借力“农民夜校”传技解惑,补充产业发展的“技术之钙”,培养出农村家庭能人196户,引入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500余亩。


云橘品牌越传越远,曾经3元一斤无人问津,如今8元一斤也供不应求。杨久良的年收入从3000元增长到了4万余元。刘明坤告诉记者,2019年,他们为村里产的柑橘申请了注册商标,并且在品牌知名度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让云橘成为村里一个响亮的品牌。


第三个“牛”吹出戴“金耳环”的云羊


尝到了云橘的甜头,刘明坤准备进一步丰富云品牌,吹吹云羊。


骑龙坳村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林下绿草如茵,适合养殖黑山羊。近年来,在刘明坤的带领下,骑龙坳村开启了云代养模式。


在骑龙坳村1组的黑山羊养殖场,每一只黑山羊耳朵上都戴有别致的“耳环”,扫描“耳环”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它养殖的时间、所属的主人、出栏时间以及打疫苗情况等。“每只养在这里的羊都是有主人的。从它来到羊圈的那一天开始,这个二维码就存在了。”刘明坤介绍,因为养殖的黑山羊数量较多,为了避免混淆,养殖场给每只羊挂上了“身份证”。据养殖场场主熊疆介绍,这个以代养为主的黑山羊养殖场占地10亩,现有存栏黑山羊1450只,年出栏量约2500只,代养劳务费为3.5元一天。


“2015年以前,我就在村里养殖黑山羊,但那时,因为资金有限,存栏量只有两三百只,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五六百只。”熊疆表示,传统的养殖模式受市场因素影响大,而代养模式规避了风险。


据悉,在代养模式中,客户预先支付羊羔费用,熊疆只需要负责喂养,极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熊疆支付土地流转、圈舍投资、工人工资、黑山羊的吃食和疫苗费用。“以前我会担心黑山羊卖不了好价钱,自己赔了本,而现在我只管把羊养好,压力小了很多。”熊疆说道。在运行代养模式的第一年,熊疆经营的养殖场净收入达到30万元,比2015年涨了10倍。


熊疆的养殖场越做越大,吸纳更多村民到此务工。喂草、割草、赶羊上山……村民李翠芳在这里务工已有5年,每天做半天工作,每月收入1200元。“只有下午才上班,平时可以种点庄稼,还可以照顾家里。”说起现在的生活李翠芳觉得轻松又满意。


“黑山羊浑身都是宝。”据刘明坤介绍,黑山羊肉膻味极小,肉质佳,养殖山羊的排泄物也能变废为宝,为全村柑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刘明坤吹的第三个“牛”又实现了:“既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又能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这种种养循环模式,承载着骑龙坳的稳步发展。”




02

她是全村留守老人的“好闺女” 




▲行走在彝寨的第一书记许洪兰 受访者供图


“你好手好脚,年轻力壮,男子汉大丈夫不出门挣钱养家有啥子意思?只要你有心出去打工,门路我帮你想办法。”


——甘洛县公安局派驻甘东村第一书记

许洪兰


“幺儿,你不用牵挂,安心在外打工,注意安全,我在家里有好闺女照顾。”凉山州甘洛县石海乡甘东村乃吉组73岁的村民沙马曲哈莫通过电话对儿子谷沙子说。“好,阿妈,我一定安心在外打工。”谷沙子回答说。


沙马曲哈莫口中的这个“好闺女”名叫许洪兰,她是凉山州甘洛县公安局民警、石海乡甘东村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对于许洪兰来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褪去娇柔的红妆,肩扛脱贫攻坚的重任,让一个到处都是危房、脚下都是稀泥路的贫困村,一个群众靠等、靠要、靠补助的慵懒村,蜕变成了一个基础设施健全、群众你追我赶搞发展的“四好”新农村。



穿警服的“好书记”


提起许洪兰,甘东村的特困户沙马吉哈莫激动地说:“她把我们群众当亲人,她是穿警服的好书记。”


2015年8月,许洪兰来到甘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摆在她面前的是这样的现实情况: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256户1096人,其中贫困户94户416人,全村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较差,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许洪兰下定决心:决不能让党组织失望,不能让群众失望。从那一天起,她就成了村民中的一员。


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子里,许洪兰弃小家、顾大家,谋发展、寻出路、挖穷根,风雨无阻,奔波忙碌,在精准扶贫第一线诠释了一名第一书记的责任和担当。沉甸甸的付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换来了甘东村的巨大变化。


宣传发动贫困户外出务工78户次、126人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同时,思想和理念得到了更新,为增强“造血”功能打下了基础;联系职业技术学校,争取到培训师资到甘东村对贫困户开展4场次技能培训。


先后协调江苏省爱心团队捐赠物资2万余元;协调县公安局项目经费6.4万元开展3个项目建设;协调县公安局价值6000余元电脑及办公设备;协调县公安局等单位开展送爱心慰问活动6场次;协调资金2000元修补甘东村破陋的蓄水池,让村民全天都有饮用水。争取党员示范工程启动资金1万元,覆盖3名贫困党员,种植200亩红花椒。完成202户彝家新寨建设,50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及4户自主搬迁建设及附属工程,完成旧房拆除并复垦,并已全部入住。


建立甘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覆盖全村村民,共占地2000余亩。将财政扶持资金40万元,以股份制形式入股合作社,推动农户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现已养殖生态羊180只、能繁母猪96只、土鸡200只,并已有产出,待扩建后继续投放幼崽。发展致富带头人5人,带动精准贫困户94户开展“白心红皮”马铃薯种殖500亩,现已见效,让每户贫困户增收200元。发展贫困户短期产业养鸡7900只,种植核桃1200亩。


开办农民夜校,实现全面带动。先后开展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农村实用技术、移风易俗等教育培训40余期,培训群众3600人次。全村建立了村幼儿园、医务室、文化室、民俗活动坝子;硬化了通村公路,接通了通村宽带网,村民安全用电、用水,广播电视户户通……


贫困群众“四好”生活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贫困群众的“好帮手”


甘东村土地贫瘠,贫困程度深,要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比较行之有效的举措就是贫困群众外出务工。但是,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


许洪兰把有劳动能力闲置的贫困群众登记造册,通过打“车轮战”的方式,苦口婆心动员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并帮助联系务工门路。甘东村乃吉组贫困户所布布者,家有6口人,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两个小孩,家里条件极差,缺资金、技术,以务农为生,长期徘徊在温饱线上。2016年,许洪兰多次动员所布布者外出务工,但是每次他都以种种借口推辞。有一天,许洪兰又一次来到他家中进行劝说,“你看你们组出去务工的人都挣到了钱,你上有老,下有小,还犹豫什么呢?”起初,所布布者仍然像以前一样沉默不语,许洪兰又继续做工作:“你好手好脚,年轻力壮,男子汉大丈夫不出门挣钱养家有啥子意思?”所布布者还是很犹豫:“我还是想出去打工挣钱,但是没门路,我出去能做啥子嘛。”“这就对了,只要你有心出去打工,门路我帮你想办法。”许洪兰当场表态。接着,她趁热打铁,帮所布布者联系了打工的门路,让他踏上了外出务工的旅途。


转眼到了彝族年,按照当地习俗,在外忙碌奔波了一年的人都要回到家乡团聚过年。所布布者也返乡过年,当他在村口见到许洪兰,高兴地告诉她:“感谢许书记了,以前我在家没事就晒太阳,日子过一天算一天,现在打工挣到些钱了,日子越来越好了。”一同回家过年的查机子等人也在一旁接上话茬:“许书记是我们的好帮手”“我们都听许书记的”……


看到他们信任与感激的眼神,听着他们发自腑肺的话语,许洪兰心里乐开了花,喜上眉梢地说:“挣到钱就好,挣得越多越好!”



留守老人的“好闺女”


甘东村的贫困留守老人,都亲切地叫许洪兰为“好闺女”。


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许洪兰积极协调乡党委、政府、村组干部、派出所民警维护社会治安,帮助贫困留守老人和儿童,让他们“有人管、有依靠”。她协调县公安局、职业中学开展上门慰问活动,为老人们送上脸盆、毛巾、棉被、大米、油。她还经常探望留守老人和儿童,让他们的亲情不留空档。在她的工作下,村里无涉及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案件发生。


甘东村乃吉组贫困户沙马曲哈莫,家里只有她和儿子二人。随着儿子谷沙子外出福建务工,沙马曲哈莫不免觉得孤独。得知情况后,许洪兰总要抽时间去沙马曲哈莫家中坐一坐,和她拉拉家常,嘘寒问暖,说一些贴心的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天,许洪兰来到沙马曲哈莫家,看到沙马曲哈莫面带愁容。许洪兰便问道:“阿妈,你咋啦?是不是身体哪里不舒服?”沙马曲哈莫只是摇头。经过反复细问,沙马曲哈莫才开口说道:“好闺女,我的房子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时修好的,现在幺儿在外打工,圈舍垮了也无人修建。”“阿妈,不用发愁,我来想办法。”许洪兰安慰道。她经过协调多方劳动力帮助沙马曲哈莫修建好了圈舍。


甘东村有三名孤寡老人和一名孤儿,许洪兰时刻挂念着他们。逢年过节,她都要采购一大堆营养品和儿童食品,送到他们手中,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几度耕耘,几度收获。许洪兰为了甘东村群众的幸福,忠诚履职。她先后荣获2017年凉山州“三八红旗手”、全州2016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甘洛县2016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甘洛县2017、2018年度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





往期推荐

1、“八五”普法金点子有奖征集中!2、祝贺!四川政法2人1集体获全国表彰
3、扶贫又扶智,步履不停的第一书记们


来源:钟颖 毛丹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张磊

编辑:赵晓璐

审核:开永丽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